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磷脂酰肌醇-3-激酶以其广泛的分布,参与并产生酯类第二信使,激活细胞内大量酶联级反应,调节多种细胞的生存、激活、分化和繁殖而成为研究细胞信号转导机制的热点。该文重点介绍P13K结构与功能、激活途径及参与急性肺损伤的机制及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在胃肠道间质瘤(GIST)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用RT-PCR检测PI3K、Akt和PTEN在124例GIST及瘤旁正常组织中的mRNA水平,Western印迹法检测PI3K、Akt和PTEN蛋白在GIST中的表达.结果在GIST中,随着NIH分级增高,PI3K和Akt的mRNA表达水平上调,低危组分别为0.90、0.53,中危组分别为0.88、0.58,高危组分别为0.97、0.58(P<0.05或P<0.01);而抑癌基因PTEN的mRNA表达水平下调,低危组为0.44,中危组为0.37,高危组为0.32(P<0.05或P<0.01).三者阳性表达率与性别、年龄、组织学类型无关,与肿瘤侵袭转移和黏膜受侵关系密切.PI3K与Akt蛋白阳性表达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292,P:0.031);PI3K与PTEN蛋白阳性表达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412,P=0.036);PTEN与Akt蛋白阳性表达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386,P=0.024).结论 PI3K/Akt与PTEN在GIST的发生发展中可能互相拮抗、共同作用,可能是恶性肿瘤生长、侵袭、转移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严重威胁患者生命,目前临床上无法根治。最近应用于临床的雄激素受体抑制剂恩杂鲁胺和CYP17抑制剂阿比特龙也只能延长患者几个月的生存期。因此,晚期前列腺癌患者急需新的治疗手段。磷脂酰肌醇3磷酸激酶家族蛋白是细胞内信号通路的主要分子,调节细胞代谢、细胞分裂、生长与生存等多条重要通路。大量研究表明,该激酶家族具有致癌性,在包括前列腺癌在内的多种肿瘤中异常表达。细胞和动物实验发现磷脂酰肌醇3磷酸激酶家族的 p110β在晚期前列腺癌中表达异常升高,是前列腺癌发展和恶化关键因素。目前已有两种新的p110β选择性抑制剂,处于临床试验阶段。本文主要总结了近年p110β在前列腺癌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mRNA表达对肝细胞肝癌(HCC)及其血液微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参照甲胎蛋白(AFP)mRNA,半定量与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41例HCC、41例癌旁组织、52例非瘤肝组织(41例远离癌灶组织与11例正常肝组织)及67例外周血的GPC3表达。结果半定量PCR显示组织与外周血细胞全部存在GPC3 mRNA表达,HCC、癌旁、非瘤肝组织的表达量分别为78.9±35.5、30.6±21.6、23.8±15.5;而AFP mRNA的表达量依次为61.2±32.6、31.5±23.6、21.2±15.9。各基因在HCC与其他组织中的表达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各基因在非瘤肝的相对表达量上限(x-+1.96s)为界,HCC中GPC3 mRNA和AFP mRNA的高表达分别占80.5%与63.4%;至少一个基因高表达HCC达总数的92.7%,与AFPmRNA单独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发现AFP mRNA与HCC分级及血清AFP浓度有关,GPC3 mRNA表达与HCC分级及侵袭性有关。67例外周血GPC3 mRNA的表达量为15.9±9.0,各类组织中GPC3 mRNA表达均强于相应的外周血表达(P<0.01)。外周血GPC3mRNA表达量在HCC组、非HCC组分别为16.1±8.3、15.6±10.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HCC转移组、HCC无转移组的表达量各为16.0±9.0、16.3±7.7,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巢式PCR显示,AFP mRNA表达比率在HCC组与非HCC组各为56.1%、23.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HCC转移组与无明显转移组各为80.9%、3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结论GPC3 mRNA是潜在的HCC组织诊断指标,与AFP mRNA有明显的互补作用,两者联合检测可提高HCC的阳性检出率;外周血存在GPC3 mRNA的广泛表达,但其与HCC的转移复发无关,不能用于HCC微转移的检测。  相似文献   

5.
磷脂酰肌醇-3-激酶以其广泛的分布,参与并产生酯类第二信使,激活细胞内大量酶联级反应,调节多种细胞的生存、激活、分化和繁殖而成为研究细胞信号转导机制的热点。该文重点介绍PI3K结构与功能、激活途径及参与急性肺损伤的机制及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检测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人癌组织中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I3K)p110α、PI3Kp110β表达水平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2008年1月~2013年7月我院收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人6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结节性甲状腺肿6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组),其他...  相似文献   

7.
目的 针对大鼠血管内皮细胞(VEC)的磷脂酰肌醇3激酶B亚单位(Pik3cb),构建KDR特异性启动子/增强子真核表达载体,观察其对VEC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构建KDR特异性启动子/增强子真核表达载体并转染大鼠VEC.实验分5组,A组:正常VEC;B组:转染特异性KDR质粒,浓度2.0 mg/L;C组:转染非特异性巨细胞病毒(CMV)质粒,浓度2.0mg/L;D组:转染空质粒,浓度2.0 mg/L;E组:阳性对照渥曼青霉素,浓度50 nmol/L.分别于转染24、48、72 h后,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法检测各组细胞Pik3cb mRNA相对表达量,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抑制率和凋亡率.结果 转染24、48、72 h后,RT-qPCR法测得KDR组Pik3cb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54.82 ±2.77)%、(50.54±3.98)%和(35.47±4.83)%,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CCK-8法测得KDR组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21.98±2.25)%、(24.32±3.04)%和(26.38±5.06)%;流式细胞仪测得KDR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9.9±1.3)%、(31.0±7.4)%和(44.5±8.3)%,细胞增殖抑制率和凋亡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 KDR特异性启动子/增强子真核表达载体可通过下调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信号通路特异性抑制VEC增殖并促使其凋亡.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参附注射液(SFI)对兔心肺转流(CPB)中血糖的影响,探讨SFI调节兔CPB中高血糖的胰岛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机制.方法 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30只,随机均分成三组:参附组(S组)、参附+ly294002组(SL组)和单纯CPB组(C组).采集麻醉后即刻(T1)、主动脉阻断即刻(T2)、主动脉开放5 min(T3)、35 min(T4)和75 min(T5)动脉血液标本检测血浆血糖和胰岛素.CPB 150 min,取胰腺组织测丙二醛(MDA)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胰岛细胞的胰岛素和PI3K p85表达.结果 与T1时比较,三组T2~T5时血糖和胰岛素均增高(P<0.05);与C组比较,S组T2~T5时血糖降低,胰岛素升高(P<0.05),胰岛细胞的胰岛素和PI3K p85表达升高(P<0.05),S组和SL组胰腺MDA表达降低,GSH表达升高(P<0.05);与S组比较,SL组T2~T3时血糖升高,胰岛素降低(P<0.05),胰岛素和PI3K p85表达降低(P<0.05),胰腺MDA表达升高,GSH表达降低(P<0.05).结论 SFI可能通过增强胰岛细胞PI3K表达而增加内源性胰岛素分泌,调节CPB中高血糖,其机制可能与SFI改善胰腺氧化和抗氧化的失衡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利用重组腺病毒特异性阻断I型磷脂酰肌醇-3激酶(P13K)信号转导通路,对裸鼠胃癌移植瘤的影响,并探讨其相关作用机制。方法用人胃癌细胞SGC7901建立裸鼠胃癌移植瘤模型,分为3组,分别给予重组腺病毒P13K(I)-RNAi-AD、空病毒NC-RNAi-GFP-AD和生理盐水处理。给药后第3、6和9天分别取5只裸鼠处死,测量移植瘤体积,计算抑瘤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移植瘤组织的TNF-α、环氧化酶2(COX2)、P53、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E-cadherin及nm23/DNPK的表达水平。结果给药后第3、6和9天,P13K(I)-RNAi-AD组的抑瘤率分别为14.2%,21.0%和28.1%,显著高于空病毒组(1.3%、1.9%和2.0%,均P〈0.05)。给药后第9天。P13K(I)-RNAi-AD组TNF-α、P53、E-eadherin、nm23/DNPK蛋白的表达均明显高于空病毒组和对照组;而COX2、PCNA的表达则明显减少(P〈0.05)。结论重组腺病毒P13K(I)-RNAi-AD对裸鼠胃癌移植瘤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其机制为通过抑制胃癌细胞增殖、血管生成、降低侵袭能力等多个途径共同发挥抑癌效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磷脂酰肌醇3-激酶γ(P13Kγ)在实验性急性胰腺炎腺泡细胞坏死中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12只雄性野生型C57BL/6小鼠和12只雄性P13Kγ基因敲除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胰腺炎组,腹腔内分别注射生理盐水和蛙皮素(50tμg/kg)诱导急性胰腺炎模型.观察两种动物模型胰腺组织病理变化,同时检测血清胰蛋白酶活性、组织蛋白酶B和L活性的变化,Western blotting检测组织蛋白酶B和L蛋白的表达.结果 组织学显示,P13Kγ基因敲除小鼠胰腺炎腺泡细胞坏死数量[(2.25±0.54)/HP比(5.14±0.85)/HP]和空泡数量[(1.24±0.21)/HP比(2.36±0.34)/HP]明显少于野生型小鼠(P<0.05),组织蛋白酶B[(1232±21)pmolAMC/min.mg 比(1891±35) pmolAMC/min/mg]和胰蛋白酶活性[(0.358±0.098)pmol/mg比(0.827±0.126)pmol/mg]低于野生型小鼠(P<0.05),而组织蛋白酶L活性相反[(415±11)pmolAMC/min/mg比(346 ±6) pmolAMC/min/mg] (P<0.01).结论 P13Kγ在急性胰腺炎时可能具有促进细胞坏死的作用,其可能机制是改变了组织蛋白酶B和L之间的平衡和促进了胰蛋白酶原的活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病理性瘢痕组织中整合素连接激酶(ILK),第十染色体同源丢失性磷酸酶基因(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 deleted on Chromosome10,PTEN)和磷酯酰肌醇3一激酶(PI3K)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ILK,PTEN,PI3K在40例病理性瘢痕,20例非病理性瘢痕及20例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病理性瘢痕组织中,ILK,PI3K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7.50%,70.00%,均高于非病理性瘢痕及正常皮肤组(P〈0。0167);PTEN蛋白阳性表达率为25.00%,低于其他两组(P〈0.0167)。PTEN的表达与ILK,PI3K的表达强度成负相关(P〈0.05,r〈0),ILK与PI3K表达成正相关(P〈0.05,r=O.63)。结论:ILK,PI3K及PTEN可能依赖PTEN/PI3K/ILK/PKB信号传导通路共同参与病理性瘢痕的形成,且ILK,PI3K可能起协同作用,与PTEN互相拮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在正常皮肤组织、成熟性瘢痕及病理性瘢痕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荧光原位杂交和组织芯片免疫组化学链菌素亲生物素-过氧化酶连接法,检测正常皮肤10例、成熟瘢痕16例、增生性瘢痕9例和瘢痕疙瘩40例中HER2蛋白表达及基因扩增情况.结果 正常皮肤、成熟瘢痕、增生性瘢痕及瘢痕疙瘩中,HER2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25.00%、66.67%、85.00%;基因扩增阳性率分别为0、12.50%、55.56%、80.00%.病理性瘢痕中HER2蛋白表达水平、基因扩增阳性率均较高,与正常皮肤、成熟性瘢痕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HER2在病理性瘢痕中表达增强,提示HER2可能参与了病理性瘢痕的形成,故针对HER2靶向治疗瘢痕,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survivin和caspase-3的表达水平,以及两种凋亡相关因子与病理性瘢痕发生、发展机制的关系。方法以普通瘢痕为对照,采用RT—PCR和免疫组化方法,研究体外培养的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survivin和caspase-3 mRNA和蛋白的表达变化,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survivin的mRNA和蛋白(65.47%、72.43%)的表达水平高于普通瘢痕(P〈0.01);caspase-3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低于普通瘢痕(22.85%、6.34%,P〈0.01);survivin、caspase-3在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urvivin和caspase-3在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异常。在病理性瘢痕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检测结直肠腺癌组织中磷酯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的表达情况,探讨其表达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光波/微波(Lightwave/Microwave,LW/MW)-EliVisionTM法检测100例结直肠癌、30例正常黏膜组织中PI3K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点的关系。结果:PI3K蛋白在正常黏膜及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67%(2/30)、56.00%(56/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I3K蛋白表达与结直肠癌TNM分期、浆膜浸润和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而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分化程度等指标不相关(P0.05)。结论:PI3K过度激活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为其进行药物治疗及分子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的着眼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γ干扰素诱导的T细胞α亚族化学趋化因子(I-TAC)和巨噬细胞起源的趋化因子(MDC)在病理性瘢痕中的表达,探讨其在病理性瘢痕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I-TAC和MDC两种趋化因子在24例瘢痕疙瘩患者(A组)、33例增生性瘢痕患者(B组)及15例正常皮肤组织(C组)中的表达,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I-TAC和MDC在A、B组中呈高表达,与C组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A、B组之间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TAC和MDC可能通过趋化T淋巴细胞定向迁移,引发一系列免疫炎性反应,从而促进病理性瘢痕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烧伤后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TRAIL受体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检测肿瘤坏死斟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的受体住烧伤后增生期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上的表达,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应用RT-PCR和流式细胞术,检测了30例处于增生期的烧伤后增牛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TRAIL各受体的表达,并以30例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作为对照。结果RT-PCR和流式细胞术的检测结果均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增生期瘢痕的成纤维细胞中步匕亡受体DR5的表达显著降低(P〈0.05),诱导受体DcR1的表达显著升高(P〈0.05),其余受体的表达住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的形成可能与TRAIL介导的瘢痕内成纤维细胞凋亡受阻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A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通路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9月到2015年9月间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同时切取患者癌旁正常肠黏膜组织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的VEGF-A及PI3K及 AKT表达水平,并分别统计其阳性表达率,比较两组间差异。同时单因素分析结直肠癌组织中VEGF-A、PI3K及AKT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相关性,同时Spearman相关性分析VEGF-A与PI3K及AKT表达相关性。术后随访5年,比较VEGF-A、PI3K及AKT阳性和阴性表达患者生存率。结果 观察组的VEGF-A及PI3K及AKT表达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直肠癌患者的VEGF-A及PI3K及AKT表达水平与性别、年龄、肿瘤直径、肿瘤部位等临床资料无明显相关性(P>0.05),与TNM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浸润深度明显相关(P<0.05)。结直肠癌组织中的VEGF-A表达与PI3K、AKT表达呈正相关(r=0.625, 0.517; 均P<0.05)。结直肠癌VEGF-A及PI3K及AKT阳性表达患者的5年生存率均低于阴性组(P<0.05)。结论 结直肠癌组织中的VEGF-A及PI3K及 AKT均存在高表达现象,且与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分化及浸润深度呈现明显相关性,同时可减少患者生存期,可能参与结直肠癌病情发生发展,对临床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PTEN、PI3K和Akt在膀胱移行细胞癌(BTCC)中的表达及其与BTC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PTEN、PI3K和Akt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0例BTCC组织和10例正常膀胱黏膜中PTEN、PI3K和Akt的蛋白的表达。结果:BTCC组织中PTEN、PI3K、Akt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8.33%(35/60)、71.67%(43/60)和56.67%(34/60)。BTCC中PTEN、PI3K、Akt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与正常膀胱黏膜组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60例BTCC组织中,PTEN分别与PI3K、Akt表达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性(P<0.05),PI3K与Akt表达呈显著正相关性(P=0.001)。结论:PTEN、PI3K、Akt蛋白的表达均与BTCC发生发展及侵袭有关,但PTEN与BTCC发生发展的关系更加密切。在BTCC的发生发展中,PI3K、PTEN的作用可能互相拮抗;PTEN蛋白的表达缺失可能与Akt过表达有关;PI3K和Akt协同促进BTCC的恶性进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趋化因子γ干拢互诱导单核因子(MIG)在病理性瘢痕中的表达,探讨其在病理性瘢痕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趋化因子 MIG 在28例瘢痕疙瘩患者(K组)、34例增生性瘢痕患者(HS组)及20例正常皮肤组织(N组)中的表达,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K组、HS组中的MIG均呈高表达,与N组比较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但K组与HS组之间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G可能通过趋化T淋巴细胞定向迁移,引发一系列免疫炎性反应,从而促进病理性瘢痕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Li YY  Mi L  Li G  Lin WH  Sun JE  Wang RK  Liang ZW 《中华烧伤杂志》2011,27(6):411-415
目的 探讨不同生长期人类瘢痕中整合素连接激酶(ILK)表达及与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 (1)将笔者单位2009年12月-2010年12月收治的15例烧伤瘢痕患者按瘢痕生长时间分为:小于6个月组、6~12个月组、大于12个月组,每组5例.采集各组瘢痕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ILK的表达分布,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ILK mRNA的表达水平.(2)取小于6个月组瘢痕组织,分离培养瘢痕微血管内皮细胞(MEC),免疫磁珠法纯化后用花青类荧光染料Cy3标记的凝血因子Ⅷ进行鉴定,以人皮肤Fb为对照.取对数生长期MEC,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对照组,仅用含微血管生长添加剂的M131培养液培养;空质粒组,用空载质粒转染;ILK互补DNA转染组,用ILK互补DNA表达质粒转染.转染24h后,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各组细胞中ILK、激酶功能区受体(KD R)、fms样酪氨酸激酶1(Flt1)的mRNA表达情况.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 (1)小于6个月组瘢痕组织表皮基底细胞、MEC及Fb胞质中均有ILK阳性表达,6~12个月组瘢痕组织中仅表皮基底细胞可见ILK阳性表达,大于12个月组瘢痕组织中ILK阳性表达不明显.(2)小于6个月组瘢痕组织中ILK mRNA表达水平(0.34±0.16)明显高于6~12个月组(0.17±0.06)及大于12个月组(0.07±0.13),F=37.007,P - 0.000.(3)纯化后MEC呈铺路石样密集生长,胞质中凝血因子Ⅷ呈阳性表达;人皮肤Fb中未见凝血因子Ⅷ表达.(4)ILK互补DNA转染组瘢痕MEC中ILK、KDR及Flt-1的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57.807±5.556、0.836±0.014、0.162±0.00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018±0.003、0.028±0.020、0.023±0.004和空质粒组的0.042±0.005、0.039±0.0070.046±0.003(F值分别为87.110、11.241、18.199,P值均小于0.01).结论 ILK主要表达于小于6个月的早期瘢痕组织中,并可以通过调节瘢痕MEC中的KDR及Flt-1 mRNA表达来影响早期瘢痕的血管生成,在早期瘢痕增生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