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目的:探讨足底静脉泵运用于老年髋部骨折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收集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62例,男37例,女25例,年龄60~92岁,平均76岁。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足底静脉泵治疗,观察术后患者下肢肿胀程度及彩超检查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术后7天患肢周径较应用前平均减少1.2cm;62例患者中7例发生DVT,发生率为11.3%。结论:足底静脉泵运用于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对预防深静脉血栓安全有效,并且没有任何副作用,在临床护理中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使用利伐沙班联合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与单纯使用利伐沙班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 98例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随机分成2组,A组(53例)术后使用利伐沙班联合IPC治疗,B组(45例)术后只使用利伐沙班。进行DVT症状评估、下肢深静脉彩超检查。结果 A组发生DVT 2例(3.77%),B组发生DVT 4例(8.88%);DVT发生率A组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术后利伐沙班联合IPC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术后DVT发生较单纯应用利伐沙班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下肢骨折患者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度评分(RAPT)评分结合D-二聚体动态监测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评估意义。方法共纳入自2014-09—2015-01诊治的318例下肢骨折,所有患者在入院时、术前、术后进行RAPT评分,取各分项最高分后将患者分为3组:低危险组(0~5分),中危险组(6~14分),高危险组(14分)。对所有患者在入院第2天、术前1 d、术后1 d、术后3 d、术后5 d进行血浆D-二聚体浓度测定。低危险组患者采取物理预防(足底静脉泵),中、高危险组患者采取物理预防+药物预防(每天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1次,1 ml/次)。结果低危险组33例中1例发生DVT,发生率3.03%;中危险组250例中105例发生DVT,发生率42.00%;高危险组35例中23例发生DVT,发生率65.71%。中危险组(χ2=17.271,P0.001)与高危险组(χ2=26.544,P0.001)DVT发生率明显高于低危险组,高危险组DVT发生率高于中危险组(χ2=6.979,P=0.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高危险组入院第2天及术后1 d D-二聚体值明显高于低危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下肢骨折患者进行RAPT评分,并结合D-二聚体变化情况,可以有效地评估患者发生DVT的风险,进而指导预防DVT。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和D-二聚体(D-dimer,D-D)在老年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中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选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治疗病例70例,其中经彩超确诊32例,设为DVT组,另38例为非DVT组.围手术期监测FIB和 D-D指标,观察两者在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的变化.结果 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中,FIB和 D-D的升高与DVT呈正相关(P<0.05).结论 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FIB和D-D的检测有助于术后DVT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5.
踝泵运动对预防髋部骨折术后下肢血栓形成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加强踝泵运动的护理干预对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thrombosis,DVT)的作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法,收集我科2003年1月至2010年9月138例髋部骨折采取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术后早期进行踝泵运动的59例患者作为预防组,术后未进行踝泵运动的79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DVT的发生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提出护理对策。结果本组138例患者均获得满意的治疗护理效果,对照组发生DVT 23例,发生率为29.11%,预防组发生DVT 9例,发生率为15.3%。两组DVT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指导患者术后早期加强踝泵运动并协助医师做好预防性抗凝治疗,更能有效减少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功能锻炼对髋部骨折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单独采用功能锻炼预防髋部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将98例髋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按常规护理,观察组术后行早期功能锻炼。结果术后DVT发生率观察组为8.2%,对照组为24.5%,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患肢肿胀程度显著轻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功能锻炼能明显减少髋部骨折术后患者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髋、膝关节矫形术和髋部骨折内固定术后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方法 2004年至2005年接受髋、膝关节矫形术和髋部骨折内固定术的病人147例,年龄33~92岁.术后2周行双侧下肢静脉Duplex彩色超声检查,观察DVT形成的情况,根据是否形成DVT,分为非DVT组和DVT组.记录围术期有关病人、手术和麻醉方面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下肢DVT发生率42.2%,而近端DVT发生率2.7%.与非DVT组相比,DVT组麻黄碱使用率及其用量增加,麻醉时间延长,术后1 d白细胞计数及术后最高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上述因素与下肢DVT有关(P<0.05).结论 髋、膝关节矫形和髋部骨折内固定术后病人下肢DVT的危险因素为麻醉时间>3 h、使用麻黄碱及术后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8.
王志猛  路遥  马腾  李忠  张堃  杨娜  田丁 《骨科》2020,11(1):35-38,50
目的探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联合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LMWH)预防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2016年3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15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病人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人手术前后均使用LMWH抗凝预防血栓形成,根据术后是否使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72例,其中男29例,女43例,年龄为(75.83±7.01)岁(65~87岁)。对照组78例,其中男30例,女48例,年龄为(74.77±7.55)岁(65~89岁)。病人骨折部位均采用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术后第1、3、5天行双下肢静脉B超检查(观察组拆除弹力绷带后行双下肢静脉B超检查),记录并比较两组的DVT发生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病人术后第1、3、5天的DVT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共发生DVT 8例,发生率为11.11%,对照组19例发生DVT,发生率为24.36%,两组DVT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52,P=0.035);两组间术后下肢肿胀、皮下瘀斑、注射LMWH部位血肿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双下肢联合LMWH可降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DVT发生率,简单、易行,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老年人髋部骨折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及相关检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老年人髋部骨折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率和发生时间,以及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对DVT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112例65岁以上(包括65岁)髋部骨折患者,男47例,女65例;年龄65~90岁,平均75.5岁.以D-二聚体、FIB、PLT作为特异性纤溶过程标记物,采用实验室定量检测.分析老年人髋部骨折DVT的发生率、发生时间和分布;分析D-二聚体、FIB、PLT与老年人髋部骨折DVT的相关性,以及性别和骨折类型对D-二聚体浓度的影响. 结果通过下肢超声检查和下肢静脉造影检查,其中18例被证实有DVT,老年人髋部骨折DVT的发生率为16.1%(18/112).DVT发生时间集中分布于伤后2~6 d,平均(5.4±0.8)d,明显短于手术时间[(11.6±1.3)d)].老年人髋部骨折DVT(+)组D-二聚体浓度明显高于DV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人髋部骨折DVT(+)组FIB、PLT浓度与DVT(-)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对D-二聚体浓度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类型对D-二聚体浓度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人髋部骨折DVT发生率较高,且发生时间明显短于手术时间,存在急诊手术指征.D-二聚体浓度正常对排除老年人髋部骨折DVT具有临床意义,但 D-二聚体浓度升高对诊断老年人髋部骨折DVT不具有临床意义.FIB、PLT浓度对诊断老年人髋部骨折DVT不具有临床意义.骨折类型对D-二聚体浓度有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预防非洲脊柱结核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随机将6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脊柱结核患者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术后给予间歇气压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比较2组的疗效。结果治疗组DVT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下肢周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防治疗后2组下肢周径明显改善,且治疗组改善幅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低分子肝素钙可有效预防非洲脊柱结核术后DVT,并改善患者下肢周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骨创伤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方法随机将86例骨创伤术后患者分为2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早期针对性护理。对比2组DVT及下肢肿胀疼痛发生率及护理前后下肢静脉血流的速度。结果观察组DVT发生率及下肢肿胀疼痛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2组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骨创伤术后患者采用有效护理干预,可降低DVT发生率,提高下肢静脉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危险因素,评估术前小腿肌肉静脉血栓是否需要抗凝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9—2018-09行手术治疗的313例老年髋部骨折,采用单因素分析术前DVT形成的影响因素,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前DVT形成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结果 58例术前(18.5%)出现DVT,40例小腿肌肉静脉血栓中25例术前进行抗凝治疗(抗凝组),15例术前未进行抗凝治疗(未抗凝组)。抗凝组与未抗凝组输血率与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凝组术后血红蛋白减少量大于未抗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股骨粗隆间骨折、卧床时间7 d、D-二聚体升高、纤维蛋白原升高、合并高脂血症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前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前DVT形成的保护因素。结论临床上对于年龄65岁、股骨粗隆间骨折、卧床时间7 d、D-二聚体升高、纤维蛋白原升高、合并高脂血症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需要预防术前DVT形成。术前对小腿肌肉血栓进行抗凝治疗不能降低血栓进展的风险,还可能会加重术后贫血,此类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可直接进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3.
SCD压力抗栓泵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SCD压力抗栓泵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THR)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将60例单侧THR术后患者随机分成锻炼组和抗栓泵组各30例。锻炼组实施早期功能锻炼;抗栓泵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使用SCD压力抗栓泵,分别在术前及术后第1、3、5、7天监测两组患者下肢DVT的主要症状和体征,同时术后第7天行患肢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检查,并比较两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结果锻炼组DVT发生率为16.67%,抗栓泵组发生率为6.6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栓泵组患肢不同时间疼痛程度评分显著低于锻炼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锻炼组(均P0.05)。结论 SCD压力抗栓泵预防THR术后DVT有一定的效果,并可减轻患者疼痛和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白介素-6(IL-6)和D-二聚体(D-D)检测对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9-01—2021-03在舞钢市人民医院行髋部手术治疗的68例髋部骨折患者,分别于术前及术后第1天、第2天检测患者的FIB、IL-6、D-D水平。根据术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分为DVT组(11例)和非DVT组(57例)。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2天,以及DVT组确诊治疗第5天的FIB、IL-6、D-D水平。结果 2组患者术前的FIB、IL-6、D-D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VT组患者术后第1天、第2天时的FIB、D-D及IL-6水平均较非DVT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DVT组患者术后第1天、第2天时的FIB、IL-6、D-D水平与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VT组患者术后第1天、第2天时的FIB、IL-6、D-D水平均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VT组患者术后第2天时的FIB、IL-6、D-D水平高于术后第1天,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使用氨甲环酸(TX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120例应用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治疗的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计算机随机分配法将患者分为TXA组(术前静脉应用TXA 1 g,术后24 h静脉应用TXA 3 g,60例)和对照组(术前术后不用TXA,60例)。比较两组患者以下指标:总失血量,输血量,输血率,术后第3天血红蛋白(Hb),术后24 h D-二聚体水平,术后30、90 d病死率,术后12周内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结果患者均获得90 d随访。总失血量:TXA组为(1 468.5±986.4)ml,对照组为(1 998.7±1 078.9)ml,TXA组较对照组少(530.2±126.8)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输血量及输血率TXA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3天Hb水平TXA组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D-二聚体水平、术后30 d和90 d病死率、术后12周内DVT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中应用TXA能够降低围手术期总失血量、输血量,而不增加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度评分量表(RAPT)评分≤5分的低风险组下肢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率及预防性应用抗凝药物的安全性和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9—2016-10诊治的348例RAPT评分≤5分的低风险组下肢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应用抗凝药物分为抗凝组和对照组,抗凝组每日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4 100 IU qd),术前12 h停药,术后12 h伤口无明显出血,拔除引流管时再次给药,对照组则不应用抗凝药物,2组均给予足底静脉泵物理治疗;术后2、30 d行双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超声检查结果统计血栓发生率、分布及转归情况。结果术后发生DVT 17例(4.89%),抗凝组7例,对照组10例。术后2组DVT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53,P=0.385);2组术后在DVT分布、累及肢体和静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843,P=0.656;χ~2=2.205,P=0.364;χ~2=0.957,P=0.916)。所有患者获得30 d随访,2例仍存在远端肌间静脉血栓,但无临床症状;复查超声显示血栓未向近端蔓延,均未出现致死性肺栓塞(PE)。结论低风险组下肢骨折患者术后DVT发生率较低,给予基本预防和物理预防即可,临床上应结合RAPT评分充分评估患者并发VTE的危险程度,避免盲目进行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穴位电刺激联合间歇性充气加压预防颅脑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将80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间歇性充气加压等常规护理措施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穴位电刺激。连续10d后评价效果。结果观察组D-二聚体及股总静脉血流速度显著优于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穴位电刺激联合间歇性充气加压可有效预防颅脑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康复临床路径对于降低围手术期老年病人髋部骨折全髋关节成形术(tatol hip arthroplasty,THA)后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的应用价值。方法髋部骨折行THA术的老年病人139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康复临床路径组。常规组75例,接受常规预防下肢血栓的运动治疗[康复临床路径组64例,入院当天即开始进行为期1个月的康复临床路径。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病人D-二聚体水平和全血黏度,并对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肺栓塞(rulmonary Embolism,PE)发病情况、出血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后康复临床路径组病人D-二聚体水平、全血黏度分别为(300. 25±90. 28)μg/L和(3. 33±0. 45)m Pa·s,常规组分别为(326. 11±93. 05)μg/L和(4. 42±0. 65) m Pa·s,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康复临床路径组病人术后1个月内DVT发生率为10. 9%,常规组为25. 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间P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围手术期康复临床路径能够有效预防老年病人髋部骨折THA术后1个月内VTE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踝泵运动对重症肺炎患者住院期间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作用。方法 收集2019年3月至2022年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接受诊治的112例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住院期间是否进行踝泵运动将其分为运动组(n=59)与对照组(n=53)。对照组进行常规干预,运动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踝泵运动,比较两组患者下肢DVT发生率、D-二聚体水平、大腿周径差、小腿周径差。结果 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呼吸机、深静脉置管、血管活性药物、糖皮质激素的使用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运动组患者下肢DVT发生率、D-二聚体水平、D-二聚体水平升高率(﹥0.5 mg/L)、大腿周径差、小腿周径差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踝泵运动可以有效降低重症肺炎患者住院期间下肢DVT的发生风险,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应用低分子肝素围手术期预防髋关节周围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髋关节周围骨折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行物理方法预防;实验组行物理方法加低分子肝素预防。比较两组DVT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术前7例DVT形成,发生率为18.42%,试验组发生率为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31例中术后8例DVT形成,实验组32例中术后2例发生DV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一例发生出血。结论应用低分子肝素能有效预防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