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伟  李靖 《中国临床康复》2004,8(31):6996-6996
目的 探讨瞬目反射对慢性乙醇中毒性神经疾病(chronic alcoholic neuropathy,CAN)的评估意义。方法 对42例CAN患者进行了瞬目反射检测,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CAN组异常18例(43%),以R1波幅下降和潜伏期延长为主,R1波幅和潜伏期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结论 瞬目反射是CAN累及中枢神经病变的敏感指标,可客观评价中枢神经受损的性质、程度和部位。  相似文献   

2.
慢性酒精中毒性外周神经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慢性酒精中毒性周围神经病的大鼠模型,并观察模型大鼠外周神经损伤的超微结构改变和单纤维肌电图对其的早期诊断价值。 方法:实验于2004—12/2005-07在潍坊医学院生理学实验室完成。取雄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乙醇组(n=30)和对照组(n=20)两组。①乙醇组大鼠在平衡饮食的条件下,第1周每天给60度白酒5mL/kg1次灌胃,同时给予体积分数为0.1的乙醇随意饮用;第2周每天给10mL/kg,分2次灌胃,同时给予体积分数为0.1的乙醇随意饮用;第3周每天给酒10mL/kg,分2次灌胃,同时给予体积分数为0.2的乙醇随意饮用;第4周每天给酒15mL/kg,分3次灌胃,同时给予体积分数为0.2的乙醇随意饮用,至第16周。②对照组大鼠给予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按照同样的方法灌胃。③于16周末对大鼠腓肠肌进行单纤维肌电图检测(刺激强度为0.1mA,刺激频率为3Hz),记录其纤维密度和平均连续差值;同时电镜观察胫神经和腓肠神经的髓鞘、微管、微丝等结构的变化。 结果:40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电镜检查发现乙醇组大鼠腓肠神经和胫神经不仅髓鞘结构异常,而且微管和微丝的数量减少,多数线粒体呈空泡样改变。②单纤维肌电图检测结果显示当体温20—25℃,时.乙醇组大鼠的平均连续差值和纤维密度均大于对照组[(50.7&;#177;13.3),(33.9&;#177;11.2)μs;(2.30&;#177;0.29),(1.34&;#177;0.15)个,P〈0.05],并且出现电位对阻滞。 结论:实验建立的模型可较理想地复制入慢性酒精中毒性周围神经损伤的过程。单纤维肌电图可对慢性乙醇中毒性周围神经病作出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瞬目反射(blinkreflex,BR)对颅神经型格林巴利综合征(Guillain-Barr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儿童瞬目反射(blink reflex,BR)的正常值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Keypoint肌电图诱发电位仪检测,表面电极直接刺激眶上神经,诱发BR。在同侧眼轮匝肌记录短潜伏期(RI),在双侧眼轮匝肌记录长潜伏期(R2、R2′)。对20名(40侧)健康儿童和32例Bell麻痹患儿进行BR测试。结果BR潜伏期的健康儿童R1平均值为(10.2±0.6)ms,R2和R2’分别为(29.1±1.7)his和(29.2±1.6)ms。患儿组患侧BR各波潜伏期延长,与健康儿童相比较,经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测试结果表明该技术可为Bell麻痹的早期诊断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慢性酒精中毒性周围神经病的大鼠模型,并观察模型大鼠外周神经损伤的超微结构改变和单纤维肌电图对其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实验于2004-12/2005-07在潍坊医学院生理学实验室完成。取雄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乙醇组(n=30)和对照组(n=20)两组。①乙醇组大鼠在平衡饮食的条件下,第1周每天给60度白酒5mL/kg1次灌胃,同时给予体积分数为0.1的乙醇随意饮用;第2周每天给10mL/kg,分2次灌胃,同时给予体积分数为0.1的乙醇随意饮用;第3周每天给酒10mL/kg,分2次灌胃,同时给予体积分数为0.2的乙醇随意饮用;第4周每天给酒15mL/kg,分3次灌胃,同时给予体积分数为0.2的乙醇随意饮用,至第16周。②对照组大鼠给予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按照同样的方法灌胃。③于16周末对大鼠腓肠肌进行单纤维肌电图检测(刺激强度为0.1mA,刺激频率为3Hz),记录其纤维密度和平均连续差值;同时电镜观察胫神经和腓肠神经的髓鞘、微管、微丝等结构的变化。结果:40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电镜检查发现乙醇组大鼠腓肠神经和胫神经不仅髓鞘结构异常,而且微管和微丝的数量减少,多数线粒体呈空泡样改变。②单纤维肌电图检测结果显示当体温20~25℃,时,乙醇组大鼠的平均连续差值和纤维密度均大于对照组[(50.7±13.3),(33.9±11.2)μs;(2.30±0.29),(1.34±0.15)个,P<0.05],并且出现电位对阻滞。结论:实验建立的模型可较理想地复制人慢性酒精中毒性周围神经损伤的过程。单纤维肌电图可对慢性乙醇中毒性周围神经病作出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200例正常人5个年龄组的瞬目反射,方法;应用电刺激法,结果;通常能诱发出刺激侧快反应(R1)迟反应(R2)及对侧迟反应(R′2)。分析R1的形态,各波的潜伏期,时程,波幅,制定出正常值,结论:瞬目反射的检查结果可作为诊断多种脑干障碍和三叉神经,面神经病变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表面肌电图在神经肌肉病损功能评估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杨坚  张颖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2):4580-4581
研究表面肌电图(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在神经肌肉病损功能评估中的具体应用。使用美国产NORAXON的MYOSYS-TEM-1200型表面肌电图仪,采用肌电积分与平均功率频率、中位频率分别对数种神经肌肉疾病导致的功能障碍进行肌力、肌张力与肌肉疲劳度的评估,探索其在康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初步应用结果显示表面肌电图不仅可用于评估治疗前患者受损神经肌肉功能的变化状况及与健侧的差异,而且可用于观察治疗前后患侧神经肌肉功能的进步情况并据此制定和调整下一步的治疗方案,也可作为一种临床上客观地评价各种治疗方法有效性的新手段。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四肢乏力怀疑周围神经病患者的肌电图检测特点,尽早明确诊断,用国产海神号肌电 /诱发电位仪对患者进行检测,分析电生理特点与临床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7例受检者中前 3例男性符合周围神经病, 2例女性符合迟发性周围神经病, 1例少年男性诊断为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另 1例老年男性患者排除周围神经病.  相似文献   

9.
肌电图与神经传导速度对Graves病患者神经肌肉受损的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探讨Graves病神经肌肉受损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于2000-05/2003-12选择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专科门诊的Graves病患者46例为研究对象,行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正常对照组31例为健康志愿者,31例行肌电图检查,30例行神经传导速度检查。肌电图检测:用同心圆针电极观察三角肌、股四头肌自发电位及募集形式,记录及分析小力收缩时每块肌肉20个运动单位电位平均时限及去多相波平均时限、波幅和多相波百分比。神经传导速度检测:用表面电极分别在腕部刺激正中神经和内踝胫后神经,于外展拇短肌及拇展肌用表面电极记录正中神经和胫后神经运动末端潜伏期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用指环电极分别刺激拇指、中指和趾1,用表面电极于腕部及内踝记录测定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及波幅,包括正中神经(拇指-腕,中指-腕)和胫后神经(趾1-内踝)。并用超强电刺激在正中神经腕部及胫后神经踝部检测F波潜伏斯及出现率。结果:纳入受试对象77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Graves病组患者肌电图示小力收缩后时限缩短、波幅降低,大力收缩后其峰波幅降低。Graves病组胫后感觉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降低;正中感觉神经拇指-腕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降低;正中神经中指-腕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Graves病组正中神经F波潜伏期延长和异常出现率增加。键)416例Graves病患者有神经肌肉临床症状26例(56%),肌电图异常39例(85%);神经传导速度异常41例(89%);以肌电图异常判断神经传导速度异常敏感性为83%,特异性为87%;以神经传导速度异常判断肌电图异常敏感性为87%。特异性为83%。结论:两种方法对Graves病神经肌肉损伤诊断敏感性高于临床症状,对慢性甲状腺功能亢进性肌病诊断异常率、敏感性和特异性相近;肌电图主要对肌源性损害敏感,神经传导速度主要对神经源性损害敏感,具互补性。  相似文献   

10.
表面肌电图在神经肌肉病损功能评估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面肌电图(surfaceelectromyography,SEMG)在神经肌肉病损功能评估中的具体应用。使用美国产NORAXON的MYOSYS-TEM-1200型表面肌电图仪,采用肌电积分与平均功率频率、中位频率分别对数种神经肌肉疾病导致的功能障碍进行肌力、肌张力与肌肉疲劳度的评估,探索其在康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初步应用结果显示表面肌电图不仅可用于评估治疗前患者受损神经肌肉功能的变化状况及与健侧的差异,而且可用于观察治疗前后患侧神经肌肉功能的进步情况并据此制定和调整下一步的治疗方案,也可作为一种临床上客观地评价各种治疗方法有效性的新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神经电图(ENG)和肌电图(EMG)检查对多灶性运动神经病(multifocalmotorneuropathy,MMN)的诊断价值及康复干预的评估作用。方法:对16例诊断为MMN的患者进行电生理检查,受试者为MMN组16例和正常组16例,分别进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检查,记录刺激引出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mus-cleactionpotentials,CMAP)的波幅、波宽、面积、位相、时限进行对比分析,判定是否有运动神经传导阻滞(conductionblock,CB)或暂时性离散(temporaldispersion,TD)。并有选择性地进行常规肌电图检查。结果:16例患者中均见有一根以上运动神经或至少一根运动神经的一个以上部位出现CB或TD。其中13例双上肢正中神经,尺神经出现CB,3例首发为正中神经尺神经的远端出现CB,随病情进展出现下肢腓深神经CB。仅有两例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稍有减慢,波幅略有降低。16例患者神经受累区域以下所支配肌肉肌电图检查见有运动神经源性受损改变。结论:MMN病是一种以远端神经受累为主的不对称性周围神经病,神经电生理检查对诊断和鉴别诊断MMN起重要作用,CB是MMN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探讨Graves病神经肌肉受损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于2000-05/2003-12选择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专科门诊的Graves病患者46例为研究对象,行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正常对照组31例为健康志愿者,31例行肌电图检查,30例行神经传导速度检查。肌电图检测:用同心圆针电极观察三角肌、股四头肌自发电位及募集形式,记录及分析小力收缩时每块肌肉20个运动单位电位平均时限及去多相波平均时限、波幅和多相波百分比。神经传导速度检测:用表面电极分别在腕部刺激正中神经和内踝胫后神经,于外展拇短肌及拇展肌用表面电极记录正中神经和胫后神经运动末端潜伏期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用指环电极分别刺激拇指、中指和趾1,用表面电极于腕部及内踝记录测定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及波幅,包括正中神经(拇指-腕,中指-腕)和胫后神经(趾1-内踝)。并用超强电刺激在正中神经腕部及胫后神经踝部检测F波潜伏期及出现率。结果:纳入受试对象77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Graves病组患者肌电图示小力收缩后时限缩短、波幅降低,大力收缩后其峰波幅降低。Graves病组胫后感觉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降低;正中感觉神经拇指-腕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降低;正中神经中指-腕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Graves病组正中神经F波潜伏期延长和异常出现率增加。②46例Graves病患者有神经肌肉临床症状26例(56%),肌电图异常39例(85%);神经传导速度异常41例(89%);以肌电图异常判断神经传导速度异常敏感性为83%,特异性为87%;以神经传导速度异常判断肌电图异常敏感性为87%,特异性为83%。结论:两种方法对Graves病神经肌肉损伤诊断敏感性高于临床症状,对慢性甲状腺功能亢进性肌病诊断异常率、敏感性和特异性相近;肌电图主要对肌源性损害敏感,神经传导速度主要对神经源性损害敏感,具互补性。  相似文献   

13.
电生理检测评估慢性乙醇中毒者的神经害状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电生理检测对慢性乙醇中毒的评估价值,对36例此类患者进行脑电图和神经肌电图检测.结果脑电图异常率75%(27/36);神经肌电图综合判断提示神经源性损害.说明电生理用段检测慢性乙醇中毒患者能得到全面客观的评估,并能.及早发现神经系统的亚临床损害.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电生理检测对慢性乙醇中毒的评估价值,对36例此类患者进行脑电图和神经肌电图检测。结果脑电图异常率75%(27/36);神经肌电图综合判断提示神经源性损害。说明电生理用段检测慢性乙醇中毒患者能得到全面客观的评估,并能及早发现神经系统的亚临床损害。  相似文献   

15.
肌电图对颞肌及嚼肌剥离术前后咀嚼肌的功能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军  胡敏 《中国临床康复》2005,9(2):111-113
目的:肌电图能反映神经肌肉系统的功能状态和形态学变化,是研究神经肌肉系统必备的技术手段。通过对比观察颞肌、嚼肌剥离术前后肌电图改变,探讨咀嚼肌剥离后的功能变化。方法:解放军总医院口腔科2000—03/2002—09收治行嚼肌及颞肌剥离术患者22例。应用颌下切口,显露并剥离一侧嚼肌下颌骨附着,同时剥离附着喙突之颞肌。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分别行双侧颞肌、嚼肌静止期与最大用力收缩时肌电图检查。结果:颞肌及嚼肌术前术后均未发现任何一块肌肉出现两处或两处以上纤颤电位。最大力收缩时,术后1个月肌电波单纯相及混合相较术前增多,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术后1周组肌电波幅显著低于其他各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而其他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术侧与非手术侧对比,术后1周组双侧肌电波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而其他各组间双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结论:从肌电图表现来看肌肉剥离术不会引起肌肉的不可逆性变化。  相似文献   

16.
电刺激对失用性肌萎缩肌肉肌力与肌电影响的生物学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大鼠失用性肌萎缩的动物模型,观察固定后不同时间电刺激治疗对模型鼠股四头肌肌力和诱导肌电图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3-09/2004-03在华南师范大学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进行。在预备性动物建模成功的基础上,将125只SD大鼠单纯随机分为5组(n=25):①正常对照组:不干预。②24h,1,2,3周电刺激组:均采用长腿石膏固定法,使大鼠膝关节固定,各组分别在固定后24h内,1,2,3周时进行电刺激治疗。电刺激采用T90-Ⅱ电脑电刺激肌肉力量训练器,波形为方波,电流强度为5mA,刺激时间为10min/d,隔天进行。分别于实验前和固定后1,2,3,4周各周末采集股四头肌肌力、诱导肌电图放电水平。 结果:125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肌电图放电水平:正常对照组的在4周期间并无明显变化;其他各组均从第2周发生显著下降,至第4周,24h,1,2,3周电刺激组较正常对照组分别下降了21.26%,34.65%,45.67%,和55、12%,实施电刺激越早,降低幅度越小。②肌力:正常对照组的在4周期间并无明显变化;其他各组均从第2周发生显著下降,至第4周,24h,1,2,3周电刺激组较正常对照组分别下降了28、97%,53、10%,61.38%,和达66、90%,实施电刺激越早,降低幅度越小。 结论:①大鼠的肌力和肌电图放电水平会随固定时间延长呈现逐步下降趋势,且下降的幅度随固定时间延长而加大。②电刺激并不能完全防止肌力和肌电图放电水平的下降,但可以有效缓解下降的速率。③在固定后电刺激治疗实施得越早,肌肉功能降低的速率越慢,降低的幅度越小。  相似文献   

17.
背景: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早期症状往往局限于某部位,与脊髓型颈椎病临床表现极其相似,但两者的治疗方法和预后截然不同。此时肌电图和神经电图的多部位检查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特别是胸段棘旁肌肌电图可作为区别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与脊髓型颈椎病的客观指标。目的:探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与脊髓型颈椎病的电生理改变差异。设计:回顾性病例分析。单位:江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的神经内科。对象:选择2001—12/2004—11江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和住院的肌萎缩侧索硬化症30例患者和脊髓型颈椎病30例患者。方法:对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30例和脊髓型颈椎病30例进行常规肌电图、神经电图检测。肌电图检测包括三肢体肌+胸锁乳突肌+胸段棘旁肌,观察静息状态时自发电位,测定运动单位电位的时限、波幅,大力收缩时的募集相。神经电图测定运动传导速度和感觉传导速度及动作电位的末端潜伏期、波幅。主要观察指标:①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肢体肌、胸锁乳突肌与棘旁肌的肌电图检测结果。②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神经传导速度检测结果。结果:60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肌电图检测结果: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肌电图均呈神经源性损害改变,而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损害更为广泛,尤其胸段棘旁肌自发电位的异常率高达93.3%(28/30);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胸段棘旁肌自发电位异常率仅占3.3%(1/30)(P〈0.001)。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运动单位电位平均时限、波幅增高异常与脊髓型颈椎病比较有明显的差异,但在两病的鉴别诊断中并不具有特征性。②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的波幅下降率明显低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75.6%,86.7%;X^2=7.25,P〈0.01)。运动传导速度减慢率也低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4.4%,23.9%,X^2=5.18,P〈0.05)。⑧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未受到影响。结论:①两组患者的肌电图均呈神经源性损害改变,而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胸段棘旁肌自发电位异常率明显高于脊髓型颈椎病。②神经电图显示两者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未受到影响。⑨神经电图还显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和波幅下降的运动神经数均少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肌电图、各种自身抗体及血清肌酶在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患者中的检测及评估作用。方法:选择2001-01/2004-06江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及皮肤科门诊、住院,临床确诊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患者47例,男16例,女31例,年龄4~73岁。对照组40例,均为本院健康献血员,男20例,女20例,年龄23~52岁。采用keypoint肌电/诱发电位,对47例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患者进行同心针常规肌电图检查;检测两组对象抗核抗体和抗细胞浆抗体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JO-1抗体应用免疫印迹技术,测定血清肌酶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结果:47例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患者和40例健康对照者血样合格,均进入结果分析。①47例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患者中肌电图呈肌原性损害39例(其中包括不典型肌原性损害2例、神经原性损害1例),异常率为83%(39/47)。②抗核抗体,抗细胞浆抗体及抗JO-1抗体阳性率: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患者检测抗细胞浆抗体及抗JO-1抗体阳性率明显多于对照组[19%(9/47),0;23%(11/47),0,X^2=6.479,10.717,P〈0.05,0.01],抗核抗体阳性率与对照组基本接近[15%(7/47),5%(2/40),X^2=2.281,P〉0.05]。③血清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α-羟丁酸脱氢酶活性:发性肌炎/皮肌炎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17.056&;#177;8.713),(1.959&;#177;1.375) μkat/L;(4.311&;#177;1.815),(2.254&;#177;0.847) μkat/L;(1.96&;#177;1.330),(0.575&;#177;0.490) μkat/L;(7.476&;#177;5.961),(2.257&;#177;0.995) μkat/L,t=2.46~18.01,P〈0.01]。结论:①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患者肌电图异常率,抗核抗体、抗细胞浆抗体、抗JO-1抗体阳性率较高,血清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α-羟丁酸脱氢酶活性增高,以上指标的检测对指导治疗和对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打破静息期(silentperiod,SP)的两个成分与手肌反射的关系,并研究SP的发生机制。方法10例健康志愿者通过刺激腕部正中神经依次进行手肌反射的测定,在不同易化状态下以不同刺激强度刺激同一神经而对其支配肌肉主动收缩的动作电位的SP测定,然后将打破SP的两个成分———与H反射(hoffmanreflex,HR)有关的成分(HR')和随意电位(voluntarypotential,VP)与手肌反射的主要成分———HR和长潜伏期反射(longlatencyreflex,LLR)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起始潜伏期HR'(25.1±2.2)ms与HR(25.1±2.2)ms,VPI(39.4±2.3)ms与LLRI(39.7±2.2)ms,VPII(490±1.1)ms与LLRII(49.2±1.2)ms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VP(VPI+VPII)与LLR(LLRI+LLRII)的时限差异亦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打破SP的HR'主要由HR形成,VP则是一种经皮层的LLR;SP的产生与Renshaw回返抑制、腱器官的负反馈功能及网状结构介导的皮肤运动抑制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acuteinflammatoryde-myelinatingpolyradiculoneuropathy,AIDP)电生理异常和受损程度的分布情况,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对26例AIDP患者进行电生理检测,记录肢体两侧、上下肢及远近端运动神经末端潜伏期(DML)、运动传导速度(MCV)、肌肉复合动作电位(CMAP);感觉神经潜伏期、感觉传导速度(SCV)及肌电图。结果:①MCV异常率(78.2%)高于SCV异常率(64.1%)(χ2=5.310,P<0.05)。②肢体远端肌肉自发电位出现率(79.2%),明显高于近端肌肉(50%)(χ2=14.856,P<0.05)。③远端运动神经末端潜伏期重度受损率(75.6%),较近端神经(47.4%)高(χ2=14.628,P<0.01),远端运动神经CMAP波幅重度受损率(74.4%),较近端(52.5%)高(χ2=5.168,P<0.05)。结论:AIDP在电生理上改变为广泛的、多灶、远近端神经、上下肢均受累,运动神经较感觉神经易受累,就损伤程度而言远端神经较近端神经受损程度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