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21):1943-1948
[目的]评价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长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月,应用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的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并获得2年以上随访的患者共25例,男10例,女15例;年龄30~59岁,平均42.5岁。25例均行腰椎开窗髓核摘除并置入Wallis系统。连续性随访获得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腰痛VAS评分、下腰痛JOA评分、ODI评分。X线片上测量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病变节段及相邻节段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及椎间盘高度(disc height,DH)的变化。随访有无Wallis系统相关并发症,末次随访行MRI检查分析Wallis置入节段椎间盘影像学变化。[结果]25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30~45个月,平均38个月。影像学显示内置物无松动、移位或断裂,椎板或棘突无骨折。术后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均有不同程度改善。3例腰椎间盘突出复发。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VAS评分、下腰痛JOA评分及ODI评分与术前相比均明显改善(P0.01),且末次随访时上述评分均较术后3个月明显改善(P0.01)。术后3月及末次随访手术节段及邻近节段活动度较术前均减小(P0.05),其中手术节段明显减小(P0.001)。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手术节段椎间盘高度较术前均减小(P0.05),而邻近节段较术前未有明显变化(P0.05)。MRI检查未发现椎间盘退变加速、部分患者可见椎间盘水化。围手术期及随访期间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单纯腰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较好的中长期疗效,但不能降低手术节段椎间盘突出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Wallis棘突问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术后平均3.5年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7 月~2010年7月在我院行单节段椎板间开窗减压伴或不伴髓核摘除后棘突问置入Wallis系统治疗的79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连续性随访获得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JOA评分、ODI评分,X线片上测量术前、末次随访时的手术及上下邻近节段(即为手术节段、手术节段的上一位及下一位邻近节段)前凸角(Cobb角)及其屈伸活动度(ROM),MRI随访获得术前、末次随访时的手术及上下邻近节段椎问盘高度,并对椎问盘行改良Pfirrmann's分级,计算其改善率 记录所有患者术中、术后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79例患者均为单节段置入Wallis系统,其中75例获得连续性随访,平均随访42.97±2.74个月(28~49个月),4例失访,未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JOA评分及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01),且末次随访时上述评分均较术后3个月明显改善(P<0.001);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过伸位Cobb角、ROM均较术前明显减小(P<0.001),而上下邻近节段均较术前明显增大(P<0.001),手术及上下邻近节段侧位和过屈位Cobb角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椎间盘高度与术前比较稍增加(P<0.001),而上下邻近节段椎问盘高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末次随访改良Pfirrmann's分级对比显示:手术节段椎间盘总的改善率为45.3%,无明显改变的比率为52.1%,退变加重率为2.6%;而上下邻近节段无明显改善或加重,部分患者由Ⅲ级转为Ⅱ级.结论:应用Wallis棘突问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术后平均3.5年随访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2010年7月本院骨科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70例,其中40例行髓核摘除+Wallis棘突间固定(Wallis 组),30例行单纯髓核摘除(单纯组).观察两组患者病变节段术前术后椎间盘平均高度(disc height,DH)及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的变化、术前术后的疼痛视觉模糊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下腰痛疾患疗效评分(Japanese Orthopedics Association,JOA)、Oswestry功能残障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术后随访9~34个月,平均(18.24±5.15)个月.[结果]Wallis组术后1周DH值较术前显著增高,且术后末次随访时(平均18.2个月)较术前无显著变化;而单纯组术后1周DH值较术前无显著变化,术后末次随访时较术前减小.Wallis组术后ROM值比术前显著减小(P<0.05),而单纯组则与术前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1周两组间的VAS评分、JOA评分及ODI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末次随访时Wallis组优于单纯组(P<0.05).[结论]Wallis 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与单纯髓核摘除术相比,具有满意的近期影像学及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性研究非融合技术(Wallis)治疗伴有Modie Ⅰ型改变的巨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结果,观察腰背痛缓解程度及终板变化情况.[方法]2008年1月~2008年8月,共治疗2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伴Modie Ⅰ型改变的患者,均为L4,5间隙.男10例,女16例;平均年龄38岁.所有病例均行椎间盛突出髓核摘除+Wallis动态固定术.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摄腰椎正侧位及动力位X线片,分别测量椎间盘前、后缘高度,椎间孔高度,观察术前及末次随访手术节段MRI T2加权像终板变化,同时进行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平均随访24.2(20~29)个月.[结果]术后3个月及未次随访的ODI及VAS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下降(P<0.001),术后3个月时椎问盘后缘高度及椎间孔高度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椎间盘前缘高度较术前略有增加(P>0.05),但末次随访时高度呈卜降趋势.获得随访的20例MRI表现仅有2例手术节段终板退变为Modic Ⅱ型.[结论]棘突间撑开装置Wallis作为一种颅防及治疗腰椎早期退变疾病的非融合技术,能有效缓解腰腿痛,一定程度上延缓病变节段椎间盘的退变,同时能较好的维持手术节段的椎间盘及椎间孔高度,远期疗效尚需长期的随访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与棘突间动态固定术(Wallis)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症合并椎间失稳的临床效果及对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2010年7月我科手术治疗L4/5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症合并椎间失稳患者61例,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9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32例;采用PLIF术式固定融合患者32例,棘突间Wallis动态固定患者29例.术前、术后1个月、1年以及末次随访时,采用JOA评分及腰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临床疗效;根据UCLA标准对相邻节段L3/4及L5/S1椎间盘进行退变分级;利用T1ρ-MRI技术量化相邻节段椎间盘髓核T1ρ值.结果:随访时间48~77个月,平均61.3个月,其中PLIF组和Wallis组平均随访时间分别为63.4和59.6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2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构成比、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分级及相邻节段椎间盘T1ρ值均无明显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PLIF组与Wallis组ODI评分改善率分别为76.1%、78.5%,JOA评分改善率分别为69.2%、75.0%,均无统计学差异(P=0.78,0.85).末次随访时,PLIF组L3/4以及L5/S1节段椎间盘退变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91,0.70).术前、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时,PLIF和Wallis组L3/4椎间盘T1ρ值分别为115.4 ±8.9ms、111.6±12.3ms、91.6±11.1ms和112.4±10.0ms、109.9±9.2ms、103.5±10.8ms,L5/S1椎间盘T1ρ值分别为95.4±7.7ms、94.6±9.6ms、88.1±12.6ms和96.3±9.2ms、95.4±8.5ms、91.3±11.4ms,两组术后1个月L3/4、L5/S1椎间盘T1ρ值与术前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LIF组:P=0.67,0.75;Wallis组:P=0.72,0.64);末次随访时,PLIF组L3/4椎间盘T1ρ值明显低于Walli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而L5/S1椎间盘T1ρ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9).结论:PLIF术式与棘突间动态固定(Wallis)治疗腰椎退变性疾患均可获得满意的中期临床疗效,而后者在减少固定术后上位相邻节段退变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与传统钉棒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对邻近节段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01-2016-10行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5例,作为观察组,以同期接受传统钉棒系统治疗的4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评价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并进行组间对比。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观察组下腰痛VAS评分、ODI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末次随访的手术节段上位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椎间活动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传统钉棒系统,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更好,且不会加速邻近节段椎体退变。  相似文献   

7.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13):1173-1178
[目的]分析Dynesys动态固定术后腰椎节段的放射学变化和残留椎间盘的再水化现象。[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2013年10月在本院接受Dynesys动态固定的38例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患者资料,记录患者术前,术后10 d,末次随访时VAS、ODI评分,采用腰椎X线片测量椎间隙前后缘高度、腰椎前凸角及屈伸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利用腰椎MRI计算手术节段椎间盘平均标准椎间盘信号(calibrated disc signal,CDS)。[结果]38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25.11±6.96)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腰腿痛VAS评分和ODI指数较手术前后明显改善(P0.05)。手术节段椎间隙前、后缘高度较手术前后均明显降低(P0.05)。上位邻近节段椎间隙前缘高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后缘高度较手术前均显著下降(P0.05),平均丢失(10.34±9.81)%。下位邻近节段椎间隙前后缘高度及腰椎前凸角均无显著变化。手术节段屈伸ROM比术前明显减少(P0.05),但仍保留术前ROM的64.11%;相邻节段及腰椎整体ROM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3例患者接受腰椎MRI复查,平均CDS由术前(42.74±13.15)%改善至(47.69±14.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结论]Dynesys非融合术后残留椎间盘出现再水化,表明其可能具有促进退变椎间盘修复的作用。该系统保留了固定节段一定ROM,不引起邻近节段过度活动。但是术后存在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丢失以及上位邻近节段代偿性前凸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长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2月~2007年12月17例因脊髓型颈椎病行单节段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且随访10年以上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时年龄37~76岁(平均57.2±8.9岁),男13例,女4例。手术节段:C4/5 3例,C5/6 9例,C6/7 5例。依据术前CT及MRI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两组:单纯颈椎间盘突出组7例,合并骨赘形成组10例。分别于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评估患者影像学指标,包括颈椎整体活动度(ROM)、手术节段ROM、手术节段Cobb角与高等级(3~4级)椎旁骨化;临床功能评价指标包括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及Odom′s评定。比较两组间各评价指标的差异及组内术前术后各指标差异。计量数据使用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等级数据使用非参数检验中的Mann-Whitney检验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结果:单纯颈椎间盘突出组患者手术时年龄56.1±11.7岁,男5例,女2例,C5/6节段3例,C6/7节段4例,手术节段ROM术前为8.18°±3.70°,末次随访时为9.07°±4.76°,1例出现ROM丧失;颈椎整体ROM术前为42.78°±14.89°,末次随访时为47.34°±6.93°;手术节段Cobb角术前为2.77°±1.08°,末次随访时为2.37°±1.48°;各影像学评估指标(颈椎整体ROM、手术节段ROM、手术节段Cobb角)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1例(14.3%)出现局部后凸,1例出现高等级椎旁骨化。合并骨赘形成组患者手术时年龄57.9±7.0岁,男8例,女2例,C4/5节段3例,C5/6节段6例,C6/7节段1例,手术节段ROM术前为11.46°±5.19°,末次随访时为6.41°±4.87°,3例出现ROM丧失;颈椎整体ROM术前为45.53°±11.89°,末次随访时为41.60°±13.45°;手术节段Cobb角术前为2.14°±1.35°,末次随访时为1.29°±1.33°,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ROM及Cobb角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1例出现局部后凸,4例出现高等级椎旁骨化。末次随访时,单纯颈椎间盘突出组患者JOA评分改善率为(76.73±25.53)%,NDI%下降(12.29±6.26)%,Odom′s标准评定优良率为100.0%;合并骨赘形成组患者JOA评分改善率为(82.90±19.03)%,NDI%下降(10.00±4.32)%,Odom′s标准评定优良率为100.0%。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颈椎整体ROM、手术节段ROM、手术节段Cobb角、JOA评分、NDI%及Odoms评分两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具有较好的长期疗效。单纯颈椎间盘突出导致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远期手术节段ROM的维持优于合并骨赘形成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 :回顾性分析椎间盘切除+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长期疗效。方法 :2008年7月~2012年7月因腰椎间盘突出症在我院行椎间盘切除+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内固定治疗的患者84例,其中61例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男38例,女23例;年龄31~58岁(46.3±11.5岁),随访时间60~108个月(74±14个月)。术前、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同时行影像学评估,包括手术节段及上位相邻节段椎间隙高度、椎间活动度(rang of motion,ROM)、UCLA椎间隙退变分级(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以及椎间盘退变Pfirrmann分级。结果: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和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所有病例均未见椎间盘突出复发。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术后3个月(12.3±2.3mm)较术前(11.8±1.8mm)增加,末次随访时(10.1±1.7mm)较术前降低(P0.05);上位相邻节段各时间点无显著性差异。手术节段椎间ROM在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分别为5.3°±1.8°及3.6°±1.9°,与术前(8.1°±2.8°)比较均显著性降低(P0.05);上位相邻节段ROM在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分别10.3°±3.8°和11.4°±3.7°,均较术前(8.5°±3.0°)显著性增加(P0.05)。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UCLA分级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12例(19.7%)上位相邻节段发生影像学退变,1例发生症状学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手术节段和上位邻近节段术前与末次随访椎间盘Pfirmman分级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例出现螺钉断裂,未发生螺钉松动等其他并发症。结论:腰椎间盘切除后应用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获得满意的中长期疗效,能维持手术节段稳定,保留手术节段部分椎间活动度。  相似文献   

10.
宋鹍鹏  张斌  马炬雷  王兵  陈博 《中国骨伤》2019,32(11):991-996
目的:探讨Wallis和Coflex棘突间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中期临床疗效以及对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应用棘突间固定系统治疗的L_(4,5)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5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1例,女24例;年龄25~67岁,平均43.3岁;腰椎管狭窄症2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34例。根据所采用的棘突间固定系统不同将患者分为Wallis组(33例)和Coflex组(22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腰痛和下肢痛进行评分;根据腰椎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腰椎功能;通过影像学资料测量手术前后手术节段和邻近节段活动度、椎间盘高度以及上位邻近节段Pfirrmann等级的变化情况。结果:5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8~72个月,平均60.4个月。术后48个月时,两组患者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腰椎JOA评分和ODI评分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节段的活动度和椎间盘高度较术前均明显减小(P0.05),而上下邻近节段的活动度和椎间盘高度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间椎间隙高度和活动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上位邻近节段Pfirrmann分级较术前差异不明显(P0.05)。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手术节段在术后1~3年复发,其中Wallis组3例,Coflex组1例,平均年龄35.2岁。结论:Wallis和Coflex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具有相同中期疗效,可延缓邻近节段退变,但不能阻止椎间盘突出的复发。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回顾性对照研究Wallis、Coflex两种棘突间撑开装置治疗早期腰椎退变的临床学及影像学结果.[方法]2007年10月~2009年2月,共治疗54例轻度至中度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均为L1、5间隙.其中Coflex组32例,男14例,女18例;平均年龄47岁,Wallis组20例,男8例,女12例;平均年龄49岁.所有病人均行腰椎椎板开窗+髓核摘除减压+棘突间撑开系统植入术,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拍腰椎正侧位及动力位X线片,分别测量椎间盘前、后缘高度,椎间孔高度,手术节段活动范围,同时进行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ODI)及VAS评分.Coflex 组术后平均随访25个月,Wallis组术后平均随访20个月.[结果]两组病人术后ODI及VAS评分均明显下降(P<0.01),两组术后3个月椎间盘后缘高度及椎间孔高度均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但末次随访时高度有所丢失.椎间盘前缘高度术后各个随访点与术前无统计学差异.手术节段活动度均较术前有所下降(P<0.05),两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两种棘突间撑开系统作为一种预防及治疗腰椎早期退变疾病的非融合技术,都能取得良好疗效,不因内置物的不同而影响疗效,都能够较好的维持手术节段的椎间盘及椎间孔高度,最大程度保留手术节段的活动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harité人工腰椎椎间盘置换治疗退行性腰椎椎间盘疾病及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2005年1~11月,采用Charité人工腰椎椎间盘置换术治疗18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计20个椎间隙。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术前与术后以及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的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统计并发症。结果随访时间平均为45.6个月。术前平均ROM为8.1°,术后8.8°(P〉0.05),末次随访8.4°(P〉0.05);术前VAS平均72.8分,术后为32.2分(P〈0.01),末次随访时为28.2分(P〈0.01);术前ODI平均为57.0分,术后为31.4分(P〈0.01),末次随访为27.6分(P〈0.01)。1例在随访半年时自述逆向射精。1例双节段置换的患者发生了异位骨化。无其他并发症。结论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操作简便,疗效满意,并发症少,是治疗退行性腰椎间盘疾病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优势,观察其延缓邻近节段退行性变的作用。方法收治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30例行腰椎间盘摘除术+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固定,对照组30例行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对比,观察组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在VAS和JOA评分方面,两组术后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P0.05),术后3年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在邻近节段的椎间隙高度和椎管面积比较,两组术后1个月无显著差异,术后3年观察组未见明显变化,对照组则有显著退化(P0.05)。结论 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其手术破坏性较小,术中出血量少,对邻近椎体退行性变可起到明显的延缓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性分析椎间盘切除、棘突间Wallis系统置入术治疗退行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2007年1月~2009年12月,本科采用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21例L3、4、L4、5退行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观察、统计病人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选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术后VAS评分及ODI均得到明显改善,与术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椎间盘切除、棘突间Wallis系统置入术治疗退行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有效的,但宜观察术后腰椎活动度和长远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CTDR)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10月本院收治的随访4年的81例单节段退变性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分为CTDR组(n=41)及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CDF)组(n=40)。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和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进行功能评价,采用Mc Afee分级评定异位骨化情况,并进行组间比较。通过MRI进行影像学评估,比较2组手术节段、邻近节段活动度(ROM)和C_(2~7) Cobb角。结果两组患者术后NDI和JOA评分明显改善。术后1个月CTDR组NDI明显高于ACDF组,在工作、驾车和娱乐3个项目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JOA评分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上、下邻近节段ROM和C_(2~7) Cobb角方面,CTDR组术前、术后变化不明显;ACDF组上位邻近节段ROM术后明显增加,C_(2~7) Cobb角术后明显减小,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TDR组与ACDF组相比,术后上位邻近节段ROM及C_(2~7) Cobb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DR组在末次随访时共有15例患者出现异位骨化,2例假体下沉,1例椎体前缘骨赘吸收。ACDF组无椎间融合器下沉、植骨不愈合、畸形愈合、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CTDR在早期恢复独立生活能力方面优势明显,中期随访可较好维持颈椎生理曲度及置换节段ROM,减少相邻节段的异常活动,保护邻近椎间盘,但中期随访发现有异位骨化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Coflex棘突间动态固定系统在治疗腰椎间盘退行性变中的应用进行短期疗效评价,比较其与PLIF传统方法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2010年4月采用Coflex动态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的病例28例,男性13例,女性15例;年龄48~69岁,平均56.7岁。病史10~54个月,平均20.4个月。随访12~22个月。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32例患者,男性14例,女性18例;年龄46~72岁,平均60.8岁。通过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影像学分析来评价其疗效。[结果]与PLIF组相比,Coflex组术前及末次随访VAS腰痛评分、术前及末次随访ODI、术前手术节段及上邻节段RO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oflex组末次随访手术节段ROM较PLIF组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oflex组末次随访手术上邻节段ROM较PLIF组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oflex在治疗腰椎间盘退行性变中,对维持脊柱单元运动稳定性、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根性症状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分析棘突间动态非融合装置Coflex与腰椎后路融合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中期疗效,探讨Coflex在预防相邻节段退变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2012年6月应用棘突间动态非融合Coflex和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L_(4、5)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Coflex组和融合组。患者于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对患者术前及术后随访时的腰椎侧位X线片及过伸、过屈侧位X线片和MRI片进行测量,用统计软件SPSS 18.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Coflex组及融合组分别有20及22例患者被纳入本研究。两组患者术前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及随访时间均匹配。两组VAS、ODI评分末次随访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Coflex组L_(3、4)节段ROM与手术前无明显差异(P0.05),融合组L_(3、4)节段ROM末次随访(7.38±1.15)°比手术前增加(5.75±0.4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两组L_(3~4)和L_5~S_1椎间隙高度与术前比较有降低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Coflex组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改良Pfirrmann分级,共有4例升高,融合组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分级共有10例升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棘突间动态非融合Coflex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可达到与融合固定同样的中期临床疗效,并且在减少相邻节段退变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后路局限性减压Wallis棘突间稳定系统动态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2007年3月~2009年3月,28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在我院行后路局限性椎管减压、棘突间置入Wallis稳定系统动态固定治疗。男13例,女15例;年龄48~67岁,平均59岁。病变节段:L4/5 18例,L3/4 5例,L4/5和L3/4双节段5例。术前、术后3d、术后6个月与末次随访时进行VAS评分,并在X线片上测量手术节段椎间隙与椎间孔高度。记录所有患者术中、术后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23例单节段、5例双节段置入Wallis棘突间稳定系统,手术时间35~80min,平均45min;术中出血50~180ml,平均80ml。术中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2例失访,26例获得12~32个月随访,平均随访22个月,术后3d、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椎间隙及椎间孔高度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患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术后3d、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未发现假体移位等并发症,随访期间所有患者未出现节段不稳或邻近节段退行性改变。结论:后路局限性椎管减压后应用Wallis棘突间稳定系统动态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短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颈前路单节段融合术椎间撑开高度与邻近节段早期退变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4月粤北人民医院采用颈椎前路单节段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术(ACDF)治疗的44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融合节段手术前后椎间隙高度变化进行分组:A组(12例):椎间撑开高度≤2 mm;B组(16例):椎间撑开高度2~4 mm;C组(16例):椎间撑开高度4 mm。分别测量各组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颈椎融合节段Cobb角和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计算术前、末次随访R值及R'值,观察末次随访邻近节段骨质增生及颈部轴性症状(AS)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各组颈椎融合节段Cobb角和JOA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R值和R'值明显低于术前(P0.05)。比较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3组间颈椎融合节段Cobb角及R值、R'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B组与A、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C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末次随访B组融合节段Cobb角较术后1周下降角度小于A、C两组(P0.05);末次随访B组邻近节段骨质增生及AS发生率亦明显低于A、C组(P0.05)。结论ACDF治疗颈椎病近期疗效良好,椎间撑开过度或撑开不足可能是引起术后早期邻近节段退变的因素之一,椎间撑开高度在2~4 mm之间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Prestige-LP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跳跃型颈椎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5年2月在本院接受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的29例跳跃型颈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均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分、颈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估临床效果;采用颈椎正侧位及功能位X线片测量颈椎曲度,跳跃节段椎间角度、置换节段、跳跃节段的屈伸活动度(ROM)和椎间高度,以及C2~7屈伸ROM。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82个月,平均25.1个月。所有患者的神经症状均明显好转,术后各随访时间点SF-36、JOA评分、VAS评分、N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跳跃节段屈伸ROM由术前的12.72°±3.80°增加到16.04°±3.17°(P0.05),后逐渐减小,至末次随访时接近术前水平。术后上、下置换节段的椎间高度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跳跃节段椎间角度、置换节段及C2~7 ROM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restige-LP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跳跃型颈椎椎间盘突出症能较好地保留置换节段、跳跃节段及颈椎整体的运动学特性,且术后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