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对股骨转子间骨折研究的日益深入,股骨"外侧壁"的重要性逐渐被大家所认识。外侧壁的完整性可影响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稳定性、手术方式和内固定物的选择以及患者的术后疗效,目前已成为研究热点。但对于外侧壁的定义、损伤状态的判断及外侧壁骨折的治疗等方面,还未形成统一认识。该文通过文献回顾,并结合临床中对于股骨外侧壁作用的疏浅认识,对其作一阐述,以期能给骨科医生和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常见的骨折之一,许多学者对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进行了探索。随着国内外学者对股骨近端解剖结构以及生物力学认知的深入,股骨外侧壁与内侧壁逐渐被大家所认识并越来越受到重视。股骨外侧壁与内侧壁的完整性对维持骨折的稳定以及手术方式的选择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股骨转子间骨折外侧壁与内侧壁的认识发展进行综述,以期提高骨科医师对股骨近端内、外侧壁的认识与重视。  相似文献   

3.
股骨转子间骨折(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是老年人常见损伤,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和交通事故的增多,发病率亦呈上升趋势,其治疗方法也引起临床重视[1],特别是老年患者,为了使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减少因长期卧床引起的并发症(坠积性肺炎、褥疮、泌尿系感染等),改善关节功能,降低病死率,在患者全身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适宜的手术方式尽早手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2].目前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方法主要有髓外固定、髓内固定、关节置换等,近年来有些学者认为髓内固定为治疗转子间骨折的首选,也有学者主张应用关节置换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但究竟何种方法更适合股骨转子间骨折目前尚在争论中.本文就近年来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方法的优缺点及适应证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疾病。对股骨转子间骨折,一般推荐尽早手术治疗,以减少卧床风险,但若患者有多种内科伴发疾病,则要在术前进行适当优化调整治疗,方可实施手术。术前一般无须牵引,手术时可选择全身麻醉或神经阻滞麻醉。既往常采用 Evans-Jensen 分型,目前 AO 分型更常用。缺乏股骨距内侧柱支撑、外侧壁骨折和大转子骨折为不稳定骨折的标志。通常认为对稳定骨折采用髓外固定,对不稳定骨折采用髓内钉,慎用锁定钢板和人工关节置换。手术者应充分了解内固定物优缺点,避免出现复位不良、内固定物断裂或切出、髋内翻和内固定物周围骨折等并发症。骨折内固定术后,应尽早下地活动,减少卧床并发症。该文就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上的一些争议和热点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3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比较不同类型的外侧壁破裂患者的手术情况及疗效。结果 患者均获得12个月随访。术中出血量10~300(101.67±76.29)ml,术后住院天数1~11(5.6±2.7)d,住院总天数2~26(9.9±4.4)d。术后1年髋关节Harris评分78~96(88.3±5.3)分。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住院总天数、术后1年髋关节Harris评分:不同类型的外侧壁破裂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治疗伴有外侧壁破裂的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良好,并不需要常规重建外侧壁。  相似文献   

6.
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股骨转子间骨折多发生于老年人,特别是70岁以上的高龄患者。由于伴有各种内科疾病,以往多采用保守治疗,但长期卧床易引起褥疮、尿路感染、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我科自2000年1月~2005年7月期间共采用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内固定治疗74例70岁以上高龄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7.
股骨转子间骨折属于关节囊外骨折。2004年,Gotfried[1]提出了股骨转子外侧壁这一概念,其认为外侧壁的完整性对内固定术后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Palm等[2]发现,术中医源性损伤外侧壁是术后内固定失效需再次进行翻修的独立危险因素。据报道,术中外侧壁骨折的发生率为21%[3]。股骨转子外侧壁具有支撑、阻挡及抗旋转作用。  相似文献   

8.
股骨转子间内侧壁是股骨转子间内侧骨皮质最主要传导压力部分,其是否完整直接关系到股骨转子间骨折是否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内侧壁损伤情况,可对内固定手术疗效产生巨大影响,是直接决定内固手术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该文将对股骨转子间骨折内侧壁损伤对内固定手术影响及内侧壁重建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管国平  蒋旭  易进  王超 《中国骨伤》2020,33(4):302-305
目的:探讨Mimics辅助虚拟复位个体化辅助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 rotation,PFNA)内固定治疗外侧壁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不稳定性外侧壁损伤的股骨转子间骨折11例患者资料,男3例,女8例,年龄64~81岁。骨折AO分型,A3.1型3例,A3.2型6例,A3.3型2例。所有患者作CT扫描,根据CT扫描数据,采用Mimics重建三维重建骨折,先进行虚拟复位,复位满意后,模拟置入PFNA。根据外侧壁骨折特征与拉力螺钉尾在外侧壁的位置关系,采用PFNA+钛缆或钢丝4例,PFNA+重建锁定钢板7例。通过术后随访评估骨折复位质量及愈合情况,最后一次复查行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18个月。骨折均获得良好复位,无术后切口感染、内固定松动发生。骨折愈合时间12~20周。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优6例,良3,可2例。结论:采用Mimics辅助虚拟复位个体化辅助PFNA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有助于术前计划,能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0.
骨外固定架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106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转子型骨外固定架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预防因长期卧床而引起的并发症。方法在C型臂监视下,采用闭合穿针安装转子型骨外固定架,术后患者可早期活动,练习患肢功能。结果本法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与传统牵引及其它手术治疗对比,在创伤、恢复时间、经济、并发症等方面占有较大优势。结论在患者骨质及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应用转子型骨外固定架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