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肝脏CT灌注成像在肝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对比不同大小肝癌病灶以及小肝癌病灶与肝硬化实质间的灌注差异,探讨肝脏CT灌注成像在肝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59例肝癌患者(合并肝硬化30例)的59个病灶及周围肝实质行肝脏MSCT灌注扫描。测量肝癌病灶和硬化肝实质的CT灌注值包括血流量(BF)、血容量(BV)、肝动脉分数(HAF),平均通过时间(MTT)、血管表面通透性(PS)和对比剂到达时间,并获得相应的灌注伪彩图。结果:不同大小肝癌病灶间各灌注值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59个病灶中≤3cm病灶14个,其血流量、血容量及肝动脉分数值均明显高于肝硬化实质(P<0.05),接受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分别为0.757、0.848和0.969;其它的灌注值在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肝脏CT灌注成像有助于在肝硬化实质中检出早期肝癌,尤其是肝动脉分数的测定,当临界值设定为0.308时,敏感度和特异度可分别达到100%和90%。  相似文献   

2.
刘家祎  温兆赢  张兆琪  晏子旭   《放射学实践》2011,26(11):1189-1192
目的:探讨320排CT全肝灌注成像结合肝脏曲面重组(CPR)技术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和价值.方法:36例患者(正常肝脏20例,肝细胞癌16例)行CT动态容积扫描,经图像后处理分别获得横轴面和曲面重组肝脏灌注图像.结果:正常肝脏在CPR和横轴面图像上测得的肝动脉灌注(HAP)值分别为(29.3±6.3)和(31.1±5.0)...  相似文献   

3.
CT和MR肝脏灌注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CT、MR功能成像研究的发展,国内外有不少学者尝试使用CT、MR肝脏灌注成像评价肝脏功能及肝脏病变的血液动力学特征。综述了近来国内外CT、MR灌注成像在肝脏评价中的应用现状,重点是图像分析方法及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4.
CT灌注成像是利用CT的同层动态增强扫描了解组织及病变的血流灌注特性点及血管特性,并可通过色阶赋值获得灌注图像,达到功能性诊断的目的.肝脏由于其双重血供的特点,在灌注及处理的过程中均需采用特有的方法.介绍了CT灌位成像的原理、肝脏灌注成像的方法以及肝脏与部分肝脏肿瘤的灌注特点.  相似文献   

5.
CT心肌灌注成像在定性和定量评价心肌微循环功能、心肌活性方面有重要作用,对于冠心病的早期诊断、预后评估有重要价值。就该技术的原理、方法和临床应用价值及前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肝脏灌注成像的CT扫描方法及应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单层CT动态增强扫描测定肝硬化肝脏血流量的扫描方法及其应用价值。方法:15例经临床、实验室及B超检查诊断为肝硬化的患者,其中ChildB级患者10例,ChildC级患者5例。对照组为13例无肝脏疾病的患者。所有患者均选取同时含有肝脏、脾脏、主动脉和门静脉的层面进行单层CT动态增强扫描,绘制感兴趣区时间密度曲线,计算各血流灌注参数。结果:单层CT动态增强扫描测量肝组织的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PVP)、总肝血流量(THBF)和肝动脉灌注指数(HPI)。正常组的HAP、PVP、THBF和HPI分别为(0.28±0.10)ml/min·ml、(1.18±0.40)ml/min·ml、(1.46±0.44)ml/min·ml和(19.73±5.81)%;肝硬化组的HAP、PVP、THBF和HPI分别为(0.23±0.11)ml/min·ml、(0.61±0.25)ml/min·ml、(0.84±0.32)ml/min·ml和(27.16±12.75)%。结论:肝脏单层CT灌注成像,可定量测定各项肝脏血流灌注参数,对肝硬化患者的量化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肝脏良恶性病变的CT动态扫描及灌注成像特点. 资料与方法 比较分析33例肝脏良恶性病变的CT动态增强扫描的时间-密度曲线的类型. 结果 恶性肿瘤(n=25)与良性病变(n=8)表现为不同类型的时间-密度曲线.良恶性病变的平均血流量(BF)分别为(408.8794±84.42) ml·min-1·ml-1和(766.621±55.304) ml·min-1·ml-1,恶性病变的血流量明显增高(P=0.0375).良恶性病变的平均血容量(BV)分别为(23.4658±3.989) ml·min-1·ml-1和(56.7256±7.16) ml·min-1·ml-1,恶性病变的血容量明显增高(P=0.0029). 结论 肝脏良恶性病变表现为不同类型的时间-密度曲线,根据时间-密度曲线的类型可帮助鉴别肝脏良恶性病变.  相似文献   

8.
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功能成像的研究不断增多.CT灌注成像是一种功能性成像方法,是在同层动态CT及图像处理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基本根据核医学计算器官血流量的原理.90年代初Miles等提出了CT灌注成像的概念,此后有关研究便逐渐展开并应用于临床.本文综述了其基本原理、计算方法及在肝脏疾病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随着医学影像学成像技术的发展,医学影像学逐渐从形态成像向功能成像转变,并广泛应用于临床。CT灌注成像即为研究组织血流动力学最方便有效的方法之一,可在病变的早期阶段提供功能信息。本文简要介绍CT灌注成像在脑缺血诊断中的应用,并对成像的原理、参数及面临的问题等予以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使用CT灌注成像(CTPI)参数监测兔肝VX2肿瘤生长的价值。方法:10只新西兰大白兔,开腹手术于肝右叶内注射VX2肿瘤细胞悬液0.1ml。分别在种瘤前、种瘤后第1周、第3周行CT灌注扫描。应用反卷积算法计算肝脏的灌注参数:血流速(BF)、平均通过时间(MTT)、血容量(BV)、表面通透性(PS)、肝动脉分数(HAF)和到达时间(IRFT0)等。比较在肿瘤生长过程中灌注参数的变化。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0只兔中共9只成功建立VX2种植模型。9只种植成功的兔肝中CT发现病灶9个,种植后第1周时扫描9只兔均可见肿瘤,直径约为(0.5±0.1)cm,第三周时肿瘤直径(2.6±0.6)cm。种瘤前肝实质、种瘤后第1周和第3周时肿瘤区域CTPI灌注参数BF、BV、PS、HAF、MTT、T0分别为(172.11±10.87)ml/(100g·min)、(31.02±3.02)ml/100g、(16.82±4.34)ml/100g·min、0.1224±0.0068、(11.24±1.20)s、(5.15±0.26)s;(128±5.04)ml/(100g·min)、(25.15±0.86)ml/100g、(14.79±5.18)ml/100g·min、0.7780±0.0514、(9.82±0.47)s、(3.43±0.12)s与(237.00±8.83)ml/(100g·min)、(33.11±1.89)ml/100g、(18.78±6.25)ml/100g·min、0.9440±0.0124、(10.12±0.21)s、(1.86±0.05)s。HAF、T0、BF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BV、MTT、PS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CTPI参数HAF、T0、BF值可监测肝脏VX2肿瘤生长过程,较好反映了VX2肿瘤的动脉供血为主的本质,有希望在肝癌的检出及监测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1.
张廷  陈新晖  葛昊  李晓 《临床放射学杂志》2005,24(12):1071-107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原位肝移植受体手术前后的评估. 资料与方法对14例临床拟行肝移植受体进行MSCT多期增强扫描,并行2D、3D血管重建,观察肝脏、血管情况.5例行原位肝移植手术患者的MSCTA图像与手术对照分析. 结果 14例患者的肝脏病变及肝动脉和门静脉系血管结构清晰显示,其中肝硬化6例,肝硬化合并肝癌5例,Budd-Chiari综合征1例,Budd-Chiari综合征合并肝硬化1例,Budd-Chiari综合征合并小肝癌1例. 肝动脉解剖走行常见型11例,变异3例,腹腔干狭窄2例,肝动脉狭窄1例,脾动脉瘤1例.显示门静脉系血栓5例,门脉高压侧支循环形成6例;胆管结石3例.5例肝移植受体术前门脉癌栓1例,门脉高压侧支循环形成3例,术后未发现并发症. 结论 MSCTA对肝移植受体术前术后提供更多准确的信息,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降低时间分辨力对CT灌注成像(CTP)参数图数据测量以及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对15例急 性脑缺血患者的CTP成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采用全部数据和按一定时间间隔选择部分数据进行CT灌注图像 的计算,每组数据的时间分辨力分别为0.5s、1s、2s和4s,并在不同时间分辨力的CTP图像上选择相同部位的ROI进行 灌注参数(CBF、CBV、MTT)的测量并对每组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降低时间分辨力在一定范围内(≤2s)对各灌注 参数图的图像质量以及CBV绝对值的测量影响不大,但对参数CBF和MTT的绝对值测量产生显著影响。以健侧大脑 半球作为内参照时,降低时间分辨力不会影响对病变的检出。结论:降低CT灌注扫描的时间分辨力可以在不影响临床 诊断的情况下扩大灌注扫描范围。  相似文献   

13.
胃肠道螺旋CT三维成像方法及临床应用评价   总被引:42,自引:2,他引:40  
目的 探讨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方法及其在胃肠道诊断领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63例患者行胃肠道螺旋CT检查,采用实时螺旋扫描,工作站后处理,设定CT域值和进行图像切割,分别获得胃肠道的仿真内窥镜、气体铸型、模拟管腔和立体剖面等不同的三维图像,并与临床病理对照。结果 临床病理资料较为完整者245例,获得的三维图像能较好的显示胃肠道的解剖关系及病的定位。对于胃癌、大肠癌的大体分型准确率为92.3%(3  相似文献   

14.
使用MSCT灌注法研究受体肝多期扫描的最佳延迟时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灌注方法在确定肝移植受体肝脏多期增强扫描最佳延迟时间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拟接受肝移植术患者25例(男17例、女8例),采用5ml/s的注射流率经外周静脉注入对比剂50m,行肝门层面同层动态扫描。运用CT灌注的后处理方式绘制腹主动脉、门静脉强化的时间-密度曲线,获得肝动脉、门静脉的强化峰值及其达峰时间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腹主动脉平均最大强化值(288±20.14)HU、平均达峰时间(18.48±1.046)s,门脉主干平均最大强化值(135.12±24.91)HU、平均达峰时间(35.36±2.139)s,门脉达峰后平台期持续时间19.5s。结论:64层螺旋CT灌注方法可以用于确定肝移植受体肝脏多期增强扫描的最佳延迟时间。分别为动脉早期18s,动脉晚期35s,门脉期50s,延迟期85s。其中动脉晚期结合肝脏延迟期扫描有利于肝内富血供病灶的检出和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5.
多层螺旋CT肝脏灌注测量在肝硬化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肝脏灌注测量在肝硬化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37例接受多层螺旋CT肝脏灌注测量。20例无明显肝脏疾患的志愿者(正常组),17例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再按其肝硬化程度分为两组:9例为轻中度肝硬化(轻中度肝硬化组),8例为重度失代偿肝硬化(重度失代偿组)。计算各例的各项灌流指标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1)肝硬化组与正常组相比,门静脉灌流量(HPP)、门静脉灌流指数(PPI)明显减低[HPP:(0.49±0.19)ml·min-1·ml-1与(0.60±0.16)ml·min-1·ml-1,P=0.045;PPI:0.58±0.14与0.67±0.06,P=0.015],门静脉与肝动脉灌流比率(HPP/HAP)亦明显减低(1.63±0.87与2.12±0.65,P=0.04),肝动脉灌注指数(HPI)升高(0.42±0.14与0.33±0.06,P=0.015),提示肝硬化时HPP减少,门静脉血流在肝脏血供中的比例减少,而动脉的灌流比重增加;(2)重度失代偿组肝硬化HAP较轻中度组明显升高[分别为(0.48±0.16)ml·min-1·ml-1与(0.25±0.07)ml·min-1·ml-1,P=0.002],HPI亦明显升高(分别为0.54±0.10与0.32±0.07,P=0.0001),PPI则明显降低(分别为0.46±0.10与0.68±0.07,P=0.0001),提示不同程度肝硬化其灌注指标存在差异,灌注改变与肝硬化程度有关。结论肝脏CT灌注测量可以反映肝硬化的血流灌注改变,灌注值的变化也能够提示肝硬化的程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CT灌注成像参数在兔肝脏纤维化模型中变化情况.材料与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4只为对照组,兔肝脏纤维化模型13只,对其进行CT灌注成像扫描,以肝脏病理组织学评分分级和纤维化分期为标准,研究分析CT灌注参数变化.采用单向方差分析方法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全部CT灌注成像参数在肝脏纤维化分期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流量(BF)、血容量(BV)、肝动脉灌注指数(HAI)、肝动脉灌注量(BFA)测量结果 在病理评分分级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通过时间(MTT)、毛细血管通透性表面积乘积(PS)和门静脉灌注量(BFP)在病理评分分级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肝脏纤维化时BF、BV、HAI和BFA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且随着肝脏病理变化的进展和纤维化分期的增加BF、BV、和BFP值下降越加明显.形成这一变化的病理基础为Disse间隙内大量胶原纤维沉积、窦状间隙变小、伴有肝细胞肿胀、炎性浸润、肝细胞再生和假小叶形成等,使得肝内血管阻力升高,导致肝脏血流量减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评价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及瘢痕组织的血流动力学差异。资料与方法对直肠癌术后复发12例、瘢痕组织8例行CT灌注成像,20例均经病理或随访证实。所有病例均对选定的层面进行快速CT动态扫描,并运用随机非去卷积灌注软件计算局部复发灶、瘢痕组织及肌肉组织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并计算平均通过时间(MTT)。结果12例直肠癌术后复发的BF、BV值明显高于瘢痕组织和正常肌肉组织(P<0.05)。术后复发、瘢痕组织及正常的肌肉组织的MT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瘢痕组织与正常肌肉组织的BF、BV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能够反映直肠癌术后复发和瘢痕组织的血流动力学差异,对判断直肠癌术后复发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不典型肝脓肿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许会民  李春梁 《放射学实践》2005,20(11):984-986
目的:分析不典型肝脓肿的CT表现,分析和探讨其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近年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12例不典型肝脓肿患者的CT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不典型肝脓肿CT平扫表现为低密度肿块,增强可见周围强化征、肿块缩小征、蜂窝状强化和延时强化。结论:不典型肝脓肿CT平扫无特征表现,增强扫描有一定特征性表现,有助于不典型肝脓肿的诊断。  相似文献   

19.
大肠充气螺旋CT扫描图像后处理功能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30  
目的 探讨大肠充气螺旋CT图像后处理功能在大肠病变检查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3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大肠癌及大肠息肉患者进行了大肠充气螺旋CT扫描及空气投影成像(air cast imaging ACI)、CT仿真内窥镜(CT virtualendoscopy,CTVE)、多层面重建技术(multiple plannerreconstruction,MPR)3种图像后处理,并分别与手术病理结果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