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通过临床试验对比,选择骨移值的最佳材料。方法:将同种异体皮质骨插入骨缺损处,用钢板、螺钉固定移植骨块。结果:1例术后发生感染再次翻修手术,该患膝关节活动受限,1例借助T型拐杖可行走,1例借助长腿石膏可不负重行走。结论:同种异体骨出现与移植物本身有关的并发症少,在骨的选材方面比自体骨更有选择余地。  相似文献   

2.
同种异体骨移植修复骨肿瘤切除术后骨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冷冻保存大段同种异体骨和关节移植治疗骨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1998年6月~2008年1月,应用冷冻保存大段同种异体骨关节移植治疗骨肿瘤切除术后巨大骨缺损;随访资料完整的25例.应用异体半关节移植12例,骨段移植10例,人工关节复合异体骨3例,螺丝钉固定6例,重建钢板固定2例,普通髓内钉固定5例,交锁髓内钉固定9例.结果 该组24例骨愈合,1例骨不连,愈合时间3~10个月.按Mankin功能评分标准:优12例,良7例,优良率为76%.结论 冷冻保存大段同种异体骨关节移植修复骨肿瘤切除术后骨缺损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同种异体骨移植治疗骨缺损的疗效及相关问题。方法25例同种异体骨移植治疗骨缺损,其中男19例,女6例,平均年龄38.7岁,采用临床表现、X线检查分析治疗效果。结果患者无免疫排斥反应,X线片显示同种异体骨与宿主骨融合,无骨吸收。结论同种异体骨移植治疗骨缺损,在牢固内固定下使用同种异体骨填充缺损,同种异体骨与宿主骨融合,无免疫排斥反应,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同种异体骨移植修复良性骨肿瘤及骨折术后骨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良性骨肿瘤病灶清除术及骨折术后骨缺损的重建方法,采用同种异体骨移植修复良性骨肿瘤及骨折术后骨缺损38例.结果,所有病例术后均无免疫排斥反应,25例得到1~2年随访,38例骨愈合,肢体功能恢复良好.表明,采用同种异体骨移植修复良性骨肿瘤及骨折术后骨缺损,患者术后功能恢复良好,且没有较严重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大段同种异体骨移植在骨肿瘤性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大段深冻同种异体骨及异体半关节移植在治疗四肢骨肿瘤切除后大段骨缺损中的疗效。方法1993年6月~2003年12月应用大段深冻同种异体骨及异体半关节移植治疗四肢骨肿瘤切除后大段骨缺损患者53例,年龄13~58岁,平均36,5岁,其中大段骨移植45例,异体半关节移植8例,异体骨移植长度9~25cm,平均13cm。钢板固定23例,动力髋(或动力髁)固定12例,交锁髓内钉固定12例,普通髓内钉固定6例。结果随访资料完整者48例,术后随访6~132个月,平均38个月,异体骨愈合45例,不愈合3例。主要并发症:复发3例,骨不连3例,感染2例(后治愈),骨折2例,内固定失败1例。关节功能按Mankin标准评定;优18例,良15例,中9例,差6例。结论大段深冻同种异体骨及异体半关节是四肢骨肿瘤切除后大段骨缺损较为理想的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6.
由于自体骨骨组织来源有限,不能满足临床治疗需求,异体骨移植解决了骨组织来源不足,同时具备手术方式比较简单,与自体骨结构类似且排斥反应不明显等优点,目前已成为仅次于异体输血的第二位最常用的组织移植.在以往治疗方法中,应用自体修复骨游离移植骨缺损,虽然并不具有免疫排斥反应并且较容易愈合,但是仍然存在着二次损伤与骨组织来源有限的缺陷.虽然在临床上已经应用了骨延长转移术与人工替代物置换等技术,但仍然存在着各方面的缺憾.由此,最近几年在临床治疗骨缺损时带血管骨膜同种异体骨移植得到了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7.
王秀峰  倪安增 《实用医技杂志》2003,10(10):1164-1164
<正> 良性骨肿瘤所造成的骨破坏,采用刮除或切除后所遗留的空腔和缺损部分,常需用植骨的方法予以填充,植骨的骨源多为自体骨。为减少患者自身取骨的痛苦,我们采用了同种异体胎骨移植治疗骨良性肿瘤32例,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男18例,女18例,年龄最大40岁,最小6岁,平均年龄25岁;骨囊肿18例,男10例,女8例,内生软骨瘤男性1例;纤维异样增生症3例,男1例,女2例,骨巨细胞瘤10例,男3例,女7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骨复合自体骨髓治疗腔隙性骨缺损效果。方法:9例需要植骨治疗的长骨腔隙性骨缺损患者,均采用同种异体骨作为载体,根据骨缺损大小髂骨穿刺抽取一定数量的自体骨髓复合于载体,构建植骨替代材料植入修复。所有病例均完成了6月以上的临床随访。结果:随访期间,未发现全身及肢体局部不良反应,伤口均正常愈合。X线等影像学观察骨缺损修复速度快,植入的骨替代材料具有成骨均匀一致的特点,疗效确实。结论:同种异体骨复合自体骨髓是一种良好植骨材料。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移植大鼠同种异体骨髓基质干细胞,配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大鼠颅骨缺损,与对照组进行比较,探索一种治疗骨缺损的新方法。方法选取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四组:同种异体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组,同时给以免疫抑制剂治疗;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组;单纯同种异体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组,单纯支架组。四组分别在脑颅骨上造成骨缺损模型后取供体组和自体组骨髓,移植到同步预制骨缺损大鼠模型缺损处,分别于术后8、10、12、13周对骨缺损处进行大体观察,X线摄片,病理取材。结果同种异体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组,术后8周观察,骨样组织铺满支架,骨缺损治愈率85%;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组,术后10周观察,骨样组织铺满支架,骨缺损治愈率82%;未用免疫抑制剂同种异体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组,术后12周,只有少量骨样组织形成,骨缺损治愈率0%;单纯支架组骨样组织生长缓慢,术后13周仍未铺满支架。骨缺损治愈率10%。骨缺损治愈率85%。结论应用免疫抑制剂防止移植排斥反应的同种异体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效果与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效果差别很小,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兔深冻异体骨复合自体骨髓对节段性骨缺损的修复及其机制。方法:36只新西兰大白兔采用桡骨15mm节段性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3组.A组植人深冻异体骨复合自体骨髓.B组植入深冻异体骨,C组植入自体骨。术后不同阶段分别行大体、组织学及x线检测。结果:(1)3组骨缺损均有成骨现象发生;(2)A、C组骨生成、骨连接情况明显优于B组;(3)A、C组骨缺损愈合时间较B组明显缩短,A、C组骨缺损均于术后8周愈合.B组骨缺损在术后10周仍未愈合。结论:提示兔深冻异体骨复合自体骨髓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及成骨作用,其取代自体骨植骨修复骨缺损具有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兔骨髓基质细胞同种异体移植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同种异体骨髓基质细胞移植治疗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取新生新西兰大白兔四肢长管骨骨髓 ,分离后加入条件培养液体外培养 ,冻存复苏的细胞以明胶海绵吸附后回植于异体兔的桡骨缺损处作为实验侧 ,对侧以明胶海绵吸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侧。分别于术后 2、4、8、 1 2周取材 ,观察其修复骨缺损的能力和免疫排斥反应。结果 :植入异体骨髓基质细胞明胶海绵复合体未见明显的免疫排斥反应 ;术后 1 2周实验侧全部骨性愈合 ,对照侧由纤维组织填充。结论 :同种异体骨髓基质细胞移植能有效地修复骨缺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细胞周期检测点激酶 1,2 (Chk1,2 )在急性白血病中表达的意义。方法 用RT PCR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共聚焦显微镜检测Chk1和Chk2的mRNA和蛋白在白血病细胞株K5 6 2及急性白血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结果 Chk1和Chk2的mRNA水平在急性白血病与增生性贫血之间无显著差异 ,Chk1和Chk2在K5 6 2细胞及白血病骨髓单个核细胞的细胞质和细胞核中均有表达 ,Chk1蛋白在初治及骨髓幼稚细胞大于 30 %的复治白血病的骨髓单个核细胞中核表达显著增高 ,Chk2蛋白在白血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核表达与增生性贫血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 Chk1和Chk2的mRNA水平与白血病发生无关 ,但Chk1蛋白表达水平与白血病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 ,Chk1有作为白血病治疗靶点的可能性 ,Chk2蛋白表达水平与白血病发生无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后移植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后患者心功能的改善情况以及安全性。方法 通过Medline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检索发表的相关文献,由2位评价员根据拟定的文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文献资料,运用RevMan4.3.1软件对LVEF以及发生的临床事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 纳入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9篇。荟萃分析结果显示:AMI后进行自体BM-MNCs移植的患者,随访结束时的LVEF高于未接受细胞移植的患者(合并SMD=0.30,95%CI为0.13—0.47,P=0.0006),而且与接受细胞移植的时间无关;接受自体BM—MNCs移植的AMI患者随访期间LVEF的增加值也高于未接受细胞移植的患者(合并SMD:0.53,95%CI为0.20—0.87,P:0.0002),而且与随访时间的长短无关。虽然接受自体BM—MNCs移植的患者随访6个月结束时LVEF绝对值却并不高于未接受细胞移植的患者(合并SMD=0.23,95%CI为-0.03—0.50,P=0.09),但随访6个月期间LVEF增加值较高(合并SMD=0.62,95%CI为0.02-1.22,P=0.04);接受自体单个核细胞移植可减少3—6个月包括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再次住院、需再血管化治疗的复合终点的发生(合并OR:0.62,95%CI为0.39—0.98,P=0.004);自体BM.MNCs移植不增加3~6个月内支架内再狭窄和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合并OR=0.87,95%C1为0.53~1.42,P=0.57)。结论 接受自体BM.MNCs移植至少在6个月内可改善AMI患者的心功能,减少3~6个月包括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再次住院、需再血管化治疗的复合终点事件的发生,说明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4.
Objective To simulate and assess the clinical effect of intracoronary infusion of 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s or peripheral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on myocardial reperfusion injury in mini-swine model. Methods Twenty-three mini-swine with myocardial reperfusion injury were used as designed in the study protocol. About (3.54±0.90)×10^7 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s (MNC group, n=9) or (1.16± 1.07)× 10^7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EPC group, n=7) was infused into the affected coronary segment of the swine. The other mini-swine were infused with 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 as control (n=7). Echocardio- graphy and hemodynamic studies were performed before and 4 weeks after cell infusion. Myocardium infarc- tion size was calculated. Stem cell differentiation was analyzed under a transmission electromicroscope. Results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dropped by 0% in EPC group, 2% in MNC group, and 10% in the control group 4 weeks after cell infusion, respectively (P〈0.05). The systolic parameters increased in MNC and EPC groups but decreased in the control group. However, the diastolic parameters demonstrated no significant change in the three groups (P〉0.05). EPC decreased total infarction size more than MNC did (1.60±0.26 cm2 vs. 3.71±1.38 cm2, P〈0.05). Undermature endothelial cells and myocytes were found under transmission electromlcroscope. Conclusions Transplantation of either MNC or EPC may be beneficial to cardiac systolic function, but might not has obvious effect on diastolic function. Intracoronary infusion of EPC might be better than MNC in controlling infarction size. Both MNC and EPC may stimulate angiogenesis, inhibit flbrogenesis, and differentiate into myocardial cells.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心肌移植对猪慢性缺血心肌心功能的改善和促进血管新生的作用。【方法】小型猪左侧开胸在左冠状动脉回旋支起始部放置Ameroid环,4周后进行心脏超声波检测、冠状动脉造影和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心肌移植,移植后4周进行心脏超声波检测,免疫组化计数血管密度。【结果】17只猪中有16只猪术后存活8周以上,活体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左冠状动脉回旋支均闭塞。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心肌移植组比对照组心功能有显著改善(P〈0.05),移植组的血管数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心肌移植可改善慢性缺血心肌的心功能,其机理之一是通过改善缺血心肌的血供来实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心肌移植对猪慢性缺血心肌心功能的改善和促进血管新生的作用。【方法】小型猪左侧开胸在左冠状动脉回旋支起始部放置Ameroid环,4周后进行心脏超声波检测、冠状动脉造影和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心肌移植,移植后4周进行心脏超声波检测,免疫组化计数血管密度。【结果】17只猪中有16只猪术后存活8周以上,活体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左冠状动脉回旋支均闭塞。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心肌移植组比对照组心功能有显著改善(P〈0.05),移植组的血管数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心肌移植可改善慢性缺血心肌的心功能,其机理之一是通过改善缺血心肌的血供来实现。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较稳定的异基因骨髓移植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动物模型,为异基因骨髓移植后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相关研究提供实验参照。方法以雄性SD大鼠为供鼠,雌性Wistar大鼠为受鼠,受体大鼠随机分成A、B、C、D、E 5组,移植当天所有受鼠均接受8.5 GY的全身照射(TBI),于照射后4~6 h内,A组回输等量培养液,B组经尾静脉输注供鼠骨髓细胞(2×108个/kg),C、D、E组分别回输供鼠骨髓细胞(2×108个/kg) 不同比例的脾细胞。观察各组大鼠生存期、外周白细胞计数、及有无aGVHD的临床及病理表现。结果A组大鼠于15d内全部死亡,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减低,骨髓病理示造血组织减少,提示死于造血衰竭。B、C、D、E组大鼠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均有明显恢复,B组大鼠8只存活超过50 d,C、D、E组大鼠均于50 d观察期内死亡,并有aGVHD的临床表现及病理表现,但C组大鼠aGVHD的程度较轻且时间不集中,其中D、E组大鼠可于相对集中的时间内观察到典型aGVHD临床及病理。结论TBI预处理的方式是可行的,单纯输入异基因骨髓细胞不能引起明显的aGVHD,骨髓细胞与脾细胞1∶1及1∶1.5混合组均可作为异基因骨髓移植后理想的aGVHD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同种异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s, BM-MNCs)移植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将制备的培养基和BM-MNCs悬液经心外膜下种植对照组和实验组梗死心肌周围.结果 移植术后4周,实验组左心室非梗死区心肌骨桥蛋白基因(OPN mRNA)、Ⅰ型胶原和AngⅡ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心肌AngⅡ、Ⅰ型胶原与OPN mRNA三者之间两两均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 同种异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可能通过抑制大鼠心肌Ⅰ型胶原合成,下调心肌AngⅡ和OPN基因表达,减轻左心室重构.  相似文献   

19.
谢江涛  陈廖斌 《医学新知杂志》2011,21(4):263-265,269
目的研究异体骨髓基质细胞(BMSCs)的免疫原性,同时探讨异体骨髓基质细胞作为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可行性。方法抽取大耳白兔胫骨结节及股骨转子处骨髓,经密度梯度离心,贴壁筛选,获取BMSCs并培养、扩增。24只成年新西兰兔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2只,造成双侧12mm桡骨缺损,A组缺损区移植吸附异体BMSCs的明胶海绵,B组缺损区移植吸附自体BMSCs的明胶海绵。分别于术后2、4、8周抽取外周静脉血,样本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的阳性率及CD^+4/CD^+8比值;于术后第2、4、8、10周拍摄X线片动态观察新生骨痂生长及骨组织愈合情况,于术后第2、4、8、10周取材进行组织学染色,观察骨缺损修复过程中的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术后第2、4、8周A组、B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的阳性率和CD^+4/CD^+8比值三者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组织形态学显示A组无明显淋巴细胞浸润,A组与B组新骨形成方式及骨愈合时间两者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异体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免疫性低,可作为组织工程理想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20.
景尚斐  温树正 《医学综述》2008,14(23):3568-3569
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存在于骨髓和其他一些组织(如脂肪等),它不仅具有干细胞的基本特征,而且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潜能,它分离、培养的成功,以及向神经细胞分化的成功,为修复周围神经损伤提供了一种新的组织工程学种子细胞来源。本文就BMSCs作为种子细胞构建组织工程神经过程中的机制和所面临的新挑战进行综述,以探讨一种更新更有价值的周围神经缺损修复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