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帝内经》中记载“思伤脾”,本文在对“思伤脾”理论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提出“思亦伤心”,并从中医基础理论、心脾二者的生理病理联系和经络联系方面阐述,同时指出现代胃肠生理学、病理生理学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也说明了“思亦伤心”。认为“思伤心”的观点很早就出现在中医理论记载中,历代医家也对此理论多有运用,而现代科学发现也不断证明了这一观点。最后结合临床运用讨论“思伤心”理论的意义,冀以抛砖引玉,为之一说。  相似文献   

2.
试论中医“脾在志为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论中医“脾在志为思”西北农业大学中兽医药研究所欧阳五庆颜水泉李育良(712100)主题词脾在志为思神志活动脾“在志为思”,是中医学领域基础理论的范畴。本文试图在学习中医学理论基础上,运用现代医学知识,谈一点作者的认识,以就正于同道。思,是思考,思虑...  相似文献   

3.
文章主要通过对中医“思”“意”的古今释义及“脾主思、脾藏意”的理论分析,探讨了“思伤脾,脾失藏意”的致病作用,认为脾主情感之思,脾为意之宅也,脾运健旺,水谷精微充足,则脾主思藏意的功能发挥正常;若思虑纷纭,脾之精气不足,则不能养意而致痴呆、不寐、情志疾病等。提出以“思伤脾,脾失藏意”作为契入点开展对中医神经系统疾病及情志疾病深入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中医学认为"脾主思",即脾主导着人的意识、思维活动,与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关系非常密切。研究表明,大脑与消化系统在解剖上有着紧密的联系,大脑分泌的一些物质对胃肠的分泌和运动有影响,反之,胃肠分泌和运动活动的变化也会影响到大脑的功能。药理研究表明,调理脾胃药物可以改善人的思维、意识活动,对神经、精神性疾病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因此从解剖学、生化学、药理学等方面来探讨"脾主思",即脾与意识、思维活动密切相关的现代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5.
历代医家对“中风”病因病机多有发挥,其内涵经历了由“外风”向“内风”的转变。刘完素首创“内风”论,认为其发病“多因五志,有所过极”,论述了情志急剧波动、情绪反应过强、持续时间过久可诱发中风且影响深远。如患者性刚易怒,久而化热,耗伤肝阴,易生内风;猝然暴怒则肝阳升而无制,亢而化风;“暴喜”多见亢奋激动,气血上冲可引发中风;思、忧、悲日久易气阴两虚甚则肾精亏虚,并见血瘀、痰浊成为引发中风的危险因素。中风患者也常伴抑郁焦虑等情志异常,约1/3中风患者合并卒中后抑郁,可以认为情志不调是缺血性中风的主要发病诱因之一,也是其病后常见症状,引导该病患者对情志的适度调控,对于该病的预防及治疗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医“情志相胜”心理治疗的优势、弊端与改进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少校  郎俊莲 《中医杂志》2012,53(4):294-296
对中医“情志相胜”心理治疗的特点和优势做了总结,指出该疗法存在的一些弊端,并提出改进对策,以使该疗法更加具有可操作性,方便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7.
浅谈“脾胃转枢”与“脾统四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胃转枢"与"脾统四脏"强调了脾胃对新陈代谢的重要性。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同居中洲,润燥相济,通连上下,是气机升降出入的枢纽。  相似文献   

8.
象思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是中国传统哲学思维的核心,当今仍有强大生命力,分为物象和意象,既说明事物客观存在,又解释和归纳其他未知事物。古人在务和去同的观念影响下,运用象思维,形成认识宇宙万物的模式。以象思维为指导,利用五行学说构建五脏系统,并将人体微观物质结构纳入:具有转运物质、能源补给的脾系统,捍卫机体、清除异物的肺系统,总体管理、正负调控的肝系统和保障细胞内外温度、湿度的心、肾系统,冀以探究中医和现代医学相结合的新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