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general anesthesia,GA)和硬膜外联合蛛网膜下腔麻醉(combined spinal epidural anesthesia,CSEA)对髋部骨折老年病人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05年1月~2014年12月髋部骨折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病人469例,其中300例接受CSEA(CSEA组),169例接受GA(GA组),先对病人年龄、性别、术前内科合并症、卧床时间、手术和麻醉方式进行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再采用多重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老年髋部骨折病人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因素。结果 48例发生术后肺部并发症,其中CSEA组13例,GA组35例。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术前卧床时间和麻醉方式有统计学差异(P0.05),性别、ASA分级和内科合并症无统计学差异(P0.05)。多重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SEA可以降低髋部骨折老年病人的术后肺部并发症(OR=0.17,95%CI:0.08~0.31,P=0.000);80~84岁(OR=5.09,95%CI:1.74~14.86,P=0.003)、85岁以上(OR=5.27,95%CI:1.71~16.17,P=0.004)和术前卧床2 d以上(OR=2.41,95%CI:1.04~5.56,P=0.040)是发生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论 CSEA较GA可以降低髋部骨折老年病人的术后肺部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不同麻醉方法对老年髋部骨折病人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12月在本院进行手术治疗的年龄≥60岁的髋部骨折病人数据,分为两组:全身麻醉组(GA)和区域麻醉组(RA)。根据患者的骨科POSSUM评分将GA组和RA组按1:2的比例进行配对,分析两组患者的死亡率、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1048例髋部骨折患者,剔除450例,经过配对后,297例患者用于分析。其中GA组99例,RA组198例。与GA组比较,RA组术中血压波动较小(P0.001),术后血压较低(P0.001),ICU入住率较低(P0.05)。两组病人死亡率、术后并发症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与全身麻醉相比,区域麻醉对老年髋部骨折术中及术后血压影响较小,ICU入住率较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区域麻醉和全身麻醉对老年单侧下肢骨折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本院2017年5月至2018年4月间行单侧下肢骨折手术的老年患者116例,男35例,女81例,年龄65~98岁,ASAⅠ—Ⅳ级。根据麻醉方式分为区域麻醉组(RA组,n=50)和全身麻醉组(GA组,n=66),记录两组患者性别、年龄、ASA分级、骨折部位、术前1 d Barthel评分和分级等术前基线资料;术式、手术时间和失血量等手术相关资料,ICU停留时间、术毕至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3 d Barthel评分和分级等术后康复相关资料,建立3个Logistic回归模型记录2种麻醉方式老年单侧下肢骨折术后Barthel的评分。结果 RA组年龄明显大于GA组(P0.05)。两组性别、ASA分级、骨折部位、术式、手术时间和失血量、ICU停留时间、术毕至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前1 d Barthel评分和分级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 d RA组Barthel评分明显高于GA组(P0.05),Barthel分级为III或IV级的比例明显低于GA组(P0.05)。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进一步调整潜在混杂因素,分析麻醉方式与术后3 d Barthel分级的关联强度,建立3个回归模型以去除潜在混杂因素影响后,RA组患者出现术后3 d Barthel分级为Ⅲ级或Ⅳ级的危险明显低于GA组(P0.05)。按照模型1调整年龄因素后OR=0.235, 95%CI 0.103~0.538,P=0.001;按照模型2调整年龄和性别因素后OR=0.207, 95%CI 0.087~0.490,P0.001;按照模型3调整年龄、性别和ASA分级因素后OR=0.210, 95%CI 0.088~0.498,P0.001。结论老年患者行单侧下肢骨折手术时,与全身麻醉比较,区域麻醉更有助于患者提高Barthel评分,有助于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老年髋部骨折绿色通道模式下早期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月120例70岁以上髋部骨折的病例,分48 h组57例(48 h手术),48 h组63例(≥48h手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结果]两组手术方式相同,手术时间、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时间、肺部感染发生率、褥疮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术后心梗、脑卒中、深静脉血栓、切口感染、死亡率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绿色通道模式下48 h内手术可以缩短住院时间,减少肺部感染及褥疮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18):1666-1669
[目的]探讨髋部骨折高龄患者手术疗效以及术后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髋部骨折高龄患者196例,随访记录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术后1年死亡率及其主要死因,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相关性。[结果]术后1年内有35例患者死亡,死亡率为17.86%,分析相关因素,年龄(P=0.024)、性别(P=0.031)、术前内科合并症(P=0.013)和ASA分级(P=0.000)与高死亡率具有相关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类型、骨折部位、麻醉方式和手术方式与高死亡率无明显相关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性别、术前内科合并症和ASA分级是其独立危险因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性别、术前内科合并症和ASA分级是髋部骨折高龄患者术后1年内高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硬膜外麻醉与全身麻醉对膝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影响。2018年6月择期行膝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共计82例,年龄65~79岁,ASA分级Ⅱ~Ⅲ级。患者随机分为硬膜外麻醉组(Epidural anesthesia group,EA组)和全身麻醉组(General anesthesia group,GA组),每组各41例患者。于患者入室后(T_0)、术后1天(T_1)、术后3天(T_3)、术后7天(T_7)抽取外周静脉血进行血常规检测,记录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百分比。于T_1、T_3、T_7时点记录患者咳嗽、发热、肺部啰音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ASA分级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T_0时点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A组患者T_1、T_3、T_7时点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显著低于GA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A组患者T_1、T_3、T_7时点淋巴细胞百分比显著高于GA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A组患者T_1、T_3、T_7时点咳嗽、发结论与全身麻醉相比,硬膜外麻醉能够有效降低行膝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的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前焦虑的发生情况,分析患者术前焦虑对术后短期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67例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在手术前进行焦虑评估,评估方法为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评分为10分及以上为中重度焦虑,纳入焦虑组(A组),评分10分以下患者纳入非焦虑组(B组)。两组患者均在椎管内麻醉下行髋关节置换术,对比两组不同时点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术后72小时视觉模拟评分(VAS);采用简易精神状况检查(MMSE)测定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认知功能。结果 A组(19例)和B组(48例)术中平均动脉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麻醉前、麻醉后手术前心率快于B组(P0.05)。A组术后12小时、24小时的VAS评分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MSE评分A组术后6、12、24小时比麻醉诱导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术后6小时比麻醉诱导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12小时,A组患者的MMSE评分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中约28.4%术前存在中重度焦虑,焦虑在术后12小时内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髋部骨折老年患者发生严重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骨科2005年1月~2014年12月572例髋部骨折老年患者接受内固定手术的临床资料,对性别、年龄、术前内科合并症、术前卧床时间、手术方式、麻醉方式、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髋部骨折老年患者发生严重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结果 25例发生严重术后谵妄(25/572,发生率4.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和麻醉方式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12,95%CI:1.05~1.19,P=0.001)和全身麻醉(OR=5.03,95%CI:2.10~12.04,P=0.000)是髋部骨折老年患者发生严重术后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和全身麻醉是髋部骨折老年患者发生严重术后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24):2228-2232
[目的]对比空心钉内固定术(internal fixation,IF)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hemiarthroplasty,HA)治疗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的手术疗效和费用。[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1年12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135例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其中接受IF患者62例,接受HA患者73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住院天数、并发症、死亡率等情况。采用髋部骨折功能恢复量表(functional recovery scale,FRS)和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Q-5D)评估患者髋部功能和生活质量。末次随访时估算患者骨折相关住院费用。[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完成3年随访。IF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均明显低于HA组(P0.05)。IF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HA组(P0.05)。两组患者3年内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FRS评分HA组优于IF组,术后3年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随访时间两组患者EQ-5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年内两组骨折相关住院费用分别为31 611元和54 644元(P0.05)。[结论]空心钉内固定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治疗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的有效方法,均能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HA有助于短期内提高患者髋部功能。与HA相比虽然IF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但其创伤小、出血少、治疗费用相对低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实施骨科与急诊外科共管模式治疗老年髋部骨折后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0年2月,采用共管模式治疗老年髋部骨折患者31例。并与共管模式实施之前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疫情期间,没有出现发热患者的漏诊、误诊;全科医护人员未出现院内交叉感染。两组患者均顺利手术,共管模式组患者行PFNA手术的切口长度优于共管模式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的对比、其余手术相关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方面,共管模式组的肺部感染发生率高于共管模式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其他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冠肺炎疫情下,骨科与急诊外科共管模式、多学科协作等应对策略和保证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到位,在有效避免交叉感染的同时,可以缩短老年髋部骨折的术前等待时间,提高治疗效率。  相似文献   

11.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12):1133-1135
[目的]探讨桃红四物汤在预防老年人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方法]收集老年人髋部骨折患者186例。其中103例纳入治疗组,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10 d,同时口服桃红四物汤10 d;83例纳入对照组,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10 d。定期测量患肢小腿周经,定期行VAS评分,定期采用下肢彩色多普勒检查,凝血酶原时间检查。[结果]患肢肿胀情况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VT发生率及凝血酶原时间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桃红四物汤对预防老年人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着积极作用,并能有效改善患肢术后疼痛肿胀的情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分析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的相关危险因素,建立并验证个体化预测老年髋部骨折术后谵妄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方法]纳入2013年1月~2018年3月于淄博市中心医院行手术治疗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257例,收集临床资料。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R软件构建预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风险的列线图模型,并进行验证。[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143,95%CI:1.076~1.214)、2型糖尿病(OR=4.591,95%CI:2.14~9.846)、ASA评分III级(OR=4.262,95%CI:1.600~11.352)、ASA评分IV级(OR=5.396,95%CI:1.868~15.583)、全身麻醉(OR=1.281,95%CI:1.066~1.540)及手术时间(OR=1.018,95%CI:1.001~1.035)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对列线图模型进行验证,ROC曲线显示该模型预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风险的曲线下面积为0.818(95%CI:0.752~0.885);校准曲线为斜率接近于1的直线,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x~2=8.760,P=0.363)均显示该模型预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风险具有良好准确度。[结论]本研究基于年龄、2型糖尿病、ASA分级、麻醉方式及手术时间这5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的预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风险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与准确度,可为临床个体化防治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影响老年髋部骨折后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上提高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生存率及生存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2004年1月~2008年1月住院治疗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分析老年髋部骨折后早期及中期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患者的年龄、伤前合并症数量、治疗方式、伤后并发症均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1年及5年的病死率有显著影响(P<0.05),而患者的性别只对患者5年病死率有显著影响;其中高龄和保守治疗是患者1年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高龄和合并症≥3种是患者5年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手术方式、手术时机、麻醉方式对病死率无明显影响.[结论]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治疗,应给予立体化的治疗.重视高龄患者的病情评估,提高男性患者治疗的依从性,积极治疗患者的合并症及给予恰当的心理疏导,尽可能创造手术条件;同时选择恰当的手术时机、合适的麻醉方式及手术方式,注意伤后并发症的防治及治疗,可以减少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早、中期的病死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分析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诊治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中术后新发生肺部并发症的56例患者(研究组),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按照1∶6匹配同期同类未发生肺部并发症的336例患者(对照组),探讨性别、年龄、术前并存疾病(心脏疾病、高血压、肺部疾病、糖尿病、脑血管疾病和慢性肾脏疾病)、术前卧床时间、手术方式、麻醉方法、失血量和手术时间对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结果 572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中,56例术后新发肺部并发症,单因素分析显示,研究组年龄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术前合并肺部疾病、髓外固定术、全身麻醉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前卧床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OR=1.12,95%CI 1.07~1.18,P0.001)、术前合并肺部疾病(OR=3.30,95%CI 1.34~8.15,P=0.010)、术前卧床时间延长(OR=1.29,95%CI 1.15~1.44,P0.001)、髓外固定术(OR=5.69,95%CI 2.10~15.39,P=0.001)和全身麻醉(OR=2.15,95%CI 1.05~4.40,P=0.036)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新发肺部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龄、术前合并肺部疾病、术前卧床时间延长、髓外固定术和全身麻醉可以作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新发肺部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针对危险因素进行干预或可降低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引起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postoperative delirium,POD)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老年髋部骨折且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患者289例(股骨转子间骨折157例、股骨颈骨折132例),根据是否出现POD分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骨折部位、术前并存病、受伤至手术时间、手术方式、麻醉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髋部骨折患者POD的危险因素,观察术后并发症的情况。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组间年龄(χ2=13.813,P=0.001)、术前并存病(χ2=19.281,P0.001)、受伤至手术时间(t=5.101,P=0.041)、麻醉方式(χ2=32.632,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年龄70~80岁和80岁组POD发生率高于年龄70岁组,OR值为3.427(95%CI:1.584,7.415)和6.247(95%CI:1.965,19.862);受伤至手术时间≥7 d组POD发生率高于1~3 d组,OR值为14.279(95%CI:5.391,37.819);术前并存病≥3种组POD的发生率高于≤2种组,OR值为4.069(95%CI:2.024,8.182);全麻组POD发生率高于椎管内麻醉组,OR值为3.988(95%CI:1.848,8.608);POD组和无POD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6.7%和42.0%。结论高龄、术前并存病多、受伤至手术时间长、全麻是老年髋部骨折发生POD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家居音乐康复操DVD光盘对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患者功能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采用计算机产生随机序列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出院后给予一般性的骨科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出院后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3个月的音乐康复操DVD光盘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出院后1、3个月时相点的Harris髋关节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干预组Barthel指数、Harris髋关节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音乐康复操DVD光盘护理干预能够提高老年髋部骨折术后髋关节功能的康复及尽快地恢复老年患者的正常生活能力,此康复操具有专业性、兴趣性、实用性强的特点,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22):2042-2045
[目的]探讨血清B型尿钠肽(BNP)、心肌肌钙蛋白T(c Tn T)检测在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心脏评估的意义。[方法]2010年1月~2015年1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142例髋部骨折患者分为低龄组和高龄组,将两组患者术前24 h及术后1、3 d血清BNP、c Tn T水平进行检测及比较。[结果]两组BNP检测结果显示:低年龄组及高年龄组术后1、3 d均较术前1 d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年龄组在相同时间点明显高于低年龄组,尤其是术后变化更加明显,相同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 Tn T测量结果显示:低年龄组及高年龄组术后1、3 d均较术前1 d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高年龄组在相同时间点明显高于低年龄组,术后3 d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1 d、术后1 d高年龄组有升高趋势,但相同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年龄与血清BNP、c Tn T检测值的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具有一定相关性。[结论]血清BNP、c Tn T是敏感的心肌梗死及心力衰竭标志物,二者在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心脏评估中动态变化价值较高,骨折患者随其年龄及手术升高变化,具有一定规律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硬膜外联合全身麻醉对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择期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共计98例,年龄49~70岁。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所纳入患者随机分为硬膜外联合全身麻醉组(Epidural anesthesia combined with general anesthesia group,EA组)和全身麻醉组(General anesthesia group,GA组),每组患者各49例。记录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_0)、气腹前(T_1)、气腹后10分钟(T_2)、撤除气腹后10分钟(T_3)、出室即刻(T_4)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于上述各时点抽血检测皮质醇(COR)、C反应蛋白(CRP)及血糖(GLU)浓度。记录两组患者拔管时间、苏醒后疼痛程度、苏醒期躁动、术后恶心呕吐(PONV)发生情况。结果 GA组患者T_2、T_3、T_4时点的SBP、DBP、HR显著高于E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_2、T_3、T_4时点,GA组患者COR、CRP均显著高于E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_3、T_4时点GA组患者血糖浓度显著高于E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A组患者拔管时间、苏醒后VAS评分、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均显著低于G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上所述,硬膜外联合全身麻醉能够维持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抑制机体应激反应、有利于术后早期拔管、抑制术后疼痛及苏醒期躁动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14):1258-1263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选择骨水泥型和生物型股骨假体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4年6月,选择同期进行人工股骨头置换的老年患者共151例。其中骨水泥型组65例,生物型组86例。记录并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和术后髋关节疼痛VAS评分。[结果]151例患者术后均获得1年以上的有效随访。生物型假体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方面要优于骨水泥假体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骨水泥型假体组在术后引流量、术后部分负重、术后完全负重及住院时间方面要优于生物型假体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术前和术后1年Harri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型假体组在术后1、6个月时Harris评分均优于生物型假体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疼痛VAS评分在术前、术后2周、术后1、6个月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相关并发症都得到积极有效的治疗,两组间并发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水泥型和生物型假体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均能获得满意的治疗疗效,可根据假体不同的特点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发生急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0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753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资料,男503例,女250例;年龄60~ 102岁,平均77.0岁.按照患者术后1周内有无发生脑卒中,将患者分为卒中组(17例,2.3%)和正常组(736例,97.7%),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发生急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分析预后. 结果 卒中组女性多于男性(58.8%vs41.2%),卒中组患者多合并3种以上的内科合并症.心律失常病史、脑卒中病史、术中血压异常为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发生急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预后方面,卒中组的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29.4%)高于正常组(5.8%),卒中组ICU转入率(47.1%)高于正常组(1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功能康复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卒中组患者的1年内死亡率为35.7%,远高于正常组患者的9.0%,两组患者的生存曲线差异显著(P<0.01). 结论 对于髋部骨折患者术后1周内发生脑卒中不容忽视.心律失常病史、脑卒中病史、术中血压异常为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发生急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发生脑卒中的患者住院时间延长,易发生感染等并发症,短期及长期预后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