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12例肾外症状性肾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院1990~1995年共收治急性肾炎105例,其中12例以肾外症状表现为主,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 (1)性别与年龄:男7例,女5例。年龄3~13岁,8岁以下7例。(2)发病季节:10~1月份6例,6~9月份6例。(3)前驱症状:病前1~3周皮肤患脓疮4例,呼吸道及其他感染8例。(4)临床症状:12例均有浮肿、高血压。浮肿为全身非凹陷性,入院时已4天以上。其中2例伴有腹水。就诊时患儿收缩压为15~24kPa,舒张压在10~12kPa,其中3例有高血压脑病症状,表现为惊厥、意识障碍。自诉头昏头痛1例,有气促发作2例。(5)  相似文献   

2.
紫癜性肾炎中尿系列微量蛋白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了解紫癜性肾炎(HSPN)临床各型尿4项特定蛋白排量高低,以早期发现其各型肾功能受损程度。并分析各型间的临床临床及其之间的相关因素。方法 首先对入选的85例HSPN患儿按照特点表现分为5型:其中Ⅰ型20例、Ⅱ型20例、Ⅲ型15例、Ⅳ型15例、Ⅴ型15例,采用免疫散射速率比浊法,对上述85例患儿及25例健康儿童(正常对照组)分别进行尿微量自蛋白(mALb)、转铁蛋白(uTf)、免疫球蛋白(IgG)、α1-微球蛋白(α1-mG)含量测定,同时检测血肌酐(BCr)和尿素氮(BUN);最后观察HSPN临床各型尿4项微量蛋白的不同变化。结果 在Ⅰ、Ⅱ型HSPN中,当BUN与BCr含量在正常范围时,尿4项特定微量蛋白排量已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在Ⅲ~Ⅴ型HSPN中。当BUN与BCr有明显升高时,尿微量蛋白排出量升高更为显著,两者呈线性正相关。结论 尿特定蛋白可全面地、敏感地反映肾脏的受损情况,尤其是肾小管的损害,故此检测方法可作为评价肾功能早期损害、判断预后、监测治疗效果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16例紫癜性肾炎尿红细胞(RBC)形态动态观察,发现6例为非肾小球性血尿(变形RBC<30%),提示血尿并非由肾小球损害引起,而是由输尿管、膀胱或尿道粘膜表面出血所致,且均获痊愈。10例为肾小球性血尿(变形RBC>30%)提示肾小球损害,7例痊愈,3例遗留少量~ RBC,此3例入院时临床属肾病型,尿变形RBC持续>30%本文表明尿RBC形态动态观察有助于对泌尿系统疾患的受累部位、轻重程度、疗效、预后作出判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紫癜性肾炎 (HSPN)临床各型尿 4项特定蛋白排量高低 ,以早期发现其各型肾功能受损程度 ,并分析各型间的临床临床及其之间的相关因素。方法 首先对入选的 85例HSPN患儿按照特点表现分为 5型 :其中Ⅰ型2 0例、Ⅱ型 2 0例、Ⅲ型 15例、Ⅳ型 15例、Ⅴ型 15例 ,采用免疫散射速率比浊法 ,对上述 85例患儿及 2 5例健康儿童 (正常对照组 )分别进行尿微量白蛋白 (mALb)、转铁蛋白 (uTf)、免疫球蛋白 (IgG)、α1 微球蛋白 (α1 mG)含量测定 ,同时检测血肌酐 (BCr)和尿素氮 (BUN) ;最后观察HSPN临床各型尿 4项微量蛋白的不同变化。结果 在Ⅰ、Ⅱ型HSPN中 ,当BUN与BCr含量在正常范围时 ,尿 4项特定微量蛋白排量已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升高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 ;在Ⅲ~Ⅴ型HSPN中 ,当BUN与BCr有明显升高时 ,尿微量蛋白排出量升高更为显著 ,两者呈线性正相关。结论 尿特定蛋白可全面地、敏感地反映肾脏的受损情况 ,尤其是肾小管的损害 ,故此检测方法可作为评价肾功能早期损害、判断预后、监测治疗效果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5.
尿白细胞介素—6的检测在系膜增殖性肾炎中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尿白细胞介素-6的检测在系膜增殖性肾炎中的意义吴小川易著文虞佩兰赵维玲何小解近年来研究发现,白细胞介素-6(IL-6)与系膜增殖性肾炎(MsPGN)的发病关系密切,我们测定了60例原发性肾脏疾病患儿尿液及血清IL-6活性,并结合临床及病理改变作相关分...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尿微量白蛋白(urinemicroalbumin,UMA)在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透射比浊法对 60例增生性肾炎2 4hUMA进行了测定。结果:单纯性血尿、急性肾炎及紫癜性肾炎组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 <0.01);而急性肾炎及紫癜性肾炎又明显高于单纯性血尿病人(P<0.01);紫癜性肾炎病人UMA虽然高于急性肾炎,但两者比较却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UMA随着系膜细胞增生程度的加重而明显增加 (轻、中、重度MsPGN间相互比较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UMA的测定不仅可作为肾脏病变的早期指标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病变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紫癜性肾炎(HSPN)患儿血、尿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水平,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32例HSPN患儿,并以12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每例儿童均于同一时间点分别收集血、尿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尿MIF水平,比较并分析二组结果在统计学上差异。结果HSPN患儿血清MIF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尿MIF水平则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结论HSPN患儿存在肾脏对MIF的异常分泌,后者很可能进一步促成HSPN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8.
紫癜性肾炎(HSPN)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继发性肾炎,是导致儿童期慢性肾病(CKD)的重要原因之一。临床表现差异大,从单纯性血尿、蛋白尿、急性肾炎综合征、肾病综合征,甚至急进性肾炎,严重程度不等。前期研究发现,过敏性紫癜肾炎患儿免疫紊乱,细胞因子分泌失衡,IL-6在急性期明显升高,恢复期下降,提示可能参与了其发病过程。肾炎康复片是多年在临床上使用的经典组方,有助于各种肾小球疾患,包括紫癜性肾炎恢复,可以降低蛋白尿、延缓肾脏疾病的慢性进展,但是确切机制不是很清楚。我院用肾炎康复片治疗紫癜性肾炎60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尿微量白蛋白联合尿酶检测对早期肾损害的诊断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肾损害的实验室诊断多以尿蛋白、血尿素氮和肌酐作为主要指标 ,然而这些项目难以发现早期肾损害和更有效监测药物性肾损害及肾病患者的转归。本文联合测定尿微量白蛋白 (MA)、尿免疫球蛋白G (IgG )及N 乙酰 β D 氨基葡萄糖苷酶(NAG )、γ 谷氨酰转肽酶 (γ G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紫癜性肾炎 (HSPN)患儿肾组织中Tenascin(TN)分布、表达及其与病理类型、临床指标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 16例HSPN患儿肾组织中TN分布及表达情况。结果  1.TN在正常肾组织中 ,肾小球及肾小管间质呈局灶性弱阳性表达 ;而在HSPN患儿主要于细胞外基质 (ECM )积聚处表达明显增加 ;且肾小球表达与肾小管间质表达正相关 (r=0 .5 5 9 P =0 .0 2 4) ;TN在肾小球表达与病理类型无关 ,而TN在肾小管间质表达与病理类型正相关 ( r =0 .83 0 P <0 .0 1)。 2 .TN在HSPN患儿肾组织中表达与血肌酐 (Scr)、尿蛋白排泄量正相关 ,而与病程、性别、年龄、总蛋白、白蛋白等无关。结论  1.TN在HSPN患儿肾组织中ECM积聚处表达明显增加。 2 .与TN在肾小球表达相比 ,肾小管间质的表达更能反映HSPN患儿的病情。TN在肾组织的表达临床上可用来判断患儿病情轻重、预后 ,为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紫癜性肾炎患儿白细胞介素6、8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紫癜性肾炎(APN)患儿白细胞介素6(IL-6)、IL-8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APN患儿血清及尿IL-6、IL-8活性水平,并分析IL-6、IL-8水平与APN临床及病理的关系。结果 APN患儿急性期血清及尿IL-6、IL-8水平均增高,且尿IL-6、IL-8水平与APN患儿肾小球病变程度呈正相关。结论 血清及尿IL-6、IL-8水平可作为APN急性期的敏感指标之一,而尿IL-6、IL-8升高有助于判断APN肾组织的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2.
Clinical course and renal biopsy were evaluated as predictors of renal outcome in 21 children with Henoch-Sch?nlein nephritis. Persisting heavy proteinuria and severe glomerular changes most accurately predicted those patients who were likely to develop renal failure. Renal biopsy is recommended only in patients with a nephrotic or nephritic/nephrotic picture.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检测尿液中足细胞标志蛋白podocalyxin(PCX)在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的临床诊断及病情评估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透射比浊法对175例儿童晨尿PCX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其中包括未经治疗的PNS患儿(活动期组)53例(单纯型肾病36例、肾炎型肾病17例)、PNS完全缓解期患儿(缓解组)56例(复发者42例,非复发者14例)、健康儿童66例(对照组)。测定53例PNS活动期患儿同期24 h尿蛋白的水平;绘制ROC曲线,确定尿PCX诊断PNS活动期及鉴别肾炎型肾病的最佳临界点。结果:活动期组与缓解组及对照组比较,尿PCX水平明显升高(P<0.01)。活动期组尿PCX水平与24 h尿蛋白水平呈正相关(r=0.39,P<0.01)。活动期组患儿中,肾炎型肾病患儿较单纯型肾病患儿尿PCX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缓解组中,复发者尿PCX水平较非复发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PCX诊断PNS活动期及肾炎型肾病的 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15、0.784;诊断临界点分别为7.97 ng/mL、10.28 ng/mL,灵敏度分别为81.1%、94.1%,特异度分别为93.4%、52.8%。结论:利用PCX定量检测可动态观察尿足细胞的变化,对判断肾小球的损伤程度及疾病的活动情况、临床鉴别单纯型肾病与肾炎型肾病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尿白三烯(LTs)E4(LTE4)在儿童典型川崎病(KD)中的变化,探讨是否可以将LTs作为KD后的监测指标。方法东南大学附属盐城医院儿科2007年10月至2010年9月收治68例完全性KD患儿,采用竞争性酶联免疫吸附技术检测其在治疗前后尿LTE4水平,55名正常儿童尿LTE4作为对照组,同时对KD急性期患儿行心脏彩超检查,分为有冠状动脉损害组(8例)和无冠状动脉损害组(60例)。结果 KD患儿治疗前尿LTE4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恢复期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D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组尿LTE4明显高于无冠状动脉损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所有KD患儿治疗前后比较,LTE4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 KD尤其是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患儿LTs水平明显增高,尿LTE4可作为KD后临床监测指标,可以考虑通过早期应用LTs受体拮抗剂干预来达到预防合并冠状动脉病变发生、促进冠状动脉损伤修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心肌钙蛋白检测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反映心肌细胞受损的临床生物标记物,观察血清心肌细胞钙蛋白与心肌酶谱之间的关系。方法 观察40 例小儿心肌炎血清心肌钙蛋白(CTn-I)、肌酸磷酸激酶CK-MB变化。柯萨基病毒B1~6IgM 阳性患儿治疗前后CTn-I的变化。结果 心肌炎组CTn-I、CK-MB明显高于对照组,柯萨基病毒B1~6IgM 阳性患儿治疗后CTn-I明显低于治疗前。结论 血清CTn-I反映了心肌细胞损害敏感指标,对诊断心肌炎较心肌酶谱有较宽时间窗。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夜间睡眠3小时血生长激素平均浓度在矮小身材患儿中的意义,对35例青春期前的矮小患儿进行生长激素刺激试验及3h-ICGH测定。结果显示:生长激素缺乏组MP-GH及3h-ICGH均极显低于正常矮小组;生长激素神经分泌功能紊乱组3h-ICGH显低于NSS组。与GHND组相比,GHD组MP-GH明显低下,3h-ICGHXEG组。提示3h-ICGH对临床上GHND的筛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狼疮性肾炎(LN)是决定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临床过程和转归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病理改变轻重不一,为探讨儿童LN的临床表现、病理改变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现对我院近8年来收治的30例LN患儿进行分析如下。材料与方法一、对象我科1995年12月~2003年6月的住院LN患儿30例,其中男6例,女24例,男∶女为1∶4;起病年龄8~15岁,平均(12.36±1.85)岁,其中<10岁2例;首次就诊前的病程7天~12个月,平均为3.5个月;从确诊到肾活检的时间为3天~2年,肾活检前已行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15例。二、方法1.临床指标:记录所有病例的病程、临床…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儿童紫癜性肾炎(HSPN)的临床、病理类型,并初步探讨该病临床表现、病理类型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总结1998年6月~2004年6月在我院住院,具有完整临床、病理资料的紫癜性肾炎患儿79例,其中72例随访观察1~6年,并就其临床病理类型及预后的关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临床表现以血尿和蛋白尿、单纯性血尿、肾病综合征最多,急进性肾炎最少。肾脏病理:表现为系膜增生、肾小球硬化、新月体形成,分级以Ⅱ级、Ⅲ级最多,Ⅱ级占73.3%。预后:临床痊愈占70.8%(51/72),少数预后不良。结论 紫癜性肾炎病理改变以Ⅱ级、Ⅲ级为主。其预后与临床表现、病理分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20.
缺铁小儿血清转铁蛋白受体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探讨血清中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在缺铁性贫血诊断中的意义,用单克隆及多克隆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正常对照组、隐性缺铁组、红细胞生成缺铁组、轻度缺铁性贫血组、中~重度缺铁性贫血组小儿sTfR。结果分别为4.0±1.1、5.3±1.1、7.2±1.2、94±2.6、14.9±5.3mg/L,各组均数比较及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分析sTfR及血清铁蛋白(SF)在各组间的动态变化,发现对照组与隐性缺铁组间SF差值最大,sTfR变化则远不及SF;随着缺铁继续加重,SF保持低水平上的相对恒定;sTfR则迅速升高。此结果提示SF是诊断隐性缺铁最敏感的指标,sTfR则为诊断红细胞生成缺铁及缺铁性贫血的可靠指标,并可量度贮存铁耗竭后继续铁缺失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