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分析在桡骨远端骨折Melone分型及其术后效果评估中CT三维重建的应用价值研究。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58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治疗前均进行X线及CT检查,以术中探查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检查方式在桡骨远端骨折Melone分型中的诊断阳性率,不同分型中的解剖复位、内固定置入质量及治疗后3个月时的腕关节功能评分。结果 CT三维重建在桡骨远端骨折Melon分型中的诊断阳性率为91.38%显著高于X线检查的72.41%(P<0.05)。术后效果评估通过观察解剖复位及内固定置入质量的检出率,CT三维重建在各分型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X线(P<0.05)。术后3个月时,CT三维重建在腕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的检出率高于X线(P<0.05),而在可、差检出率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 CT三维重建在桡骨远端骨折Melone分型、术后解剖复位质量及内固定置入质量中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同时,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术后腕关节功能与影像学的评估中,CT三维重建对腕关节功能的敏感性更强,更加能够准确的评估。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腕关节镜辅助可动力化外固定器技术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并初步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15例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患者,采用腕关节镜辅助可动力化外固定器技术治疗。常规X线片检查结合腕关节镜观察,测量手术前后尺偏角、掌倾角、桡骨短缩、关节面“台阶”和关节内骨折缝隙。患者主观症状用疼痛标尺法测量,腕关节功能按Sarmiento改良的Gartland-Werley计分法评价。结果术后患肢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和关节内骨折复位情况除2例关节内骨折缝隙大于2mm外,均获得满意效果;患者疼痛计分平均1.2分;腕关节功能优10例,良4例,一般1例。结论通过本组病例观察,可动力化外固定器技术可以较好地维持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稳定。腕关节镜手术有助于精确恢复关节面的平整。两项技术的结合使用较好地解决了维持桡骨关节面高度和恢复关节面平整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超腕关节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粉碎性骨折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目的:评价超腕关节外固定支架治疗成年人桡骨远端关节内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01年1月~2003年1月应用超腕关节外固定支架治疗成年人桡骨远端关节内粉碎性骨折16例,术后随访6个月~2年,观察患者的主、客观及X线片表现,依据Jakim评分标准进行评分.结果:优9例,良5例,占82%(14/17)患者获得满意的疗效,无严重并发症.结论:超腕关节外固定支架可以选择性地用于治疗成年人复杂的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和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根据患者骨折程度及手术意愿,4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为非手术组),32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为手术组)。治疗后摄X线片复查骨折复位情况,记录治疗1年后腕关节活动度。末次随访时,采用Gartland-Werley评分评价腕关节功能,采用腕关节功能自主评定表(PRWE)评价患者满意度。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两组治疗后摄X线片复查显示,骨折均对位良好,尺偏角、掌倾角、桡骨高度手术组均优于非手术组(P 0. 05)。骨折均愈合,时间3~6(3. 9±1. 5)个月。治疗后12个月腕关节、前臂活动度各项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末次随访时,两组腕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满意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切开复位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功能优于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但由于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方法简单、患者痛苦少、费用低,故仍可作为稳定或相对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桡骨远端骨折保守和手术治疗后腕关节不稳的转归及关节不稳对功能的影响。方法1999年1月~2004年3月,临床随访124例采用石膏、外固定支架和桡骨远端钢板固定治疗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根据X线片测量判断治疗前、后腕关节不稳的变化,Gartland与Werley评分标准评定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随访中发现有背侧偏移、掌侧偏移、背屈不稳(DISI)、掌屈不稳(VISI)和舟月分离五种腕关节不稳;治疗前、后和随访时腕关节不稳发生率分别为58.1%、21.8%和22.6%;优良率为80.6%,稳定组和不稳定组优良率分别为84.5%和75.0%。结论桡骨远端骨折后常可合并不同类型的腕关节不稳,手术治疗可以有效纠正桡腕关节不稳,舟月分离性腕关节不稳很难被纠正,腕关节不稳定组的腕关节功能明显比腕关节稳定组差,桡腕关节的完整性是影响腕关节功能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异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异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效果。方法:32例(32侧)术前X线片示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患者经手术切开复位,以异型钢板内固定。结果:27例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8.3个月,根据术后X线片结果及改良Shea功能评估标准,23(85.2%)例功能良好,2例(7.4%)有内收功能受限伴腕关节疼痛。结论:切开复位异型钢板内固定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腕关节镜下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探讨腕关节镜监视下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方法,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方法39例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患者,在腕关节镜监视下将骨折块撬拨复位,达到关节面基本平整,移位小于2mm。然后用克氏针、螺钉或有限切开支撑钢板固定,必要时结合外固定支架维持稳定固定。进一步检查腕关节内韧带,特别是舟月韧带、月三角韧带和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triangularfibrocartilagecomplex,TFCC)的损伤。在腕关节镜下对相应的韧带损伤进行修整、清理和克氏针固定。结果39例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按AO分型属B型或C型。镜下显示32例骨折线位于关节面中央区,7例位于关节面边缘区,可发生劈裂和(或)塌陷移位;并有腕骨软骨面不同程度损伤,其中舟骨13例,月骨8例;术中发现骨折合并月三角韧带撕裂8例,合并舟月韧带撕裂15例,合并TFCC撕裂22例。经临床随访31例,平均32.4个月,腕关节活动度按TAM标准评定,优良率为84%。X线检查显示骨折愈合良好,无明显畸形或创伤性关节炎表现。患者自我满意率96.8%。结论腕关节镜下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既可以进行关节内软骨面的复位,减少创伤性骨关节炎的发生;又可以了解腕关节内韧带和TFCC等结构的损伤程度,便于早期处理,以防遗留慢性腕痛或腕关节不稳定。  相似文献   

8.
程亚博  杨顺 《中国骨伤》2019,32(8):731-735
目的:探讨腕关节镜辅助下切开掌侧经骨窗撬拨复位植骨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Die punch)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采用腕关节镜辅助下切开复位经骨窗植骨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Die punch骨折患者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20~42岁。术前X线片及CT明确诊断为桡骨远端Die punch骨折。观察患者关节活动度情况,术后12个月采用VAS评分评价疼痛缓解程度,采用Cooney腕关节评分对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估。结果:全部患者无手术并发症,12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时间10~13个月。术后12个月VAS评分0~3分。腕关节掌倾角5°~15°,尺偏角14°~23°,屈伸活动度123°~168°,前臂旋转活动度115°~170°。术后12个月Cooney腕关节评分70~95分;优10例,良1例,可1例。结论:腕关节镜辅助下切开掌侧经骨窗撬拨复位植骨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Die punch骨折,术后手腕部功能恢复良好,疼痛症状较轻,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研究旨在运用三维重建技术探索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伴背侧骨块的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6年7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伴有背侧骨块的桡骨远端骨折病例共78例。其中男30例,女48例;年龄25~82岁,平均(53.5±9.2)岁。通过Mimics三维重建技术重建桡骨远端关节面,将累及骨性隆起内侧部分的背侧骨块作为关节内骨块,未累及者为关节外骨块,共得到背侧关节内骨块病例58例,背侧关节外骨块病例20例。研究一:将20例伴背侧关节外骨块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与同期20例不伴背侧损伤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使用SPSS 23.0软件比较两组患者内固定术后3个月及12个月的影像学指标(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腕关节活动度(背伸、掌屈、旋前、旋后)、握力、上肢功能评分(disability of arm shoulder hand, DASH),腕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研究二:将伴背侧关节内骨块病例按照背侧骨块术后移位距离是否大于2mm分为移位组(12例)及非移位组(46例)进行病例对照研究,比较指标同研究一。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一例并发症发生。研究一: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4.5±3.3)个月。两组患者术后影像学指标(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及腕关节活动度(背伸、掌屈、旋前、旋后)、握力、DASH评分、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二: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5.7±3.8)个月。未移位组患者术后3个月及12个月腕关节背伸活动度、DASH评分及VAS评分均优于移位组,未移位组患者术后3个月握力及术后12个月腕关节掌屈活动度优于移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移位组AO C3型骨折多于未移位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mics三维重建技术可有效区分桡骨远端背侧关节内及关节外骨块,有助于术前计划的制定。掌侧内固定治疗伴背侧关节外骨块的桡骨远端骨折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伴背侧关节内骨块的桡骨远端AO C3型骨折掌侧内固定术后内固定失效风险较高,将造成腕关节疼痛,腕关节屈伸活动度、握力以及腕关节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切开复位掌背侧双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复杂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本院2006至2011年住院部收治的患者21例远端复杂不稳定性骨折,其中C2型8例,C3型13例,均采用切开复位掌背侧双钢板内固定治疗,术后随访X 线片、CT测量关节面复位情况、桡骨长度、掌倾角、尺偏角、创伤性关节炎的发展、关节功能以及手术后复位的丢失,等.结果 患者在手术内固定的过程中均没有并发症发生,术后拍摄X线片、CT复查,骨折均达到解剖复位,随访3~12个月,所有病例全部愈合,无骨折移位、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优14例,良6例,可1例,优良率95.2%.结论 开放复位掌背双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腕关节镜辅助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方法广泛查阅腕关节镜辅助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相关文献,对桡骨远端的解剖特点及骨折分型、腕关节镜辅助治疗的适应证与禁忌证、手术方法、合并相关软组织损伤的诊治以及该术式优势与不足等进行总结。结果腕关节镜作为辅助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一种微创技术,与传统手术相比,能够精确地观察关节内受损情况;而且在镜下实施操作既能避免二次破坏血管、神经、肌腱等,又能对关节内存在损伤的韧带、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以及腕骨脱位等实现一期修复重建,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适应证广泛、并发症少、临床疗效满意等优势。结论腕关节镜技术具有传统X线片、CT、MRI及关节造影等检查不具备的优势,且腕关节镜辅助治疗关节内桡骨远端骨折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掌侧斜T型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国产2.4 mm掌侧斜T型锁定加压钢板治疗22例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结果 21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3~10个月,1例失访。术后3个月X线片提示桡骨远端掌倾角、尺偏角、桡骨茎突高度均恢复满意,骨折均愈合。无内固定松动、切口感染、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根据Gar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15例,良4例,中2例。结论国产2.4 mm掌侧斜T型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疗效良好,且经济实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腕关节镜辅助治疗关节内桡骨远端骨折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50例关节内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中辅助治疗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试验组(11例,采用腕关节镜辅助治疗)和对照组(39例,采用传统切开复位)。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侧别、致伤原因、受伤至手术时间以及术前移位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试验组术中6例发现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triangular fibrocartilage complex,TFCC)损伤予以一期修复。术后1 d摄X线片对骨折复位情况进行评价。术后3个月采用腕关节功能自我评定表(Patient-Rated Wrist Evaluation,PRWE)和腕关节改良Mayo评分评价功能。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腕关节屈曲、伸展、旋前、旋后活动度;并将试验组患者再分为关节镜探查后复位组(A组,6例)和关节镜探查后单纯清理组(B组,5例),比较其各向活动度。结果试验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t=11.08,P=0.00);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和骨折复位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复查X线片发现两组骨折移位程度均较术前显著减小(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9,P=0.8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20个月,平均12个月。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2,P=0.60)。术后3个月,试验组PRWE评分、腕关节改良Mayo评分和腕关节各向活动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内A、B两组腕关节各向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腕关节镜辅助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可以使患者获良好复位和术后功能,且可一期修补TFCC、韧带、关节软骨等损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比较伴或不伴尺骨茎突骨折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探讨尺骨茎突骨折对桡骨远端骨折后腕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2月-2010年5月收治的182例伴或不伴尺骨茎突骨折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75例伴尺骨茎突骨折(A组),107例不伴尺骨茎突骨折(B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骨折分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A组采用闭合复位小夹板或石膏固定治疗42例,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33例;B组分别为63例及44例。A组尺骨茎突骨折均未作处理。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均获随访,其中A组平均随访时间为21个月,B组为20个月。切开复位内固定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A组4例(5.3%)、B组6例(5.6%)患者出现腕关节尺侧疼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63,P=0.802)。X线片示两组桡骨远端骨折均愈合,A组愈合时间为(10.9±2.7)周,B组为(11.6±2.3)周,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80,P=0.062)。桡骨远端骨折愈合时两组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长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腕关节屈伸、桡尺偏、旋前旋后活动度及手握、捏力均相似(P>0.05)。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A组优24例,良43例,可5例,差3例,优良率89.3%;B组优35例,良57例,可10例,差5例,优良率86.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203,P=0.839)。A组闭合复位外固定及切开复位内固定患者以上评价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尺骨茎突骨折对桡骨远端骨折后腕关节功能无明显影响;对于伴尺骨茎突骨折的桡骨远端骨折,桡骨远端骨折解剖复位对腕关节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掌侧入路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02—2016-02间收治的43例桡骨远端不稳性骨折患者,均给予切开复位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本组手术均顺利完成,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4~8周复查X线片显示骨折愈合良好。随访6~18个月,未发生骨不连、钢板松动、腕管综合征、正中神经炎等并发症。依据Fernandez评分标准,腕关节功能优良率90.70%(39/43)。结论对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实施掌侧入路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复位良好、内固定牢靠、并发症少,利于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及腕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骨折合并下尺桡关节不稳的治疗方式。方法:2007年6月至2009年12月,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264例,其中42例术中发现合并下尺桡关节不稳,20例采取克氏针固定下尺桡关节或旋后位石膏外固定治疗(固定组),22例未行固定(非固定组)。术后对握力和腕关节活动范围进行观察;采用Sarmiento改良的Gaaland-WeAey评分系统(GW评分)对腕部功能进行评估,并测试下尺桡关节稳定性。结果:41例患者均获得1年以上随访,所有患者桡骨远端骨折均在术后3个月内获得愈合,下尺桡关节均对合良好,没有出现明显半脱位或脱位。两组患者的握力、腕关节活动范围及GW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例发生远期下尺桡关节不稳。结论:对桡骨远端骨折合并下尺桡关节不稳定采用锁定钢板固定系统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同时,固定与不固定下尺桡关节临床效果无差异,因此对于合并下尺桡关节不稳的桡骨远端骨折,若桡骨远端骨折能获得满意的解剖复位,不推荐l期固定下尺桡关节。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桡骨远端B型骨折腕关节镜直视下复位后予Herbert螺钉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6月至2015年7月,采用腕关节镜直视下手法复位及撬拨复位Herbert螺钉固定同时修复关节内软组织损伤的方法治疗桡骨远端患者28例,男15例,女13例;年龄17~69岁,平均45.3岁;病程为伤后4~7 d。受伤后患者具有典型桡骨远端骨折体征,X线片及CT明确诊断,并确定不合并其余部位骨折及神经血管损伤,不合并严重内科疾病,无手术禁忌证。按AO/OTA分型:B1型8例,B2型7例,B3型13例。随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及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并评定疗效。结果:全部患者无手术并发症发生,28例桡骨远端B型骨折术后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2.1±1.4)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测量掌倾角(15.2±3.4)°,尺偏角(20.4±6.4)°。根据Cooney腕关节评分量表评估疗效,优21例,良5例,可2例。术中关节镜检合并舟月韧带撕裂3例,合并月三角韧带撕裂1例,合并TFCC损伤16例。结论:腕关节镜辅助下复位Herbert螺钉固定治疗桡骨远端B型骨折可使关节面平整度最大程度恢复,应用Herbert螺钉固定创伤小,术后恢复时间短,减少骨折后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病,同时可对骨折合并关节内韧带及软骨损伤一并修复恢复关节稳定性,降低腕关节慢性疼痛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微型钢板在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本院采用微型钢板进行内固定治疗的桡骨远端B型或C型骨折患者27例资料,从影像学表现、腕关节功能Garland-Werley评分等方面评价。结果术后随访7~28个月,平均14.1个月。按照腕关节功能Garland-Werley评分标准评分,优13例,良11例,可3例,优良率为89%。结论微型钢板能有效固定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维持骨折端稳定,减少并发症,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分析掌侧锁定钢板与石膏制动治疗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濮阳市人民医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期间103例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51例给予手法复位后石膏制动治疗,观察组52例给予掌侧锁定钢板治疗,观察两组患者1年后改善腕关节功能及骨折愈合情况的对比。结果观察组术后总有效率96.15%高于对照组80.39%(P<0.05);观察组1年后回访关节指标背伸活动度、掌屈活动度、桡偏角度、前臂旋前角度、前臂旋后角度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掌侧锁定钢板能够通过减小对软组织的刺激、增强关节的稳定性以减轻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患者的疼痛,改善腕关节功能,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20.
掌侧人路治疗背侧移位的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应用掌侧入路治疗背侧移位的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评估蘑建桡腕关节面的完整性和稳定固定骨折的可靠性.方法 2003年8月至2008年5月,经掌侧入路治疗63例(65侧)背侧移位的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男20例(21侧),女43例(44侧);年龄18~82岁,平均年龄52.4岁,以老年居多.按照Frykman分类法,Ⅲ型骨折6侧,Ⅳ型骨折8侧,Ⅴ型骨折5侧,Ⅵ型骨折4侧,Ⅶ型骨折13侧,Ⅷ型骨折29侧.术中除采用桡腕关节造影术和标准的腕关节正侧位外,应用新的切线位的腕关节正侧位观察远端螺钉与关节面的关系.结果 53例(54侧)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47个月,平均16.4个月.按照Gartland和Werley评分,优32侧(59.3%),良14侧(25.9%),可7侧(13.O%),差1侧(1.8%),优良率85.2%.应用新的切线位的腕关节正侧位X线片显示42侧标准的腕关节正侧位的26侧正位和31侧侧位的远端螺钉进入关节.结论 掌侧入路的方法对于大多数不同类型的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