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张春丽  张宁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8):1276-1277
目的:了解活产双胎与单胎新生儿出生体重差异。方法:随机抽取67份活产双胎产妇病历,抽取同期活产单胎病历129份,比较活产双胎与单胎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差异。结果:活产双胎男婴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为55.56%,单胎为4.48%(3/67),差异非常显著(χ2=132.01,P<0.005)。活产双胎女婴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为60.00%(36/60),单胎为4.84%(3/62),差异非常显著(χ2=42.55,P<0.005)。活产双胎男婴出生体重为(2 347.92±518.08)g,同期单胎男婴出生体重为(3 109.30±492.43)g,差异非常显著(t=9.39,P<0.001)。活产双胎女婴出生体重为(2 285.33±541.52)g,同期活产单胎女婴出生体重为(3 038.71±456.41)g,差异非常显著(t=8.32,P<0.001)。结论:综合活产双胎新生儿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是单胎的12.38倍,综合活产双胎新生儿出生体重均值是单胎的74.59%,应加强双胎围生保健,确保母婴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10年住院分娩活产儿出生体重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1998~2007年住院分娩(孕周≥28周)活产儿出生体重,对出生体重变化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0年活产儿平均出生体重(3 143±496)g,年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796 3,P=0.064)。各个月份之间出生体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25,P=0.005)。男婴、女婴体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621,P<0.001)。孕周间出生体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28.105,P<0.001),孕周与体重呈显著正相关(Pearson系数r=0.578,P<0.001)。不同孕次间出生体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613,P<0.001)。不同产次的活产儿出生体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739,P<0.001)。妊娠胎数与出生体重呈负相关(r=-0.285,P<0.001)。产妇年龄与出生体重呈轻度正相关(r=0.043,P<0.001)。年度间巨大儿构成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χ=4.392,P=0.884);低体重儿构成比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χ=23.229,P=0.006),有上升趋势(2χ=15.111,P<0.001);未足月低体重儿构成比呈上升趋势(2χ=0.207,P=0.649)。结论:各年度活产儿出生体重总体无差异;出生体重与分娩月份、胎儿性别、孕周、胎数及产妇孕产次、年龄有关。10年间巨大儿构成比无增加趋势,低体重儿构成比有逐年增加趋势,其中未足月低体重儿构成比逐年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感染流行病学特征及病原菌特征,为临床合理有效、及时制定新生儿感染防控和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9年1月—2021年12月海南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收治入院新生儿患者6 961例,按新生儿出生体重分为4组,收集所有患儿一般情况及新生儿感染发生情况及主要病原菌分布情况。结果 2019—2021年该院收治的新生儿患者共计6 961例,出现新生儿感染共1 015例,感染率为14.58%。不同年份、不同性别、不同出生方式的新生儿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之间,感染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5.35,P<0.01),有侵入性操作和手术治疗的新生儿感染发生率明显增高(χ2=88.68,131.04,P<0.01)。1 015例新生儿感染患者中,77例为医院感染,占7.59%; 938例为社区感染,占92.41%。其中极低出生体重组患儿医院感染占比最高(15.88%),低出生体重组和巨大儿组次之,正常出生体重组最低(占2.00%),各组之间感染来源构成...  相似文献   

4.
目的 根据乌鲁木齐市某三甲医院近十年的住院分娩记录,分析新生儿出生体重十年变化趋势,了解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 方法 对2002年1月-2011年12月在乌鲁木齐市某三甲医院住院分娩的5 421例新生儿的出生体重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孕周、孕母年龄、孕母族别等因素与低出生体重、巨大儿的关系。 结果 1)5 421例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为(3 399.95±475.94)g,男婴平均出生体重为(3 457.05±475.94)g,女婴平均出生体重为(3 335.43±467.72)g。2)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为2.60%,与早产、孕母族别、新生儿性别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巨大儿发生率为10.20%,与孕周、孕母年龄、新生儿性别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近十年新生儿的出生体重平稳增加; 预防早产是降低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的重要措施,巨大儿的发生率较高,应引起重视;新生儿的出生体重有必要逐年观察。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2011-2016年高州市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现状并分析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1年5月-2016年9月期间在高州市人民医院行分娩产妇36 321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调查孕妇相关基线资料、健康状况及婴幼儿分娩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探究高州市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收集到36 321例新生儿,出生体重(3.23±0.53)kg,低出生体重儿2 070例,低出生体重占比5.70%。单因素分析显示,新生儿低出生体重的发生与新生儿性别、是否早产、母亲的年龄、吸烟、胎次、流产、妊娠高血压、贫血存在直接关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模型结果显示:胎儿早产(OR=3.823,P=0.000)、孕妇高龄(OR=1.733,P=0.018)、孕妇吸烟(OR=1.557,P=0.008)、多胎次(OR=2.115,P=0.019)、孕妇贫血(OR=2.634,P=0.001)、妊娠高血压(OR=2.631,P=0.000)是造成新生儿低出生体重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高州市新生儿低出生体重的发生现状不容乐观,其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应采取综合措施进行防治降低其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不同出生体重儿童免疫规划(EPI)疫苗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报告发生率。方法通过灌云县妇幼保健系统和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收集灌云县2015-2016年新生儿出生体重和9种EPI疫苗不良反应数据,比较不同出生体重儿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在灌云县2015-2016年出生低体重儿、正常体重儿、巨大儿中,9种EPI疫苗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万剂)分别为2.31(2例)、5.48(179例)、7.04(36例)(x2=3.62,P=0.17),一般反应分别为2.31、5.27、6.45(x2=2.69,P=0.26),异常反应分别为0.00、0.21、0.59(Fisher确切概率法,P=0.32),卡介苗(BCG)不良反应分别为0.00、0.00、7.05(Fisher确切概率法,P=0.02);其他EPI疫苗不良反应发生率在三组儿童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低出生体重儿接种EPI疫苗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巨大儿BCG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可能高于正常体重儿。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高危新生儿的高危因素及诱导出现并发症的相关因素,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对357例高危新生儿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高危因素构成比,高危新生儿并发症及其与窒息、胎龄及出生体重的关系。结果高危新生儿中母亲因素占16.32%,新生儿因素占71.87%,胎盘、胎膜、脐带和羊水因素占11.81%。母亲因素中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为主要原因,高危新生儿并发症与窒息、早产紧密相关,窒息组与无窒息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1,P0.05),窒息是高危新生儿脑损伤并发症的首要因素;早产儿与足月儿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0,P0.05);而低出生体重儿与正常体重儿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2.35,P0.05)。结论做好妊娠指导,早期发现、及时干预高危妊娠,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新生儿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该地区新生儿出生身长、体重变化趋势,探讨其与分娩结局的关系。方法:利用启东市出生医学证明信息系统,获得70 723例新生儿出生身长、体重资料和数据,分析新生儿身长、体重变化及不同出生体重与分娩方式关系。结果:该地区新生儿出生身长平均值为(49.87 ± 1.44)cm、体重平均值为(3 450.38 ± 436.54)g;其中男婴出生身长平均值为(49.94 ± 1.43)cm、体重平均值为(3 499.47 ± 441.59)g;女婴出生身长平均值为(49.81 ± 1.43)cm、体重平均值为(3 398.56 ± 425.06)g,新生儿出生身长、体重呈逐年增加趋势,2015年最高。低出生体重儿总数745例(1.05%),巨大胎儿5 828例(8.24%)。低出生体重儿呈递减趋势、巨大儿发生率递增并趋于稳定于一水平。随出生体重增加,剖宫产率明显上升。结论:启东市新生儿出生体重呈逐年递增趋势,但于2015年后递减。应加强孕期营养指导和孕产期保健,控制巨大儿的发生,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产后6~8周女性盆底肌肌力异常的发生情况及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2月产后6~8周在江宁区妇幼保健所行盆底肌肌力筛查的产妇2 311例,回顾性分析盆底肌肌力与产妇年龄、产次、产后体重指数(BMI)和新生儿体重的关系。结果产后6~8周女性盆底Ⅰ、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分别为78.98%和79.29%。不同年龄、产次、产后BMI组的产妇盆底Ⅰ、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不同新生儿出生体重的产妇盆底Ⅰ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两两比较,低出生体重儿组与正常出生体重儿组、低出生体重儿和巨大儿组Ⅰ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正常出生体重儿组与巨大儿组比较,Ⅰ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新生儿出生体重组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出生体重是产后盆底肌力异常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2015—2021年南宁市西乡塘区新生儿低出生体重(LBW)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为制定降低LBW发生率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广西桂妇儿健康管理信息系统》收集的2015-2021年南宁市西乡塘区活产儿出生信息进行回顾性分析,用趋势性χ2检验分析低出生体重发生率随着时间的变化趋势,用时间序列建模分析预测5年后LBW发生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LBW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分娩活产14075例胎儿,其中低出生体重儿875例,LBW发生率由2015年的4.9%上升至2021年的7.3%(χ2趋势=4.352,P=0.037),预测2026年发生率为8.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母亲分娩年龄为35岁及以上(OR=1.556,95%CI:1.095~2.209)、早产(OR=37.601,95%CI:31.446~44.962)、多胎(OR=10.290,95%CI:7.588~13.955)是新生儿发生LBW的危险因素;产次为2(OR=0.602,95%CI:0.474~0.764...  相似文献   

11.
192例新生儿窒息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2006年1月~2008年4月出生的3 654例活产儿中发生窒息的192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为5.3%,其中轻度窒息153例,占79.7%;重度窒息39例,占20.3%。新生儿窒息与胎儿宫内窘迫、孕周、产时体重、分娩方式密切相关。早产儿、极低体重儿、产钳助产儿、臀位助产儿重度窒息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新生儿(P<0.01)。结论:重视孕期保健,减少低出生体重儿和巨大儿出生,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加强产程监护,提高助产和复苏技术是降低新生儿窒息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夏芳莲  苏宜香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27):4197-4200
目的:探讨孕妇孕前体质指数(BMI)与妊娠期并发症、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以江西省贵溪市人民医院2010年8月~2011年10月住院分娩的单胎初产、足月妊娠妇女1 200例为对象,收集其围产保健、妊娠并发症和妊娠结局资料,参照中国肥胖问题工作小组标准将对象分为消瘦组(A组)、正常组(B组)、超重组(C组),分析孕前BMI与妊娠期高血压、糖尿病、贫血等妊娠并发症以及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分娩方式、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等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结果:A、B、C组新生儿出生体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前低BMI组孕晚期贫血率达到37.96%,低体重儿发生率达到5.55%,均显著高于其余两组(P<0.05);孕期超重组妊娠期高血压发生率7.52%,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率为2.86%,巨大儿出生率为29.17%,剖宫产率44.80%,高于其余两组(P<0.05)。结论:孕前BMI影响妊娠期并发症及出生体重、分娩方式等,即使在中小城市问题亦比较严重,如何进行健康教育对促进母婴安全和健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2000~2008年秦淮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掌握南京市秦淮区2000~2008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状况,探索有效的干预措施.方法 对2000~2008年秦淮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报告卡进行整理、统计.结果 新生儿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4.20‰、5.83‰、6.65‰.新生儿死亡、婴儿死亡、1~4岁儿童死亡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构成比分别为63.16%、87.72%、12.28%.2000~2008年秦淮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经趋势χ2检验得出χ2=39.81,P=0.0000<0.05,具有下降趋势.5岁以下儿童死因顺位依次为早产与低出生体重、先天性心脏病、其他先天异常、出生窒息、意外窒息、其他肿瘤和肺炎.结论 降低新生儿、婴儿死亡率是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关键;预防早产和低出生体重,预防出生缺陷,预防出生窒息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4.
刘静  曲红明 《现代预防医学》2015,(22):4081-4083
摘要:目的 了解南京市2009-2014年新生儿死亡状况,为进一步降低新生儿死亡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南京市2009-2014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网中的新生儿死亡数据以及新生儿死亡评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9-2014年南京市新生儿死亡率为2.92‰,其中早期新生儿死亡率2.12‰,占所有新生儿死亡的72.71%。新生儿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χ2=26.725,P<0.001),男童新生儿死亡率(3.29‰)高于女童(2.49‰)。2009-2014年南京市新生儿死亡疾病前5位主要病种依次为早产低出生体重,出生窒息,其他先天异常,其他新生儿病,先天性心脏病,其中早产低出生体重(χ2=44.873,P<0.001)、出生窒息(χ2=20.610,P<0.01)的死因别死亡率呈下降趋势。6年间南京市区县级新生儿死亡评审共260例,市级复评审72例,诊断不相符的占31.94%。结论 减少早期新生儿死亡,加强新生儿主要死因的预防与控制,进一步完善新生儿死亡评审工作,以最大限度降低新生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妊娠期牙周疾病对早产低体重儿发生的影响.方法 选取于2015年9月至2017年2月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孕妇240例,其中孕28~37周的孕妇140例为观察组,足月待产孕妇100例为对照组.根据观察组孕妇所生新生儿体重,将出生体重<2500g的新生儿归于低体重组,共60例,将出生体重≥2500g的新生儿归于正常体重组,共80例.分析妊娠期牙周疾病对早产低体重儿发生的影响.结果 观察组中,低体重组新生儿的孕母牙菌斑指数(PLI)、牙龈出血指数(BI)、牙石指数(CI)、牙周探诊深度(PD)、临床附着丧失(CAL)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体重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782、8.443、7.510、6.965、12.171,均P<0.05).观察组孕妇PLI、BI、CI、PD、CAL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其中PLI、BI、CI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295、3.144、3.642,均P<0.05),PD、CAL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牙龈炎患者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972,P=0.085),牙周炎患者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97,P=0.004).观察组和对照组,牙龈炎患者与非牙龈炎患者新生儿体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293、-6.691,均P<0.05);牙周炎患者与非牙周炎患者新生儿体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9.306、-5.349,均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PLI、BI、CI、PD、CAL水平与低体重新生儿相关(r值分别为-0.261、-0.263、-0.241、-0.231、-0.632,均P<0.05).结论 妊娠期牙周疾病是引起孕产妇早产和低体重儿的可能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与出生体重及胎龄的关系。方法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测定2010年1月~2015年7月佛山市(顺德区除外)各产科医院新生儿干血片促甲状腺激素(TSH)值,凡TSH>10.0 m IU/L者予以召回,进行甲状腺功能检查。分别按照出生体重和胎龄进行分组,并对出生体重、胎龄与TSH初筛阳性率及发病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共筛查标本466 078例,统计有效信息456 094例。确诊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236例,总患病率为1/1 975。其中,低出生体重儿发病率为1/744,正常出生体重儿发病率为1/2 218,巨大儿发病率为1/1 535(χ2=153.45,P=0.004)。早产儿发病率为1/975,足月儿患病率为1/1903,过期产儿患病率为1/5666(χ2=169.63,P=0.003)。不同出生体重和胎龄的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的发病与新生儿出生时的体重、胎龄等因素有关,早产、低出生体重的新生儿甲状腺功能低下症的患病率最高。因此,加强孕期保健和管理、防止早产和减少低出生体重的发生是降低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患病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孕妇肥胖对分娩方式及新生儿体重的影响。方法:选取单胎初产妇3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孕妇体重指数(BMI)分组。孕前肥胖组33例,孕前体重正常组327例;产前肥胖组204例,产前体重正常组156例;按孕期体重绝对增加值分组分为≤10kg(A组)、10.5~15kg(B组)、15.5~20kg(C组)、20.5~25kg(D组)、>25.5kg(E组)共5组。以分娩方式及新生儿体重为观察指标对各组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孕前肥胖组分娩方式、新生儿体重与孕前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前肥胖组剖宫产、新生儿出生体重与产前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E3组分别与A、B两组比较,巨大儿、剖宫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加强围产期保健,控制孕期体重,避免肥胖,可减少母婴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孕妇产前BMI及孕期BMI增幅对分娩方式、新生儿体重的影响。方法:选取单胎初孕妇360人作为研究对象,产前BMI≥28为肥胖组、产前BMI28为正常组及孕期BMI增幅4为Ⅰ组,4≤BMI≤6为Ⅱ组,6为Ⅲ组。以分娩方式、新生儿出生体重为观察指标,对各组进行随访。结果:产前肥胖组剖宫产、新生儿体重明显增加(P0.05);孕期BMI增幅≥4孕妇剖宫产增加、孕期BMI增幅6孕妇巨大儿明显增加(P0.05)。结论:产前BMI及孕期BMI增幅与妊娠结局有关,控制孕期体重过度增长,可降低母婴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