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常见的骨折之一,许多学者对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进行了探索。随着国内外学者对股骨近端解剖结构以及生物力学认知的深入,股骨外侧壁与内侧壁逐渐被大家所认识并越来越受到重视。股骨外侧壁与内侧壁的完整性对维持骨折的稳定以及手术方式的选择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股骨转子间骨折外侧壁与内侧壁的认识发展进行综述,以期提高骨科医师对股骨近端内、外侧壁的认识与重视。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老龄化速度的加快, 好发于老年人群的髋部骨折、尤其是转子间骨折变得越来越常见, 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 早期积极进行内固定手术治疗已基本成为共识。随着内固定器械的发展, 目前临床上髓内固定逐渐取代髓外固定成为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的主流方式, 髓内钉主钉置于股骨近端髓腔内, 相当于将内固定重心向内侧移, 缩短了力臂, 减少了内固定的应力,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内固定失败率。但是相比髓外固定, 髓内固定对外侧结构稳定性的要求提高, 尤其对于伴外侧壁骨折的股骨转子间骨折, 髓内钉固定的失败率仍然较高, 因此, 一些研究认为外侧壁的完整性也是构成股骨转子间骨折稳定性的关键因素之一, 这也要求外科医师重视外侧壁骨折的处理, 并合理使用髓内钉[1,2,3]。  相似文献   

3.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常见的骨质疏松性骨折之一。保守治疗需要卧床制动,老年人长期卧床容易造成褥疮、泌尿系感染、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全身并发症,治疗难度大,患者死亡率高,目前主张积极手术治疗。其中,伴有外侧壁损伤的转子间骨折,作为不稳定性的转子间骨折,在治疗过程中常常由于认识不足,治疗不当导致术后内固定失败,再次给患者带来痛苦,于是外侧壁损伤的研究成为热点。本文就外侧壁的概念、损伤分型、治疗方式的选择、外侧壁损伤的预防和处理进行综述,进一步提高对于伴有外侧壁损伤的转子间骨折的认识,为今后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完整的外侧壁对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后的稳定性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旨在探讨采用锁定接骨板治疗外侧壁粉碎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2009年12月至2013年6月以来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收治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前CT证实为外侧壁粉碎的AO/ASIF A3型骨折、接受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手术治疗且随访超过18个月者共24例,其中男15例,女9例;年龄48~79岁(平均63.5岁)。术中在牵引床辅助下行骨折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14例采用对侧股骨远端外侧锁定加压接骨板倒置固定,10例采用股骨近端外侧锁定加压接骨板固定。术后定期随访并行髋关节功能评分。结果 24例患者中,手术骨折复位优良率为91.7%。术后3个月时骨折全部愈合。平均随访时间26.4个月(18~44个月),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 hip score,HHS)62~86分,平均71.4分。无复位丢失、内固定失败等。结论采用锁定接骨板治疗外侧壁粉碎的股骨转子间骨折,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股骨转子间骨折属于关节囊外骨折。2004年,Gotfried[1]提出了股骨转子外侧壁这一概念,其认为外侧壁的完整性对内固定术后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Palm等[2]发现,术中医源性损伤外侧壁是术后内固定失效需再次进行翻修的独立危险因素。据报道,术中外侧壁骨折的发生率为21%[3]。股骨转子外侧壁具有支撑、阻挡及抗旋转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合并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内固定治疗方法。方法 :对 3 2例颅脑损伤合并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病员采用DHS治疗 ,对其手术适应征、并发症等问题进行分析探讨。结果 :2例发生内固定松动 ,骨折畸形愈合 ,余例均正常愈合。肢体功能良好。结论 :颅脑损伤合并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DHS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疗效 ,能达到早期功能锻炼 ,避免长时间卧床 ,是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随着对股骨转子间骨折研究的日益深入,股骨"外侧壁"的重要性逐渐被大家所认识。外侧壁的完整性可影响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稳定性、手术方式和内固定物的选择以及患者的术后疗效,目前已成为研究热点。但对于外侧壁的定义、损伤状态的判断及外侧壁骨折的治疗等方面,还未形成统一认识。该文通过文献回顾,并结合临床中对于股骨外侧壁作用的疏浅认识,对其作一阐述,以期能给骨科医生和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疾病。对股骨转子间骨折,一般推荐尽早手术治疗,以减少卧床风险,但若患者有多种内科伴发疾病,则要在术前进行适当优化调整治疗,方可实施手术。术前一般无须牵引,手术时可选择全身麻醉或神经阻滞麻醉。既往常采用 Evans-Jensen 分型,目前 AO 分型更常用。缺乏股骨距内侧柱支撑、外侧壁骨折和大转子骨折为不稳定骨折的标志。通常认为对稳定骨折采用髓外固定,对不稳定骨折采用髓内钉,慎用锁定钢板和人工关节置换。手术者应充分了解内固定物优缺点,避免出现复位不良、内固定物断裂或切出、髋内翻和内固定物周围骨折等并发症。骨折内固定术后,应尽早下地活动,减少卧床并发症。该文就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上的一些争议和热点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手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基本要求是达到坚强内固定,以便早日行功能锻炼.治疗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方法很多,但目前使用的内固定器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缺陷,对于股骨转子间骨折,哪种内固定最为合适仍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空心螺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合并后内侧壁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将7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合并后内侧壁骨折患者根据内固定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采用单纯PFNA固定,35例)和B组(采用PFNA+空心螺钉固定,43例)。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颈干角、髋关节活动度和并发症情况,根据Harris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7(11±5)个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6个月,颈干角、髋关节外展、前屈活动度及Harris评分B组均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髋关节内收、后伸活动度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应用PFNA+空心螺钉固定股骨转子间后内侧壁骨折块疗效确切,可较好改善局部骨缺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PFNA治疗老年复杂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效果,评价其临床疗效及手术操作注意事项。方法 32例老年复杂股骨转子间骨折应用PFNA内固定手术治疗。结果术后骨折愈合良好,髋关节功能良好,患者满意度良好。结论 PFNA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骨折固定稳定、符合生物学固定原则等优点,对于治疗老年复杂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一种很好的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12.
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何民 《实用骨科杂志》2007,13(2):112-113
目的探讨解剖钢板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2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全部病例随访6个月~2年,平均15个月。结果全部获得骨性愈合,关节功能恢复较为满意。结论解剖钢板固定是治疗转子间骨折的理想方法之一,具有操作简便、手术损伤小、固定牢靠、可抗旋转、早期功能锻炼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分析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治疗失败的原因, 初步提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内固定手术失败风险评估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 年4 月至2011年4 月, 四家医院收治的267 例接受内固定治疗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 分析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烟酒史、激素史、骨质疏松程度及骨折分型等因素与内固定失败的相关性。通过手术风险评估表评分, 将患者分为手术失败低危风险组、中危风险组和高危风险组, 比较各组内固定术后失败率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接受内固定手术治疗的267例患者中42 例患者治疗失败。患者高龄、糖尿病、严重骨质疏松、骨折不稳定等危险因素与内固定失败相关, 而患者的性别、高血压、烟酒史、激素应用史等因素与内固定失败无关。糖尿病史、骨质疏松程度、骨折稳定性是患者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OR 分别为3.76, 2.37 和2.74, P<0.05)。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患者主要集中在中、高危风险组。结论 严重骨质疏松、不稳定性骨折以及糖尿病均为致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失败的重要因素。对低危风险组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可以首选内固定治疗, 而对中危风险组和高危风险组患者建议谨慎选择内固定治疗, 对高龄、高危风险组患者必要时可行人工关节置换术。  相似文献   

14.
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39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按Evans分型均为不稳定型骨折,分别采用DHS、DCS和DHS加TSP转子部支持板治疗,39例均得到随访(6~66个月)。结果术后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3.5个月,按黄公怡等功能评定标准,总优良率87.2%。采用DHS固定组有4例发生骨折再移位,均为Evans型4度不稳定骨折;DCS和DHS加TSP治疗组没有出现骨折再移位。结论转子部外侧壁的完整性决定着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方法的选择;对于重度粉碎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单纯的DHS固定是不可靠的,需加用TSP作股骨转子部外侧壁骨折块固定;DCS内固定是反转子间骨折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5.
背景:目前股骨转子部骨折的分型系统均存在一定局限性,反转子间骨折和转子下骨折存在分型交叉,而且目前的分型系统均未将转子部外侧壁包含在内。目的:提出股骨转子部骨折的区域分型法,分析新分型系统中各型临床特点。方法:根据股骨转子部外侧壁是否完整以及后内侧是否存在蝶形骨折块建立区域分型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4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行内固定治疗的股骨转子部骨折患者共888例,分析区域分型系统中各分型患者基础资料以及骨折愈合时间、最终随访时Harris评分等。结果:Ⅰ~Ⅳ型骨折分别占79.8%(709例)、12.7%(113例)、3.2%(28例)和4.3%(38例)。各型患者间年龄、性别、受伤原因、复位方法、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ⅠA型骨折髓内固定与动力髋螺钉(DHS)相比,最终随访时Harris评分、内固定物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ⅠB型骨折髓内固定与微创内固定系统(R-LISS)相比,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型骨折采用转子间顺行髓内钉(InterTan)和股骨近端锁定接骨板(PFP)固定的患者,最终随访时Harris评分优良率分别为81.8%、62.5%,高于其他内固定物。Ⅲ型骨折髓内固定与R-LISS固定最终随访时Harris评分优良率分别为58.8%、50.0%。Ⅳ型骨折髓内固定与R-LISS固定最终随访时Harris评分优良率分别为76.9%、45.5%。结论:区域分型法可以较好的反映各型转子部骨折的特点,并指导内固定物的选择和提示预后。对于ⅠA型骨折,推荐采用DHS或髓内固定治疗;ⅠB型骨折推荐使用髓内固定治疗;Ⅱ型骨折因外侧壁不完整,推荐使用PFP或者InterTan治疗;Ⅲ型及Ⅳ型骨折推荐使用髓内固定治疗。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剧, 股骨转子间骨折逐渐成为我国又一重大社会健康问题。目前内固定仍然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金标准"。骨折复位是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治疗的第一步, 也是影响治疗效果的第一要素。如何评价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治疗过程中的骨折复位质量, 目前临床上仍存在争议。本文从骨折对线、骨折对位、不同判断标准、不同影像学方法等几个方面系统阐述和分析7种股骨转子间骨折复位质量的判断标准, 以期为取得共识、提高疗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对4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DHS治疗。结果获得平均1年随访22例,采用黄公怡标准评定,优14例,良7例,差1例。结论DHS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理想方法之一,具有操作简单、手术损伤小、固定牢固、可早期锻炼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在X线机拍片或C型臂监视下,采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DHS)钢板螺钉对3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了内固定治疗。结果33例骨折愈合,无并发症发生,骨折疗效评定,优良率达91.6%以上。结论DHS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操作简单、手术损伤小、固定牢固、早期功能锻炼等优点,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较理想的方法。掌握手术适应证,选择合适的DHS,掌握手术技术及术后指导功能锻炼,可预防发生骨不连及各种畸形愈合。  相似文献   

19.
目的系统综述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治疗进展。方法检索相关文献,从中分析转子问骨折手术治疗方法的发展历史及目前存在的问题。结果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方法,从非手术到手术内固定、关节置换、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仍在不断的发展和创新。结论手术内固定,尤其是股骨近端髓内固定装置(PFNA),是目前治疗转子间骨折的主流方法,但是随着内固定材料及人工关节的个体化设计的发展.骨科医师结合骨折类型、患者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时将有更多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复杂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效果,评价其疗效及手术注意事项.方法 32例老年复杂股骨转子间骨折应用PFNA内固定手术治疗.结果 术后骨折愈合良好,髋关节功能良好,患者满意度良好.结论 PFNA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骨折固定稳定、符合生物学固定原则等优点,是治疗老年复杂股骨转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