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研究高血压的过程中,发现部分患者仅在诊室内血压升高而在诊室外血压正常,这一现象被称为“白大衣高血压”(white coat hypertension,WCH).我们2002-01~2005-09诊断白大衣高血压300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白大衣高血压是指患者仅在诊室内测得血压升高而诊室外血压正常的现象,又称诊所高血压。在原发性轻、中度高血压病人中,曾有过白大衣高血压的占12%~50%,女性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患者存在血脂,血糖等代谢紊乱,其中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胆固醇水平高于正常,高密度脂蛋白低于正常;有学者认为白大衣性高血压是由于交感神经过度反应造成的,说明白大衣性高血压可能使交感神经活性增强。在医院中偶测血压高并不能反映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实血压水平,目前24小时动态血压检测以被广泛接受,成为诊断白大衣性高血压最常用的手段。  相似文献   

3.
金鑫  李拥军 《临床荟萃》2009,24(3):269-271
近年来,随着动态血压监测(ABPM)的广泛应用,人们对高血压的认识也逐渐深入。然而,临床上往往对“白大衣性高血压(White Coat Hypertension,WCH)”(诊室血压升高而动态血压正常)关注较多,却忽视其相反的情况,即诊室血压正常而动态血压升高,也就是隐蔽性高血压(Masked Hypertension.MH)或“白大衣正常血压”。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家庭用血压计和24小时动态血压记录仪日益普及,这类血压计所测得的血压值和门诊随测血压值之间的关系已引起了关注。WHO 判定的高血压病诊断标准是以门诊血压来确定的,而在以此标准诊断的轻度高血压患者中,有一部分实际是“白大衣性高血压”患者。由于门诊血压不能预测清晨和睡眠时的血压,因此,在确定患者的降压治疗方案时,应结合家庭所测血压和24小时动态血压。它能更好地预测高血压患者的并发症、愈后及发生死亡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5.
综合心理调试对白大衣高血压84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大衣高血压(white coat hypertension WCH)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受重视,需要正确对待,适当处理。现对84例白大衣高血压患者进行综合心理调试,临床效果观察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病例来源选自2003年6月至2004年12月间,本院门诊体检者WCH84例,男35例,女49例,年龄16~54岁,其中39岁以下45人,病史1~30年不等。1.2诊断标准采用目前国际上最常用的诊断标准:非同一时间至少2次以上诊室测定血压≥140/90mm Hg,24h动态血压(ABPM)≥135/85mm Hg[1]。1.3治疗方法符合WCH患者84例随机分为两组,在性别、年龄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42例:以综合心理…  相似文献   

6.
随着高血压诊断及防治研究的进展、家庭自测血压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ABPM)的广泛应用,人们发现,一些患者在诊室内血压增高,而家庭自测血压及ABPM均为正常,于是把这一现象称为白大衣高血压。事实上,白大衣高血压在临床上并不少见,约占高血压患者总数的20%,在老年人中可高达40%;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白大衣高血压(WCH)的内皮功能变化.方法 通过诊室血压测量和24 h动态血压监测,选初诊的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白大衣高血压患者、正常血压(NT)者各35例,超声测定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FMD)和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NTG-D)--即对含服硝酸甘油的反应以评价血管的内皮功能,记录并比较3组的动态血压水平、心率及FMD、NTG-D的变化.结果 与正常血压者相比,EH组和WCH组FMD均明显降低[分别为(12.10±5.87)%与(6.85±5.23)%;(12.10±5.87)%与(6.90±5.20)%,均P<0.01],NTG-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H组和WCH组相比,诊室平均收缩压、舒张压、FMD和NTG-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4 h动态血压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白大衣高血压存在内皮功能异常,可能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增加有关,应该加强监测和治疗.  相似文献   

8.
环境因素和心理因素均能影响患者的血压测量值.有些患者在医院环境中测压时血压升高,而回家自测时血压下降,甚至达到正常,这种现象称为白大衣性效应(white coat effect,WCE)[1],此类患者被称为白大衣高血压(white coat hypertension,WCH)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诊室血压正常的慢性肾脏患者(CKD)夜间血压状况,夜间高血压的发生率。方法选择诊室血压正常的CKD患者236例,男69例,女167例,年龄平均(55.8±15.1)岁。根据肾小球滤过率(GFR)将患者分为CKD 1期(119例),GFR≥90ml/(min·1.73m~2),CKD 2期(73例),GFR 60~89ml/(min·1.73m~2),CKD 3~5期(44例),GFR分别为30~59ml/(min·1.73m~2),15~29ml/(min·1.73m~2),15ml/(min·1.73m~2),正常对照组(50例)。采用美国Spacelab无创便携式动态血压监测仪进行24小时血压监测。结果发现夜间动态血压均值升高79例,达33.5%(79/236例),对照组无夜间高血压发生。夜间高血压以舒张压升高为主,其次为夜间收缩压及舒张压同时升高,46例患者仅夜间出现高血压。随着CKD分期的提高,CKD患者夜间收缩压也相应升高,但仅CKD3~5期组与CKD1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3组夜间舒张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样,夜间高血压的发生率也随着CKD分期的提高而升高,3组分别为31.1%,35.6%,36.4%。结论血压正常的CKD患者夜间高血压发生率高,在CKD患者中应当提倡动态血压监测,以发现夜间高血压及其他异常情况,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对老年高血压组和老年正常血压组24h动态血压监测数值的比较,探讨动态血压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日本生产的TM2421型无创性、便携式动态血压监测仪对在我院疗养的老干部140例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记录24h、日间和夜间收缩压及舒张压,24h、日间和夜间血压负荷值。结果老年高血压组24h平均收缩压及舒张压、日间平均收缩压及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及舒张压、24h平均压及脉压、24h收缩压及舒张压负荷值均明显高于老年正常血压组。其中白大衣高血压占8.1%。结论 老年高血压组的血压昼夜波动节律较老年正常组缩小、杓底变浅甚至消失,ABPM对诊断WCH、评测高血压对靶器官的损害和评价降压药物的效果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前汞柱式袖带血压测量技术仍是判定血压水平的“金标准”,几乎所有涉及血压的临床研究与诊疗指南均以此为基础。但由于这一传统的血压测量方法主要应用于医院内,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患者测量血压的频率,使得我们难以更为全面细致地了解患者的血压水平,特别是血压的昼夜波动与血压变异性。此外,医院这一特定环境还可能对患者的血压水平产生一过性影响(即所谓“白大衣性高血压”),仅仅依靠诊室血压可能导致部分患者的血压分类错误;另一方面,又可能使那些在诊室血压正常但在其他环境血压升高(即“隐匿性高血压”)的患者不能得到诊断和治疗。近年来,随着汞柱血压计的逐步家庭化及其测量技术的日浙普及、以及多种新型血压检测设备(如真空机械血压计、电子血压计、腕式血压计、动态血压监测设备等)的问世,使得越来越多的患者能够在家中进行血压测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诊室血压的不足。实际上“真实”血压是指人体长期的血压平均水平,而任何临床测量的血压都可视为患者“真实”血压的替代指标。非诊室血压监测(如动态监测和家庭自测血压)有助于更为准确全面地评估患者“真实”血压水平,并因之成为当今高血压防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现就非诊室血压监测的相关内容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正>隐匿性高血压是一种特殊的高血压亚型,表现为诊室血压正常,而诊室外血压升高,由美国Pickering教授的团队于2002年首先报道[1]。近年来,随着诊室外血压测量应用逐渐广泛,隐匿性高血压的检出率也逐渐增高。隐匿性高血压人群转变为持续性高血压的风险明显高于血压正常人群,其导致的靶器官损伤及心血管风险与持续性高血压的危害相似[2-17]。因此,临床应加强对这种"高危"的隐匿性高  相似文献   

13.
如何正确应用动态血压监测(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5 动态血压监测的临床应用[9- 11]5 .1 发现高血压或低血压病人 因 2 4小时血压有波动性 ,偶测血压较易漏诊 ,而 2 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则有助于发现和确诊高血压、临界高血压或低血压患者。5 .2 用于确定高血压的类型、鉴别高血压病因 多数原发性高血压者与正常人相似呈勺形曲线 ,可见睡眠中血压下降现象 ;而重度高血压及继发性高血压多数无明显昼夜节律变化 ,呈非勺形曲线 ,因而夜间血压下降提示原发性高血压。5 .3 用于判断高血压病情程度  2 4小时动态血压水平、昼夜节律变化、血压变异性及血压负荷等与高血压的病情程度均有很好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家庭血压监测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血压的评估和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比分析101例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前诊室血压及家庭血压的情况,并根据家庭血压水平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干预,观察干预后患者血压的变化。结果 101例患者的家庭血压比透析前诊室血压低[140.5±13.6/76.2±12.8mmHg(1mmHg=0.133kpa)比147.1±14.6/81.5±15.9mmHg,P〈0.05],透析前高血压的患者为67例(66.3%),通过家庭血压监测诊断的高血压患者为51例(50.5%)。对于存在家庭高血压的患者进行干预(下调干体质量和/或药物调整)后,家庭血压及诊室透析前血压均有显著下降(P〈0.05)。结论血液透析患者的透析前诊室血压和家庭血压水平存在差异;家庭血压监测可应用于血液透析患者高血压的评估和治疗中。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 ,不少研究提示降压药物治疗高血压能降低 2 4小时平均血压水平和收缩压及舒张压血压负荷。本文观察老年糖尿病高血压患者与非糖尿病高血压患者 ,经降压治疗后血压达到同一水平时 ,2 4小时血压变异性的不同变化。对象与方法1 病例选择 :68例经服用长效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治疗后 ,血压降至1 30 /85mmHg以下的老年高血压患者 ,其中男性 56例 ,女性 1 2例 ,平均年龄 74± 6 4岁 ,全部符合1 999年WHO高血压分级标准。 1级高血压 1 0例 ,其中中危 2例、高危 8例 ;2级高血压 40例 ,其中高危 38例、很高危 2例 ;…  相似文献   

16.
目的基于合并高血压的2型糖尿病患者家庭自测血压及就诊时的诊室血压,探讨以2013版及2017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血压控制建议判断的达标情况差异。方法本研究中受试者入选标准:(1)在北大医院糖尿病共同照护门诊规律就诊的合并高血压的2型糖尿病患者,就诊时通过臂式血压计测量2次诊室血压并记录均值;(2)通过智能臂式血压计,患者于非同日清晨、晚餐前静息状态下将家庭自测血压通过APP自动上传数据≥3次/季度。将患者诊室血压数值及就诊前一季度患者家庭自测血压的均值配对比较,并以2013版及2017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血压控制的一般建议[分别是<130/80 mm Hg、<140/80 mmHg(1 mmHg=0.133 kPa)]作为标准,分析基于不同血压数据来源、以两版指南为达标切点的达标率差异。以χ2检验判断两组数据在达标率上的差异,以配对t检验分析同一患者两组血压数据间的差异。结果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40例,患者末次就诊前一季度家庭自测血压数据9.5(5.0,25.0)次。诊室收缩压及舒张压分别为(140.9±17.2)、(82.8±9.3) mmHg,家庭自测收缩压及舒张压分别为(128.5±11.1)、(76.0±9.3) mmHg(P均<0.001)。基于诊室血压结果,以<140/80 mmHg、<130/80 mmHg为标准的血压达标率分别为32.5%、5.0%;而基于家庭自测血压结果,以<140/80 mmHg、<130/80 mmHg为标准的血压达标率分别为60.0%、52.5%,两组血压数据的达标情况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425,P=0.002)。诊室血压≥140/80 mmHg的患者,相比其家庭自测血压均值,诊室收缩压、舒张压分别高估(15.7±18.9)mmHg及(9.6±9.3)mm Hg(P均<0.001);家庭自测平均血压<130/80 mmHg的患者,相比其家庭自测血压均值,诊室收缩压、舒张压分别高估(18.2±14.1)mmHg及(10.4±9.4)mmHg(P均<0.001)。结论相比于家庭自测血压,诊室血压对合并高血压的2型糖尿病患者显著高估血压达12.3/6.8 mmHg。当以诊室血压作为血压不达标的判断时存在对实际血压更大的高估。  相似文献   

17.
“白大衣效应”(WCE)是指患者在诊室内发生血压的暂时升高,高于诊室外血压的现象。该效应由Mancia等首先报道。有研究发现在24h动态血压监测中部分高血压患者最初1h及最后1h(第24小时)有白大衣效应。本研究主要对动态血压中的WCF尤其是第1、24小时WCF进行研究及分析。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白大衣性高血压(WCH)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78例WCH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观察组进行针对性的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对两组患者的动态血压监测(ABPM)值、诊室血压(CBP)值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干预后ABPM、CBP血压测量值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ABPM、CBP血压测量值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干预后HAMA评分与干预前比较明显降低(P<0.01)。结论:对WCH患者实施针对性综合护理干预效果显著,可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白大衣高血压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白大衣高血压对左心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通过诊室血压测量和 2 4h动态血压监测将患者分为白大衣高血压组和持续性高血压组 ,采用超声心动图测量比较每组患者的心脏结构、功能。结果 白大衣高血压组左房内径、左室后壁厚度和左室质量指数均低于持续高血压组 ,但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 ,舒张功能较对照组下降。结论 白大衣高血压可能造成心脏损害 ,但是危险性低于持续高血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睡前服药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方法 选择符合中国高血压指南2005年版高血压诊断标准、除外继发性高血压、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根据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分为杓型血压模式60例(A组)和非杓型血压模式60例(B组).每组再随机分为晨起一次给药组30例(1组)、睡前给药或早晚分次给药组30例(2组).根据诊室血压调整降压药物种类及剂量,目标血压为140/90 mm Hg以下.8周后复查24 h动态血压,观察各组用药前后24 h动态血压参数及夜间血压下降百分率变化.结果 无论杓型血压组及非杓型血压组,两种给药方法均能显著降低dSBP、dDBP、nSBP、nDBP(P <0.05).治疗后仍保持杓型血压节律的比例A1组为36.6%,A2组为66.6% (P <0.05).夜间血压下降百分率呈升高趋势的比例B1组为43.3%,B2组为73.3% (P <0.05).结论 对于非杓型血压模式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睡前服药有利于其向杓型血压模式转换;而对于杓型血压模式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维持杓型节律方面,睡前给药或早晚分次给药优于晨起一次给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