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肌红蛋白(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联合检测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价值。方法检测82例AMI患者和8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cTnI、Mb、CK—MB水平,并动态分析其在AMI患者血清中的变化。结果AMI组cTnI、Mb、CK—M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cTnI于AMI发病后0—2小时升高,24小时达到高峰,72小时仍维持较高水平,7天后达到基线水平;Mb于0—2小时水平明显升高,12小时到达高峰,24小时出现明显下降,48小时到达基线水平;CK—MB于0~2小时水平开始升高,24小时达到峰值,48小时水平明显下降,72小时达到基线水平。结论cTnI、Mb、CK—MB心肌标志物在AMI检测中各具有其不同的临床价值,三种标志物联合检测对于AMI的诊断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三种心肌损伤生化标记物肌红蛋白(Mb)、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和心肌肌钙蛋白I亚单位(cTn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固相免疫层析法检测72例AMI患者和58例非AMI患者血清Mb、CK-MB和cTnI,并比较其早期诊断AMI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cTnI敏感性显著高于CK-MB(P<0.01),Mb敏感性又显著优于cTnI(P<0.01)。CK-MB和cTnI特异性显著高于Mb(P<0.01),CK-MB和cTnI特异性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早期确诊或排除AMI以联合检测Mb和cTnI可能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肌红蛋白(Mb)浓度的动态变化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了40例AMI病人不同时间血清cTnI、CK-MB和Mb浓度的变化,同时对血清cTnI、CK-MB和Mb浓度进行了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以40例健康查体者作对照.结果 AMI病人胸痛发作后不同时间的血清cTnI、CK-MB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F=72.679、109.768,q=3.049~27.652,P<0.01),且胸痛发作后不同时间浓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q=2.863~22.133,P<0.05、0.01);胸痛发作后3~6 h、1 d血清Mb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胸痛发作后3 d和7 d(F=17.729,q=6.175~8.688,P<0.01).且cTnI、CK-MB对诊断AMI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约登指数、阳性预测值(PPV)和阴性预测值(NPV)明显高于Mb.AMI病人胸痛发作后3~6 h血清CK-MB对诊断AMI的准确度高于cTnI和Mb,1 d、3 d血清CK-MB与cTnI诊断AMI的准确度相同,但优于Mb,而胸痛发作后7 d时cTnI对AMI诊断的准确度明显优于CK-MB.AMI病人胸痛发作后3~6 h和1 d时cTnI、 CK-MB的AUCROC高于Mb,7 d时cTnI的AUCROC高于CK-MB,且不同时间的cTnI和CK-MB的AUCROC均大于0.9.结论 血清cTnI、CK-MB和Mb浓度的动态变化对AMI具有明显的诊断价值和较高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心肌标志物肌钙蛋白I(TnI)、肌酸肌酶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b)定量分析对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对10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胸痛发作后6 h内定量检测Mb、cTnI、CK-MB浓度,比较测定结果对AMI诊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AMI患者Mb、cTnI、CK-MB的检测结果分别为(130.75±51.38)ng/ml、(1.12±0.99)ng/ml、(8.01±5.12)ng/ml,较正常组均有显著性升高(P0.05)。Mb、cTnI和CK-MB对AMI的敏感性分别为40.00%、61.00%、31.00%,特异性分别为99.00%、75.00%、95.00%。结论:三项心肌标志物定量检测对AMI早期诊断提供可靠的实验信息,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血清CK-MB、Mb、cTnI检测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塞(AMI)时,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的变化.方法:用Access微粒子化学发光全自动免疫分析仪器.由BACKMAN公司提供的配套试剂,以检测血清CK-MB,Mb、cTnI的浓度.结果:AMI患者血清CK-MB、Mb、cTnI均数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其敏感性CK-MB 32.8 %、Mb 41.8 %、cTnI 100 %.结论:血清CK-MB、Mb、cTnI的连续检测对急性心肌梗塞的诊断、治疗和愈后具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6.
CK-MB、cTnI、Mb在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婵  何劲松 《医学综述》2009,15(24):3807-3809
心肌坏死标志物诊断指标能弥补心电图漏诊,可提高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率、降低病死率,目前应用价值最高的有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红蛋白(Mb)。CK-MB主要对AMI后早期再梗死有诊断价值,cTnI特异性较高,Mb适用于AMI的早期诊断。临床证明任何单项检测结果都有误诊和漏诊的可能,而三项联合检测则更有助于早期、准确地诊断,为AMI患者尽早获得抢救争取时机。  相似文献   

7.
梁庆华 《广西医学》2008,30(12):1936-1937
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诊断除依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心电图检查和心肌酶谱检测外,联合检测血清肌钙蛋白Ⅰ(cTnI)、肌红蛋白(Mb)、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已是目前国内外临床工作者关注的早期诊断AMI的生化指标.本文采用cTnI、Mb、CK-MB复合检测板联合快速定性检测69例疑为AMI病人血清中的cTnI、Mb、CK-MB,旨在探讨此复合检测板对快速诊断AMI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王鹏川  朱成朔  孟庆红 《广州医药》2023,(2):105-107+111
目的 观察超声心动图(UCG)+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6月—2021年9月我院收治的74例AMI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65例疑似AMI患者为对照组,2组均进行UCG检测,并对比入院后0~2 h、2~12 h、12~24 h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肌钙蛋白(cTnI)、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水平,分析心肌损伤标志物与AMI病情程度的关联性及UCG+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检测对AMI诊断的应用价值。结果 UCG检查结果显示观察组阳性率86.79%高于对照组9.23%(P<0.001);对照组入院后各时间段CK-MB、NT-proBNP、cTnI、H-FAB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入院后各时间段CK-MB、NT-proBNP、cTnI、H-FAB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Spearman相关分析可知,血清CK-MB、NT-proBNP、cTnI、H-FABP水平与AMI患者病情程度呈正相关(r...  相似文献   

9.
杜永涛 《当代医学》2012,18(22):32-33
目的 探讨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联合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临床确诊的84例AMI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76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分别检测两组血清CK-MB、cTnI及hs-CRP水平,并比较两组间3种指标的差别.结果 AMI患者血清CK-MB、cTnI及hs-CRP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种标志物以cTnI达到峰值的时间最短,其次为CK-MB.结论 AMI患者血清CK-MB、cTnI、hs-CRP均明显升高,联合检测可避免单项检测结果误诊和漏诊的发生,对AMI的早期诊断和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测定疑似心肌梗死患者血清中肌钙蛋白I(cTnI)、肌红蛋白(Mb)以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浓度,探讨心脏标志物在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怀疑AMI的患者70例,入院时即采静脉血并检测心肌标志物的血清水平,并依照WHO标准确诊为AMI的患者为观察组(n=30例),非AMI患者为对照组(n=40例),比较两组的cTnI、Mb、CK-MB的血清浓度。结果:观察组cTnI、Mb、CK-MB的血清浓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cTnI的特异性明显高于Mb和CK-MB(P<0.05),CK-MB的敏感性明显高于cTnI和Mb(P<0.05)。结论:心脏标志物血清水平的测定将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反映了病情的变化可用于评估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CRPhs)、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红蛋白(Mb)动态变化与病情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胶乳增强的免疫透射比浊法对35例初发AMI患者血清CRPhs、cTnI、Mb水平进行动态监测。结果CRPhs在发病后不断上升,在48h前后达到高峰(13.20±6.69)mg/L,1周后CRPhs基本降至正常水平;Mb在12h前后达到高峰(203.5±92.6)μg/L,48h基本降至正常;cTnI在24h达到高峰(10.56±4.65)μg/L,1周后检测仍然较正常水平偏高。结论动态监测CRPhs、Mb、cTnI血清水平对判断病情及评估预后有重要临床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①目的探讨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在心肌梗死病人发病后不同时间的诊断价值.②方法采用OpusTM全自动急诊干式免疫分析仪定量法,检测了80例AMI病人的动态血清cTnI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活性.③结果80例AMI病人cTnI总阳性率为97.50%,阳性率在发病后4 h内达45.O0%,7 d时仍高达33.75%.AMI病人发病24 h后心肌cTnI较CK-MB的阳性率明显增高(χ2=9.014~47.619,P<0.01).④结论AMI病人心肌cTnI检测阳性出现时间早、持续时间长,是一种高度灵敏、特异的心肌损伤的血清标志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sST2)在急性心肌梗死(AMI)临床中的意义。方法选取AMI患者82例为AMI组,心绞痛患者80例为心绞痛组,健康体检者70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sST2,采用全自动电化学发光仪检测肌钙蛋白I(cTnI)、肌红蛋白(Mb)、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采用全自动生化仪酶法检测肌酸激酶(CK)。分析sST2与心肌损伤标志物之间的相关性。结果sST2、心肌损伤标志物在对照组、心绞痛组、AMI组依次升高(P<0.05)。AMI患者sST2、心肌损伤标志物随心功能Killip分级升高而升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ST2、cTnI、Mb、CK-MB、CK为AMI心功能分级的影响因素(P<0.05),sST2与心肌损伤标志物指标呈正相关。ROC曲线显示,5项联合对AMI的预测价值较高(P<0.05)。结论AMI患者sST2表达随Killip分级升高而升高,sST2与心肌损伤标志物呈正相关,可用于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心肌标志物在我院临床上使用现状。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心肌酶谱(AST、CK、CK-MB、LDH)、C反应蛋白(CRP)及心肌肌钙蛋白(cTnT、cTnI、)和肌红蛋白(Mb)的诊断价值。方法:使用日立717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Beckman-Coulter AC-CESS全自动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CadiaReader检测仪分别测定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32例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组血清AST、CK、CK-MB、LDH、CRP、cTnI及全血cTnT、Mb,比较其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敏感性、特异性及临床使用价值。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cTnT、cTnI、Mb、CK-MB、CRP、CK、LDH与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组比较,P均<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6小时内cTnT、cTnI、Mb、CRP、CK、CK-MB敏感性高,但是Mb、CK的特异性较差。结论:肌红蛋白(Mb)是较有效的早期标志物,在急性心肌梗死发作早期0.5~4小时,在血液中即可测出。肌钙蛋白(cTnT、cTnI)在急性心肌梗死发作3~6小时即出现在血清中,且能持续至7~14天,是较好的确诊标志物。心肌损伤标志物,特别是cTnT、cTnI敏感性和特异性高,对心肌损伤更具有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AMI)中心肌肌钙蛋白(cTnI)、肌红蛋白(Mb)、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联合检测的价值。方法:分别选取近年来我院诊治的60例疑似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与60例常规体检健康人,作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免疫化学发光法检测cTnI、Mb及CK-MB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2h、4hcTnI、Mb及CK-MB水平逐渐上升,4h后逐渐下降,8h时各项指标均显著高于参考组(P0.05);cTnI、Mb及CK-MB联合检测阳性率、敏感性及特异性明显高于单独检测(P0.05)。结论:cTnI、Mb、CK-MB联合检测能够提高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准确性,有助于临床尽早确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肌红蛋白(Mb)、肌钙蛋白(cTnI)、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联合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55例AMI确诊患者,血清Mb、cTnI的测定用免疫比浊法,CK测定用连续监测法,CK-MB测定用免疫抑制法.结果 ①55例AMI患者Mb阳性42例,阳性率76%.cTnI阳性45例,阳性率81%.与对照组比较,结果经χ2检验P<0.01,结果有非常显著性意义.②55例AMI患者血清Mb、cTnI、CK、CK-MB与对照组比较,结果经t检验P<0.01,结果有非常显著性意义.结论 Mb、cTnI、CK、CK-MB是诊断AMI的较佳心脏标志物,联合检测有利于早期明确诊断AMI,为临床抢救治疗AMI病人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凝血指标[D二聚体(D-D)、抗凝血酶Ⅲ(ATⅢ)、纤维蛋白原(Fg)]及心肌梗死标志物[肌红蛋白(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联合检测在评估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8月徐州市康复医院和徐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392例AMI患者作为研究组,根据CAS程度分为Ⅰ组(n=98)、Ⅱ组、Ⅲ组、Ⅳ组,各98例;同期选取98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cTnI、D-D、CK-MB、ATⅢ、Fg、Mb水平。结果:研究组cTnI、D-D、CK-MB、Fg、Mb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ATⅢ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AMI患者CAS程度升高,其cTnI、D-D、CK-MB、Fg、Mb水平逐渐升高,ATⅢ水平逐渐下降,Ⅰ、Ⅱ、Ⅲ、Ⅳ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凝血功能及心肌梗死标志物联合检测在预测AMI及评估其CAS程度中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心肌梗死三项[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肌红蛋白(Mb)]表达水平及其之间的关系。方法以116例AMI患者作为AMI组,分为2个亚组,其中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亚组)58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亚组)58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血GDF-15水平,采用荧光免疫定量法测定CK-MB、cTnI、Mb水平;并以106例健康查体者作为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AMI组血GDF-15、CK-MB、cTnI、Mb水平较健康对照组均显著增高(P<0.01),其中STEMI亚组较NSTEMI亚组升高更明显(P<0.05)。相关分析显示GDF-15与CK-MB、cTnI、Mb均呈正相关(r=0.558、r=0.579、r=0.545,P<0.01)。结论在AMI发病过程中,血GDF-15、CK-MB、cTnI、Mb水平升高,且STEMI患者升高更明显。GDF-15与CK-MB、cTnI、Mb呈正相关,联合检测可能更有助于AMI的早期诊断和危险分层。  相似文献   

19.
沈蓉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9):2419-2420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心梗三联肌钙蛋白I(cTnI)、肌红蛋白(Mb)、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联合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分别采用散射比浊法及免疫层析法对40例患者标本同时做血清hs-CRP及cTnI、Mb、CK-MB检测,进行动态分析,同时设38例健康对照组。结果:动态检测不同时间段的hs-CRP和cTnI、Mb、CK-MB,AMI患者的血样hs-CRP及cTnI、Mb、CK-MB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阳性率为100%。结论:hs-CRP与心肌标志物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检出率,并且有助于病情监测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20.
小儿流行性腮腺炎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监测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b)、肌钙蛋白I(cTnI)水平,观察其在小儿流行性腮腺炎诊治中的意义。方法对35例小儿流行性腮腺炎及35例对照组CK-MB、Mb、cTnI进行测定,同时对其肝功能相关项目进行测定。结果流行性腮腺炎患儿心肌损伤标志物CK-MB、Mb、cTnI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肝功能相关检查项目检测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心肌损伤标志物CK-MB、Mb、cTnI在小儿流行性腮腺炎引起心肌损伤时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可指导临床诊断和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