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手术配合。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术中配合。结果:手术顺利,无并发症及手术意外的发生,有效缩短手术时间。结论:护士了解病人,熟悉手术步骤,配合技术娴熟,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提高临床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的护理质量。方弦:对46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患者进行心电图观察、血流动力学监测、呼吸道管理、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与观察等护理措施总结回顾。结果:本组46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及精心护理均痊愈出院。结论:掌握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的护理,可有效提高临床护理质量,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中护理。方法:应用体外循环心脏停搏氧合血灌注手术4例,微创心脏不停搏手术3例;合并二尖瓣成形及左心室室壁瘤切除术各1例。结果:7例冠心病患者移植血管1-5根,共22根,疗效满意。结论:术中移植血管桥的保护、护士准确熟练的配合是本术式手术配合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张欣  高长青 《医学研究杂志》2016,45(11):180-183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完成移植物与冠状动脉的旁路吻合。近年来有许多研究对比非体外循环和体外循环下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的临床结果,结果不尽相同,引发了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质疑。本文主要对近年有关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完全再血管化、移植物通畅率及中远期生存率等焦点议题的研究进行综述和解读。  相似文献   

5.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治疗经验。方法整理并分析2003年5月~2006年2月148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资料。其中陈旧性心肌梗塞71例,三支病变110例,左主干病变58例,急诊及亚急诊手术18例。结果全组手术死亡4例。平均移植桥血管3.12±0.66支,采用左乳内动脉147例,选用桡动脉为桥血管48例。术后心绞痛均消失,心脏功能改善。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安全、有效;取得满意手术效果的关键是把握手术适应证、术中配合、手术技巧和围手术期处理。  相似文献   

6.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手术配合。方法:选择2007年1~7月,我院在非体外循环,即心脏不停跳下行多支冠状动脉搭桥术共21例,术中控制血压、心率的变化,保证有效循环血量,术中应用心脏表面固定器及钝头针临时阻断,使吻合局部心肌相对静止,并使冠状动脉处于无血状态。结果:21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均获成功,无一例死亡,愈后效果好。结论:护士要了解病人,熟悉手术步骤,严密配合,使手术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适应证、围术期治疗及合并症的处理。方法:归纳总结我院心外科自2001年9月始开展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共4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48例患者均采用胸部正中切口,21例中低温体外循环下心脏停跳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7例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移植血管采用自体左乳内动脉或大隐静脉。结论:正确的选择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适应证,娴熟的手术技巧,血管桥的畅通、适当的围术期管理、积极的合并症治疗是保证术后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江汝健  付立  李勇  陈有东 《四川医学》2007,28(12):1375-1376
目的 总结91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手术经验。方法 2002年4月~2007年4月,采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治疗冠心病91例,男83例,女8例,年龄36~80岁,其中二支血管病变13例,三支血管病变78例,合并左主干病变15例,均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8例搭桥4支,67例搭桥3支,16例搭桥2支。89例应用左乳内动脉吻合前降支,15例应用桡动脉吻合后降支,其余均采用大隐静脉吻合。8例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结果 全组91例共行冠脉搭桥265支,平均2.91支/人,全组死亡1例,全组无出血和脑部并发症发生。结论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是安全可行的手术方式,可避免体外循环的并发症.手术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fi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临床经验和手术结果。方法:2001年~2002年完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共23例,手术均采用胸骨正中切口,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完成,游离左侧乳内动脉均与前降支吻合,取大隐静脉及烧动脉与回旋支、后降支等其他部位血管吻合。冠状动脉吻合口和近端吻合口分别用7.0Prolene及6-0Prolene缝线连续法缝合。结果:全组手术无死亡,术后随访2个月~14个月,心绞痛症状均明显缓解,心功能Ⅰ级~Ⅱ级,术后心绞痛复发2例,给子扩冠、抗凝治疗后好转。术后并发右侧脑梗死1例,融栓、抗凝等治疗后病情好转。结论: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缺血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中是一种理想、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治疗经验。方法:对60例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均采用OCTOPUSⅡ型负压心脏稳定器辅助控制局部心肌运动,阻断冠状动脉下进行血管吻合。结果:共行移植物与冠状动脉吻合192支(3.2支/例)。手术后死于呼吸功能衰竭1例,出现围术期心肌梗死1例。25例患者未输入库血。结论:OPCAB有明显的优越性,若无同期矫治心内病理改变,大多数病人可应用OPCAB。术中应维持稳定的血液动力学指标。冠状动脉吻合程序应先行前降支系统,狭窄最严重的血管宜先吻合。体外循环应提前准备。  相似文献   

11.
刘亚州  董家寿  易军 《吉林医学》2009,30(19):2251-2252
目的:分析升主动脉钙化冠心病合并心肌桥的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对12例升主动脉钙化冠心病合并心肌桥患者施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心肌切开术,12例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升主动脉钙化,术中将血管桥近端吻合在降主动脉上,对于较浅的心肌桥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心肌切开术,而对于走形于心肌深部的肌桥,采用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血管段同时合并狭窄及肌桥时,在心肌桥远侧的部位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顺利,无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未出现心脏不良反应。结论:升主动脉钙化冠心病合并心肌桥者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可取得令人满意的近期效果,其远期疗效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状态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方法、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对6例接受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状态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本组6例患者无手术死亡,术后随访3个月到1年,所有病人心绞痛症状消失,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状态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可适用于多支病变,尤其适用于体外循环高危患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治疗经验。方法我院2000年1月~2006年1月行180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共完成旁路血管563支,平均(3.1±0.8)支。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手术方法、手术结果。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1例患者行二次开胸止血外,无围术期心肌梗死、呼吸衰竭、肝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心绞痛缓解,心功能改善,均顺利出院。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安全、有效、术后并发症少,正确掌握手术适应症、手术技巧、围手术期处理,保证吻合口质量及血管活性药物的合理应用等一系列措施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状态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方法,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6例接受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状态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本组6例患者无手术死亡,术后随访3个月到1年,所有病人心绞痛症状消失,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 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状态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可适用于多支病变,尤其适用于体外循环高危患者。  相似文献   

15.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手术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艳  辛梅  邵继凤 《医学争鸣》2003,24(3):256-256
1 临床资料1.1 病例 西京医院 2 0 0 0 0 6 / 2 0 0 2 0 5 ,完成 110 (男 86 ,女2 4 )例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平均搭桥3.9根 ,其中 3例因搬动心脏等原因出现室颤 ,被迫在体外循环辅助下完成手术 .1.2 手术配合  (1)用物准备 除常规心脏手术及冠状动脉搭桥所需器械、物品外 ,另备 :①Medronic真空吸盘式心脏固定系统 ;②气雾喷射装置 ;③冠状动脉血管分流管 .(2 )巡回护士配合 ①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 ;②建立外周静脉通道 ,协助麻醉医生进行术前操作 ;③调节手术床上的变温水毯维持患者体温在 36℃以上 …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报道 2 0例二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特点和技术方法。方法 术前手术方案设计均按非体外循环方式进行。结果  1 9例顺利完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1例手术中因心律紊乱而中转在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完成。手术时间 2 91 .4± 34.5分钟。远段吻合口数目平均为 2 .7± 0 .6个 ,全动脉化 8例 ,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8例。住院期间无死亡病例。 1例术后 4小时静脉桥急性血栓形成堵塞 1例 ,经再次手术取栓并局部溶栓后好转。随访中远期死亡 1例 ,术后残余心绞痛 2例 ,其中 1例造影发现其中 1根新血管桥再次狭窄。心功能不全 2例 ,均以药物治疗。结论 在二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使用非体外循环方式需要熟练的技巧和丰富的经验 ,使微创效果得以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7.
覃家锦 《广西医学》2005,27(12):1897-1899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是冠心病心肌再血管化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从1961年Goetz等在临床上完成右乳内动脉与右冠状动脉连接术至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传统CABG是在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进行,医生可获得静止、无血的视野,可以进行精细的冠状动脉吻合。该法为目前公认的心肌再血管化的常规方法。然而,以巴西的Baffolo和阿根廷的Benetti为代表的一些外科医生始终相信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中同样能完成心肌的再血管化。通过临床实践的探索和改进,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已成为较成熟的手术方法。由于OPCAB避免了非生理性的体外循环,免除了体外循环对机体的有害作用,临床上越来越多的医生使用OPCAB。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先吻合桥血管近端的顺行序贯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应用的临床意义。方法62例患者行OPCABG,将桥血管与升主动脉吻合后备用,再行左乳内动脉与前降支吻合,最后进行桥血管与其他靶血管顺行序贯式吻合。结果吻合到左前降支的桥血管:带蒂左乳内动脉57支,桡动脉2支,大隐静脉3支。采用大隐静脉桥血管顺行序贯吻合其他靶血管,3支桥47例,2支桥15例。术后1例因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死亡。其余61例术后心绞痛症状全部缓解,无围术期急性心肌梗死。经3~36月随访,无新发心绞痛,生活质量提高。结论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顺行序贯移植术,可以避免体外循环和心脏停搏心脏停搏的弊端;每完成一个桥血管吻合口,即恢复该部位心肌的血液供应,更早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状态,手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护理配合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术中的配合和护理。结果: 手术顺利,无并发症及手术意外的发生,有效缩短手术时间。结论: 做好术前准备,备齐特殊用物,准确传递器械,术中密切观察因手术引起的心电图变化,做好相对应措施及准确的手术配合,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报告12例(男7例,女5例)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手术要点主要为冠状动脉吻合部位的显露和固定,尤其是左室侧壁、后壁、下壁的显露。冠状动脉桥血管移植的次序。吻合时冠状动脉分流塞的使用。由于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动脉分流术;非体外循环术避免了体外循环对机体的损伤,使术后恢复迅速、平稳,手术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