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突出型和脱垂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髓核组织CD68表达差异及临床意义.方法 本研究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月于本院治疗的78例LDH患者,其中突出型48例,脱垂游离型30例.记录两组患者术前ODI指数以及腰腿疼痛VAS评分,术中摘除的髓核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CD68阳性表达率,采用ELISA检测TNF-α、IL-1表达情况,并分析CD68阳性表达率与ODI指数、VAS评分、TNF-α水平、IL-1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脱垂游离组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ODI指数均显著高于突出组(P<0.05);脱垂游离组髓核组织CD68阳性表达率、TNF-α水平、IL-1水平显著高于突出组(P<0.05);LDH患者髓核组织CD68阳性表达率与TNF-α水平、IL-1水平、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ODI指数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脱垂游离型LDH的CD68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突出型LDH,且CD68阳性表达率与功能障碍、疼痛症状呈正相关,与炎性因子表达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脱垂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一种特殊的椎间盘突出类型,由于髓核组织脱出游离的距离及突出方向较为复杂,使得脊柱内镜下髓核摘除手术面临着诸多挑战[1].而显微镜的光源平行于视线,基本无术野死角,镜下视野清晰[2].本院近年采用显微镜下通道技术髓核摘除治疗脱垂游离型LDH,获得了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制作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动物模型,观察并探讨游离髓核组织重吸收的可能机制,为临床保守治疗某些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方法] 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90只,随机分为三组:模型组60只,假模型组24只,对照组6只.模型组前方入路制作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动物模型,假模型组取相同手术入路,但仅暴露至纤维环而不做后续处理,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模型组及假模型组分别于术后2、4、6、8、10、12周分批处死动物,取手术区间椎间盘标本.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髓核组织中CD<,68><'+>巨噬细胞浸润情况.[结果]模型组移植的髓核组织不同程度缩小甚至消失,所有移植标本内均见CD<,68><'+>巨噬细胞浸润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减少,假模型组仅纤维环外缘见少量CD<,68><'+>巨噬细胞浸润,其髓核及对照组髓核均未见CD<,68><'+>巨噬细胞浸润.[结论] (1)运用前方手术入路可建立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动物模型;(2)游离髓核组织在硬膜外腔可逐渐被机体重吸收;(3)CD<,68><'+>巨噬细胞浸润在游离髓核组织重吸收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造成成年人腰腿疼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在LDH手术治疗中具有微创、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1]。但目前对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治疗LDH的报道较为笼统,少见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中央型LDH的报道。本研究主要观察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手术治疗中央型LDH的疗效及安全性,报  相似文献   

5.
[目的]依据游离髓核位置的分型与分区,探讨摘除硬膜外游离椎间盘的手术方式并评估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FD)治疗硬膜外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2013年8月~2015年3月收治的此类患者37例,FD组:16例,其中5例髓核游离于1、4区的患者采用扩大开窗髓核摘除术;11例2、3区的患者采用常规FD手术。PELD组:共21例,其中4例髓核游离于1、4区的患者采用经对侧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c-PTED);17例2、3区的患者应用了常规的经同侧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i-PTED)。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改良Macnab分级标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定手术疗效,统计并比较两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上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均得到完整随访,随访时间15~18个月,平均16.3个月。术后下肢疼痛VAS评分及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但术后两组间VAS评分及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依据末次随访疗效,按照改良Macnab标准评定,PELD组优良率95.2%,FD组优良率8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LD组与FD组相比,手术时间较长、出血量少、术后住院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硬膜外游离腰椎间盘突出症,依据其特有分型与分区恰当选用i-PTED及c-PTED可实现神经根的彻底减压,获得与FD手术相同疗效,扩大了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适应证。同时,相对于FD手术,PELD可在局麻下以更加安全、创伤更小的方式摘除游离于硬膜外的椎间盘组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抗原体复合物在突出髓核中的分布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酶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对3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的突出髓核中抗原抗体复合物进行检测,与20例正常椎间盘作对照并结合临床资料分析其意义。结果:在突出髓核的标本中可在髓核细胞膜周围观察到显示阳性的棕色沉淀物存在,而在正常椎间盘对照组中却未见阳性显示。突出型及脱垂游离型髓核中68.42%显示为强阳性,31.58%显示为阳性,膨隆型髓核中58.33%显示为阳性,41.67%显示为阴性。两组之间P<0.05,有统计差异。结论:在突出髓核组织普遍存在抗原体复合物,而健康椎间盘中却不含有此免疫复合物。抗原体复合物阳性与强阳性表达与髓核暴露于机体免疫系统的程度相关,临床疼痛症状的程度与自身免疫反应的程度相关。髓核突出后引起的自身免疫反应是导致神经根慢性炎症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突出腰椎间盘组织中免疫因子的测定,进一步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与椎间盘源性疼痛在免疫病理学改变的异同点。方法收集标本:腰椎间盘突出症(A组)30例,椎间盘源性疼痛(B组)30例,确诊后两组均行腰椎后路减压植骨融合术,腰椎爆裂骨折(C组)10例,都行前路手术,共70例椎间盘髓核标本。对各组髓核组织进行组织学观察,通过免疫组化方法对髓核中CD25+T细胞和CD68阳性巨噬细胞进行检测及数据统计分析。结果病理学观察:C组髓核组织细胞形态一致,匀称分布,细胞质无明显退变,无明显炎症细胞浸润;其他两组均见髓核细胞空泡样变、形态不一致,胞质分布不均;A组髓核组织周围能见较多炎症细胞、局部见毛细血管增生;B组髓核细胞质退变明显,髓核组织周围能见少量炎症细胞,无明显毛细血管增生。免疫组化检测:CD68阳性率,B组(50%)A组(33.3%)C组(0%),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中CD25+T细胞均表现在CD68阳性巨噬细胞相同位置,B组与C组为阴性。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周围有显著的自身免疫反应与炎症反应;椎间盘源性疼痛髓核周围有少量炎症细胞与较多巨噬细胞,但未见明显的毛细血管与T淋巴细胞增生,表明周围有炎症反应,但自身免疫反应没有腰椎间盘突出症典型。  相似文献   

8.
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观察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并探讨影响其自然吸收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经手术治疗的37例39个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组织行HE染色及免疫组化研究.HE染色用于观察突出组织的病理来源;免疫组化研究包括CD68、CD34染色,分别用于观察突出组织巨噬细胞浸润程度及新生血管形成程度.按髓核组织含量将突出组织分为3组:髓核组、含髓核组及不含髓核组,分析巨噬细胞浸润程度、新生血管形成程度与年龄、病程、病理来源以及影像学各因素的相关性.所有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直线相关分析.结果 游离型突出组织以髓核为主的占62%,92%的游离型突出组织周围有新生肉芽组织形成.在新生肉芽组织内可见新生血管周围大量巨噬细胞浸润.3组间新生血管形成程度、巨噬细胞浸润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663,P=0.008;F=3.604,P=0.038).突出组织的巨噬细胞浸润程度、新生血管形成程度与年龄、病程无显著相关,与突出组织大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342,P=0.033;r=0.440,P=0.005);且当突出组织MRI相对信号强度为0.30~0.72时,其巨噬细胞浸润程度、新生血管形成程度最显著.结论 多数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组织以髓核组织为主要来源,并呈现不同程度的自然吸收现象.突出组织的自然吸收程度与年龄、病程无关,与突出组织的病理来源显著相关;当突出组织越大、突出组织相对信号强度为0.30~0.72时,自然吸收程度越显著.  相似文献   

9.
手术治疗脱垂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2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真 《颈腰痛杂志》2004,25(3):182-183
目的 探讨脱垂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及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总结近10年我院21例脱垂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施行手术治疗的体会。结果 获得随访18例,随访3m-3.5年,按Macnab疗效评定标准,优良率88.9%。结论 脱垂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有特殊性,术前需仔细检查、综合分析以免漏诊误诊,术中应仔细探查、小心剥离、彻底摘除退变游离的髓核方可解除症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细胞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MMP-3,IgG和CD68在青少年与中老年患者突出腰椎间盘组织中的表达,探讨两个年龄段腰椎间盘突出的病因.[方法]收集4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突出腰椎间盘髓核标本,青少年组18例;年龄11 ~25岁,平均(20.59 ±3.39)岁;中老年组24例,年龄30~72岁,平均(47±11.15)岁.HE染色观察标本退变情况,免疫组化检测MMP-3,IgG和CD68的表达,光学显微镜下观测并记录数据.[结果] MMP-3阳性率青少年组(33.3%)低于中老年组(79.2%);IgG阳性率青少年组(66.7%)高于中老年组(29.2%);CD-68阳性率青少年组(83.3%)高于中老年组(54.2%),两组MMP-3,IgG和CD68的表达阳性率比较,均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标本HE染色提示中老年组腰椎间盘存在明显退变,青少年组椎间盘退变不明显或无退变.[结论]病理表明中老年组突出腰椎间盘组织存在明显退变,而青少年组退变不明显.免疫组化检测显示中老年组MMP-3明显高于青少年组,但青少年组IgG和CD68均明显高于中老年组,免疫和炎症反应可能是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的重要病因,而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可能主要与退变有关.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目的:明确不同固定器械在胫骨干不同骨折类型固定中的特点,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68例胫骨干骨折,行加压钢板螺钉、交锁髓内钉、单侧外固定架固定后,作临床疗效分析。结果:加压钢板固定组42例,感染5例,骨不连1例,平均愈合时间3.8个月;交锁髓内钉固定组13例,无感染及骨不连,平均愈合时间5.4个月;单侧外固定架组13例,骨不连1例,踝关节背伸受限3例,平均愈合时间4.5个月。结论:胫骨骨折交锁髓内钉固定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好,适用范围广,但要注意及时进行动力加压。加压钢板及外固定架固定应选择各自的最佳适应证,以达到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重建指尖离断静脉回流的疗效。方法:2008年3月-2013年2月收治指尖离断患者80例,38例吻合指侧方静脉重建回流,术中吻合动静脉比例1:1或1:2或2:2,平均1:2;22例吻合指腹静脉重建回流,术中吻合动静脉比例1:1;20例未吻合静脉,术中仅吻合1条动脉,行侧切口或甲床放血。观察各组治疗效果。结果:吻合指侧方静脉组手指全部成活,无一例发生回流障碍;吻合指腹静脉组19例发生静脉危象,其中4例手指坏死;未吻合静脉组20例均发生回流障碍,其中6例手指坏死。58例获随访,随访时间6~28个月。吻合指侧方静脉组32例,指尖外形佳、指腹饱满;吻合指腹静脉组14例,指体轻度萎缩,指甲生长不平整;未吻合静脉组12例,指体萎缩明显。吻合指侧方静脉组指甲生长近平整,长度长于其他两组[(14.4±3.2)mm比(12.5±2.3)mm和(12.2±2.2)mm],远侧指间关节活动度大于其他两组[(63±5)°比(48±3)°和(45±7)°],两点分辨觉小于其他两组[(4.6±0.4)mm比(7.1±1.2)mm和(7.3±0.6)mm],感觉级别高于其他两组[S(3.45±0.39)级比S(2.57±0.42)级和S(2.55±0.49)级],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吻合指腹静脉组和未吻合静脉组在指甲长度、运动和感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吻合指侧方静脉能有效解决指尖再植静脉回流问题,可避免回流障碍,成活率高,促进指甲生长,可恢复 DIPJ 活动度及感觉。  相似文献   

19.
20.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断裂治疗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郭臻伟  杨茂清  朱惠芳 《中国骨伤》2001,14(10):582-584
目的 对35例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断裂治疗进行临床分析,重点探讨了有关交叉韧带断裂的治疗问题。方法 经明确诊断后,分析采用胫骨附着处撕脱骨折复位固定手术治疗26例、早期髌韧带中1/3移植重建3例、单纯长腿石膏固定6例。结果 本组病例全部进行随访,随访时间13个月-5年,胫骨附着处撕脱骨折复位固定及髋韧带中1/3移植重建29例为优良、单纯长腿石膏固定6例为差。结论 后交叉韧带断裂后应该及时给予手术修复;膝后外侧手术入路,操作简单,暴露充分;少于3个月的陈旧性病例仍适应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