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Bcl—2和Fas基因在瘢痕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研究凋亡基因Fas/Apo-1和抑凋亡相关基因Bcl-2在瘢痕形成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10例正常皮肤、10例增生性瘢痕及10例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Fas/Apo-1和Bcl-2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Fas蛋白稀释为1∶50;Bcl-2蛋白稀释为1∶40,阴性对照以PBS代替一抗.随机选择五个高倍视野,计算其细胞平均阳性率.结果Bcl-2蛋白在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及瘢痕疙瘩中阳性率分别为6.78%、38.6%和83.2%.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的表达阳性率高于正常皮肤,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而瘢痕疙瘩的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增生性瘢痕(P<0.01).Fas/Apo-1蛋白在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及瘢痕疙瘩中阳性率分别为78.4%、80.4%和84.4%,三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病理性瘢痕的形成与Bcl-2基因的过度表达有关,而对Fas基因介导的凋亡不敏感或凋亡受阻,亦是导致瘢痕过度增生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理性瘢痕 ,是创伤后过度愈合反应的结果 ,以成纤维细胞的异常增殖及合成分泌大量细胞外基质为特征 ,其形成机理尚不清楚 ,研究表明基因失调是其中的关键。E2F基因是细胞周期G1向S期过渡的重要调控因子 ,在调节细胞周期进程和调节细胞增殖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本实验的目的是检测E2F1基因在病理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 ,以正常皮肤组织做对照 ,初步探讨E2F1在病理性瘢痕形成中的生物学作用。方法 利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正常皮肤、成熟瘢痕、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中E2F1蛋白的表达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中E2F1蛋白表达两组间无明显差异 ,与正常皮肤、成熟瘢痕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E2F1蛋白表达在病理性瘢痕组织中增高 ,促进瘢痕组织中细胞的增生 ,对病理性瘢痕的形成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PTEN和COX-2在病理性瘢痕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抑癌基因PTEN和COX-2在病理性瘢痕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正常皮肤24例、扁平瘢痕20例、增生性瘢痕32例和瘢痕疙瘩16例组织中PTEN、COX-2蛋白的表达。结果病理性瘢痕(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组织中PTEN蛋白表达显著低于正常皮肤、扁平瘢痕(P〈0.05),而COX-2蛋白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皮肤、扁平瘢痕(P〈0.05);4类组织中PTEN蛋白和COX-2蛋白呈负相关(P〈0.05)。结论COX-2及PTEN是病理性瘢痕发生发展中重要的调控因子,两者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E2F1蛋白在病理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理性瘢痕,是创伤后过度愈合反应的结果,以成纤维细胞的异常增殖及合成分泌大量细胞外基质为特征,其形成机理尚不清楚,研究表明基因失调是其中的关键.E2F基因是细胞周期G1向S期过渡的重要调控因子,在调节细胞周期进程和调节细胞增殖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本实验的目的是检测E2F1基因在病理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以正常皮肤组织做对照,初步探讨E2F1在病理性瘢痕形成中的生物学作用.方法利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正常皮肤、成熟瘢痕、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中E2F1蛋白的表达,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中E2F1蛋白表达两组间无明显差异,与正常皮肤、成熟瘢痕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E2F1蛋白表达在病理性瘢痕组织中增高,促进瘢痕组织中细胞的增生,对病理性瘢痕的形成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病理性瘢痕中VEGF与突变型P53基因表达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病理性瘢痕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突变型抑癌基因P53的表达情况及其相互关系,探讨它们在病理性瘢痕形成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正常皮肤、成熟瘢痕、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中VEGF和突变型P53基因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结果 病理性瘢痕组织中VEGF的表达增高,与正常皮肤、成熟瘢痕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增生性瘢痕与瘢痕疙瘩之间VEGF蛋白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性瘢痕组织中突变型P53的表达增高,与正常皮肤、成熟瘢痕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增生性瘢痕与瘢痕疙瘩之间突变型P53蛋白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EGF与突变型P53蛋白表达,存在明显正相关(P<0.01).结论 VEGF与突变型P53在病理性瘢痕组织中均表达增高,与病理性瘢痕的形成密切相关,可能对病理性瘢痕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真核翻译起始因子4E(eukaryotic translation initiation factor4E,eIF4E)在病理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病理性瘢痕形成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1)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20例正常皮肤、20例成熟瘢痕、14例增生性瘢痕和25例瘢痕疙瘩组织中eIF4E蛋白的表达。(2)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测定eIF4EmRNA在8例正常皮肤、8例成熟瘢痕、7例增生性瘢痕和8例瘢痕疙瘩组织中的半定量值。结果(1)病理性瘢痕组织中eIF4E蛋白表达增高,与正常皮肤、成熟瘢痕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正常对照组0.99±0.28比较,eIF4EmRNA在病理性瘢痕组织1.73±0.31中的表达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IF4E在病理性瘢痕组织中表达增高,eIF4E与病理性瘢痕的形成密切相关,可能对病理性瘢痕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研究真核细胞翻译起始因子( eIF4E)、磷酸化真核细胞翻译起始因子(p-eIF4E)和髓样细胞白血病-1(myeloid cell leukemia-1,Mcl-1)在病理性瘢痕中的表达情况及其相互关系,探讨它们在瘢痕形成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正常皮肤、成熟瘢痕、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中eIF4E和Mel-1的mRNA表达量.利用蛋白质免疫印迹( 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正常皮肤、成熟瘢痕、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中eIF4E、p-eIF4E和Mcl-1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正常皮肤、成熟瘢痕、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中eIF4E的mRNA及蛋白质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380±0.450、1.230±0.230、5.400±0.450、5.460±0.460和0.597±0.060、0.590±0.040、0.694±0.066、0.697±0.022.正常皮肤、成熟瘢痕、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中p-eIF4E的蛋白质表达量为0.202±0.037、0.216±0.019、0.426±0.026、0.433±0.027.Mcl-1的mRNA及蛋白质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510±0.660、1.400±0.530、6.650±0.850、7.230±1.530和0.589±0.059、0.660±0.063、0.870±0.118、0.914±0.064.病理性瘢痕组织中eIF4E的mRNA及蛋白质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皮肤、成熟瘢痕(P<0.05);病理性瘢痕组织中Mcl-1的mRNA及蛋白质表达增高,与正常皮肤、成熟癜痕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性瘢痕组织中eIF4E的磷酸化程度高于正常皮肤和成熟瘢痕(P<0.05).病理性瘢痕组织中eIF4E的mRNA及蛋白质表达与Mcl-1的mRNA及蛋白质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eIF4E在病理性瘢痕组织中表达增高,磷酸化程度增高,p-eIF4E可能通过调节Mcl-1等细胞周期调控因子而促进癜痕组织中细胞的增生,对病理性瘢痕的形成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及瘢痕疙瘩中白介素17(IL-17)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蛋白印迹及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3种组织中IL-17蛋白及m RNA表达情况。结果 IL-17蛋白在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及瘢痕疙瘩中的阳性率分别为15.0%、20.0%、82.5%。蛋白印迹及荧光实时定量PCR显示,与正常皮肤及增生性瘢痕相比,瘢痕疙瘩中IL-17蛋白及m RNA表达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瘢痕疙瘩组织中IL-17的过表达,提示其可能在瘢痕疙瘩的持续生长中起到一定的作用;IL-17可能是瘢痕疙瘩治疗的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10.
Skp2和p27kip1蛋白在病理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和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Skp2(S期激酶相关蛋白2)在病理性瘢痕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p27^kip1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它们在瘢痕形成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正常皮肤、成熟瘢痕、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中Skp2、p27^kip1蛋白的表达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病理性瘢痕组织中Skp2蛋白表达增高,与正常皮肤、成熟瘢痕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理性瘢痕组织中p27^kip1蛋白表达显著低于正常皮肤、成熟瘢痕(P〈0.05);病理性瘢痕组织中Skp2蛋白和p27^kip1蛋白呈负相关(P〈0.01)。结论Skp2在病理性瘢痕组织中表达增高,可能通过调节p27^kip1等细胞周期调控因子的降解而促进瘢痕组织中细胞的增生,对病理性瘢痕的形成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正常皮肤、非病理性瘢痕及病理性瘢痕中整合素链激酶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的表达情况。方法统计整形外科病理性瘢痕40例,非病理性瘢痕12例,正常皮肤组织16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蛋白印迹及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3种组织中整合素链激酶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及mRNA表达情况。结果整合素链激酶蛋白在正常皮肤、非病理性瘢痕及病理性瘢痕中的阳性率分别是25.00%,41.67%,85.00%。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在3种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是12.50%,16.67%,80.00%;蛋白印迹及荧光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与正常皮肤及非病理性瘢痕相比,病理性瘢痕中整合素链激酶、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及mRNA表达均有统计学意义。病理性瘢痕中整合素链激酶与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表达呈正相关(P=0.001,r=0.614)。结论整合素链激酶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可能通过磷脂酰肌醇3激酶/PKB信号通路参与病理性瘢痕的形成;整合素链激酶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协同促进病理性瘢痕的形成;整合素链激酶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靶向治疗阻止组织病理性瘢痕的形成有望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IL-18在正常皮肤和病理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及分布情况,探讨IL-18在病理性瘢痕的形成过程中所起的生物学作用及意义。方法:收集2006年12月到2007年6月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整形外科手术切除的正常皮肤10例,增生性瘢痕组织12例,瘢痕疙瘩12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及荧光定量RT-PCR分别检测IL-18蛋白及IL-18 mRNA在它们中的表达水平及分布情况。结果:IL-18在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及瘢痕疙瘩中均有表达,IL-18mRNA和IL-18蛋白在瘢痕疙瘩组和增生性瘢痕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但两者均低于正常皮肤组(P0.05)。结论:IL-18可能是病理性瘢痕组织的形成促进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p53基因突变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 p5 3基因第 4~ 8外显子的突变规律及其意义。 方法 取瘢痕患者手术切除的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标本各 12例 ,并设患者自身正常皮肤标本及血标本为对照。体外分离、培养上述组织标本的成纤维细胞。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 单链构象多态性(PCR SSCP)分析方法和基因测序法 ,检测各种组织成纤维细胞中p5 3基因的突变情况。  结果  12例瘢痕疙瘩标本中有 9例p5 3基因外显子 4、5、6、7出现点突变和移码突变 ,增生性瘢痕标本、正常皮肤标本及血标本中均未检出突变。 结论 p5 3基因突变是瘢痕疙瘩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腱糖蛋白C在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观察腱糖蛋白C(Tn C)在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规律。  方法 取瘢痕患者的瘢痕疙瘩和 6~ 10个月增生性瘢痕组织各 10例 ,并取部分患者距瘢痕边缘 1cm的正常皮肤 ;另取手术剩余的正常成人皮肤组织 5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检测Tn C在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和正常成人皮肤中的表达。 结果 正常成人皮肤中Tn C表达稀少 ,局限在真皮 表皮交界的乳头真皮 ,部分靠近基底膜血管和皮肤附件。Tn C在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的真皮瘢痕组织、皮肤附件中呈弥散分布 ,表达显著增强 (P <0.0 1),以瘢痕疙瘩的增强尤为明显。瘢痕疙瘩旁正常皮肤附件的Tn C较正常皮肤表达增强 ,在增生性瘢痕旁的正常皮肤中未见到Tn C的高表达。 结论 Tn C在瘢痕疙瘩和 6~ 10个月增生性瘢痕中呈异常高表达 ,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检测微纤维蛋白1(FBN1)在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的表达情况,研究其与TGF-β1的相关性,探讨病理性瘢痕发生的分子机理.方法 用RT-PCR法检测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三种组织中FBNI和TGF-β1mRNA的表达量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对FBN1蛋白在人类皮肤组织的表达进行定位及半定量研究.结果 FBN1 mRNA在瘢痕疙瘩(0.802±0.116)高于正常皮肤(0.252±0.067)218.25%(P<0.01),增生性瘢痕(0.628±0.144)较正常皮肤增高149.21%(P>0.05).TGF-β1在瘢痕疙瘩较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分别增高200.27%和92.81%(均为P<0.01);FBNI和TGF-β1 mRNA在上述标本中的表达量呈正性相关(r=0.820,P<0.01).FBN1蛋白主要在人类皮肤组织的表皮、毛囊和汗腺的基底膜以及真皮层的血管内皮细胞、部分成纤维细胞和细胞外基质中表达阳性.在真皮层,FBN1蛋白在瘢痕疙瘩(0.117±0.042)表达量较正常皮肤(0.185±0.043)和增生性瘢痕(0.181±0.048)分别减少36.76%和35.36%(均为P<0.01).结论 FBN1在瘢痕疙瘩表达异常,它是瘢痕疙瘩相关基因(瘢痕相关基因),可能通过参与TGF-β1信号通路的调节影响病理性瘢痕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erbB-2基因扩增和HER2蛋白阳性表达与浅表性膀胱癌的术后复发和肿瘤分级、临床分期的关系。方法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和免疫组化(IHC)法,分析经病理证实、随访3年以上的20例复发性膀胱肿瘤与20例未复发膀胱肿瘤的C-erbB-2基因扩增与HER2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在复发的膀胱癌组中,HER2蛋白表达阳性的共有7例;未复发组中1例HER2蛋白表达阳性,复发组明显高于未复发组;结论HER2蛋白的阳性表达与膀胱癌的复发具有相关性,而与肿瘤的分级、分期无统计学意义。C-erbB-2基因与膀胱癌的复发、分级、分期以及与HER2蛋白的过表达无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mast cell tryptase,MCT)在病理性瘢痕中的表达及分布情况,探讨MCT基因在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及正常皮肤中是否存在差别.方法 采集未经治疗的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及正常皮肤各20例,应用免疫荧光组化对MCT的表达进行定位,应用实时荧光相对定量PCR进行mRNA基因水平的相对定量分析.结果 MCT主要集中在瘢痕组织的胶原纤维柬之间,以瘢痕组织浅层分布较多;实时荧光PCR相对定量结果显示MCT基因在瘢痕疙瘩中表达高于增生性瘢痕和皮肤(P<0.01),瘢痕疙瘩中MCT基因表达量约为增生性瘢痕的2.5倍,皮肤的5.4倍.结论 MCT在瘢痕的形成中可能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