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19):1745-1748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早期临床疗效及手术技巧。[方法]收集本院2014年11月~2015年9月收治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35例,均为单侧侧隐窝狭窄,均行症状侧侧方椎间孔入路,L4、5节段24例,L5S1节段11例。平均病程23.9个月,平均随访时间6.5个月。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 d、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行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改良Mac Nab疗效评定标准对临床疗效进行分析评估,对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X线片、CT和MRI影像学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并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等临床资料。[结果]腰痛VAS评分从术前(7.21±0.22)降至术后1 d、3个月、末次随访时的(1.97±0.19)分、(1.35±0.24)分、(1.13±0.25)分;腿痛VAS评分从术前(8.54±0.22)分降至术后1 d、3个月、末次随访时的(2.08±0.28)分、(1.11±0.16)分、(1.06±0.33)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ODI评分分别从术前(75.89±2.61)分降至(23.22±3.09)分、(15.17±1.42)分、(13.85±1.26)分。末次随访时,依据改良的Mac Nab标准评估,优良率达91.4%。[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在早期可有效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使神经根在侧隐窝处得到及时彻底减压及松解,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估经皮椎板间入路内窥镜下减压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1月~2014年12月采用经皮椎板间入路内窥镜下减压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126例,男82例,女44例;年龄46~83岁(65.8±12.4岁)。L4-5节段狭窄73例,L5-S1节段狭窄53例。术前和术后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对患者进行评估,改良Mac Nab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126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48~75min(61.4±11.4min),术中透视2~4次(2.4±0.3次),手术切口长约7mm,住院时间3~4d(3.2±0.2d)。术中均未发生硬膜囊撕裂、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随访24~30个月(26.5±2.1个月),术前和术后1d、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时的腰痛VAS评分分别为4.80±1.46分和3.21±0.75分、1.88±1.15分、1.81±1.05分、0.63±0.62分、0.25±0.15分、0.28±0.12分;腿痛VAS评分分别为7.88±0.81分和2.88±1.45分、2.13±1.02分、1.38±0.62分、0.88±0.62分、0.81±0.54分、0.82±0.23分;术前和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时的ODI分别为67.63±9.91和38.4±10.46、26.75±6.88、13.81±5.95、9.19±6.04、9.22±4.56。术后腰腿痛VAS评分及ODI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4个月时改良Mac Nab评价疗效优89例,良25例,可12例,优良率为90.5%。结论:经皮椎板间入路内窥镜下减压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创伤小,术中透视少,减压精准彻底,术后恢复快,近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经quadrant管道系统椎板间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合并腰椎退变性侧弯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6月~2016年6月采用经quadrant管道系统椎板间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合并腰椎退变性侧弯19例,男8例,女11例,年龄58~83岁,平均(71.52±6.43)岁。狭窄节段:L_(3-4)2例,L_(4-5)10例,L_5S_17例;右侧弯7例,左侧弯12例,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骨密度T值在-2.5~-5.5。术前有7例用1%利多卡因2 ml进行选择性神经根阻滞以判断责任节段。术中均透视一次明确责任节段。术前和术后随访均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残障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x,ODI)对患者进行评估,改良Mac Nab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1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40~90 min(58.34±12.32)min,手术切口长约2~3 cm,住院时间6~10 d(6.44±0.43)d。术中均未发生硬脊膜破裂或撕裂、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随访6~36个月(24.52±2.43个月),腰痛VAS评分由术前的(4.51±1.42)分降至末次随访时的(0.23±0.14)分,腿痛VAS评分由术前的(7.89±0.91)分降至末次随访的(0.65±0.17)分;ODI评分由术前(70.53±8.85)分降至末次随访的(9.13±4.47)分。术后腰腿痛VAS评分和ODI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时改良Mac Nab临床疗效评价:优11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89.47%。[结论]经quadrant管道系统下椎板间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合并腰椎腿变性侧弯具有手术切口及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手术视野清楚、术中出血量少,可达到精准、彻底、有效的减压,术后康复时间短等优点。近期治疗效果明确、安全、有效、经济实用。对于年龄大、体质差、骨质疏松明显、症状重、病程长、保守治疗效果差或无效果的患者可考虑作为一种手术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关节突定位滑移技术椎间孔成形在经皮脊柱内镜治疗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的运用效果.方法 本研究对象为2017年12月~2019年12月于本院收治的34例LSS患者,均采用经皮脊柱内镜手术治疗,采用关节突定位滑移技术进行术中椎间孔成形,根据后纵韧带后缘线分为上下部分,进行上-下-上分区减压.记录患者术中指标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分别采用VAS评分评估腰、腿疼痛症状,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腰椎功能障碍,术后12个月时采用改良MacNab疗效评价标准评估手术综合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均完成手术,手术用时(62.98±6.82)min,透视次数(8.87±2.08)次,住院天数(4.84±0.70)d;术后1例患者出现反复根性症状,1例发生脑脊液漏,1例患者复发.术后3个月、12个月的腰、腿VAS评分以及ODI指数均显著降低(P<0.05);术后12个月,手术优良率为91.18%.结论 经皮脊柱内镜治疗LSS时采用关节突定位滑移技术进行术中椎间孔成形,手术时间短、透视次数少,在改善腰、腿疼痛及功能障碍方面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椎间盘造影及染色在椎间孔镜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12月48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far-lateral lumbar disc herniation,lumbar FLDH)患者,术前行椎间盘造影和亚甲蓝染色,继之行椎间盘薄层CT扫描,明确责任节段椎间盘及受累神经根。所有患者在局麻下行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术前、术后24 h及术后1和3个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ale,VAS)和改良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手术疗效,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按Mac Nab标准评估治疗有效率。[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腰椎间盘造影和亚甲蓝染色及椎间孔镜手术,术中镜下可以清晰识别受压的神经根和突(脱)出的蓝染髓核组织。术后疼痛症状较术前明显减轻,VAS评分由术前(8.78±1.47)分降低至术后24 h时(2.00±0.42)分和术后3个月时(0.89±0.14)分,ODI由术前(83.70±5.59)%减少至术后24 h时(45.92±3.39)%和术后3个月时(13.33±2.23)%,按Mac Nab标准总体优良率为93.75%。[结论]椎间盘造影及亚甲蓝染色有助于明确责任椎间盘节段和受累神经根,提高FLDH诊断的准确性,对于指导PELD术中发现髓核突出及神经根致压部位、提高手术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采用Quadrant通道下技术微创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伴退变性腰椎侧弯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2008年7月~2013年6月,采用Quadrant通道下微创治疗26例腰椎管狭窄症伴退变性腰椎侧弯患者。其中男10例,女16例;年龄64~78岁,平均70.8岁。病程6个月~4年,平均27.48个月。26例患者术前均行X线片、CT、MRI检查,均显示腰椎管狭窄伴退变性腰椎侧弯,Cobb角度10°,病变部位L_(4/5)19例,L_5S_17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改良MacNab标准评估临床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顺利,手术时间(32.69±5.59)min,术中出血量(33.84±13.61)ml,住院时间(9.32±4.61)d。术后切口均I期愈合,无神经血管损伤、感染等并发症。随访12~36个月,平均25.3个月。术后随访6个月时患者平均腿痛VAS评分为(1.31±0.79),与术前VAS(5.50±1.0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ODI评分为(52.18±6.71)%,术后6个月为(15.57±2.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疗效评定按改良Mac Nab标准,优16例,良10例。[结论]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情况下,应用Quadrant通道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症伴退变性侧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19):1811-1813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后纵韧带骨化的临床效果及手术技巧。[方法]收集本院2014年12月~2016年11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伴后纵韧带骨化患者共计10例,均行经皮侧方椎间孔镜技术进行治疗。平均病程26.5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0.2个月。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 d、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行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改良Mac Nab疗效评定对临床疗效进行分析评估,对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X线片、CT和MRI影像学资料进行比较,并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等资料。[结果]腰痛VAS评分从术前的(8.46±0.23)降至末次随访的(1.12±0.19)分;腿痛VAS评分从术前的(8.68±0.22)分降至末次随访的(1.05±0.25)分;ODI评分分别从术前(81.25±2.86)分降至末次随访的(13.25±1.38)分。末次随访时,依据改良的Mac Nab标准评估,优良率达90%。[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可有效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伴后纵韧带骨化,使神经根得到及时彻底减压及松解,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采用椎间孔镜TESSYS(Thomas Endoscopic Spine System)技术治疗单责任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2月65例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单责任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资料,狭窄节段L3/411例,L4/539例,L5/S115例,均存在不同程度腰椎间盘突出、关节突关节增生、黄韧带增生肥厚等。局部浸润麻醉,使用椎间孔镜技术扩大椎间孔,摘除突出髓核及部分增生肥厚黄韧带,使椎管减压。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出血量(36.5±24.8)ml,手术时间(96.6±13.1)min,术后住院时间(3.1±0.7)d。65例随访7~12个月,平均10.6月。按照Mac Nab标准,优47例,良12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90.8%(59/65)。术后1、3、6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order index,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01)。结论采用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单责任节段腰椎管狭窄症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运用经皮椎间孔镜单切口治疗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6年3月在本院接受经皮椎间孔镜单切口手术并获得随访的27例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资料,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功能指数评分(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改良Mac Nab标准评估手术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手术时间75~135 min,平均95 min;出血量15~25 ml,平均20 ml;住院时间3~14 d,平均6 d。所有患者随访9~60个月,平均26个月。VAS评分术前(9.00±0.35)分,出院时(3.15±1.25)分,术后1个月(2.51±1.67)分,末次随访时(1.41±0.33)分,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DI评分术前(71.21±15.22)分,出院时(29.46±9.23)分,术后1个月(17.58±7.16)分,末次随访时(10.13±5.29)分,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Mac 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优18例,良6例,可1例,差2例,优良率为88.9%(24/27)。[结论]经皮椎间孔镜单切口治疗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对术者要求高,但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具有可行性且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腰椎双侧人工小关节置换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早期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对6例单节段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采用双侧人工腰椎小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术后随访观察手术节段的运动保留情况,并对腰腿痛和腰椎功能分别进行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定。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所有患者术后下肢放射痛症状全部消失,腰痛缓解。随访12~15个月,平均14个月,VAS评分自术前平均7.8±1.7分降至术后1年时的1.8±1.5分;ODI自术前(66±11.5)%降至术后1年时的(18±8.0)%;手术节段前屈后伸角度术前为9.3°±1.8°,术后1年为6.3°±1.2°。随访期间人工关节假体无松动、移位、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腰椎小关节置换可以重建脊柱的稳定,不干扰前方结构,可部分保留节段运动,早期临床效果满意,但远期效果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