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针刺对脑卒中患者踝背屈功能改善的疗效。方法将8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采用针刺方法,对照组40例采用现代康复疗法,治疗1个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和康复组患者的踝背屈功能均有不同的改善(P〈0.01),而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刺改善脑卒中患者踝背屈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指压穴位联合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踝背屈功能的干预效果。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在丽水市中心医院接诊的STBI(恢复期)伴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共6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措施,观察组于对照组基础上采取指压穴位联合TEAS。两组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侧的踝背屈主动活动范围(AROM)、胫前肌积分肌电值(iEMG)、踝关节最大主动背屈角度以及踝关节运动控制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患侧踝背屈AROM、胫前肌iEMG、踝关节最大主动背屈角度较治疗前明显增加,但观察组增加更显著(P<0.05);两组简式FuglMeyer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但观察组较对照组同时点提高更显著(P<0.05)。结论:指压穴位加TEAS能显著改善STBI患者的踝背屈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治疗重症脑损伤患者胃排空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6例重症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TEAS组28例,常规治疗组28例.常规治疗组在发生胃排空障碍后予以常规对症治疗,TEAS组在常规治疗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采用TEAS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1周内胃内日残留总量的变化及达到目标喂养量的时...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吞咽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患者预后的改善效果。方法 选取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2020年1月—2021年8月收治的120例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采用吞咽康复训练;干预组60例,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吞咽康复训练。统计分析两组标准吞咽功能评价(SSA)量表评分、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及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评分数据。结果 干预组SSA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SWAL-QO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意义(t=3.725;4.504,P<0.001);干预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明显优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意义(χ2=4.729,P=0.030);干预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5.00%(57/60),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1.67%(49/60),相比差异有统计意义(χ2=4.108,P=0.043)。结论 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吞咽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更有利于改善患者吞咽功能,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予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药冰棉棒穴位刺激联合综合性吞咽功能训练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患者8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3例。治疗组应用中药冰棉棒穴位刺激联合综合性吞咽功能训练,对照组采用综合性吞咽功能训练。采用日本洼田俊夫饮水试验分级法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吞咽功能改善程度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治疗后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均有显著提高(P0.0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90.70%,高于对照组的67.44%(P0.01)。结论中药冰棉棒穴位刺激能促进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卒中后疲劳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将80例卒中后疲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卒中后的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每日1次,7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疗程间间隔1 d。观察两组干预前后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HINSS)评分和疲劳严重程度(FSS)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干预2个疗程后NIHSS评分及FSS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干预2个疗程后NIHSS评分及F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能有效缓解卒中后疲劳患者的相关症状,从而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经皮电刺激太冲、丘墟穴对老年脑卒中患者踝背屈功能的影响。方法 76例老年脑卒中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8例,对照组患者入院后采用常规康复方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经皮电刺激太冲、丘墟穴康复治疗,两组治疗时间为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步速、步频、患侧肢体步长、患侧单支撑相时间、双支撑相时间、踝关节矢状面关节活动度、力矩峰值、主动踝背屈时胫前肌积分肌电值(iEMG)等指标,采用Fulg-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侧下肢运动功能变化,同时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踝关节最大主动背屈角度。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踝关节矢状面关节活动度、力矩峰值及胫前肌iEMG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明显改善(P 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P 0.05)。两组患者治疗前步速、步频、患侧步长等步行空间相关参数及患侧单支撑相时间、双支撑相时间等步行时间相关参数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明显改善(P 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P 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踝关节最大主动背屈角度及下肢FulgMeyer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明显改善(P 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P 0.05)。结论经皮电刺激太冲、丘墟穴可明显改善老年脑卒中患者踝背屈功能,进而促进下肢运动功能的尽快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膀胱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9例脊髓损伤膀胱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经皮穴位电刺激组(TEAS组)、电针组和间歇导尿组(IC组)各33例,TEAS组在间歇导尿基础上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法;电针组在间歇导尿基础上采用针灸穴位疗法;IC组拔除尿管,每4~6小时试自排尿后立即导尿1次。1个月后对3组患者膀胱功能康复情况、膀胱功能康复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3组均无并发症的出现,TEAS组与电针组均对膀胱功能康复情况有较好的疗效,而IC组疗效稍差;同时TEAS组与电针组自主导尿时间与停止导尿时间均较IC组短。结论应用经皮穴位电刺激在脊髓损伤膀胱功能康复有着良好的效果,但其具体机理仍需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9.
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比较经皮穴位电刺激与药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差异.方法:将25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25例.观察组给予经皮穴位电刺激和口服安慰剂治疗,经皮电刺激穴取足三里、梁门、太冲等;对照组给予口服莫沙必利分散片、多潘立酮、奥美拉唑药物治疗和经皮穴位电刺激安慰治疗,经皮穴位电刺激安慰治疗的刺激部位在观察组所选穴位外3~4 cm处,刺激量未达到治疗量.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各症状评分、血浆胃动素(MTL)浓度和生长抑素(SS)浓度.结果:治疗后两组各症状积分均低于治疗前,其中观察组的上腹痛、反酸、嗳气、腹胀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两组治疗后均能升高血浆MTL浓度和降低SS浓度(均P<0.001),且观察组的血浆MTL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SS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比药物治疗更能减轻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上腹痛、反酸、嗳气、腹胀等症状,并升高患者的血浆MTL浓度,降低SS浓度,从而改善胃肠动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经皮穴位电神经刺激配合穴位按压治疗慢性鼻窦炎筛窦切除术后头痛的疗效。方法 将100例慢性鼻窦炎在全麻下行全筛窦切除术后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耳穴贴压、抗炎止血治疗、吸氧),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予经皮穴位电神经刺激配合穴位按压治疗,6 h、12 h、24 h后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头部胀痛缓解情况。结果 治疗组6 h、12 h头痛缓解情况优于对照组,尤其是24 h后疼痛缓解情况效果显著。结论 经皮穴位电神经刺激配合穴位按压治疗鼻窦术后头痛的疗效显著,能明显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且该项治疗为无创操作,患者更易接受,可提高操作有效率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张正武  邱玲  郑旭  张凤娟 《河南中医》2013,33(6):999-1001
目前,尚没有治疗脑卒中踝背屈障碍的特异性手段,主要治疗方法有:床上良肢位的摆放,踝关节背屈的被动活动法及自我牵张法,桥式运动的改良应用,神经生理学疗法,针刺疗法,调制中频,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运用矫形器治疗,多种方法并用的综合疗法,均取得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在混合痔术后镇痛的疗效。方法将110例混合痔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治疗组予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对照组予口服泰勒宁治疗。两组疗程均为7天,观察临床疗效、VA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4.55%;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术后第3、术后第7天的VAS评分比较,治疗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3)术后第3天,治疗组尿潴留、排便困难、肛门肿胀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尿潴留、排便困难评分比较,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肛门肿胀评分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可显著缓解混合痔术后患者肛门疼痛症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正>神经源性膀胱是指控制排尿的中枢神经或周围神经系统受到损害后引起膀胱储尿或排尿功能障碍,以尿失禁或者尿潴留为主要临床表现。神经源性膀胱可以引起泌尿系感染,最终引起肾积水、肾功能衰竭、尿毒症危及生命。前期的研究提示我们电针结合常规康复治疗比单纯的康复治疗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1]。但在治疗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老年患者对疼痛的耐受及长期被针刺的接受程度比较差,考虑到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具有无创伤不致引起人们的恐惧、  相似文献   

14.
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不同时期肩周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对不同时期肩周炎的治疗作用及与电针治疗的效应差异。方法:将360例不同时期肩周炎患者分成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组(186例)和电针治疗组(174例),各组采用相同经穴分别治疗。结果:经皮穴位电刺激对粘连前期和粘连期肩周炎的总有效率分别达到96.6%和96.9%,电针刺激对粘连前期和粘连期肩周炎的总有效率分别达到93.5%和97.9%,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不仅能有效止痛,对粘连期的肩关节活动障碍也有明显的改善作用。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为治疗肩周炎有效、简便的疗法。  相似文献   

15.
正复苏期躁动是全身麻醉术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重者会出现循环障碍、窒息等风险。我们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全麻手术患者在麻醉前进行干预,获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我院行全身麻醉术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电针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为7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配合经皮穴位电刺激是一种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30例。2组均采用吞咽康复训练,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经皮穴位电刺激,每日1次,每次20 min,连续干预10 d。观察2组干预前后洼田饮水试验评级分布情况及标准吞咽功能评估(SSA)评分变化,并比较其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治疗后吞咽功能评级和SSA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能够一定程度上改善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防治甲状腺手术术后咽喉痛(POST)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ASA(美国麻醉医师协会)病情分级Ⅰ~Ⅱ级的拟行甲状腺手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TEAS组各60例,2组均采用气管插管全麻,TEAS组麻醉诱导前30 min至术毕于双侧合谷和内关使用TEAS进行干预,对照组以相同装置置于双侧合谷和内关但不做电刺激,分别记录2组患者术中瑞芬太尼使用量,拔管后1、6、12、24 h POST发生率和严重程度,24 h内术后恶心呕吐(PONV)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术后24 h手术切口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 TEAS组患者术中瑞芬太尼使用量低于对照组(P0.05),拔管后各时点POST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4 h内PONV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4 h手术切口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甲状腺手术术中进行TEAS干预可有效降低POST发生率及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9.
正笔者采用穴位拍打疗法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患者失眠症状,在临床取得显著疗效,现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选取2015年6月~2017年1月期间浙江省中医院神经内科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1])后失眠~([2])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后因合并恶性肿瘤退出2例,实际纳入38例,男27例,女11例;年龄45~80岁,平均71.45±9.72岁。观察组40例,因脑疝退出1例,实际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低频穴位电刺激结合康复训练对中风后踝背屈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优化治疗方案,为提高临床疗效提供有力依据。方法将符合该研究纳入标准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40例。该课题进行中两组受试者首先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接受低频治疗,选取患侧足三里、阳陵泉,电刺激采用断续波(断续波比1:1)、频率为50 Hz、10 min/次,1次/d,治疗6 d,休息1 d,持续4周。治疗组接受低频穴位电刺激治疗,选取患侧足三里、阳陵泉;飞扬、昆仑,采用低频穴位电刺激仪,电刺激采用断续波(断续波比1∶1)、频率为50 Hz、10 min/次,1次/d,治疗6 d,休息1 d,持续4周。治疗前后采用踝关节最大主动背屈角度、Fugl-Meyer量表进行疗效判定。治疗前后数据统计采用SPSS 23.0进行分析。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踝关节最大主动背屈角度、下肢FulgMeyer评分较疗前明显改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低频穴位电刺激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与低频治疗均可改善中风后踝背屈功能障碍,低频穴位电刺激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