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高、中、低3种不同剂量青蒿琥酯体内抗包虫的作用。方法 建立小鼠腹腔细粒棘球蚴疾病模型,随机分为4组,每天分别给与高(200 mg/kg)、中(100 mg/kg)、低(50 mg/kg)3种剂量的青蒿琥酯注射液以及生理盐水,腹腔注射治疗3月后,观察小鼠体内包虫囊肿的外观发育情况、囊湿重、包虫囊壁的病理改变、电镜下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中剂量组小鼠总囊重明显少于其他各组。中等剂量组抑囊率高于其他各组。病理及电镜发现3种剂量下包虫囊壁均有不同程度的破坏,其中中等剂量组囊肿中到重度破坏,角皮层纹理模糊,生发层细胞减少,甚至断裂,细胞核及线粒体溶解或退变。结论 在相同的饲养条件下,中等剂量的青蒿琥酯注射液治疗小鼠腹腔细粒棘球蚴疾病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羟基喜树碱(HCPT)对体外培养的细粒棘球蚴原头节生存抑制作用及其机制,寻找减少肝脏包虫病术后复发和术中头节外溢的安全高效的可行性药物,并探索其药物作用靶点,为肝脏包虫病的治疗用药提供更多的选择。方法体外培养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分别加入浓度为2.5μmol/L和5μmol/L的HCPT中,37℃恒温孵育2 d和4 d后伊红染色检测原头节生长活力;采用酶标法检测ROS,GSH和caspase-3活性;Western blot检测GRP78和Caspase-1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HCPT对细粒棘球蚴生长有抑制作用,HCPT2.5μmol/L和5μmol/L作用4 d,细粒棘球蚴原头节的活力分别为28.2%和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浓度HCPT组ROS和caspase-3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增高,GSH含量降低(P0.05);高浓度HCPT作用组GRP78和Caspase-12表达量与对照组比较增加(P0.05)。结论 HCPT体外可抑制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存活,内质网应激机制可能参与其中。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羟基喜树碱(HCPT)对体外培养的细粒棘球蚴原头节生存抑制作用及其机制,寻找减少肝脏包虫病术后复发和术中头节外溢的安全高效的可行性药物,并探索其药物作用靶点,为肝脏包虫病的治疗用药提供更多的选择。方法体外培养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分别加入浓度为2.5μmol/L和5μmol/L的HCPT中,37℃恒温孵育2 d和4 d后伊红染色检测原头节生长活力;采用酶标法检测ROS,GSH和caspase-3活性;Western blot检测GRP78和Caspase-1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HCPT对细粒棘球蚴生长有抑制作用,HCPT2.5μmol/L和5μmol/L作用4 d,细粒棘球蚴原头节的活力分别为28.2%和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浓度HCPT组ROS和caspase-3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增高,GSH含量降低(P<0.05);高浓度HCPT作用组GRP78和Caspase-12表达量与对照组比较增加(P<0.05)。结论 HCPT体外可抑制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存活,内质网应激机制可能参与其中。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中药青蒿琥酯(Art)和阿苯达唑(Alb)及两药联用治疗小鼠继发性棘球蚴病的疗效。方法将人工感染细粒棘球蚴囊液及包囊组织的小鼠随机分为5组,治疗组分别给予青蒿琥酯(Art)25 mg/kg·d、50 mg/kg·d、阿苯达唑(Alb)50 mg/kg·d、Art 25 mg/kg·d +Alb 25 mg/kg·d ,连续治疗90 d。模型对照组不作治疗。另设空白对照组。治疗效果以棘球蚴湿重、囊重抑制率、脾脏指数、组织病理变化及超微结构改变为评价指标。结果各用药组小鼠包囊生长明显被抑制,抑制率分别为52 .96 %,64 .34 %,65 .31 %,77 .08 %,联合用药组效果优于单独用药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各治疗组小鼠脾脏指数、血清IL-4及IgE水平均降低(P均<0 .05)。结论青蒿琥酯对小鼠棘球蚴的生长及由此引起的超敏反应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联合阿苯达唑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青蒿琥酯联合热疗对肺腺癌细胞A549的增殖抑制作用。方法将A549分为四组:A组给予不同浓度的青蒿琥酯;B组给予热疗(43℃加热1 h);C组给予青蒿琥酯联合热疗;D组为正常培养A549(对照组)。分别在处理24、48 h时用MTT法检测四组A549的生长抑制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率。结果青蒿琥酯对A549生长抑制作用与剂量—效应—时间呈正相关系,在100~800μmol/L的范围内呈线性关系。青蒿琥酯及青蒿琥酯联合热疗作用24 h半数抑制浓度(IC_(50))分别为396μmol/L和172μmol/L。与D组相比,A、C组G_0/G_1期细胞数增多,S期和G_2/M期细胞数减少(P<0.01)。A、C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6.77%和28.90%,均高于D组的2.08%(P<0.01)。结论青蒿琥酯、青蒿琥酯联合热疗可抑制A549生长,诱导细胞凋亡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体外培养的卡氏肺孢子虫(Pc)经双氢青蒿素、青蒿琥酯作用后不同时相虫体表面结构变化。方法 将Pc接种入含HepG-2细胞的培养皿内并分别加入双氢青蒿素50μmol/L、青蒿琥酯100μmol/L、喷他脒15μmol/L、0.3%乙醇与空白对照。双氢青蒿素组于用药后1、2、4、8、12、16h作扫描电镜观察,后4组于用药后12h取样作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双氢青蒿素作用2h后,Pc表面开始出现损伤,最初为表面绒毛脱落,残存绒毛肿胀呈球状,虫体体积增大。随着时间延长,虫体表面损伤明显,8h后表膜出现大小不等孔洞。青蒿琥酯组改变相同,但较轻微。结论 青蒿素衍生物可引起Pc虫体表膜损伤,通透性增加,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比较石蒜碱、阿苯达唑及石蒜碱联合阿苯达唑体外抗细粒棘球蚴原头节的作用。方法从感染羊肝上提取细粒棘球蚴原头节,体外培养3d后,分别用石蒜碱(100、500、1 000μmol/L)、阿苯达唑(50μmol/L)、石蒜碱联合阿苯达唑(100μmol/L+50μmol/L)处理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在处理后的第1、3、5、7、9d,用1%伊红染色后显微镜下观察原头节的活性,使用多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检验各组间原头节活性率的差异。结果经100、500、1 000μmol/L的石蒜碱体外作用9d后,原头节的活性分别为72.70%、14.09%和0。石蒜碱不同剂量组处理后的原头节的活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石蒜碱高、中、低剂量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相同浓度石蒜碱处理组内,不同测量时间点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石蒜碱联合阿苯达唑(100μmol/L+50μmol/L)、阿苯达唑(50μmol/L)及低剂量石蒜碱(100μmol/L)体外作用9d后,原头节的活性分别为50.20%、90.22%和72.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石蒜碱具有体外抗细粒棘球蚴原头节的作用,并表现出时间和浓度依赖性,且与阿苯达唑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8.
青蒿琥酯抗寄生虫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蒿琥酯药理作用广泛,就其对疟原虫、血吸虫、卡氏肺孢子虫、弓形虫及细粒棘球蚴5种寄生虫治疗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青蒿琥酯抗其他寄生虫的研究及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体外培养的细粒棘球蚴进行荧光染色三维重建,探讨荧光三维重建技术在细粒棘球蚴结构解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建立细粒棘球蚴体外培养体系,制作细粒棘球蚴冰冻切片,设置活体观察组、冰冻切片组及三维重建组3组,分别利用细胞核荧光染料DAPI (4’,6-diamidino-2-phenylindole, DAPI)和细胞膜荧光探针DiI(1,1’-Dioctadecyl-3,3,3’,3’-Tetramethylindocarbocyanine Perchlorate, DiI)对虫体进行染色,置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进行图像采集或三维重建,比较3种荧光成像方式的异同。结果 DAPI及DiI荧光可分别标记出细粒棘球蚴的细胞核与细胞膜结构。活体观察组仅良好显示虫体外膜结构,与冰冻切片组及三维重建组相比,虫体内部结构荧光结合效率低,无法实现虫体内部结构解析;冰冻切片组虫体内外部结构荧光标记效率高,但虫体形态均由外翻型棘球蚴转变为内陷型,虫体表面出现明显皱缩,提示虫体结构遭到破坏;三维重建组虫体形态良好,虫体内外部结构荧光结果效率高,三维重建后可同时显示虫体内外部的荧光分布。结论荧光三维重建技术应用于细粒棘球蚴的结构解析,可获取荧光信号在细粒棘球蚴空间上的分布信息,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去氢骆驼蓬碱衍生物DH-330体外诱导对细粒棘球蚴线粒体凋亡通路中Cyt-C和Caspase-3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细粒棘球蚴,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溶剂对照组(终体积浓度为1%DMSO)、阳性对照组(阿苯达唑亚砜组,ABZSO,培养液中终浓度为6.25、12.50、25.00、50.00、100.00μg/L)及DH-330处理组(培养液中终质量浓度为6.25、12.50、25.00、50.00、100.00μg/L),连续用药6d,染色观察各组细粒棘球蚴存活率,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评价DH-330对细粒棘球蚴线粒体Cyt-C释放量、Caspase-3酶活性的影响,绘制活力曲线。结果 DH-330干预后对细粒棘球蚴形态产生显著影响,50、100μg/L DH-330处理3d和6d细粒棘球蚴存活率分别为59.33%、43.25%和21.45%、3.25%,DH-330浓度组(培养液中终质量浓度为12.50、25.00、50.00、100.00μg/L)对细粒棘球蚴的杀伤作用呈时间、浓度依赖性。作用6d,ED50值为25.44μg/L。给予不同剂量的DH-330干预后Caspase-3酶活性显著增高(P0.01),且呈浓度依赖性与时间依赖性;作用3d时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细粒棘球蚴Cyt-C表达水平逐渐增高(P0.05),6d时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细粒棘球蚴Cyt-C表达水平逐渐降低(P0.05)。结论药物干预过程中,Caspase-3酶活性和Cyt-C释放量显著增加,表明线粒体凋亡通路可能参与DH-330诱导的细粒棘球蚴凋亡过程,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ERK1/2抑制剂PD98059体外抗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作用。方法体外培养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分组后分别加入100、50、25、12.5μmol/L的PD98059后继续培养7d,利用伊红染色方法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原头蚴的活力,实验重复3次,绘制原头蚴活力曲线;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下观察不同浓度PD98059组原头节表面结构改变。结果 PD98059作用1d对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具有杀伤作用,第7d100μmol/L PD98059组原头节的活力仅为(12.4±0.9)%。超微结构显示原头节顶突外翻、变形,顶突界面缺损,吸盘变形,甚至出现虫蛀样损害。结论 PD98059在体外有显著的抗细粒棘球蚴原头节的作用,可认为是一种新型的抗包虫药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青蒿琥酯在细胞水平抑制Ⅱ型登革病毒(DENV-Ⅱ)复制的效应。方法通过CCK-8法测定青蒿琥酯和利巴韦林对HepG2细胞的最大无毒剂量;通过空斑法、蛋白免疫印迹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评价青蒿琥酯抑制DENV-Ⅱ复制效应。结果 CCK-8试验测定青蒿琥酯和利巴韦林对HepG2细胞的最大无毒剂量分别为30μmol/L和50μmol/L。空斑试验显示青蒿琥酯能抑制DENV-Ⅱ粒子的释放(F=20.07,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青蒿琥酯和利巴韦林均能抑制DENV-ⅡRNA的复制(F值分别为9.928和107.2,均P<0.05),qPCR评价其半数有效抑制浓度(EC50)分别为28.89μmol/L和20.61μmol/L。蛋白免疫印迹试验显示青蒿琥酯能抑制DENV-Ⅱ包膜蛋白E的表达(F=24.23,P<0.05)。检测不同时间点给药,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在病毒感染2 h后给药有抑制DENV-Ⅱ病毒复制效应(F=3.621,P<0.05)。结论青蒿琥酯能从细胞水平上抑制DENV-Ⅱ病毒的复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阿霉素(Dox)对细粒棘球蚴原头节的体外抑制作用。方法 4 800个原头节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 1%DMSO组、 Dox组(25、 50、 100、 200、 400、 600μmol/L),每组200个原头节,设3个平行组,体外干预24 h。伊红拒染实验检测Dox干预后原头节活力,统计存活率。扫描电镜观察Dox干预后原头节表面超微结构变化。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检测Dox干预后原头节DNA损伤程度。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检测Dox干预后DNA损伤相关基因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突变激酶(ATM)、 p53、 DNA拓扑异构酶2A (Topo2a)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伊红拒染实验结果显示,空白对照组、 1%DMSO组、 25、 50、 100、 200、 400、600μmol/L Dox组细粒棘球蚴原头节的存活率分别为(99.0±0.5)%、(98.6±0.3)%、(96.0±1.4)%、(80.3±4.8)%、(75.6±6.2)%、(53.2±3.0)%、(26.4±8.1)%和0, IC50为(267.9±7.1)μmol/L。与空白对照组相比,1%DMSO组、 25μmol/L Dox组原头节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50、 100、 200、400、 600μmol/L Dox组原头节存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扫描电镜结果显示,空白对照组、 1%DMSO组原头节表面光滑,头节呈球形或椭圆形,顶突完整,微毛清晰可见;400μmol/L Dox组原头节吸盘变形,体部塌陷严重,顶突轻微变形,微毛明显脱落,虫体表层发生皱缩。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结果显示,100μmol/L Dox组原头节出现拖尾现象,彗星尾距(OTM)为16.6±1.7,与空白对照组(0.1±0.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qRTPCR结果显示,1%DMSO组原头节ATM、 p53和Topo2a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0.1、 1.1±0.1、 1.3±0.9,与空白对照组(1.0±0.1、 1.0±0.4、 1.0±0.1)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100μmol/L Dox组原头节ATM、 p53和Topo2a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38.6±3.5、 10.0±2.5、 54.0±0.8,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Dox具有体外抗细粒棘球蚴原头节作用,可引起虫体DNA损伤,可能与ATM、 p53、Topo2a的mRNA相对表达量变化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青蒿琥酯在细胞水平抑制Ⅱ型登革病毒(DENV-Ⅱ)复制的效应。方法通过CCK-8法测定青蒿琥酯和利巴韦林对HepG2细胞的最大无毒剂量;通过空斑法、蛋白免疫印迹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评价青蒿琥酯抑制DENV-Ⅱ复制效应。结果 CCK-8试验测定青蒿琥酯和利巴韦林对HepG2细胞的最大无毒剂量分别为30μmol/L和50μmol/L。空斑试验显示青蒿琥酯能抑制DENV-Ⅱ粒子的释放(F=20.07,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青蒿琥酯和利巴韦林均能抑制DENV-ⅡRNA的复制(F值分别为9.928和107.2,均P0.05),qPCR评价其半数有效抑制浓度(EC_(50))分别为28.89μmol/L和20.61μmol/L。蛋白免疫印迹试验显示青蒿琥酯能抑制DENV-Ⅱ包膜蛋白E的表达(F=24.23,P0.05)。检测不同时间点给药,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在病毒感染2 h后给药有抑制DENV-Ⅱ病毒复制效应(F=3.621,P0.05)。结论青蒿琥酯能从细胞水平上抑制DENV-Ⅱ病毒的复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青蒿琥酯对MRL/lpr狼疮鼠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 MRL/lpr鼠随机分为青蒿琥酯治疗组、环磷酰胺(CTX)治疗组和对照组.16周龄时青蒿琥酯组给予青蒿琥酯125 mg ·kg-1·d-1治疗16周,CTX组给予CTX 100 mg/kg ×2 d腹腔注射.考马斯亮蓝法检测尿蛋白定量(24 h),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dsDNA)抗体滴度,过碘酸雪夫(PAS)染色观察病理改变,免疫荧光检测补体C3沉积,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小鼠脾脏B细胞刺激因子(BAFF)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①24、28、32周尿蛋白定量(24 h)青蒿琥酯组[(4.9±1.2),(5.2±1.0),(6.4±1.2)mg]显著低于对照组[(9.0±1.3),(9.3±0.6),(10.0±1.6)mg](均P<0.01),28、32周尿蛋白定量(24h)青蒿琥酯组显著低于CTX组[(5.2±1.0)US(7.7±1.0),(6.4±1.2)vs(9.6±1.9)mg](P均<<0.05).②32周龄时青蒿琥酯组体质量[(36.3±5.5)g]高于对照组[(32.8±30)g](P<O.05),血清肌酐青蒿琥酯组[(15.9±2.4)μ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20.8±5.1)μmol/L](P<0.05).③青蒿琥酯组和CTX组肾脏病理损伤较对照组减轻,肾脏内补体c3沉积较对照组减少.④青蒿琥酯组脾脏BAFF mRNA表达(0.81±0.05)和CTX组脾脏BAFF mRNA表达(0.74±0.13)均低于对照组(0.98±0.07)(P<O.05).结论 青蒿琥酯治疗MRL/lpr狼疮鼠有效,可以改善肾脏病理损伤,降低尿蛋白,延长狼疮鼠生存期.抑制BAFF的产生可能是青蒿琥酯治疗MRL/lpr有效的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去氢骆驼蓬碱衍生物DH-330体外诱导对细粒棘球蚴线粒体调亡通路中Cyt-C和Caspase-3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细粒棘球喲,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溶剂对照组(终体积浓度为1%DMSO)、阳性对照组(阿苯达唑亚砜组,ABZSO,培养液中终浓度为6.25、12.50、25.00、50.00、100.00 pug/L)及DH-330处理组(培养液中终质量浓度为6.25、12.50、25.00、50.00、100.00ug/L).连续用药6d.染色观察各组细粒棘球蚴存活率,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评价DH-330对细粒棟球蚴线粒体Cyt-C释放量,Caspase-3酶活性的影响,绘制活力曲线。结果DH-330干预后对细粒棘球喲形态产生显著影响,50.100 yμg/L DH-330处理3 d和6 d细粒棘球蚴存活率分别为59.33%、43.25%和21.45%、3.25%,DH-330浓度组(培养液中终质量浓度为12.50、25.00、50.00、100.00 ug/L)对细粒棘球蚴的杀伤作用呈时间、浓度依赖性。作用6 d,ED50值为25.44 pug/L。给予不同剂量的DH 330干预后Caspase 3酶活性显著增高(P<0.01).且呈浓度依赖性与时间依赖性;作用3 d时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细粒棘球蚴Cy-C表达水平逐渐增高(P<0.05).6 d时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细粒棘球蚴Cy+-C表达水平逐渐降低(P<0.05)。结论药物干预过程中,Caspase-3酶活性和Cyt-C释放量显著增加,表明线粒体凋亡通路可能参与DH-330诱导的细粒棘球蚴凋亡过程,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去氢骆驼蓬碱体外诱导细粒棘球蚴原头节生长凋亡过程中虫体活力、Caspase-3及相关抗氧化酶活性变化。方法将体外培养的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分为空白对照组、溶剂组、阿苯达唑(ABZ)阳性对照组及不同浓度去氢骆驼蓬碱(25、50μmol/L)处理组进行体外干预试验,于48、96、144、192、240、288h后取样,经0.1%伊红染色后置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原头节活力。试验重复验证3次,绘制活力曲线图。用ELISA试剂盒检测作用48h、96h后各浓度组原头节caspase-3及抗氧化酶HO-1和NQO-1的活性变化。结果去氢骆驼蓬碱处理组从作用第48h开始原头节活力开始下降,培养至第240h时25μmol/L组原头节死亡率为97.9%,50μmol/L组原头节均死亡。ELISA法测定25、50μmol/L去氢骆驼蓬碱作用原头节48h后caspase-3活性分别为(32.776±8.437)ng/ml和(52.129±5.949)ng/ml,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LISA法测定25、50μmol/L去氢骆驼蓬碱作用48、96h后原头节抗氧化酶HO-1和NQO-1活性分别为(0.563±0.031)ng/ml、(1.832±0.10)ng/ml和(0.425±0.011)ng/ml、(1.288±0.05)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呈时间及剂量依赖性。结论去氢骆驼蓬碱能抑制体外培养的细粒棘球蚴原头节的生长,并能降低caspase-3及抗氧化酶活性,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筛选棘球蚴病(包虫病)潜在诊断标志物的游离DNA(cell-free DNA,cfDNA)序列,并初步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从西藏自治区采集确诊细粒棘球蚴病患者外周血,分离血浆,提取cfDNA并重测序;对测序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与人参考基因组和细粒棘球绦虫基因组综合比对,筛选诊断标志物候选序列;分别以细粒棘球蚴病患者和健康人血浆cfDNA为模板,采用qPCR分析诊断标志物候选序列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结果共采集6份细粒棘球蚴病患者血浆,提取的血浆cfDNA条带较为均一,主要集中于150~200 bp;经重测序和序列比对获得一组候选序列,qPCR分析后初步筛选出一条101碱基的序列,用其检测8例细粒棘球蚴病患者血浆cfDNA,其中5例阳性,敏感性为62.5%;检测健康人血浆的特异性为87.5%(7/8)。结论细粒棘球蚴病患者血浆中存在虫源cfDNA,该序列具有作为诊断标志物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19.
青蒿素衍生物体外抗卡氏肺孢子虫作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体外培养的卡氏肺孢子虫(Pc)经双氢青蒿素、青蒿琥酯作用后不同时相虫体表面结构变化。方法 将Pc接种人含HepG-2细胞的培养皿内并分别加入双氢青蒿素50μmo1/L、青蒿琥酯100μmo1/L、喷他脒15μmo1/L、0.3%乙醇与空白对照。双氢青蒿素组于用药后1、2、4、8、12、16h作扫描电镜观察,后4组于用药后12h取样作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双氢青蒿素作用2h后,Pc表面开始出现损伤,最初为表面绒毛脱落,残存绒毛肿胀呈球状,虫体体积增大。随着时间延长,虫体表面损伤明显,8h后表膜出现大小不等孔洞。青蒿琥酯组改变相同,但较轻微。结论 青蒿素衍生物可引起Pc虫体表膜损伤,通透性增加,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去氢骆驼蓬碱对细粒棘球蚴的线粒体Drp1、Mfn2蛋白表达以及线粒体途径凋亡的影响。方法 无菌采集细粒棘球蚴,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4个不同药物干预组。共干预5 d,采用亚甲蓝拒染试验观察细粒棘球蚴存活率,采用活性氧试剂盒检测ROS生成水平,结合Mito-Tracker Red CMXRos、Mito-Tracker Green荧光探针染色技术及JC-1染色技术综合检测线粒体膜电位和线粒体损伤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细粒棘球蚴融合分裂蛋白Drp1、Mfn2、凋亡蛋白Bcl-2、Cyt-C表达水平变化。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25μg/mLABZSO组、25μg/mLHM组、12.5μg/mLMdivi-1组、HM:Mdivi-1组(25μg/mL:12.5μg/mL)细粒棘球蚴平均存活率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与阳性药组相比,HM:Mdivi-1组(25μg/mL:12.5μg/mL)细粒棘球蚴平均存活率显著降低(P<0.05)。ROS试验显示,各干预组平均荧光强度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均增强(均P<0.01)。Mito-Track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