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PICCO监测指标与严重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56例ICU收治的严重心力衰竭患者分为死亡组(n=20)和存活组(n=36).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及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利用PICCO监护仪监测心排血量(CO)、心排指数(CI),每搏输出量指数(SI),左室每搏做功指数(LVSWI),全心射血分数(GEF),中心静脉压(CVP),心功能指数(CFI),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肺血管通透性指数(PVPI),全心舒张末器容积指数(GEDVI)等。评价PICCO监测指标与病人预后的关系。结果:死亡组CO、CI、SI、LVSWI、GEF、CFI均明显低于存活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VP、EVLWI、PVPI、GEDVI,两组相仿(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部分PICCO监测指标如CI等可能是影响严重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吉林医学》2017,(5)
目的:评价脉波指示剂连续心排量监测(PICCO)技术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48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采用完全随机方法分为应用PICCO技术监测指导的治疗组与采用传统方法治疗的对照组,各24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4 h、48 h、72 h的APACHEⅡ评分;记录并比较两组在治疗前和治疗后24 h、48 h、72 h血清中BNP的变化;比较两组72 h液体总输入量及ICU住院时间。结果:治疗组在进入ICU后48 h、72 h的APACHEⅡ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中血浆BNP在治疗后48 h、72 h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72 h复苏液体量(12436.5±932.9)ml、ICU住院时间(7.5±2.2)d,对照组分别为(13124.8±856.2)ml、(9.2±2.5)d,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应用PICCO技术监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托拉塞米改善严重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托拉塞米对严重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以及预后。方法:选择我院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Ⅲ~Ⅳ级的患者240例,随机将入选病例随机分为4组:①托拉塞米注液射20mg+托拉塞米片10mg组;②呋塞米注液射40mg+呋塞米片20mg组;③呋塞米注液射60mg+呋塞米片20mg组;④呋塞米注液射80mg+呋塞米片40mg。治疗3个月后观察四组有效率、再住院率及死亡率等。结果:托拉塞米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呋塞米各组(P〈0.05),再住院率托拉塞米组显著低于呋塞米各剂量组(P〈0.05);四组死亡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托拉塞米治疗心力衰竭疗效显著,可改善严重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危重症患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发生率较高,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与PICCO作为血流动力学监测手段常用于临床.本文通过对比两种监测手段的操作性能、监测指标、并发症及费用等,展示TEE的优越性与安全性,思考临床诊疗工作中的社会价值和人文体现,为临床工作者的临床决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清铁水平对首次出现心力衰竭症状患者近期及远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分析首次出现心力衰竭症状的108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入院时行血红蛋白和血清铁检查,全部患者接受心力衰竭标准药物治疗。记录入院时临床资料,统计分析住院期间死亡与缺铁的相关性。通过电话随访及病历查询统计分析5年内患者反复住院(≥3次)和全因死亡与首次住院时血清铁的相关性。结果108例患者血红蛋白水平为(92±14)g/L,血清铁为(6.3±3.5)μmol/L,没有显示血红蛋白与血清铁水平明显相关(r=0.402, P=0.098)。对于近期死亡,血清铁的HR=0.812(95%CI 0.710~0.922,P=0.002),血红蛋白的HR=1.018(95%CI 0.962~1.131,P=0.860)。随访5年,对于全因死亡,校正后的首次住院时血清铁HR=0.935(95%CI 0.908~0.985,P=0.033);校正后的首次住院时血红蛋白HR=0.798(95%CI 0.712~0.907,P=0.017)。对于反复住院(≥3次),首次住院时血红蛋白的HR=0.854(95%CI 0.615~0.963,P=0.007),首次住院时血清铁的HR=0.968(95%CI 0.877~1.124,P=0.086)。结论首次住院时血清铁的水平可能较血红蛋白水平更能预测心力衰竭患者的近期死亡;首次住院时血清铁及血红蛋白水平均能预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长期预后,而血红蛋白水平可能更能预测患者的反复住院率。 相似文献
6.
脉波轮廓温度稀释连续心排量测量技术(pulse indicated contour cardiac output,PICCO)是一项全新的脉波轮廓连续心排血量与经肺温度稀释心排量联合应用的技术,仅用一中心静脉和动脉导管,就能精确、连续监测心排量及外周血管阻力、心搏量等变化,其创伤和危险性小,具有治疗更及时、导管放置过程更简便等优点[1]。医生可以根据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动态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使危重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我科于2010年1月开始将PICCO监测仪应用于危重患者的监测及治疗指导,现将其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PICCO技术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对患者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11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患者应用传统治疗,试验组患者应用PICCO技术指导治疗,观察比较试验组患者治疗后24h和72h各指标水平变化、两组指标变化及治疗效果差异。结果 试验组患者治疗72h EVLWI(13.02±1.45) m L/kg、CI(3.79±0.51) L/(min·m~2)、GEDV(790.02±49.91) m L较治疗24h均显著改善(P<0.05);治疗72h试验组患者hs-cTnI(0.25±0.08)μg/L、NT-proBNP(9749±821) ng/L、APCHEⅡ(13.24±1.19)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9.14±1.03) d、呼吸机使用时间(7.93±1.24) d、病死率7.27%、ICU住院时间(9.75±1.24) d与对照组比较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应用PICCO技术可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心脏功能,促进患者康复,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QRS时限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中的表达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0月~2010年1月收治的75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对其心电图资料进行分析,根据QRS值分为〈120 ms组和≥120 ms组,比较两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值及两组患者治疗后1年内患者预后情况,包括出现急性心力衰竭或死亡病例。结果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在冠心病及扩张型心肌病两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其他并发病及临床ACEI及β受体阻滞剂类药物应用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LVEF比较,〈120 ms组显著高于≥120ms组(P〈0.05)。QRS〈120 ms组1年内终点事件发生率为11.1%,QRS≥120 ms组1年内终点事件发生率为35.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QRS时限≥120 ms的患者LVEF降低,且心血管终点事件发生率上升,因此临床上慢性心力衰竭患者QRS时限延长对其预后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PICCO监测指标及BNP(B型脑钠肽)对老年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预测作用。方法:26例ICU收治的老年感染性休克患者分为存活组(n=12)和死亡组(n=14)。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及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利用PICCO监护仪监测心脏指数、胸腔内血容积指数、血管外肺水指数、体循环阻力指数;采用荧光免疫测定法进行血浆BNP检测;统计患者住院期间存活或死亡及相应的住院病死率。评价PICCO监测指标和血浆BNP与病死率的关系。结果:存活组CI值高于死亡组,EV-LWI、PVPI低于死亡组(P<0.05),其他PICCO监测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死亡组血浆BNP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结论:部分PICCO监测指标如CI可能是影响老年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而血浆BNP也对老年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持续脑电图监测对严重脓毒症患者神经功能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对36例脓毒症患者入ICU后给予脑电图监测72h或直到转出ICU,观察其脑电图改变,并按照国际Young分级标准进行脑电图的分级随访患者3个月后的神经精神功能,按照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估,分析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脑电图分级及MMSE、SAS、SDS评分之间的差异。分析脑电图分级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36例患者中,脑电图均存在不同程度异常。脑电图Ⅰ级24例,其中17例无明显脓毒症脑病表现;Ⅱ级1例,Ⅲ级1例,Ⅳ级6例,Ⅴ级2例,Ⅵ级2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脓毒症脑病表现。36例中15例存在痫样放电,预后均较差,其中9例为非惊厥癫痫(NCS)或非惊厥癫痫持续状态(NCSE)占25.00%,6例为惊厥性癫痫(GCS)或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GCSE)占16.70%。脑电图分级越高,预后不良率越高。脑电图分级与预后呈正相关。结论严重脓毒症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脑电图异常,是否存在SAE与其严重度有关,且NCS或NCSE发生率较高,预后较差;脑电图分级与预后呈正相关,可以作为评估严重脓毒症患者脓毒症相关性脑功能障碍及神经功能预后的标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CU危重患者应用PICCO监测指导治疗的护理体会。方法自2011年9月—2012年7月期间,对CCU25例危重患者进行PICCO监测指导治疗,并给予从导管护理至心理护理等全方位护理措施。结果 22例患者病情好转出院,3例患者抢救无效死亡,抢救成功率达88%。结论对于PICCO新技术的开展,必须对护士进行规范化的专业培训,不但要掌握PICCO的正确测量方法,而且要熟知各参数的正常值、异常值及其临床意义,遵医嘱对患者进行精细的容量管理,以调整患者心功能达最佳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将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监测(PICCO)应用外科重大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5月期间在我院行外科重大手术的患者60例,其中实施PICCO监测的32例作为试验组,未实施PICCO监测的28例作为对照组,观察2组手术抢救情况.结果 试验组在PICCO监测过程中,未发现感染、栓塞及出血的情况,亦无堵管、拔管的现象.经统计,试验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PICCO容量监测在外科重大手术中应用,能指导临床用药,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 MS)与严重创伤患者早期不良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黄山市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2年8月收治的107例严重创伤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患者代谢综合征患病状况将其分为观察组(n=30,合并代谢综合征),对照组(n=77,无代谢综合征),收集两组患者相关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严重创伤常规治疗,比较两组一般情况,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统计1个月生存情况,分析MS对患者生存率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患者ICU住院时间、呼吸机时间均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急性肾损伤、MODS、ARDS、心脏骤停、褥疮、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其他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是导致严重创伤患者死亡的唯一MS组分。结论:代谢综合征与严重创伤患者早期不良预后具有密切关系,其中糖尿病组分与患者早期生存率密切相关,临床对合并代谢综合症的患者应给予足够重视,以改善其早期预后。 相似文献
14.
15.
16.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1):34-37+46+封三
目的 探讨Child-Pugh肝功能分级在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严重程度和预后评估中的应用。方法 纳入2017年1月~2018年9月于南充市中心医院老年病科已确诊为心力衰竭的患者132例,按照Child-Pugh肝功能的得分将患者分为3个等级:A级、B级、C级,观察记录三组患者的临床特征、肝功能分级与心衰严重程度指标如NYHA分级、NT-proBNP、LVEF的关系,住院时间及患者出院后随访1年的全因死亡率。结果 入院的心力衰竭患者中,Child-Pugh A级占比最多;病史特征上,Child-Pugh A、B级心力衰竭患者以合并冠心病病史居多,而Child-Pugh C级心力衰竭患者以合并扩心病病史居多(P0.05)。Child-Pugh肝功能分级越高,其心衰的NYHA的分级及NTproBNP的水平也越高,同时LVEF的水平越低(P0.05)。Child-Pugh肝功能分级越高,心衰患者的住院时间越长,随访1年的全因死亡率越高(P0.05)。结论 肝功能损伤在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中比较常见,Child-Pugh肝功能分级可用于判断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严重程度,在长期随访中对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浆脑利钠肽(BNP)、尿酸(UA)值对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和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10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按纽约心功能分级标准分为4组,检测治疗前后血浆BNP、UA值,观察二者和纽约心功能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预后的关系。结果 心功能的分级越高,BNP、UA值越高,LVEF越低,且相同心功能等级患者治疗前后比较,BNP、UA值降低,LVEF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BNP、UA值和心功能分级呈正相关,和LVEF呈负相关。治疗后发生心脏事件组患者的血浆BNP、UA值比未发生心脏事件组患者高,心源性死亡组患者血浆BNP、UA值比因心衰再次入院组患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浆BNP、UA值能够判断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且血浆BNP、UA值高者心脏事件发生率高、临床预后差。 相似文献
18.
《陕西医学杂志》2017,(10):1426-1428
目的:分析血清糖链抗原125(CA_(125))水平与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61例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血清CA_(125)水平及血浆BNP浓度测定,按照血清CA_(125)水平正常与否分为研究组(CA_(125)≥35U/L)和对照组(CA_(125)<35U/L),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住院病死率、随访病死率及再住院率,运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法分析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的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及血浆BNP浓度更高(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更低(P<0.01),住院病死率、随访病死率及再住院率更高(P<0.01),且两组患者的心功能分级存统计学差异(P<0.01);年龄、血清CA_(125)浓度及血浆BNP浓度是显著影响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P<0.01)。结论:血清CA_(125)水平是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在评估心力衰竭程度及其预后方面具有一定临床价值,联合血浆BNP浓度测定可增加评估预后的准确性,血清CA_(125)水平增高反映预后不良,应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QRS间期(QRSD)和QRS间期离散度(QRSd)对严重慢性心力衰竭病人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120例继发于缺血性心脏病或扩张型心肌病的严重慢性心力衰竭的住院病人,根据住院时情况,分成3组:存活组80例,心脏性死亡非猝死组25例,猝死组(SCD)15例。所有病人均有标准12导心电图记录,均测量QRSD、计算QRSd、QT离散度(QTd)、辨别左束之传导阻滞(CBBB)。结果心脏性死亡非猝死组QTd、QRSD、QRSd显著长于存活组,分别为(95±48)ms∶(78±31)ms、(127±34)ms∶(113±32)ms、(54±17)ms∶(46±16)ms,P均<0.05。猝死组QRSD、QRSd与存活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分别为(132±36)ms∶(113±32)ms(、56±13)ms∶(46±16)ms,P均<0.05。猝死组LBBB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存活组,χ2=7.44,P<0.01。结论QRSD、QRSd对严重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预后有预测价值并有可能预测死亡方式,伴有LBBB的病人猝死的风险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探讨PICCO监测在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0月—2012年6月间我院ICU收治的休克患者15例为研究对象,分析在监测前后在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对比前后患者血乳酸变化情况.结果 PICCO监测前后,休克类型的临床判断符合率为80%(12/15),治疗方案更改率为60%(9/15).24小时内患者平均血乳酸下降水平为(2.09±1.13)mmol/L,调整后水平与之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O监测在休克患者中应用护理效果较好,对于患者的临床诊治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