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耳后扩张皮瓣联合自体肋软骨支架在修复耳轮部分缺损的应用。方法:对7例耳轮部分缺损的患者使用耳后扩张皮瓣联合自体肋软骨支架移植进行修复。结果:本组患者7例,男5例,女2例,均采用上述方法治疗,经过6个月~2年的随访,皮瓣全部成活,再造耳轮轮廓清晰,无卷曲变形,无支架外露。再造耳与健侧基本对称。结论:耳后扩张皮瓣联合自体软骨移植是修复耳轮部分缺损的一种简单有效的办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将残耳软骨筋膜瓣应用于再造耳郭对称性调整的临床疗效.方法 于再造耳郭的耳甲腔区域形成残耳软骨筋膜瓣,将其翻转植于再造耳郭的支架下方,调整至再造耳郭与健侧耳郭相对称,颅耳沟处的继发创面以中厚皮片覆盖.自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应用残耳软骨筋膜瓣行再造耳郭对称性调整89例(89只耳)患者.结果 术后除2例患者(2只耳)部分植皮区域成活不良,经换药治疗2周左右痊愈外,余者未出现其他不良反应及并发症.随访27例患者(27只耳)6~12个月,残耳软骨牢固支撑肋软骨支架,耳郭立体感强,患者满意.结论 残耳软骨筋膜瓣用于再造耳郭的对称性调整,其方法简单、操作方便,再造耳郭与健侧耳郭的对称性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利用扩张的颞部瘢痕轴型皮瓣+ Medpor耳支架行全耳郭再造的效果.方法 自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收治3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2~ 30岁.头面部均为火焰严重烧伤并遗留颞部萎缩性瘢痕,同侧残耳皱缩、形态消失.采用Ⅰ期瘢痕头皮下置入皮肤软组织扩张器,注水扩张过程完成后,Ⅱ期行携带颞浅动静脉血管的颞部瘢痕轴型皮瓣+Medpor耳支架方法行全耳郭再造.结果 3例手术均成功,虽然出院时耳郭臃肿,形态不明显,但术后随访6~12个月,扩张的瘢痕皮瓣已调整,再造塑形耳外形轮廓良好.结论 利用扩张的颞部瘢痕轴型皮瓣+Medpor耳支架行全耳郭再造,效果良好,但遗留瘢痕外观为其不足.  相似文献   

4.
脐旁皮瓣联合肋缘软骨瓣转移一期阴茎再造的解剖基础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先天性或后天性阴茎缺损,都需要行阴茎再造术。临床上阴茎再造主要包括阴茎体、支撑体和尿道形成。早在1936年Borgoras采用腹部皮管和肋软骨移植再造阴茎。1977年Hol-son首创股薄肌肌皮瓣一次再造阴茎。以后国内外学者采用各种皮瓣方法带蒂转移或游离移植行阴茎再造[1,2]。阴茎支撑体多采用自体肋软骨、骨块植入或代用品植入等方法。由于游离骨或软骨缺乏血运,存在吸收变形问题;硅胶及塑料代用品,不能融为一体,易出现疼痛,异物反应及感染等问题。我们在上述基础上进行了术式改进,设计以脐旁皮瓣联合肋缘…  相似文献   

5.
扩张器法与乳突区局部皮瓣法耳再造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将扩张器法与乳突区局部皮瓣法耳再造术同期用于临床,以寻找·种疗效较为可靠的耳再造方法.方法 切取自体肋软骨雕刻成耳郭支架后,分别以扩张器扩张的皮肤及乳突区局部皮瓣覆盖支架.自2006年7月至20lO年8月,对28例(29只耳)患者行耳再造手术,并对术后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采用扩张器法行耳再造的22例患者中,出现感染致再造耳失败并1例;出现血肿者1例,经处理后效果未受影响;出现皮肤破溃软骨外露者3例,经局部皮瓣转移后创面痊愈.余者均获得了较好的耳外行.采用乳突区局部皮瓣法行耳再造的6例患者,术后耳部轮廓清晰,再造的耳轮、对耳轮、三角窝等结构有显现;耳后植皮区出现了搬痕和色素沉着结论两种方法均获得了良好的耳再造效果.其中乳突区局部皮瓣法更能显现再造耳的精细结构,应为首选;扩张器法并发症稍多,但对于耳后乳突区皮肤不足者扩张器法是可选择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对比新型低切迹接骨板系统(卡门同步适稳颈椎融合系统)与Zero-p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5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病人48例,根据手术方法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26例,采用新型低切迹钢板系统治疗,对照组22例,采用Zero-P治疗,比较两组病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以及术前、术后的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术后差异Cobb角和椎间隙高度。结果 两组病人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所有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12~15个月,平均随访(12.6±0.7)个月。且术前、术后3、12个月两组病人JOA评分、NDI指数以及疼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型低切迹接骨板系统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与Zero-P相当,是一种可靠的新型颈椎前路内固定系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下眼睑全层缺损的修复再造经验.方法 1994年7月-2005年6月,收治25例下眼睑缺损患者.男11例,女14例;年龄48~83岁.下眼睑缺损原因基底细胞癌9例,鳞状细胞癌11例,皮脂腺癌5例.肿瘤切除后下眼睑缺损范围达50%~100%.病程3个月~5年,术前活检确诊为恶性肿瘤.手术采用长20 mm、宽5~6 mm自体耳软骨游离移植作为眼睑内层,切取30 mm×12 mm~50 mm×20 mm的额部皮瓣作为眼睑外层再造眼睑.结果 术后患者皮瓣均成活,创面Ⅰ期愈合.供区均未形成继发性缺损,创面Ⅰ期愈合.8例术后4~5 d出现浅层点状角膜炎,经滴抗生素眼药水后治愈.25例均获随访6个月~5年.2例皮脂腺癌浸及泪小点,连同部分泪小管被切除致溢泪;2例下眼睑轻度外翻致轻度闭合不全.再造眼睑外形美观,色泽、质地与周围皮肤匹配良好.随访期恶性肿瘤均无复发.结论 额部皮瓣移位联合耳软骨移植是修复下眼睑全层缺损的一种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报道联合应用局部转移皮瓣修复手部多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护理经验。方法对18例同一手部43指损伤伴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根据其全身、局部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全程健康宣教、疼痛评估及疼痛护理,严密观察患指血运情况及有效的功能锻炼。结果术后皮瓣全部成活,经过3~9个月的随访,皮瓣质地优良,外形与手部功能恢复满意。结论联合应用局部转移皮瓣术后加强体位的管理,恒定室温,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及严密观察皮瓣血运能有效保证皮瓣的成活。  相似文献   

10.
张作欣  张璐 《中国美容医学》2009,18(12):1744-1744
耳廓外伤可单独发生,亦可并发于头面部的外伤。因耳廓显露于外,易遭受机械性损伤,而其中又以挫伤及撕裂伤多见[1]。我科于1996年2月~2008年10月收治颅脑损伤合并爆裂性耳廓撕裂伤25例27只耳,行急诊修复效果良好,特予报道。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比较连续两节段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应用零切迹系统(zero-profile,ZP)与钢板联合融合器(cage-and-plate,CP)固定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1日~2021年6月30日因颈椎病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连续两节段ACDF应用4钉ZP或CP固定治疗的57例颈椎病患者,其中27例采用ZP固定(ZP组),男12例,女15例,年龄37~80岁(53.0±9.9岁);30例采用CP固定(CP组),男10例,女20例,年龄39~78岁(57.4±12.4岁)。收集两组患者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L1~L4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术前和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评分、轴性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术前和术后3d、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和末次随访时颈椎整体曲度、手术节段曲度,末次随访时椎间融合率及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随访期间中间椎体塌陷发生率及其他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年龄、性别、BMI、L1~L4 BMD、随访时间、术前NDI和JOA评分、术前颈椎整体曲度和手术节段曲度等基线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各时间点两组患者NDI、JOA评分、轴性疼痛VAS评分较术前均显著性改善(P<0.001),两组同时间点的JOA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314);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及末次随访时CP组NDI、轴性疼痛VAS评分改善程度优于ZP组(P<0.05)。末次随访时ZP组颈椎整体曲度丢失和手术节段曲度丢失均明显大于CP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椎间融合率及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随访过程中ZP组出现4例中间椎体塌陷,而CP组未出现,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双节段ACDF中,相对于应用ZP固定融合,应用CP能够更好地维持颈椎曲度,避免固定节段中间椎体塌陷,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去表皮矩形皮瓣埋置法联合Z字成形术在修复纵形耳垂裂方面的应用。方法:在耳垂裂隙两侧局部形成去表皮矩形皮瓣,把两去表皮矩形皮瓣分别埋置进耳垂裂的外侧部的前面及内侧部的后面皮下囊袋。耳垂裂边缘Z字成形。结果:本组8例患者,患侧耳垂均形态圆滑、自然,无明显的瘢痕和切迹;并且与健侧耳垂大小、形状基本相同。结论:利用去表皮矩形皮瓣埋置法联合Z字成形术修复纵形耳垂裂,手术操作简单,保留了耳垂的最大组织量,效果好,是一种值得推广使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胸骨切迹入路腔镜辅助甲状腺手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2009年1月~2010年9月,51例单侧甲状腺病变分别采用2种入路行腔镜辅助甲状腺手术,其中胸骨切迹入路27例,经胸骨上窝入路24例,分别记录其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和手术相关不良事件等。结果 5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放手术。胸骨切迹组手术时间、探查甲状腺时间分别为(13.9±6.0)min、5 min(2.0~20.0 min)明显长于胸骨上窝组(11.0±2.4)min(t=2.136,P=0.035)、2.5 min(2.0~5.0 min)(Z=3.490,P=0.000)。胸骨切迹组术中出血量和切口长度分别为(22.0±11.8)g和2 cm(2.0~2.5cm),与胸骨上窝组(17.4±10.3)g(t=1.474,P=0.147)和2 cm(1.7~2.8 cm)(Z=0.284,P=0.777)比较无统计学意义。2组均无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经胸骨切迹入路与胸骨上窝入路腔镜辅助甲状腺手术有相似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零切迹融合器(ROI-C)与钉板融合器内固定系统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SM)的效果,探讨ROI-C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06—2018-06间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ACDF)治疗的109例单节段CSM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54例采用ROI-C行融合术,B组55例采用传统钉板融合器内固定术。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手术节段融合率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短于或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3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颈椎Cobb角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各时间点JO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2组手术节段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2组手术节段均获骨性融合。术后1个月、3个月随访时,A组吞咽困难发生率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2组吞咽困难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2组均未出现内植物移位、断裂、神经症状加重、邻近节段严重退变等并发症。结论 ROI-C与传统钢钉板融合器内固定术应用于ACDF在治疗单节段CSM时均疗效可靠,但ROI-C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软组织损伤小、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显微镜下应用零切迹融合系统与传统钛板融合系统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比较。方法 分析郴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脊柱外科于2015年1月至2022年11月在显微镜辅助下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CDF)治疗的单节段颈椎病患者,将应用Zero-p融合系统的患者列为研究组,将应用传统钛板融合系统的患者列为对照组。分别收集两组患者基本信息、手术时间、手术方式、出血量、术前和术后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改良日本骨科学会(mJOA)评分、颈椎曲度、术后并发症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比较研究组患者年龄[(53.1±9.2)岁]和手术出血量[(49.5±16.3)ml]与对照组患者年龄[(52.8±12.1)岁]、手术出血量[(49.0±13.6)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患者男女比例分别为66.7%、33.3%,对照组患者男女比例分别为55%、4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62.4±6.6)min]少于对照组[(75.5±8.7)min](P<0.05)。尽管在术前、术后随访期的VAS评分、mJOA评分、C...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颈椎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器与后路单开门椎管减压微型钢板内固定在颈椎管狭窄症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中应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7-03—2021-02采用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的64例颈椎管狭窄症,颈椎前路采用零切迹椎间融合器固定,颈椎后路行单开门椎管减压微型钢板内固定。比较术前与术后1年颈椎JOA评分、疼痛VAS评分、NDI指数、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颈椎曲度。结果 64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60个月,平均25个月。术后所有患者脊髓功能明显改善,未出现颈前不适感、吞咽困难、颈后轴性疼痛等症状。术后3个月MRI显示颈椎管扩大良好,脊髓前后压迫均完全解除。术后1年颈椎CT显示手术节段椎间隙融合良好,椎板单开门状态维持良好,无再关门现象发生。术后1年X线片显示颈椎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术后1年神经功能JOA评分、疼痛VAS评分、NDI指数、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颈椎曲度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椎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器与后路微型钢板的应用有利于颈椎管狭窄症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更广泛开展,手术安全性提高,可以有效避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零切迹椎间融合器(Zero-p)与椎间融合器联合钛板固定(cage-plate)治疗多节段颈椎病(multilevel cervical spondylotic)临床疗效、放射学结果及并发症情况。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 Ovid,Medline数据库。中文关键词为:"零切迹椎间融合器"、"自稳型椎间融合器"、"锚定式椎间融合器"、"钉板内固定"、"Zero-p"、"ROI-C"、"ACDF"、"颈椎前路减压融合";英文检索词"Zero-p"、"Zero-profile"、"ROI-C"、"cage and plate"、"stand-alone anchored spacer"、"anchored cage"、‘‘anchored spacer"、"no-profile"、"ACDF"。由2名评价者严格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收集对比Zero-p与cage联合钛板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文献,并进行数据提取及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比较ACDF术中应用两种不同内固定材料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影像学结果及并发症。结果:共纳入8篇高质量文献,共634例患者,零切迹组302例,cage+钛板组332例。Meta分析显示:零切迹组在手术时间[MD=-13.08,95%CI(-23.38,-2.78),P=0.01]、术中出血量[MD=-6.76,95%CI(-12.92,-0.61),P=0.03]与cage+钛板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JOA评分差异[MD=-0.14,95%CI(-0.36,0.09),P=0.23]、NDI评分差异[MD=-0.05,95%CI (-0.43,0.33),P=0.80]及手术节段融合率[RR=0.99,95%CI (0.95,1.04),P=0.78]均无统计学差异;零切迹组与cage+钛板组术后C2-7Cobb角[MD=-3.11,95%CI(-4.47,-1.74),P0.0001]及术后椎前软组织厚度[MD=-1.00,95%CI(-1.35,-0.65),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零切迹组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RR=0.61, 95%CI(0.50,0.75),P0.00001]及术后影像学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RR=0.20,95%CI(0.06,0.66),P=0.008]均低于cage+钛板组;零切迹组术后融合器沉降发生率[RR=3.07,95%CI(1.73,5.47),P=0.0001]显著高于cage+钛板固定组。结论:两种内固定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相同,零切迹椎间融合器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吞咽困难及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低等特点,但传统cage联合钛板固定在恢复颈椎生理曲度、防止融合器沉降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颈前路减压零切迹椎间融合器(Zero-P)与传统钛板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单/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对术后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3月采用颈前路减压Zero-P与传统钛板内固定融合术治疗的113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资料,其中Zero-P组(A组)65例,传统钛板组(B组)48例,A组再分为单节段组(n=44)和双节段组(n=21),B组再分为单节段组(n=28)和双节段组(n=20),4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比、手术节段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比较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4组的术前、末次随访时的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e Association,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末次随访时评估患者术后是否出现吞咽困难,并在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术前、术后即刻、末次随访时相邻节段椎间隙高度,评估术前、末次随访时的相邻椎体骨化情况,在颈椎MRI上应用椎间盘Pfirrmann分级评估术前、末次随访时的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情况。结果:单节段A组随访时间为18....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针尾零切迹可折断式髌骨固定针与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髌骨骨折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40例采用针尾零切迹可折断式髌骨固定针内固定,对照组40例采用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观察并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术后2个月时膝关节功能HSS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2~12个月。观察组在手术时间、术后2个月膝关节功能HSS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中,观察组内固定松动或断裂及局部皮肤刺激发生例数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骨折移位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尾零切迹可折断式髌骨固定针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具有操作简便、固定牢靠、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患者可以早期开始功能锻炼,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零切迹椎间融合器与钛板-椎间融合器(plate-cage construct,PCC)系统在颈椎前路术后颈椎曲度维持方面的差异。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并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治疗的100例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资料,其中50例采用零切迹椎间融合器(A组),50例采用PCC系统(B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密度、病变节段、病程及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C2~7颈椎曲度、节段Cobb角、相邻椎体高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两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采用VAS评分和JOA评分评估临床疗效;于侧位X线片测量C2~7颈椎曲度、节段Cobb角和相邻椎体高度,根据Pitzen等椎间融合标准评估椎间融合情况。结果A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B组(t=2.442,P=0.021),但两组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12,P=0.403)。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36个月,平均28.5个月。根据Pitzen等的椎间融合标准,两组均达骨性融合。两组内术后1、24个月VAS评分、JOA评分及C2~7颈椎曲度、节段Cobb角、相邻椎体高度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除A组术后24个月C2~7颈椎曲度、节段Cobb角及相邻椎体高度较术后1个月有明显丢失(P<0.05)外,两组其余疗效评价指标术后两时间点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4个月C2~7颈椎曲度、节段Cobb角、相邻椎体高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时间点疗效评价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前路术中采用零切迹椎间融合器虽能获得与PCC系统相似疗效、缩短手术时间,但术后椎间隙高度丢失以及继发颈椎曲度改变均大于PCC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