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乌司他丁对肝移植供肝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肝移植术的供肝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我院26例术前肝功能指标正常的肝癌行肝移植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乌司他丁组(W组)和对照组(C组)。乌司他丁组按1万单位/kg,于麻醉诱导后手术开始前加入500ml平衡盐溶液中静脉滴注。分别于阻断肝门前5min(T1),恢复肝血流后20min(T2),恢复肝血流后1h(T3),术后1d(T4),术后3d(T5),术后5d(T6)抽取静脉血,天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的测定。结果术后各点的乌司他丁组四项指标均较对照组低,其中ALT,AST在T2,T3,T4,T5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BIL仅在T4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乌司他丁对肝移植患者术后肝功能的恢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乌司他丁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肠黏膜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ulinastafin,UTI)对缺血再灌注(IR)损伤大鼠肠黏膜免疫屏障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大鼠小肠缺血45min再灌注模型,治疗组于再灌注5min内尾静脉缓慢注射UTI。于再灌注后2h用免疫放射法测定血清、肠黏膜组织中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的含量;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法(MTr)测定Peyer's淋巴结(pp)、上皮内淋巴细胞(IEL)和固有层淋巴细胞(LPL)增殖活力。结果:肠IR后血清和肠黏膜中sIgA含量下降,淋巴细胞增殖活性下降(P〈0.01);不同剂量的UTI治疗组均能逆转IR后sIgA含量下降和淋巴细胞增殖活性下降,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而不同剂量UTI治疗组间各项指标也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乌司他丁(UTI)可参与调节肠道相关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对缺血再灌注损伤肠道免疫屏障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预先给药对双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浆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30例择期双下肢需上止血带(>150 min)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C组,n=10)、乌司他丁预先给药组(UP1组,n=10)和乌司他丁治疗组(UP2组,n=10)。UP1组于首次上止血带前15 min静脉滴注乌司他丁按6000 U/kg,末次松止血带前15 min再次静脉滴注6000 U/kg;UP2组末次松止血带前15 min给予乌司他丁静脉滴注12 000 U/kg;NC组:末次开放止血带前15 min静脉滴注等容积生理盐水(均10 min内滴完)。3组患者首次上止血带前20 min(缺血前)、末次松止血带后30 min(再灌注后30 min)及术后(再灌注后)1 d、3 d和7 d ,取外周血检测血浆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结果 与缺血前比较,再灌注后30 min、1 d及3 d,3组患者血浆CRP、IL-6、TNF-α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但UP1组、UP2组与NC组相比明显低于后者[CRP:1 d(11.15±2.32)、(10.48±2.08) mg/l比NC(15.83±4.56)mg/l,3 d (4.29±1.89)、(3.89±1.34) mg/l比NC(6.78±2.95)mg/l;TNF-α:1 d(31.24±8.66)、(29.72 ±8.77) ng/l比NC(44.802 ±11.70)ng/l,3 d (13.75±5.11)、(15.73±4.16)ng/l比NC(20.787±8.05)ng/l;IL-6:1 d(160.80±46.95)、(179.72±35.77)ng/l比NC(329.50±95.34)ng/l,3 d (45.32 ±16.53)、(53.35±17.62)ng/l比NC(79.33±24.93)ng/l,P<0.05],UP2组与UP1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再灌注后7 d 3组患者血浆细胞因子均恢复正常。结论 乌司他丁预先给药可有效地减轻双下肢缺血再灌注所引起的全身炎性反应,使血浆CRP、IL-6、TNF-α上升幅度明显受抑,从而可有效地阻抑炎性因子介导的组织器官损伤。

  相似文献   

4.
宇鹏  冯国辉  雷志礼  宁新宇  姜伟  李军 《武警医学》2007,18(12):898-900
 目的 观察乌司他丁(UTI)对原位肝移植术(OLT)手术中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40例择期行OLT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UTI组.UTI组(U组,n=20):切皮后将UTI 30万U加入100 ml生理盐水,持续静脉输注,之后每4 h重复一次.对照组(C组,n=20):以等容量生理盐水代替.观察麻醉前和术毕时血Bun、Cr及尿NAG、RBP、α1-MG、γ-GTP.术中连续监测心输出量、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中心温度、ECG、CVP、PETCO2、SpO2、桡动脉压、肺动脉压.维持中心温度不低于35.5℃.结果 术毕时:两组患者血Bun、Cr均高于麻醉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患者尿γ-GPT和NAG均分别较麻醉前高(P<0.05),而U组患者尿γ-GPT和NAG虽有升高,但与麻醉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此时U组二者均分别较C组低(P<0.05);U组患者尿α1-MG和C组患者尿α1-MG及尿RBP均分别较麻醉前明显升高(P<0.01),但此时U组二者均分别较C组低(P<0.05).结论 UTI对OLT手术中的肾功能确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在高原犬体外循环中对肾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高原雄性健康成年杂种犬24只,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C组)、体外循环组(Ⅰ组)、乌司他丁组(U组),各组在转流结束后0、2、6、12、24h留取血、尿标本,分别测定血尿素氮(BUN)、血肌酐(Cr)、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cetyl-β-D-glucosaminidase,NAG)和尿γ-谷氨酰转肽酶(γ-GTP).结果 与C组比较,Ⅰ组尿NAG和γ-GTP活性在各时相点增高显著,血清BUN、Cr浓度仅在12、24h增高显著(P<0.05);U组在各时相点尿NAG活性增高明显、尿γ-GTP活性在0、12、24h增高明显(P<0.05),血清BUN、Cr浓度增高在各时相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Ⅰ组比较,U组尿NAG活性在各时相点降低明显(P<0.05)、尿γ-GTP活性在6、12、24h明显降低(P<0.05),U组血清BUN、Cr浓度仅在24 h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乌司他丁对高原体外循环犬肾功能有保护作用,主要与减轻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cal reperfusion injury,IRI)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缺血再灌注期间供肝以能量代谢的特点及其对供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将供体兔均分为三组,分别作相应处理:A组(n=7)术前禁食24小时;B组(n=7)正常喂食;C组(n=7)正常喂食+葡萄糖补充。利用自创的兔肝保存--再灌注模型,测定缺血再灌注期间肝糖原水平、肝功酶学水平(AST,ALT,AKP)、ATP及能量负荷(EC)的变化,并在光镜下观察肝组织结构的变化。结果:经冷存6小时后,各组肝糖原水平ATP及EC水平均显下降,于复温末降至最低点,经再灌注24小时,B、C组有不同程度的恢复,而A组无变化。于再灌注15',B、C组肝功能酶学水平均升至最高,而后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A组酶学水平进行性升高。于缺血再灌注期间,B、C组组织结构改变较A组明显为轻。结论:供肝糖原水平高,其在缺血-再灌注期间肝功能损伤及肝组织结构损伤则较轻。能量物质的缺乏可能是造成禁食后供肝在冷保存--再灌注期间受损加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CT灌注成像在兔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模型中的应用。方法: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4组(正常对照组及I/R 6h、12h、24h组,每组5只)。I/R模型采用无创性动脉夹结扎肝左叶血供60min后,恢复血供。各组分别采用iCT行全肝灌注成像;在灌注图上测量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HPP)、总灌注量(TLP)及肝动脉灌注指数(HPI);同时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与正常组对比,24h组HAP显著下降(P〈0.01);各I/R组中HPP、TLP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而在I/R 6h、12h组中,HPI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镜下表现肝窦红细胞淤积,肝细胞核固缩凋亡,肝窦解离,在24h组出现局灶性坏死。结论:CT灌注成像能够动态准确反应肝I/R后微循环灌注量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8.
缺血预处理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损伤)是一个十分常见的病理过程,在血管外科、骨科及心胸外科都会经常发生,针对I/R损伤,人们探索了不同的减轻损伤的方法,如使用氧自由基清除剂、白细胞清除剂、低温麻醉和控制性再灌注等。Mully等1986年在实验中使犬心缺血5min再灌注5min,共四个周期,再持续缺血40min后再灌注,发现这样处理后心肌梗死面积比对照组减少了70%,他将这种现象定义为“缺血预处理(ischemia preconditioning,IP)”。此后,IP效应在不同的动物以及不同的组织器官中都得到了证实。现将近年来IP减轻组织器官I/R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改善原位肝移植患者手术过程中胃黏膜灌注的有效性。方法选择接受非转流经典原位肝移植术的患者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n=15)和乌司他丁组(U组,n=15)。U组患者入手术室后即给予乌司他丁4000U/kg缓慢静脉推注,然后以2000U/(kg.h)持续泵入至手术结束。C组患者则等速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分别记录两组术前(T0)、无肝期前20min(T1)、无肝期5min(T2)、无肝期30min(T3)、新肝期5min(T4)、新肝期30min(T5)及术毕(T6)时患者的血压(BP)、心率(HR)、心输出量(CO)、胃黏膜pH值(i-pH)及胃黏膜-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Pg-aCO2)。结果两组患者在T2时,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及CO较T0明显降低(P0.01),且HR明显增快(P0.01);至T4时CVP及CO恢复至正常。但上述改变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0相比,两组患者在T3、T4、T5、T6时i-pH均降低(P0.01),Pg-aCO2均升高(P0.01);但U组患者在T4、T5、T6时i-pH降低的幅度、Pg-aCO2升高的幅度均明显低于C组患者(P0.05,P0.01)。结论血流动力学剧烈变化以及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诱发肝移植术中胃黏膜灌注不足。术中持续静脉给予乌司他丁有利于改善胃黏膜灌注。  相似文献   

10.
肾移植、肾切开取石术、肾部分切除术等复杂手术和血管外科的主动脉修补术等,术中阻断肾脏血流会引起肾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IRI);休克后微循环再通、体外震波碎石也会引起肾IRI,成为影响术后患者康复及生存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啶对大鼠急性肝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injury,IRI)的保护作用。方法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右美托咪啶组(Dex组)、右美托咪啶+育亨宾组(Dex+Yoh组),每组8只。IR组制备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模型。Dex组通过尾静脉以5μg/(kg·h)的速度持续泵注右美托咪啶1h,余同IR组。Dex+Yoh组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啶前10min,静脉注射育亨宾1mg/kg,其余同Dex组。分别测定血清AST、ALT活性,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自细胞介素-6(IL-6)浓度,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光镜观察肝组织的病理学变化。结果与S组比较,IR组血AST、ALT、TN-α、IL-6,肝组织MDA水平显著增加,SOD水平下降(P〈0.05);与IR组比较,Dex组血AST、ALT、TNF-α、IL-6下降(P〈0.05),肝组织SOD水平升高,MDA水平下降(P〈0.05),Dex+Yoh组无显著变化(P〉0.05);形态学上,病理损伤程度与生化指标相符合。结论右美托咪啶能减轻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是激活d,肾上腺素受体,抑制氧自由基反应和炎性因子的释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观察Epo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丙二醛(MDA)、肌酐(Cr)、尿素氮(BUN)和肾组织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白介素-6(IL-6)变化。结果:Epo治疗组血浆MDA、Cr、BUN水平较缺血再灌注组显著下降(P〈0.05);肾组织匀浆SOD显著升高、IL-6显著降低(P〈0.05)。结论:Epo可提高SOD,降低IL-6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陈晖  韩曙君  雷志礼 《武警医学》2005,16(5):349-351
 目的探讨异丙酚在肝缺血/再灌注(I/R)后对肾脏的保护作用.方法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3组,(1)正常对照组(2)I/R组(3)异丙酚保护组.于肝I/R后2 h,4 h分别检测血清BUN、Cr及肾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I/R组血中BUN、Cr水平显著增加,4 h组高于2 h组(P<0.05),而异丙酚保护组BUN、Cr水平则低于I/R组.结论异丙酚能减少肝I/R对肾脏的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14.
许忠  何晓飞  徐凯  徐如祥 《武警医学》2018,29(3):250-252
 目的 探讨蛋白激酶在大鼠缺血及再灌注脑损伤中的调节作用。方法 孕18 d SD大鼠,取胚胎大鼠海马并分离培养海马神经元,加阿糖胞苷抑制神经胶质细胞增殖以纯化神经元,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正常培养,实验组缺血时间设定为30 min与60 min,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蛋白激酶C活性及蛋白表达。结果 对照组、实验组缺血30 min和缺血60 min神经元胞浆PKC活性分别为(6.24±0.27)pmol/(min·mg)、(3.26±0.21)pmol/(min·mg)和(3.05±0.17)pmol/(min·mg),胞膜PKC活性为(2.63±0.13)pmol/(min·mg)、(8.85±0.32)pmol/(min·mg)和(10.63±0.35)pmol/(min·mg),缺血神经元胞浆PKC活性较正常明显下降,胞膜PKC活性明显增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其胞浆PKC活性分别为(0.97±0.19)pmol/(min·mg)和(0.82±0.16)pmol/(min·mg),胞膜PKC活性为(12.38±0.39)pmol/(min·mg)和(12.66±0.99)pmol/(min·mg),上述改变依然存在并较前者明显。PKCα表达亦呈现上述相似的改变。所有改变均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而加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缺血损伤与PKC的移位激活密切相关,缺血损伤所致的Ca2+超载为其中心环节。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腺苷对在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I/R)心律失常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健康Wister大鼠36只,随机分成3组假手术组、对照组、腺苷组,每组12只。开胸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30分钟,再灌注45分钟.制作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假手术组只穿线不结扎冠状动脉。腺苷组于结扎前1分钟给予腺W(0.4ml/kg)左心室内注入,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左心室内注入。观察再灌注室性心动过速(VT)、室颤(VF)发生率和死亡率;检测左心室心肌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①腺苷组大鼠再灌注VT及VF发生率及死亡率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②与对照组比较,腺苷组大鼠SOD活力提高(P〈0.05),而MDA生成量明显减少(P〈0.01)。结论心肌缺血再灌注可导致缺血心肌进一步损伤,腺苷具有抗大鼠I/R心律失常作用,可能与抑制缺血再灌注氧自由基的产生有关。  相似文献   

16.
丹参对大鼠缺血再灌注肝细胞凋亡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丹参对缺血再灌注 (IR)后肝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 :用TUNEL法观察IR后的肝细胞凋亡 ,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相关基因表达变化 ;以丹参注射液干预IR的大鼠模型 ,观察丹参对IR后肝细胞凋亡的作用。结果 :IR后肝细胞有典型的凋亡特征 ,与丹参组比较肝细胞的凋亡率有显著差异 (P <0 0 1)。IR组Bcl 2表达下调 ,而丹参组的表达量显著增加 (P <0 0 1)。结论 :丹参对IR后的肝细胞凋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腺病毒介导的鞘氨醇激酶1(SPK1)高表达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Wistar大鼠心肌内注射携带人SPK1基因的复制缺陷型重组腺病毒(Ad-SPK1),以5×109pfu/ml的病毒总量分4点注射,对照组心肌内注射同等量的携带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GFP),3d后进行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实验,测定左室舒张末压(LVEDP)、左室收缩压(LVSP),观察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测定肌酸激酶(CK)的释放水平,用酶学方法检测SPK1的活性,用薄层层析法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外源和内源性SPK1在心肌组织的表达。结果心肌内注射Ad-SPK1的大鼠3d后心肌组织SPK1激酶活性明显升高,比对照组升高5倍左右;与对照组相比,注射Ad-SPK1的大鼠心脏对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显的抵抗能力,表现在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在缺血和再灌注过程中没有受到明显损伤,心律失常的发生明显减少以及再灌注过程中CK释放明显减少。结论腺病毒介导的SPK1基因转染能预防缺血再灌注导致的心脏损伤。  相似文献   

18.
补体系统在缺血再灌注时通过多种途径被激活,形成大量的活化片段.这些片段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通过直接作用和对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的间接作用造成组织器官损伤.目前抗补体的药物虽较多,但真正用于临床的十分有限.笔者现就缺血再灌注时补体的激活途径,活化补体成分引起损伤的作用机制及防治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