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对从肝硬化肝腹水患者血液中感染的疑似霍乱弧菌进行实验室鉴定及药物敏感性试验.方法调查回顾患者的临床症状、原发病、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和预后;用梅里埃Vitek 2 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分析系统、手工微量管生化反应及聚合酶链式反应法鉴定细菌,采用K-B药敏纸片法进行药物敏感性测定,血清毒力鉴别用玻片凝集法确定.结果经过系列试验鉴定为非O1非O139群霍乱弧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显示该菌对氨苄青霉素、哌拉西林、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曲松、头孢吡肟、亚胺培南、阿米卡星、氨曲南、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复方新诺明均敏感.结论细菌为不产霍乱毒素的非O1非O139群霍乱弧菌,并对常用抗生素均敏感.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福建省近年从病人和外环境中分离到的不产毒O1群霍乱弧菌的毒力基因分布特征,分析菌株间的遗传相似度。方法 运用PCR扩增技术分别检测15株不产毒O1群霍乱弧菌的毒力相关基因tcpA、rstR、hlyA、zot、ace、toxR、ctxA,并通过脉冲肠凝胶电泳(PFGE)技术进行分子分型。结果15株不产毒O1群霍乱弧菌各毒力相关基因的阳检数分别为hly-ET(8/15)、tcpA-CL(6/15)、hly-Cl(4/15)、ace(3/15)、toxR(3/15),其余毒力基因均为阴性。按照100%的相似度,PFGE分为12个基因型别,无集中优势的PFGE型别;根据TENOVER原则有两个相对优势的G1、G2 PFGE群。结论 不产毒的O1群霍乱菌株不同程度地携带有相关的毒力因子,病人株和环境株毒力基因分布无明显差异,不产毒O1群霍乱菌株存在基因组多态性。  相似文献   

3.
近五年来国内外报道了非 O1群霍乱弧菌及 O_(139)血清群的霍乱暴发流行情况。我们于1996年5月至9月从本院肠道门诊腹泻患者粪便中分离出15株非O1群霍乱弧菌和1株 O1群 El-tor 小川型霍乱弧菌,并将其对小白鼠的致病性和肠毒素毒力、小肠病理变化进行了实验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一、菌株来源及鉴定15株非 O1群霍乱弧菌和1株 O1群 El-tor 小川型霍乱弧菌,均从本院肠道门诊患者粪便中分离所得。并将其分别编为1号至15号、El-tor 弧菌编为16  相似文献   

4.
杭州市健康人群粪便中检出O1和O139群霍乱弧菌无毒力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杭州市饮食、服务行业人员粪便标本进行霍乱弧菌监测。方法  2 0 0 0年 5月~ 2 0 0 1年 7月采集 2 6 2 5 2名饮食、服务行业从业人员健康体检者粪便标本 ,分别接种于碱性蛋白胨水和 4号琼脂中。通过培养特性、菌落形态、革兰染色、动力和生化试验等检查 ,对所分离的疑似霍乱弧菌菌株进行初步鉴定。采用霍乱弧菌O1群及O139群单克隆抗体的玻片凝集试验、噬菌体分型、霍乱弧菌ctxA和tcpA基因的PCR进一步鉴定各疑似霍乱菌株。 结果 上述标本中检出O1血清群和O139血清群霍乱弧菌各 2株。 2株O1血清群霍乱弧菌的噬菌体分型分别为 19k和 5k ,为埃尔托生物型非流行菌株 ;2株O139血清群霍乱弧菌的噬菌体分型分别为 2 0k和 31k ;但ctxA和tcpA基因PCR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 尽管所检出的 4株霍乱弧菌均为无毒力的非流行菌株 ,但因携带者从事职业的特殊性 ,仍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非O1/O139群霍乱弧菌能够引起人类急性腹泻性疾病,但与O1群和O139群相比,人们往往容易忽视其危害性。因此,我们对分离于云南省的31株非O1/O139群霍乱弧菌开展了分子特征分析。方法采用纸片法(K-B)开展抗生素敏感试验;多聚酶链反应(PCR)扩增检测毒力基因;同时,我们对菌株进行了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和多位点序列分析(MLST)分子分型研究。结果药敏实验结果显示,67.74%的菌株对利福平耐药,对萘啶酸和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为29.03%,所有的菌株对庆大霉素和环丙沙星敏感;PCR结果显示,所有菌株的ompW基因为阳性,87.10%的菌株hly基因为阳性,25.81%的菌株rstREl tor为阳性,16.13%的菌株rstRClassical和tcpAEl tor为阳性,而CT、rfbO1和rfbO139基因全为阴性;PFGE结果显示,31株非O1/O139群霍乱弧菌呈现出高度的离散趋势,几乎没有相同带型的菌株出现;在MLST结果分析中,发现了1个gyrB新的等位基因,mdh基因发现了4个新的等位基因,metE基因发现了6个新的等位基因,pntA中发现了2个新的等位基因,purM中发现了3个新等位基因,pyrC中发现了4个新等位基因。经过排列组合后,共发现了17个新的霍乱弧菌ST型别(ST273-ST289)。结论非O1/O139群霍乱弧菌呈现出高度的多样性特征,同时,云南省的非O1/O139群霍乱弧菌具有一定的地域特点,丰富了现有的霍乱弧菌分子分型数据库。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一例肝硬化病人腹水中检出霍乱弧菌的药敏情况及血清分型。方法通过革兰染色、细菌鉴定分析系统和质谱分析仪鉴定菌种,玻片凝集试验鉴定血清型,K-B法测定药物敏感性。结果检出的霍乱弧菌为非O1/非O139群霍乱弧菌,不引起霍乱,菌株对复方新诺明耐药,对环丙沙星中度敏感,其余均为敏感。结论非O1/非O139群霍乱弧菌按一般感染性腹泻的病原菌对待;医务人员应保持手卫生,同时做好病人的隔离及终末消毒。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河南省淡水养殖环节中非O1/O139群霍乱弧菌毒力基因分布及分子分型情况.方法 对河南省淡水养殖环节中50株非O1/O139群霍乱弧菌和3株病人来源菌株进行全基因测序,利用PubMLST-Vc数据库分析其序列分型(ST),利用最小生成树关系图分析进化关系,通过VFDB数据库获得其毒力基因分布.结果 来源于淡水...  相似文献   

8.
目的 从死亡的野生水鸟标本中分离、鉴定病原菌,评估迁徙鸟类传播人兽共患病原菌的风险。方法 采集的组织标本涂布营养琼脂平板,分别在需氧和厌氧的条件下培养。分离的菌株使用Phoenix100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和16s rRNA测序的方法鉴定细菌种属,随后通过PCR的方法检测病原菌携带主要毒力基因的情况。结果 从骨顶鸡、鸬鹚和红嘴鸥等鸟类的组织标本中分离鉴定出霍乱弧菌、沙门菌和产气荚膜梭菌等多种肠道感染相关的病原细菌。霍乱弧菌经PCR鉴定不属于O1和O139血清群,无霍乱毒素和毒素相关菌毛的编码基因,但是有溶血素的编码基因。结论 检测的死亡鸟类个体存在多病原细菌的感染。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3起霍乱疫情病原O139霍乱弧菌分子分型特征和遗传相关性,探讨O139霍乱疫情流行特征。方法对2012年湖北省3起霍乱疫情分离鉴定的35株O139霍乱弧菌菌株用水煮法提取DNA,利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霍乱肠毒素CT基因;取新鲜培养的菌株,制备约4.3个麦氏单位的细菌悬浮液,经裂解、洗涤及限制性内切酶NotI和SfiI酶切后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用凝胶成像仪获取电泳图像,分析DNA片段并用BioNumerics V4.6软件UPGMA方法(复选Dice相关系数)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35株O139霍乱弧菌ctxA基因PCR扩增产物约为308bp,分离自聚餐食用的凉菜、病人、带菌者及厕所标本(对应病人家)O139霍乱弧菌均为产毒株,经NotI酶切分为9种PFGE带型,SfiI酶切分为6种PFGE带型;A市2株病人分离菌和4株带菌者分离菌PFGE带型为KZGN11O139.CN0077+KZGS12O139.CN0054,B市1株病人分离菌和1株厕所分离菌PFGE带型为KZGN11O139.CN0302+KZGS12O139.CN0058,C市和D市分离菌株优势型为KZGN11O139.CN0276+KZGS12O139.CN0007,包括3株食品分离菌、2株厕所分离菌及16株病人和带菌者分离菌,另有6株PFGE带型呈现多样性。结论 2012年湖北省霍乱疫情特点为散发以及聚餐导致的局限暴发,3起疫情的分离菌株带型各不相同,呈现多样性,其中2起为单一菌型感染,1起为混合菌型感染,传染来源复杂且不明确,提示应加强霍乱的病原学监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从贵州省1例腹泻病例的粪便标本中分离鉴定O157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并对其进行毒力基因检测。方法 收集腹泻病例的粪便标本,mEC肉汤增菌后,采用O157胶体金进行初筛,阳性者增菌液经免疫磁珠富集后进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的分离,对分离株进行系统生化鉴定,O157、H7诊断血清凝集,应用特异性PCR进行rfbE和fliC基因鉴定,以及stx1、stx2、eaeA和hlyA 4种毒力基因检测。结果 腹泻病例粪便标本经mEC肉汤增菌后,检测O157胶体金阳性;增菌液经免疫磁珠富集后培养出可疑菌落,经系统生化鉴定为大肠杆菌,血清型为O157∶H7;PCR检测O抗原特异性rfbE基因和H7特异性fliC基因均阳性;毒力基因eaeA、stx2和hly均阳性,stx1阴性。结论 分离株确诊为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为贵州省腹泻病例中首株该病原体。  相似文献   

11.
目的监测杭州市外环境水体中霍乱弧菌并对分离菌株进行病原学分析。方法2006年5月-2006年9月采集杭州市运河水系水样75份,按国标方法进行霍乱弧菌分离与鉴定。采用PCR检测霍乱弧菌分离菌株ctxA和tcpA毒力基因携带情况。采用KB纸片法检测霍乱弧菌分离菌株对14种临床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从75份运河水标本中检出O1群霍乱弧菌稻叶血清型1(编号06-19)。O1群霍乱弧菌06-19株噬菌体分型6K,属于霍乱弧菌非流行株;ctxA和tcpA毒力基因PCR结果均为阴性。该菌株对11种抗生素均显示不同程度敏感性,但对四环素、氯霉素、链霉素耐药。结论本次分离的O1群霍乱弧菌06-19株属于不产生霍乱肠毒素和菌毛的非流行菌株。由于霍乱弧菌非流行株可引起散发性腹泻以及运河水系与杭州市市民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故仍有必要加强对运河水系霍乱弧菌监测及污染源管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根据GenBank中编码大肠杆菌16SrRNA的基因、rfbE(O157抗原基因)、vt1(Vero毒素1基因)、vt2(Vero毒素2基因)和eaeA(紧密素基因)5种基因的特异性序列,设计合成5对引物,建立了快速鉴定大肠杆菌O157的多重PCR方法。该方法的检测敏感度为细菌纯培养物为104CFU/ml,含菌3-4CFU/g鸡肉组织样品经预增菌8h后能检出。用此方法检测2000-2004年间从动物组织和粪便中临床分离的64株菌株,结果10株鉴定为大肠杆菌O157,与血清凝集试验结果完全吻合。其中8株能扩增上述5条特异性条带,与预期产物完全一致,2株能扩增出除vt1基因外的4条特异性条带,其它54株菌株只能扩增出大肠杆菌16SrRNA。该方法能直接鉴定产多种毒力因子的大肠杆菌O157,特异性强,为检测和鉴定大肠杆菌O157提供了一个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到目前为止 ,已发生的 7次霍乱世界大流行 ,都是由O1群霍乱弧菌引起的。 1992年在印度、孟加拉等国引起暴发流行的O139群霍乱弧菌 ,是一种新出现的由非O1群霍乱弧菌引起的霍乱流行的病原体 ,能产生与O1群霍乱弧菌相同的霍乱毒素 (CT) ,其所引起的霍乱在临床和流行病学上也与O1群所致的霍乱基本相同。近年来研究表明 ,与O1群霍乱弧菌相比 ,O139群霍乱弧菌具有独特的表型及分子特征。在霍乱弧菌中 ,CT是最主要的毒力因素 ,其结构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大小为 7~ 9.7kb的CTX遗传单元上[1] ,它的核心区域 (4 .5kb)至少有 5个基因 ,依次排列是c…  相似文献   

14.
霍乱弧菌O139感染的研究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2年,在印度、孟加拉、泰国等地出现霍乱样腹泻疾病的爆发流行。从病人中分离到的病原菌是一种新型的霍乱弧菌,与O1群及非O1群的O2~O138的诊断血清均不凝集。Shimada等将之定名为O139血清型霍乱弧菌。由该菌株引起的疾病在临床和流行病学上与O1菌所致霍乱无法区分,故也被WHO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克隆霍乱弧菌O1群和O139群nhaA基因,并分析其变异性。方法收集我国1988—2000年散发霍乱弧菌O1群和O139群40株,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nhaA基因,克隆至pcDNA3载体,通过序列测定分析其同源性和变异性。结果 分别从霍乱弧菌Ol群和O139群扩增出约1.2kb的nhaA基因片段,基因序列分析表明,我国霍乱散发O1群和O139群的nhaA基因与Genbank中霍乱弧菌O1群野毒株参考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9%和96%。编码氨基酸的突变率分别为2%和11%,nhaA基因重要的结构和功能决定簇(Aspl33、Aspl63、Aspl64、His225、Leu73和Gly338)未发生变异;第203、221位的氨基酸,O1群和O139群发生相同的变异。结论 nhaA基因编码氨基酸的变异可能是霍乱弧菌适应外环境变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我国部分省区分离的大肠埃希菌O157∶H7菌株特异基因和毒力基因携带特点及在不同动物宿主来源的菌株分布情况。方法采用PCR对分离菌株的O157、H7抗原特异基因rfbEO157、fliCH7以及stx1、stx2、eaeA和hlyA四种毒力基因进行检测。结果在1992-2006年收集的O157及H7抗原阳性的345株大肠埃希菌株中,rfbEO157、fliCH7特异基因均为阳性,eaeA和hlyA的阳性率分别为99.4%和99.1%,stx2的阳性率为91.9%,stx1阳性率仅为13.3%,stx1+stx2的阳性率为13.0%,来源于病人和动物菌株的stx2阳性率均高于stx1。检测菌株中毒力基因型以eaeA+hlyA+stx2为主。携带毒力基因的O157∶H7菌株在羊、牛等动物宿主中广泛存在。结论 stx2是病人及羊、牛等动物来源的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O157∶H7携带的主要毒素基因型。  相似文献   

17.
O139群霍乱弧菌地方分离株的分子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本地分离出的O139群霍乱弧菌的分子特征,建立霍乱暴发和散发的快速检测及流行病学溯源的有效手段。方法采用PCR方法对霍乱弧菌进行4种毒力基因的检测,用随机扩增多态性分析(RAPD)及SPSS软件对以上菌株进行多态性分析,对霍乱弧菌毒力进行快速测定和分子分型。结果5株O139群霍乱弧菌均可检出四种毒力基因。所有霍乱弧菌的RAPD结果经聚类分析可分为3个聚类群,较好地反应了不同群的霍乱弧菌之间的亲缘关系。结论可将PCR和RAPD方法结合分析用于霍乱疫情的快速检测和流行病学溯源。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陕西省家禽家畜O157大肠杆菌带菌和致病力情况以及市售食品的污染状况,分析对人群可能造成的威胁。方法根据我省不同地域选择监测点,采集监测点内养殖场或个体养殖户养殖的动物粪便1657份;集贸市场和超市销售的7类食品样品877份进行O157大肠杆菌监测,应用PCR技术对分离菌株进行毒力基因检测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从动物粪便中分离出64株O157大肠杆菌,总带菌率3.86%,其中奶牛带菌率最高,达10.89%。从食品样品中分离出6株,总污染率0.68%。70株分离菌通过PCR检测发现,大多数O157大肠杆菌不携带H7鞭毛素fliCH7基因以及stx1、stx2、eaeA、hlyA4种毒力基因,含有fliCH7基因的9株菌则全部携带有stx2、eaeA、hlyA毒力基因,表现为fliCH7基因与已知毒力基因的相关性及分离菌株毒力基因图谱的一致性。结论陕西省猪、牛、鸡动物存在有O157大肠杆菌,并且食品已受到污染,所显示的毒力基因图谱单一,提示陕西省存在有O157大肠杆菌感染的威胁,有造成O157大肠杆菌流行或局部暴发流行的可能。  相似文献   

19.
O139群霍乱弧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2001-2006年广州地区霍乱暴发、散发事件及外环境监测中分离的O139群霍乱弧菌的致病相关基因型和PFGE型,追踪菌株的来源和变迁,探讨本地区O139群霍乱流行特点。方法采用多重PCR方法检测O139群菌株的4种致病相关基因,应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PFGE)对菌株进行分子分型,采用软件Bio Numerics Version4.0对分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广州地区O139群菌株中存在2种致病相关基因型,即A型和C型,18株感染者相关菌株中,除1株外,均为致病相关基因A型;10株珠江水分离株均为致病相关基因C型。28株O139群霍乱弧菌分为20个不同的PFGE型,归为4个聚类群(Ⅰ、Ⅱ、Ⅲ、Ⅳ群)。珠江水中O139群菌株存在PFGE克隆型的多样性。O139群暴发中分离的菌株PFGE型相同或相近,O139群散发疫情中的病例分离株与部分暴发株也具有相同或相近的PFGE型。结论分子分型方法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可分析O139群霍乱菌株的流行特点,致病相关基因分型可代替噬菌体-生物分型来判断和区分O139群霍乱弧菌的流行株与非流行株,从而为霍乱的预防、控制和预警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霍乱弧菌毒力表达调控基因与霍乱弧菌毒力之间的关系,构建霍乱、黑热病双价口服活疫革候选株。方法:首先采用PCR扩增、Southern印迹杂交及原位杂交对我国不同群型霍乱弧菌毒力表达调控基因toxR、toxS、toxT的分布进行研究;然后采用自杀性质粒和接合转移技术构建霍乱弧菌toxR基因缺失株,并与原发菌株比较,确定toxR基因对霍乱弧菌毒力表达调控机制;再用基因定向置换技术构建霍乱、黑热病双价口服疫苗候选株。结果:霍乱弧菌毒力表达调控基因与霍乱弧菌毒力表达有关;霍乱弧菌toxR蛋白是霍乱肠毒素的正调控因子,是霍乱弧菌主要外膜蛋白(40kDa、43kDa)编码基因的负调控因子。结论:初步构建霍乱、黑热病双价口服活疫苗候选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