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将非标记抗体技术应用于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原研究,对感染细胞内病毒抗原及经免疫转印到硝酸纤维膜上的病毒多肽抗原进行了检测,并分别与间接免疫荧光和间接酶标抗体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非标记抗体技术敏感性高,背景浅,可用于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原检测与分析。用非标记抗体技术及间接免疫荧光法对流行性出血热单克隆抗体培养上清液进行筛选,两种方法阳性检出率相同(7.29%,7/96),但前者滴度(1:16~256)高于后者(1:4~32)。  相似文献   

2.
应用聚乙二醇沉淀法对27例114份流行性出血热病人血清中循环免疫复合物(CIC)进行了检测,不同病期(CIC)检出率分别为:发热期88.8%、少尿期82.5%、多尿期47.8%、恢复期21.4%。对流行性出血热CIC组份的动态观察发现,在不同病期CIC中绝不多数可检出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原、免疫球蛋白与补体C3,表明在流行性出血热患者体内检出的CIC是特异性病毒抗原刺激机体免疫应答的结果。IgG、IgM型CIC的形成在疾病早期清除病毒抗原及免疫损伤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将非标记抗体技术应用于流行性血热病毒抗原研究,对感染细胞内病毒抗原及经免疫转印到硝酸纤维膜上的病毒多肽抗原进行了检测,并分别与间接免疫荧光和间接酶标抗体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非标记抗体技术敏感性高,背景浅,可用于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原检测与分析。用非标记抗体技术及间接免疫荧光法对流行性出血热单克隆抗体培养上清液进行筛选,两种方法阳性检出率相同(7.29%,7/96),但前者滴度(1:16~256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一种新的流行性出血热诊断方法。运用免疫学和免疫组织化学原理,采用免疫金银染色法作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原、抗体同步检测。用胶体金标记的L—133流行性出血热单克隆抗体,在患者淋巴细胞膜上直接显示出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原决定簇与膜受体的反应位置。又以患者血清为一抗,按滴度滴加于流行性出血热细胞抗原片上;用间接法显示患者受感染后机体产生的抗出血热病毒抗体滴度。前者用以确定患者是否已受感染或机体内是否尚存有病毒;后者为测定患者对病毒的反应能力,即所产生的抗病毒抗体滴度。  相似文献   

5.
利用黑线姬鼠分离和传至第8代的流行性出血热病原因子感染A-549人肺癌传代细胞,证明该因子能在A-549细胞中繁殖和传代(已传至第16代)。经鉴定证明,A-549细胞抗原与亲代鼠肺抗原具有相同的特异性,二种抗原同为流行性出血热病毒。间接免疫荧光技术很容易查到细胞内出血热病毒抗原。用A-549细胞抗原检查27例流行性出血热病人双份血清,结果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从16例上海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血清中分离出12株流行性出血热病毒。血清标本来自1985年冬季流行性出血热流行高峰期间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住院患者。病毒分离阳性率高达75%。其中1份血清EHFIgG荧光抗体高达1:1280;1份血清在发病10天后采集,仍能分离出病毒。分离毒株经EHFV多克隆和单克隆抗体分析,发现病毒抗原性存在差异。其中7株毒株根据与McAb反应结果,暂分为三种类型:2株与76-118、A9株有相似的抗原决定簇;3株带有与R22相似的抗原决定簇;另2株同时具有这两种抗原决定簇。  相似文献   

7.
1982年6月至1983年1月,从湖北流行性出血热疫区新洲、武昌等县捕获家栖鼠83只,经间接免疫荧光检查,69只褐家鼠肺带有EHF病毒抗原者17只,阳性率为24.6%,其中新洲县为41.2%,武昌县23.7%,水果湖为17.1%。12只黄胸鼠和2只小家鼠均为阴性。经EHF病人双份血清,其他病人血清检查及免疫荧光阻断试验进一步证实鼠肺抗原为EHF病毒抗原。这一结果表明褐家鼠也可能是湖北流行性出血热疫区的重要的传染源。  相似文献   

8.
应用示踪顶扣包埋的肢体金免疫电镜技术对2例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屎膜病毒抗原进行了检测.结果2例均为阳性.尿膜中有核细胞胞浆内有特异性金颗粒存在,说明尿膜中存在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攻击的靶细胞。本文首次用肢体金免疫电镜对尿膜进行病毒抗原检测.为EHF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循环免疫复合物组份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聚乙二醇沉淀法对27例,114份流出性出血热病人清中循环免疫复合物进行了检测,不同病期检出率分别为:发热期88.8%、少尿期82.5%、多尿期47.8%、恢复期21.4%。对流行性出血热CIC组份的动态观察发现,在不同病期CIC中绝大多数可检出流行怍出血热病毒抗原、免疫球蛋白与补体C3,表明在流行性出血热患者体内检出的CIC是特生病毒抗原刺激机体免疫应答的结果。IgC、IgM型CIC的形成在疾  相似文献   

10.
作者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对流行性出血热尸检及活检组织中红细胞的病毒抗原、抗体及C3补体成份进行了原位检测,并以实验性流行性出血热乳鼠病毒抗原的体内示践证实红细胞膜上病毒抗原的存在。红细胞的病毒抗原分布有3种形式:环膜型,膜颗粒型及全细胞弥漫型,前者较普遍存在于各组织的红细胞上,  相似文献   

11.
兰州市灭鼠防病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兰州市流行性出血热发病特点,开展城区大面积灭鼠活动,有效预防和控制疫情。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流行性出血热疫情;鼠密度监测采用夹夜法和粉迹法等;鼠肺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原及人群血清特异性抗体IgG检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结果1994-2005年兰州市报告流行性出血热病例6例,其中5例为外地感染,1例为本地感染。疫源地鼠密度18.03%,鼠间带毒率10.94%,人群隐性感染率2.53%。0.05‰溴敌隆玉米毒饵现场灭鼠效果96.81%。2004年灭鼠前城区鼠密度32.65%,灭鼠后鼠密度1.65%,灭鼠后与灭鼠前相比鼠密度下降94.95%;2005年灭鼠前城区有鼠房间阳性率20.86%。灭鼠后阳性率1.68%,灭鼠后与灭鼠前相比,阳性率下降91.93%。结论2004年兰州市首次报告1例本地感染流行性出血热病例。城关区被判定为家鼠型流行性出血热疫源地,城区在环境整治的基础上,采用化学防治法开展灭鼠防病活动,使鼠密度控制在3%以下。加强监测,采取灭鼠、预防接种、健康教育等综合性措施,是预防和控制流行性出血热疫情传播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33)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皮肤组织内病毒抗原及免疫复合物检测与意义[杨东亮,李淋,汪由坤等.中国病毒学,1995,10(3):221]应用常规病理、免疫病理及超微病理技术,对33例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皮肤活检标本的病理变化及病毒抗原、免疫复合物?..  相似文献   

13.
对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尸检肝脏及肾脏各2例,进行了组织病理与免疫病理研究。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肝脏细胞有超微结构损伤,在肝细胞及肝窦内皮细胞中可检出特异性病毒抗原,并可见IgG、IgM沉积的免疫荧光。肾组织中肾小管损伤明显,肾小球也有不同程度病变,在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基底膜及肾间质内可检出病毒抗原及IgG、IgM、C3。上述结果表明特异性免疫复合物在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肝、肾损害中起到重要作用,但是病毒的直接作用也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4.
大理州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在啮齿动物中自然感染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大理州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在啮齿动物中自然感染现状进行调查,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查检鼠肺中的病毒抗原。结果:大理市,祥云县,剑川县及洱源县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在啮齿动物中总阳性率分别为:8.51%(8/94),2.75%(6/218),1.82%(2/110)和3.06%(3/98)。结论:大理州可能存在着2型以上的汉坦病毒在鼠间循环,应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海林市1997-2008年传染病疫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海林市法定报告传染病的流行规律,为传染病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海林市1997~2008年法定报告传染病年报表进行分析。结果:1997~2008年海林市法定报告传染病年平均发病率164.02/10万,年平均死亡率0.27/10万。发病率前五位传染病为肺结核、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淋病、细菌性痢疾,五种疾病占传染病,总发病数的88.36%。死亡率前三位传染病是流行性出血热、肺结核、病毒性肝炎,占传染病总死亡数的92.86%。结论:肺结核、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淋病、细菌性痢疾是海林市的主要传染病;今后传染病防治重点是加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流行性出血热、性传播疾病、布病、麻疹的防制工作。  相似文献   

16.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分离及制备,高效价特异性免疫血清和纯化特异性IgG的成功,为建立简便易行的检查方法提供了有利条件。武汉市卫生防疫站应用协同凝集法快速检测鼠肺中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原已获得成功,并已通过鉴定。本法有下述特点:  相似文献   

17.
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肝,肾组织免疫复合物检测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尸体肝脏及肾脏各2例,进行了组织病理与免疫病理研究,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肝脏细胞有超微结构损伤,在肝细胞及肝窦内皮细胞中可检出特异性病毒抗原,并可见IgG,IgM沉积的免疫荧光。  相似文献   

18.
用免疫组织化学中最敏感的免疫胶体金银染色,最早定位检测:国内最多的27例流行性出血热尸检组的组织中病毒抗原,阳性率为89.2%,其中以7~15病程日出现阳性者最多,以及心、肝、肾三脏器出现强阳性最多,故可造成临床上多器官性损害的表现。  相似文献   

19.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原抗体的不同检测法初探谭天祚,杭长寿,张全福,霍子威邯邢冶金矿山局总医院病理科(056001)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原,抗体,免疫金银染色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免疫荧光法为了探讨用免疫金银染色法(I...  相似文献   

20.
流行性出血热(简称出血热)是由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1981年出血热在我省垣曲县首次发生,1983年初又在太原市流行。本组病例系同年3月16日~8月底我科收治的病人,计195例,以1981年流行性出血热防治(试行)方案,作为诊断、分型和分期的标准,本组病例分为:轻型92例,占47.2%;中型81例,占41.5%,重型13例,占6.7%;危重型9例,占4.6%。现进行临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