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西药穴位注射治疗乙型肝炎10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尚无特效疗法.我院试用中西药针剂穴位注射治疗乙型肝炎100例,疗效尚好,兹报告如下:对象及方法一、观察对象:治疗组100例患者,88例为我院门诊病人,12例为住院病人。其中男60例,女40例,年龄11~48岁,平均36.5岁。根据“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上海会议修订),诊断为慢性乙型活动性肝炎(CAH)28例,HBV 携带者72例。随机分为3组,其中穴注聚肌胞、柴胡为第一组,25倒;核酪、板兰根穴注者为第二  相似文献   

2.
1980年至1986年8月我们对各型病毒性肝炎540例,无症状HBV 携带者225例共765例进行了肝穿活组织病理学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调查对象本组765例中,男性701例,女性64例。年龄9~64岁,其中<20岁334例,21~30岁318例,31~40岁90例,41~50岁16例,>51岁7例。在765例中:①有  相似文献   

3.
慢性HBV感染非常复杂和多变,可以从无症状慢性HBV携带者到进展性慢性肝炎,甚至可以发展为肝硬化(LC)和肝细胞癌(HCC);HBV相关性终末期肝病可以导致每年100万人死亡[1-2]。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50例HBV相关性HCC的影像学征象与血清学指标进行了相关性研究。  相似文献   

4.
中医中药治疗无症状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中医中药对清除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的作用,我院门诊部于1986年至1987年应用中医中药治疗无症状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ASC)25例,用干扰素合剂治疗25例为对照,现报告如下。资料和方法一、一般资料:治疗组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龄自5~47岁,平均年龄26.5岁,HBsAg 携带时间在1年内者8例,1年以上17例,最短6个月,最长10余年;干扰素组的年龄、性别及携带 HBsAg 时间与治疗组相似,有可比性。二、病例选择:(1)血清 HBsAg 阳性持续在6个月以上;(2)肝功能试验正  相似文献   

5.
作者5年间对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病人进行回顾性和前瞻性相结合的研究。根据其临床、生化和血清学变化,评价其血清乙肝 e 抗原/e 抗体(HBeAg/抗-HBe)的自发性转阴率和逆转率,以及与血清学变化有关的问题。研究对象为慢性乙肝病毒感染(HBV)患者512例(男373,女139),香港华人,年龄1~75岁。无症状携带者331例(64.7%)。其中219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值正常。30%无症状携带者作肝活检证实为慢性肝炎。慢性肝炎112例(21.9%),其中慢性活动性肝炎(CAH)60%,慢性持续性肝炎(CPH)占32%,慢性小叶性肝炎占8%。肝硬化69例(13.5%),急  相似文献   

6.
不同基因型HBV对疾病的严重性、病程、并发症、HBeAg血清学转换、治疗的反应及可能的抗病毒疫苗的影响不同[1].中国台湾北部地区,乙型肝炎无症状携带者中52%为B基因型HBV,而肝硬化患者中60%为C基因型HBV感染;肝癌患者中年龄<50岁的大多为B基因型HBV感染[2].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血清中 HBeAg 含量及其亚分的临床意义,本文应用单克隆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血清中 HBeAg 含量,应用硫酸铵盐析法及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PAGE)测定 HBeAg 的亚分(A 和 B)。调查了19.3(男121,女72)例 HBV 携带者,年龄6~66(平均37.5)岁,其中无症状 HBsAg 携带者(ASC)65例,慢性持续性肝炎(CPH)43例,慢性活动性肝炎(CAH)54例,肝硬化(LC)31例。结果①193例中有69例(其中男43例)检出 HBe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通过对54例慢性HBV携带者进行超声引导下肝穿刺活检术,以了解肝脏是否发生实质性炎症和纤维化进展.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研究对象选择本院2009年至2010年54例慢性HBV携带患者,男性35例,女性19例,年龄18~40岁,平均年龄32.5岁.慢性HBV携带者诊断标准符合我国2010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诊断标准,同时排除合并甲、丙、丁、戊型肝炎、其他嗜肝病毒、自身免疫性肝病、酒精性肝病、代谢性肝病、药物性肝损害等其他肝脏疾病.所有患者HBV DNA≥104拷贝/mL、HBsAg、HBeAg阳性、ALT正常.  相似文献   

9.
无症状的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在我国一些地区高达15%~20%,因存在免疫耐受及免疫缺陷或免疫反应低下,治疗十分困难。为探索一种简、便、廉、验的治疗方法,根据近年研究成果,我们设计了中西医结合序贯疗法治疗方案,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全部为门诊病员,共134例,其中男性78例,女性56例,年龄10~40岁98例,40~50岁36例,10岁以下、50岁以上者不列入观察范围。其中有明确家族史者81例,占  相似文献   

10.
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100例患者均为我院同期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诊断符合1995年第5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标准。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男性44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38.8±10.6岁;对照组50例,男43例,女7例,平均年龄39.1±11.2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病情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患者用甘利欣30~60ml加入10%葡萄糖液250ml中静滴,另用PGE_1为200mg加入10%葡萄糖液250~500ml中静滴,1日1次;对照组患者单用甘利欣注射液  相似文献   

11.
背景影响HBV携带率唯一最主要的因素是感染时的年龄。HBV感染慢性化的危险性与感染的年龄呈负相关:1岁前感染,慢性化的危险率为80~90%,婴幼儿期为20~50%,而成人仅有1~2%成为携带者。中国人群携带者中40~50%由母婴传播造成,而在其他民族中母婴传播并不常见。甚至在HBV高流行区的非洲,仅20%。携带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各年龄段慢性HBV携带者肝活组织检查病理炎症分级≥G2级或纤维化分期≥S2者所占比例,探讨肝活组织检查最佳时机,指导抗病毒治疗. 方法 收集292例慢性HBV携带者肝活组织检查病理结果,按年龄分为3组,计算各年龄段炎症分级≥G2或纤维化分期≥S2者各占比例,比较组间差异.计数资料统计学描述用构成比,统计分析采用x2检验.P< 0.01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3个年龄段慢性HBV携带者炎症分级≥G2级或纤维化分期≥S2者,在11 ~ 29岁组占26.5% (36/136),30~39岁组占39.4% (37/94),40~60岁组占58.1% (36/62),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30 ~ 39岁组炎症分级≥G2级或纤维化分期≥S2者的比例为39.4% (37/94),与40~60岁组58.1% (36/6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且30岁以前的慢性HBV携带者炎症分级≥G2级或纤维化分期≥S2者占26.5%(36/136),30岁以后的慢性HBV携带者炎症分级≥G2级或纤维化分期≥S2者占46.8%(73/1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年龄≥30岁为慢性HBV携带者肝活组织检查最佳时机,因此,对≥30岁慢性HBV携带者应尽早做肝穿刺活组织检查,对预防疾病发展,指导抗病毒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早期发现肝纤维化,深入探讨有关指标的临床价值,并进行抗纤维化治疗,对于预防肝硬变和肝癌的发生有着重大的意义。现将我院近年来对120例乙型肝炎肝硬变、慢性乙型肝炎、乙肝病毒携带者进行HA、LN、PC-Ⅲ、Ⅳ-C检测的结果分析如下。1 材料与方法 120例均为我院住院及门诊病人,其中男性102例,女性18例,年龄14~82岁不等,平均42.43岁,诊断为肝炎肝硬变者30例,慢性乙型肝炎30例,乙肝病毒携带者60例。所有病人均抽血行HA、LN、PC-Ⅲ、Ⅳ-C检测,采用放免法,试剂  相似文献   

14.
笔者对我院近30年来进行的大量二阶梯运动试验及平板运动试验中,病情基本相同各筛选50例。分别对两组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所有病例随机选择1975年来我院心内科门诊或病房100例患者,其中男性67例,女性33例,年龄38~60岁。平均年龄50岁。 100例病人中均有明显症状,其中心悸者27例,  相似文献   

15.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1997年6月~2000年5月住院和门诊的乙肝病毒携带者(HBV携带者)50例,均符合1995年北京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治疗组24例,男10例,女14例,年龄25~45岁,平均32岁;对照组26例,男14例,女12例,年龄28~50岁,平均35岁。两组患者HBsAg、HBeAg。抗HBc及HBV DNA均为阳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开始用安达芬(安徽安科生物高技术  相似文献   

16.
1 一般资料 HBsAg阳性者104例来源于我院肝病科1981年~1984年的住院病人,其中HBV携带者33例,急性黄疸型肝炎14例,急性无黄疸型肝炎12例,慢性迁延性肝炎29例,慢性活动性肝炎16例。男性68例,女性36例。年龄最大68岁,最小9岁。 2 临床分型 全部病例按湿热型(包括湿热阻滞、湿热未尽)、脾胃气虚、肝郁脾虚、脾肾阳虚、肝气郁结、肝肾阴虚、气滞血瘀七大证型进行统计如下:  相似文献   

17.
Tian Y  Li TS 《中华内科杂志》2007,46(12):1014-1017
目的 比较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携带者、HBV既往无症状感染者之间T细胞亚群和HBV特异性CD4+ T细胞应答强度的差异,分析宿主的细胞免疫状态对HBV感染后临床转归的影响,探讨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为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提供新的线索.方法 选取2004年2-10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肝炎门诊就诊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0例、HBV携带者22例、HBV既往无症状感染者9例以及正常对照11例,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T细胞亚群,使用酶联免疫斑点法检测病毒特异性CD4+T细胞应答强度,分析其差异及临床意义.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组CD4+T细胞计数显著低于HBV既往无症状感染组和正常对照组;慢性乙型肝炎组、HBV携带者组、HBV既往无症状感染组病毒特异性CD4+ T细胞应答强度分别为(156±105)、(56±68)、(229±114)SFC/106PBMC(每106个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斑点形成细胞的个数);慢性乙型肝炎组明显高于HBV携带者组(P<0.01),而低于HBV既往无症状感染组(P<0.05).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携带者、HBV既往无症状感染者病毒特异性T细胞应答强度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是造成HBV感染后不同临床转归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亚太地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治疗意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太地区慢性HBV感染率很高,慢性HBV携带者中25%~40%最终会死于肝硬化和肝癌,男性携带者病死率为50%,女性携带者为15%。在亚洲,IFN-α的疗效不满意,HBeAg清除率15%~20%,HBsAg清除率<5%,因而要寻找更好的治疗方法。一些核苷类似物(Iamivudine、famciclovir、lobucavir、及adefovir dipivoxil)抑制细胞内肝DNA病毒生命周期,有可能成为治疗慢性HBV感染的新一代药物。法昔洛韦(famciclovir)及拉米夫定  相似文献   

19.
拉米夫定与胸腺肽α1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艳铃 《肝脏》2005,10(4):274
我们选取未曾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比较拉米夫定与胸腺肽α1联合治疗与单用拉米夫定的疗效。资料与方法一、病例收集2002~2004年吉林北方肝胆医院9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男80例,女18例,年龄20~60岁,平均39岁。按2000年西安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标准诊断[1]。二、治疗方案98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9例,其中男性39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38岁,治疗组血清HBV DNA平均为2.07×107.5拷贝/ml,ALT平均为190.2U/L,透明质酸水平(HA)为190.5ng/ml。对照组49例,其中男性41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40岁,治疗前血清HBVD…  相似文献   

20.
王国锋  徐钢  何文艳 《肝脏》2001,6(4):284-285
我院自 1999年 9月~ 2 0 0 1年 1月应用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CHB)及无症状HBsAg携带者 (ASC)共 14 1例 ,现将治疗结果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病例选择入选病例均为我院门诊及住院HBsAg、HBeAg和HBVDNA阳性的CHB及ASC患者 ,共 2 2 8例。诊断依据 1995年全国第五次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标准。其中男178例 ,女 5 0例 ,年龄在 16~ 5 2岁之间 ,平均年龄 ( 33± 12 )岁 ,伴有或不伴有转氨酶升高。将所有患者分为 3组 ,治疗 1组 5 2例 ,为ASC组 ;治疗 2组 89例 ,对照组 87例 ,均为反复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