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经血管内超声 (IVUS)进一步评价冠状动脉 (冠脉 )造影 (CAG)对轻中度冠脉病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对 10 4例临床诊断为冠心病 (CHD)或可疑CHD的患者 ,均详细询问病史 ,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CAG及IVUS检查。数据经t检验 ,χ2 检验及相关性检验。结果 :①临床症状及心电图改变 :典型心绞痛 5 7例 ,不典型心绞痛 4 7例。心电图呈缺血性ST T改变 6 2例 ,心房颤动 8例 ,右束支传导阻滞 4例 ,室性心律失常 10例 ,正常心电图 2 0例。②IVUS及CAG结果比较 :10 4例共 113处血管病变 ,CAG示面积狭窄为 0~ 85 .12 (5 8.0 7±17.4 2 ) % ,IVUS示面积狭窄为 0~ 92 .34(74 .0 0± 14 .91) % (P <0 .0 5 )。病变长度CAG为 6~ 4 0 (14 .12±10 .0 8)mm ,IVUS为 4~ 5 5 (2 1.16± 2 5 .17)mm ,(P <0 .0 5 )。CAG示 8例钙化性斑化 ,IVUS示 4 7处钙性斑块(P <0 .0 1)。CAG示偏心性斑块 13处 ,IVUS示偏心性斑块 73处 (P <0 .0 1)。③IVUS与CAG面积狭窄程度呈正相关 (r =0 .5 2 ,P <0 .0 1)。结论 :CAG显示的血管病变程度明显轻于IVUS ,漏诊率为 8%。CAG对钙化性病变检出率亦明显低于IVUS ,低估病变的程度 ,而IVUS可弥补这一不足。但CAG仍是检测CHD较普遍的方法 ,对心绞痛和心电图有缺血性ST T改变而CAG正常者 ,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IVUS)明确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提示模糊病变处的不同病变性质.方法:回顾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1 521例冠脉造影和205例血管内超声影像资料,选取其中造影模糊病变的12例患者IVUS影像进行分析.结果:12例患者有完整的造影、IVUS和临床资料,8例模糊病变位于前降支,3例位于右冠脉,1例位于左主干.IVUS影像分析结果,2例接近正常,2例为斑块破裂,2例为血栓,3例为钙化,其余分别为内膜增生、偏心病变及支架膨胀不良各1例.IVUS测得的管腔截面积平均值为(20.2±5.6)mm2,斑块负荷平均值为(0.42±0.75)%,重构指数平均为1.10±0.20.结论:对血管造影模糊病变,IVUS能更加精确地分析病变的性质和特点,从而帮助确定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IVUS)研究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处斑块分布特点。方法:研究入选45例患者52处分叉病变,根据分支发出的部位将主支血管四等分,比较四个象限的斑块面积和面积百分比,采用逐步回归分析确定影响斑块分布位置的因素,应用重塑指数和血管代偿比率评估主支血管分叉近端和远端的血管重塑模式。结果:主支血管分叉近端斑块偏心指数明显低于主支血管分叉远端(1.86±0.64vs9.52±2.78,P<0.05)。主支血管分叉近端斑块面积在四个象限内无明显区别(2.31±1.05)mm2vs(2.46±0.97)mm2vs(2.24±0.98)mm2vs(2.44±1.05)mm2(P>0.05),主支血管分叉远端斑块面积在分支对侧管壁明显大于分支侧[(2.61±1.20)mm2,(2.66±1.85)mm2vs(0.74±0.66)mm2,(0.68±0.58)mm2]。主支血管分叉远端斑块与分支的角度和分叉角度正相关(R=0.793,R2=0.628)。主支血管分叉近端血管重塑指数(1.05±0.10vs0.94±0.08,P<0.05)和血管代偿比率[0.07±0.15vs-(0.17±0.26),P<0.05]明显大于主支血管分叉远端。结论:分叉病变主支血管分叉两侧斑块分布和血管重塑模式明显不同。主支血管分叉近端血管多呈正性重塑,斑块呈向心性360°环周分布。主支血管分叉远端血管多为负性重塑,斑块分布呈偏心性,主要分布在分支开口的对侧管壁,斑块相对于分支开口的角度与分叉角度正相关,分叉角度接近直角时,斑块分布在分支开口的对侧壁(180°±),分叉角度为锐角时,斑块分布在分支开口的旁侧壁(90°±和270°±)。  相似文献   

4.
左冠状动脉主干(LM)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策略的选择(尤其是是否处理回旋支开口)是LM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主要问题之一,而分叉处病变特征是影响介入治疗策略选择的主要因素。冠状动脉造影(CAG)对于血管开口和分叉处病变的反映存在诸多缺陷,尤其不能准确反映形态学特征,本研究目的旨在利用血管内超声(IVUS)观察冠状动脉LM分叉病变的斑块分布特征,并指导LM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CAG)的局限性及冠状动脉内超声(Intracoronary Ultrasound,ICUS)应用价值.方法对初步诊断为冠心病的39例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并且CAG示无明显狭窄的50处冠状动脉血管段行ICUS检查.结果ICUS检查发现,39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内膜增厚;6例患者有内膜钙化;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即所谓冠状动脉正常)为15例(仅占33%);22例患者有不同类型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2例得有钙化斑块;22例患者有纤维斑块.6例患者左主干有斑块,狭窄程度(面积)(37.6±5.9)%(35.6%~50%),2例患者左主干有斑块,但狭窄程度(面积)<(20±5.9)%;12例患者狭窄程度(面积)在(32.9±5.7)%(20%~60%);有3例患者狭窄程度(面积)超过60%(62.3%、70%、76.1%).结论ICUS在显示血管壁的形态结构,斑块性质方面敏感性高于CAG.与ICUS相比,CAG低估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ICUS能准确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相似文献   

6.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血管内超声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血管内超声显像(IVUS)技术评价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对45例ACS患者和28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的罪犯血管行IVUS检查,对病变部位IVUS图像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定量测定指标包括病变部位和参照节段的血管面积(EEMcsa)、管腔面积(Lcsa,)和斑块面积(EEMcsa-Lcsa),斑块负荷=(EEMcsa-Lcsa)/EEMcsa×100%.血管重构指数(RI)定义为病变部位EEMcsa与参照节段平均EEMcsa的比值,RI>1.0者为正性重构,RI<1.0者为负性重构.结果与SAP患者相比,ACS组病变部位的EEMcsa[(15.4±4.6)mm2比(11.8±3.7)mm2,P=0.001],斑块面积[(11.9±4.1)mm2比(8.0±3.0)mm2,P<0.001]和斑块负荷[(77.1±10.8)%比(65.0±12.0)%,P<0.001]均显著高于前者,正性重构较SAP患者更常见(68%比38%,P=0.02),其RI(1.05±0.11)也高于SAP(0.98±0.14),P=0.025.ACS组病变以软斑块为主,占73%,明显高于SAP患者的28%(P=0.001),更多斑块破裂(38%比11%,P=0.012)和血栓形成(24%比0%,P=0.005).与负性重构病变比较,正性重构病变中软斑块占的比例较高(70%比34%,P=0.004),钙化较少[(18±37)°比(45±52)°,P=0.017].结论ACS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常见形态特征为软斑块,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和正性重构.冠状动脉的重构形式与病变的组成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IVUS)诊断左冠脉前降支及左主干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以60例冠状动脉造影(CAG)诊断的冠状动脉临界病变(包括20例左主干病例,前降支近段20例,前降支中段20例)为标准,分析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价值。结果:与CAG检查比较,IVUS检查的冠状动脉平均直径狭窄率均显著升高[左主干:(65.31±7.81)%比(75.28±8.89)%,前降支近段:(66.67±8.79)%比(78.89±7.88)%,前降支中段:(71.55±6.83)%比(75.31±7.81)%,P均〈0.01]。CAG和IVUS检查在斑块钙化及斑块破裂的检出率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CAG不同程度地低估了冠状动脉狭窄,尤其是前降支近段,IVUS可对CAG作有效的补充,并且提高不稳定斑块的检出率,弥补了CAG的不足。  相似文献   

8.
目的 血管内超声评价非严蕈钙化性左主干病变的形态特点,探讨开口和非开口部位形成狭窄的不同机制.方法 2004年10月至2007年10月,共入选造影确诊或可疑的狭窄病变并行血管内超声检查的153例(开口47例,非开口106例)非严重钙化性左主干病变,定性和定量分析血管内超声图像;负性重构定义为重构指数<0.95.结果 左主干参考节段平均管腔直径和血管(外弹力膜)直径为(4.1±0.8)mm和(5.3士0.8)mm.开口病变的纤维性、钙化性和软斑块分别为70.2%、19.2%和8.5%,而非开口病变为35.8%、43.4%和3.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总体来说,31.1%病例的最小管腔面积<6 mm2,其中开口组29.5%,非开口组31.9%(P=0.87).最小管腔面积在两组相似,但非开口组的斑块面积[(13.3±5.4)mm2比(10.8±4.5)mm2,P=0.007]和斑块负荷(61.9%±14.5%比54.8%±15.9%,P=0.020)均显著大于开口组,斑块负荷>50%的比例更高(84.8%比61.3%,P=0.002).开口病变的重构系数显著低于非开口病变(0.9±0.2比1.0.±0.2,P=0.000),而且负性重构更多见(74.5%和34.9%,P=0.000).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病变部位(OR=4.9,P=0.004)、斑块面积(OR=1.2,P=0.01)和斑块负荷(OR=0.003,P=0.000)是左主干发生重构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负性重构现象在左主干开口病变中更常见,可能是其狭窄形成的机制之一.狭窄程度不确定的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需要血管内超声精确评价.  相似文献   

9.
冠状动脉轻中度狭窄病变的血管内超声特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通过分析病变的结构特点 ,探讨轻中度狭窄病变斑块不稳定的机制。对冠状动脉造影显示轻中度狭窄(直径狭窄率 2 0 %~ 6 0 % ) 6 2例及重度狭窄 2 6例冠心病患者行血管内超声显像检查 ,分析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及其狭窄程度。结果发现 ,轻中度狭窄患者中软斑块 (6 8.2 %比 15 .4 % ,P <0 .0 1)、薄纤维帽 (6 5 .9%比 7.7% ,P <0 .0 1)显著多于重度狭窄患者 ,并且斑块破裂 (2 8.2 %比 7.7% ,P <0 .0 1)及正性重构 (5 1.8%比 0 % ,P <0 .0 1)也显著多于重度狭窄患者。轻中度狭窄患者偏心斑块检出率显著多于重度狭窄者 (84 .7%比 30 .1% ,P <0 .0 1) ,但钙化少见 (16 .5 %比 84 .6 % ,P <0 .0 1)。结果提示 ,冠状动脉造影轻中度狭窄患者多数具有不稳定性斑块的结构特点 ,这些特点导致轻中度狭窄者容易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相似文献   

10.
冠状动脉内超声显像与造影对冠状动脉病变检出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造影(CAG)正常者的冠状动脉内超声显像(ICUS)检查结果,结合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藉以提出ICUS检查的适应证。方法对连续400例临床待诊或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行CAG同时行ICUS检查。结果400例患者中,135例CAG正常者,而ICUS检查示:28例正常,38例冠状动脉内膜增厚,69例有不同性质的斑块。分组分析,斑块组与非斑块组之间的冠心病高危因素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表明ICUS对冠状动脉病变的检出较CAG敏感,认为CAG检查结果正常者,若临床上心绞痛症状典型、年龄较大、血脂较高、吸烟及心电图有异常改变者,尤其是男性患者宜进一步行ICUS检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HEHE)的超声造影(CUES)特征变化,旨在为临床诊断提供帮助。方法 2012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诊治HEHE患者21例,在接受CUES检查前先行常规CT检查,再接受CUES检查。结果 在21例HEHE患者中,肝左右叶均有病灶者11例,肝左叶者为6例,肝右叶者为4例。病灶直径10~35 mm,平均为(25.3±11.5)mm;常规超声发现87个病灶,而超声造影发现126个病灶,其中稍高回声病灶9个,等回声病灶57个,低回声病灶 60个;1例患者病灶存在钙化,3例患者存在病灶相互融合。较大病灶内缘可见短毛刺样增强和环状增强;在动脉期,69个病灶与肝实质同步增强(同进),31个病灶早于肝实质增强(快进),26个病灶晚于肝实质增强(慢进);在增强达峰时,病灶的增强程度低于肝实质者58个,病灶的增强程度等于肝实质者40个,病灶的增强程度强于肝实质者28个;126个病灶均呈不同程度的增强,其增强起始时间为(17.4±5.2)s,达峰时间为(22.0±7.2)s,等回声时间为(23.9±4.6)s,表现为低回声时间为(42.6±13.7)s。在门脉期和延迟期,病灶减退,表现为低回声。结论 CUES检查能帮助诊断HEHE,给临床提供了一种新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应用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与定量冠状动脉造影(QCA)方法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在40%~70%的临界病变患者60例,根据检查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QCA组和IVUS组,分别应用QCA和IVUS测量两组病变血管的参考管腔直径、最小管腔直径、直径狭窄率、管腔面积狭窄率及最小管腔面积并进行比较。比较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期间、随访1月、6月和12月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再发心绞痛、心肌梗死、靶病变再次冠状动脉成形术、死亡)的发生情况。结果 IVUS组冠状动脉的管腔直径狭窄率[(57.80%±8.18%)比(51.73%±7.91%)]及面积狭窄率[(67.01%±10.41%)比(57.07%±10.71%)]均高于QCA组(P<0.05),而最小管腔面积[(3.90±0.79) mm2比(4.14±0.60) mm2]则低于QCA组(P<0.05)。住院期间两组患者均无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但自随访第1月开始至12月随访结束,IVUS组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QCA组(7.7%比26.7%,P<0.05)。结论 IVUS检查与QCA相比对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检测出的狭窄率更显著,并能更有效地发现“不稳定性”病变并指导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支架的植入,减低心血管事件发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应用血管内超声(rvos)探讨不稳定性心绞痛(UAP)低、中及高危组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点,评价定量冠状动脉造影(QCA)和64层螺旋CT(MDCT)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IVUS、MDCT和QCA分析61例UAP患者(低危组17例,中危组33例,高危组11例)71支病变血管.分析比较3组患者斑块的形态学特点.根据IVUS斑块回声的强度,将斑块分为软斑块、纤维斑块、钙化斑块、混合斑块,计算最小面积处斑块负荷,并分为≤50%、51%~74%及≥75%3类病变.以IVUS结果为标准,评价QCA计算血管狭窄程度的可信性,MDCT诊断3类病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及对斑块成分诊断的可靠性.结果 QCA可估计低危组和中危组患者的斑块负荷(低危组r=0.768,P<0.01;中危组r=0.721,P<0.01).高危组患者血管重构明显(冠状动脉重构指数=1.21±0.31),QCA低估了IVUS的斑块负荷[分别为(67±14)%、(75±16)%,r=0.551,P<0.01].MDCT对冠状动脉病变有较高的阴性预测值(87.8%-96.3%),但无法区分典型粥样硬化斑块内的纤维帽(kappa=0.245)及脂质核(kappa=0.235).3组患者IVUS斑块特点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危险度程度的增加,软斑块比例、血管正性重构程度、血管外弹力膜面积、最小管腔面积、斑块负荷、斑块破裂及血栓发生率逐渐增加.结论 QCA可以相对准确地评价UAP低危和中危组患者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同时会低估高危组患者的病变程度.MDCT对于冠心病的诊断有非常高的阴性预测值可用于排除冠心病,但是无法可靠地区分粥样硬化斑块内的纤维帽及脂质核.IVUS检查显示软斑块、正性血管重构和最小管腔面积<4mm~2者可能为UAP高危组患者.  相似文献   

14.
杨发军  丁易  牛晓辉 《山东医药》2011,51(28):18-19,25
目的分析足部骨肿瘤及瘤样病变的发病特点。方法分析1993~2008年收治的92例足部骨肿瘤及瘤样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足部各种骨肿瘤及瘤样病变的发病特点。结果 92例足部骨肿瘤及瘤样病变患者占同期收治骨肿瘤患者(6 247例)的1.5%,其中良性骨肿瘤及瘤样病变79例,占同期收治所有良性骨肿瘤及瘤样病变患者(3 319例)的4.2%;原发恶性骨肿瘤11例,占同期收治原发恶性骨肿瘤患者(2 167例)的0.5%;2例转移癌患者,占同期收治骨转移癌患者(761例)的0.03%。肿瘤发病于跟骨37例、距骨21例、趾骨18例、跖骨11例、楔骨2例、舟骨2例、骰骨1例。结论足部骨肿瘤及瘤样病变发病率低,良性骨肿瘤及瘤样病变的发病率远高于恶性骨肿瘤。部位以跟骨发病率最高,其次为距骨、趾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血管内超声(IVUS)与定量冠状动脉造影(QCA)对冠状动脉非左主干临界病变相关参数分析,探讨IVUS和QCA在非左主干临界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入选2017年9月至2019年12月在湖州市中心医院心内科行冠状动脉造影提示为非左主干临界病变患者102例,对所有病变部位分别行QCA及IVUS测量,测量相关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与血管内超声(IVUS)诊断冠状动脉钙化病变的效果。方法:选择经我院临床诊断为冠心病或疑似冠心病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CTA、IVUS检查,观察冠状动脉斑块特征、不同类型斑块CT值,以血管内超声为对照,评估冠状动脉CTA诊断效果。结果:两种检测方法在斑块面积、斑块负荷、管腔面积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钙化斑块CT值明显高于纤维斑块和脂质斑块[(725.68±68.42)Hu比(58.12±7.05)Hu、(60.21±6.78)Hu,P均<0.01];冠状动脉CTA诊断钙化斑块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86%、92.86%、92.86%、81.25%、97.50%。结论: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在冠状动脉钙化病变定性定量检测中,具有较高的诊断效果,可以作为筛查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7.
冠状动脉造影一直以来不仅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而且也用来指导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但冠状动脉造影往往会因为一些客观因素,特别是在复杂的三维解剖学上的平面分辨率有限,术者凭借视觉评估病变的真实面积和长度的可靠性有限,以及在检测钙化方面的敏感性较低等,对术者术中的治疗决策会产生不可避免的误导。而血管内超声可通过提供冠状动脉的断层或横断面图像来指导冠状动脉治疗,目前已成为一种在复杂病变患者中获得更好的支架植入效果的重要方法,与单独的冠状动脉造影相比,具有更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前降支近段临界靶病变的血管内影像特点,为治疗该类病变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0年6月至2011年10月沈阳军区总医院诊治的10例冠心病患者,造影显示前降支存在临界病变,直径狭窄程度30%~50%,其中男性7例,10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心前区不适感,同时伴有糖尿病者2例,高血压者3例,高胆固醇血症者1例,有吸烟史者2例,既往有心肌梗死病史者2例。对症状典型的患者,行血管内超声检查,明确斑块分布情况后行介入治疗,对症状不典型的患者,先行运动负荷试验,阳性者血管内超声检查后行介入治疗。结果 10例经介入治疗患者临床症状均消失,最小血管管腔面积为(4.85±1.49)mm2,其中大于4 mm2共7例,占70%;斑块面积负荷为(69.99±7.07)%,其中小于70%共4例,占40%。结论 在前降支近段,以最小管腔面积4 mm2或斑块面积负荷70%作为判断是否应行介入治疗的界值是不可靠的,血管内超声检查结果结合患者临床情况有助于准确选择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9.
目的用血管内超声(IVUS)与冠状动脉造影(CAG)对照研究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主支支架跨越分支技术(Cross-over技术)对直径≥2mm的分支的影响,分析分支狭窄加重和急性闭塞的机制以及斑块和血管的形态学对分支转归的影响。方法对32例患者的35处分叉病变全部进行介入治疗前后IVUS检查,对比分析术后IVUS和量化冠状动脉造影(QCA)下分支受影响情况,利用IVUS目测术后分叉处斑块移位,多因素分析术前分叉处主支和分支开口的病变形态学特征对分支转归的影响。结果术前IVUS和QCA测得的分支开口直径狭窄率(D%)为18.67%±16.29%和29.06%±23.15%(P〈0.05),面积狭窄率(A%)为31.17%±25.54%和42.22%±31.81%(P〉0.05);术后IVUS和QCA测得的分支急性闭塞率均为2.86%,原有狭窄加重发生率分别为14.29%和48.57%(P=0.012),新出现狭窄发生率分别为11.43%和14.29%(P=0.294);IVUS测定术前、术后分支开口的管腔横截面积(L-CSA)分别为5.780±3.677 mm2和6.143±3.545 mm2,t=0.405,P=0.687。而QCA测得的D%和A%较术前明显加重(术前比术后,D%为29.06%±23.15%比42.24%±20.38%,t=2.482,P=0.016;A%为42.22%±31.81%比60.22%±27.33%,t=2.492,P=0.015)。IVUS分析分支开口狭窄加重的原因包括斑块移入、血管壁皱缩,其他可能的原因包括血管痉挛和血管变形(椭圆形趋势)。术前分叉处主支软斑块与术后分支狭窄有关。结论与IVUS相比,QCA高估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分支开口的狭窄程度。冠状动脉分叉病变Cross-over技术后,CAG高估分支受影响的程度;造成分支开口狭窄加重的可能原因包括斑块移入、血管壁皱缩、痉挛和血管变形。术前分叉处主支软斑块是预测分支狭窄受影响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衰减斑块(AP)特点。方法选择符合条件的166例ACS患者,分为老年组92例和非老年组74例,记录一般临床资料、冠状动脉造影血管病变情况和罪犯斑块的血管内超声特点,主要包括有无AP、最大衰减回声弧度、血管外弹力膜面积、管腔面积、斑块面积,计算斑块负荷和重构指数。结果与非老年组比较,老年组3支冠状动脉病变的比例较高(50.0%vs 35.1%,P=0.038),AP更多(62.0%vs45.9%,P=0.039),最大衰减回声弧度[(142±80)°vs(115±54)°,P=0.000]、斑块面积[(14.2±3.9)mm2 vs(12.3±4.1)mm2,P=0.022]、斑块负荷[(81.1±14.2)%vs(76.4±13.5)%,P=0.042]和重构指数[(1.2±0.2)vs(1.1±0.1),P=0.031]更高。结论老年ACS患者的发病与不稳定斑块的关系更为密切,加强稳定斑块的治疗措施,将有助于老年ACS的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