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究头穴丛刺联合颈部中药熏药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于我院就诊的颈性眩晕患者72例,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头穴丛刺治疗,研究组采用常规头穴丛刺联合颈部中药熏药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平均流速、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发生不良反应。治疗后,两组椎动脉平均流速、基底动脉平均流速、眩晕评分、肩颈痛评分以及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总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05);研究组椎动脉平均流速、基底动脉平均流速、眩晕评分、肩颈痛评分以及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总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穴丛刺联合中药熏药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椎-基底动脉流速减缓状态,缓解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头穴丛刺与常规体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的疗效差异。方法:将48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头穴丛刺并加电针的方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体针进行操作;10次为一疗程,连续治疗两个疗程后两组进行疗效对比,并比较治疗前后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结果:治疗组改善临床症状总有效率为(91.7%),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5.0%(P〈0.05)。结论:头穴丛刺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其疗效优于普通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丛刺齐刺法结合寰枢关节复位技术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颈性眩晕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丛刺齐刺法结合寰枢关节复位技术)和对照组(传统推拿疗法),每组各30例。观察两组病人应用经颅多普勒(TCD)检测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的变化,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83. 3%,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0. 05),具有显著差异。两组受试者治疗后的眩晕症状、功能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 0. 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减低(P 0. 05)。两组治疗后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流速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且治疗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丛刺齐刺法结合寰枢关节复位术对颈性眩晕治疗有效,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头针配合穴位透刺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8例采用头针配合穴位透刺法治疗,对照组38例采用常规针刺颈部夹脊穴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4.74%,对照组为76.32%,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针配合穴位透刺法可以更有效地改善眩晕患者的症状.  相似文献   

5.
丛安南  孙谊 《光明中医》2023,(12):2352-2354
目的 观察项七针配合升降穴刺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荣成市中医院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运用项七针配合升降穴刺法治疗,对照组运用常规穴位治疗并观察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以及经颅多普勒超声的改变。结果 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的差值经2个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经TCD检测基底动脉、左椎动脉、右椎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经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项七针配合升降穴刺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止眩通痹汤内服配合浮针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颈性眩晕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中药内服组、中药内服加浮针组、西药对照组,治疗30 d后,观察症状和功能评分、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评价疗效。结果中药内服加浮针组总有效率100%,中药内服组为96.00%,均高于对照组的55.00%(P0.05)。中药内服加浮针组治疗后症状和功能评分、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优于中药内服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止眩通痹汤内服配合浮针能明显改善颈性眩晕患者症状、恢复功能,增加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头穴透刺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头穴透刺和分型针刺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患者分为头穴透刺组和分型针刺组,每组30例.头穴透刺组穴取百会透前顶、率谷透曲鬓、玉枕透天柱,行透刺配合电针治疗;分型针刺组依据证型不同取相应腧穴,风阳上扰型取肝俞、行间等,痰浊上蒙型取阴陵泉、丰隆等,气血亏虚型取百会、血海等,肝肾阴虚型取肝俞、肾俞等,行针刺配合电针治疗.10次为一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两组疗效、症状及体征积分,并且行经颅多普勒(TCD)检查观察治疗前后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后动脉(PCA)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结果:头穴透刺组总有效率为96.7%(29/30),优于分型针刺组的83.3%(25/30)(P<0.05);两组治疗后眩晕程度、眩晕频率、持续时间、伴随症状各项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且头穴透刺组改善更明显(均P<0.05);两组治疗后双侧MCA、ACA、PCA最高平均血流速度均明显下降(P<0.05,P<0.01),且头穴透刺组下降更明显(均P<0.05).结论:采用头穴透刺疗法能明显缓解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患者的眩晕症状,减少发作次数,改善伴随症状,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分型针刺组.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针刺颈夹脊穴为主配合按摩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收集2006年1月至2006年12月东直门医院针灸科门诊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治疗组以针刺颈夹脊穴配合推拿治疗:对照组采用推拿治疗,治疗2周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总体疗效、症状评分、单一症状疗效及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平均值的变化情况.结果 ①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体疗效构成(Z=2.594)、痊愈率(x2=5.963)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308,P>0.05);②症状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均较同组治疗前明显改善(t治疗组=8.680,t对照组=8.266,P均<0.01),其中治疗组症状积分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39<0.05).③单一症状疗效比较:治疗组眩晕、恶心呕吐症状的改善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598、2.984,P<0.05);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平均值比较各组疗前、疗后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颈夹脊穴为主配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较单用推拿治疗明显提高,且对缓解患者主症眩晕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颈性眩晕患者应用头针丛刺结合颈椎稳定性训练的临床疗效。方法:来我院确诊的8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头针丛刺结合劲椎稳定性训练组,33例)和对照组(头针丛刺组,34例),连续治疗10周后两组进行疗效及 ESCV 对比。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6.97%;对照组为82.35%。治疗组治愈率为72.73%;对照组治愈率44.12%。经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 ESCV 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两组间 ESCV 评分相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头针丛刺与颈椎稳定性训练有机结合治疗颈性眩晕疗效确切,且优于单纯头针丛刺疗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针康法(头穴丛刺配合康复技术)+中药泡洗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疼痛、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作用。方法:120例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针康组及泡洗组各40例,分别采用头穴丛刺配合康复技术+中药泡洗、头穴丛刺配合康复技术、中药泡洗,比较三组患者NRS评分、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三组患者NR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组显著低于针康组及中药泡洗组(P0.01);治疗后三组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且治疗组明显高于针康组及中药泡洗组(P0.05)。结论:针康法联合中药泡洗能有效缓解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改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1.
冯卫东  徐辉 《河北中医》2010,32(3):331-332,343
目的观察中药清晕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2组,对照组30例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10mg,日1次口服;治疗组6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清晕汤治疗,每日1剂,水煎服。2组均4周为1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临床疗效、椎动脉平均流速、基底动脉平均流速及血流变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7%,对照组66.7%。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治疗后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流速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P0.05),治疗组改善作用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和红细胞聚集指数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P0.01),红细胞变形能力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其改善作用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清晕汤联合西药治疗VBI性眩晕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恢刺颈外脊穴配合赵氏雷火灸治疗颈性眩晕症疗效。方法我们选取82例颈性眩晕患者,采用随机、盲法,设本法治疗组和针刺药袋外敷对照组。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5%,症状体征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外夹脊穴为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较好,明显改善椎—基动脉供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头穴丛刺和项穴丛刺对脑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脑血流即时效应的影响。方法将57例脑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29例和对照组28例。治疗组采用头穴丛刺治疗,对照组采用项穴丛刺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经颅多普勒(transeranial doppler,TCD)所示大脑中动脉(MCA)、颈内动脉(ICA)、基底动脉(BA)、小脑后下动脉(PINCA)、椎动脉(VA)的收缩期血流速度(Vs)、舒张期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各血管(MCA、ICA、BA、PINCA、VA)血流速度(Vs、Vd、Vm)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对照组治疗后MCA、ICA、VA及PINCA血流速度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后BA的Vs与Vm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各血管血流速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穴丛刺和项穴丛刺均能即时改善患者大脑各低流速血管的Vs、Vd、Vm,两种刺法对各血管Vs、Vd、Vm改善程度相近。  相似文献   

14.
朱红  韩咏梅 《中医正骨》2005,17(5):17-18,66
为观察葛根素注射液合颈椎牵引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选择颈性眩晕患者199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17例,予葛根素注射并配合颈椎牵引治疗;对照组82例,仅予葛根素注射液治疗.观察疗效及痊愈时间.结果显示,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痊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治疗组中有效者临床症状改善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01);治疗组1~5天内的痊愈率和6~10天内的痊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5);治疗组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平均流速的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1).表明葛根素注射液合颈椎牵引治疗颈性眩晕比单纯应用葛根素注射液疗效确切且起效迅速.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以"老十针"为主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颈性眩晕患者70例,随机分入治疗组35例,以"老十针"为主穴针刺治疗,对照组35例,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时间为4周,观察治疗前后2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颈性眩晕量表积分及临床有效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治疗组椎基底动脉血流改善优于药物对照组(P0.05);治疗组颈性眩晕各症状积分和总积分改善上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十针"为主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明显优于药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头穴丛刺配合梅花针叩刺治疗心胆气虚恶心失眠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心胆气虚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头穴丛刺配合梅花针叩刺)和对照组(常规穴位针剌组),各30例。每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6天,休息1天,6次为1个疗程,共4个疗程。观察患者治疗前后PSQI量表评分和心胆气虚症状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PQSI各成分积分及总分、心胆气虚型不寐症状评分均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临床疗效分析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针丛刺配合梅花针叩刺治疗心胆气虚型失眠临床疗效显著,且明显优于常规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分析针刺颈夹脊穴配合艾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间我院接治的68例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记录资料。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1.18%,治疗后的基底动脉平均流速为(33.05±6.21)cm/s,椎动脉平均流速为(32.51±5.28)cm/s,症状与功能评分为(23.71±4.48)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颈夹脊穴配合艾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显著,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傍刺病变节段对应的颈夹脊穴配合艾条压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颈性眩晕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傍刺病变节段颈夹脊穴配合艾条压灸治疗;对照组口服盐酸氟桂利嗪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功能评分、TCD检查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为7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症状积分均有提高(P0.05),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基底动脉(BA)、左侧椎动脉颅内段(LVA)、右侧椎动脉颅内段(RVA)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对照组BA[舒张期末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LVA(Vd)、RVA[收缩期末血流速度(Vs)、Vm]较治疗前有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BA(Vs、Vd、Vm、PI)、LVA(Vs、Vm)、RVA(Vs、Vd)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傍刺法配合艾条压灸治疗颈性眩晕疗效优于常规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9.
傍刺天柱穴为主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观察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朱国祥  岳红  陈华德 《中国针灸》2003,23(11):665-667
目的 :观察多针刺法与单刺法的效应差异。方法 :将 62例确诊为颈性眩晕的病人随机分为2组 :治疗组以傍刺天柱穴为主 ;对照组取穴与治疗组同 ,均按常规单刺 ,对治疗后 2组病人的主要症状进行评估 ,同时分别经颅脑多普勒检查 ,观察双侧椎动脉、椎 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结果 :治疗后 2组均有显著疗效 (P <0 0 5) ;治疗后 2组椎动脉、椎 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有明显改善 (P <0 0 1 ,P <0 0 5) ,2组间比较显示总有效率及颅脑多普勒指标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结论 :傍针刺较单刺法在治疗颈性眩晕时更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头颈循经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推拿法治疗;治疗组30例采用头颈循经推拿法治疗。两组每周治疗5次,10次为1个疗程。比较治疗前和疗程结束后两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积分,并用经颅超声多普勒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平均流速变化情况,对比两组疗效。结果:疗程结束时两组颈性眩晕症状和功能积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 0. 05),治疗后治疗组颈性眩晕症状和功能积分高于对照组(P 0. 05);疗程结束后两组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平均流速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 0. 05),治疗后治疗组的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平均流速改善更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疗程结束时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 6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头颈循经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