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7 毫秒
1.
目的研究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术后发生硬膜外血肿(spinal epidural hematomas,SEH)形成的影响因素,为SEH防治方案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纳入10例行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术后发生SHE的患者,将之设为观察组,按1:3比例选择30例未发生SEH的匹配患者设为对照组。分析所有患者病历资料,比较性别、年龄以及合并疾病等,采用单因素、多因素分析确定术后发生SEH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合并糖尿病、抗血小板(PLT)、翻修手术、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冰冻血液输入、凝血酶原时间、年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翻修手术、出血量600 ml、年龄65岁、冰冻血液输入、手术时间120 min,均是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术后发生SEH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术后SEH发生率较低,翻修手术、出血量600 ml、年龄65岁、冰冻血液输入、手术时间120 min会增加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术后SHE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腰椎疾病行腰椎后路手术术后椎管内血肿发生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7-05-2017-05收治的行腰椎后路手术者病例资料,选取术后椎管内血肿患者29例(血肿组),术后无并发症者68例(对照组)。统计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腰椎疾病行腰椎后路手术术后椎管内血肿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血肿组和对照组术前血清白蛋白、术前总蛋白、术前血小板、术前血钙水平、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异体输血以及术后总蛋白和术后血小板水平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均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术前总蛋白减少、术前血钙降低、术中出血量1000ml、术后总蛋白减少是腰椎后路手术术后椎管内血肿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腰椎疾病患者在行腰椎后路手术术前应注意监测术前总蛋白、术前血钙、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总蛋白等情况,防止术后椎管内血肿发生。  相似文献   

3.
腰椎术后血肿导致马尾神经综合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腰椎术后血肿导致马尾神经综合征刘建华腰椎术后发生血肿引起马尾神经综合征,是较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国内外都有少数病例报道。我所1955~1993年共行腰椎手术近3000例,其中6例术后发生血肿,导致马尾神经综合征,占全部腰椎手术的0.2%。1临床资料1....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腰椎后手术后因引流不畅、引流管阻塞导致硬膜外血肿形成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腰椎后路术后4例出现硬膜外血肿的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4例患者均在腰椎后路手术后进行伤口探查、血肿清除、脊髓减压术,术后神经系统症状均有恢复.结论 对于腰椎后路手术后硬膜外血肿形成,早期手术治疗对神经障碍恢复的效果与手术减压时间及神...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腰椎术后硬膜外血肿形成与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是否存在关联性。方法我科自2008-10起所有腰椎手术患者术后6 h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钙注射液以预防深静脉血栓,将2008-10-2013-08患者作为治疗组,2003-08-2008-10患者作为对照组,统计两组硬膜外血肿发生率,分析应用低分子肝素与硬膜外血肿发生是否存在关联性。结果治疗组1128例患者,7例出现硬膜外血肿,发生率0.62%,对照组1060例患者,6例出现硬膜外血肿,发生率0.56%,结果 P0.05,两组数据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腰椎术后硬膜外血肿形成与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无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系统阐述腰椎术后硬膜外血肿的病例特点,提高医者的认识水平,减少危害性。方法查阅PUBMED数据库,收集近10年的文献,结合收治的2例患者,综合分析腰椎术后硬膜外血肿形成的诱因、临床表现、诊断及预防。结果腰椎术后硬膜外血肿罕见,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明确的病因,需进行大样本研究。结论术后定期行双下肢神经功能检查,若出现新的神经功能障碍,或原神经功能障碍区进行性扩大或加重,应高度怀疑硬膜外血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腰椎减压内固定术后硬膜外血肿形成的原因、诊治及预防对策。方法 2 089例接受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手术的患者中,术后发生硬膜外血肿7例,均行急诊手术探查并清除血肿;分析其硬膜外血肿形成的原因,探讨预防对策。结果 7例术后硬膜外血肿患者的首发症状均为神经功能减退,其中6例表现出下肢神经症状进行性加重,1例小便障碍。5例术后24 h内行椎管探查术,2例24~48 h内行椎管探查术。4例术前经MRI确诊有硬膜外血肿,3例未行MRI检查。术后随访1年,手术探查清除血肿越早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越好。结论硬膜外血肿的形成与多节段减压、止血材料使用不当、使用抗凝剂及止血不彻底等因素有关,术后密切观察病情、早期MRI确诊和及时的椎管探查手术,是预防和治疗术后硬膜外血肿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8.
正腰椎术后硬膜外血肿(spinal epidural hematomas,SEH)是腰椎后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但绝大多数患者并没有表现出相应的临床症状。一旦血肿较大、压力过高,血肿压迫硬膜囊或腰骶神经根就会导致马尾神经或神经根的功能障碍,称为症状性脊柱硬脊膜外血肿(symptomatic spinal epidural hematomas,SSEH)~([1-2])。近年来,随着腰椎后路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腰椎手术后硬膜外血肿形成的危险因素,并随访血肿清除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方法:2009年1月~2014年1月在北京医院骨科因腰椎管狭窄症或腰椎间盘突出症行腰椎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患者共1225例,术后发生硬膜外血肿致马尾神经功能受损的患者共8例,收集和整理血肿患者的一般资料,并对其血肿清除手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进行随访。采取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按照每1例腰椎术后硬膜外血肿患者随机选取3例诊断、手术方式及手术医师均相同的24例患者作为对照。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非甾体类镇痛药物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应用、是否为翻修手术,及手术融合节段数、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输红细胞悬液量、是否输注了冰冻血浆进行多元回归分析,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确定每个因素是否为硬膜外血肿形成可能的危险因素,计算其OR(Odd′s Ratio)值。结果 :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前危险因素是年龄65岁和翻修手术,手术中危险因素是手术时间120min、失血量600ml、手术中输注了冰冻血浆。血肿清除术后神经功能完全恢复者2例,部分恢复者4例,无恢复者2例。结论:患者年龄65岁、翻修手术、手术时间120min、术中出血量600ml、术中输注冰冻血浆是腰椎手术后硬膜外血肿形成的危险因素;血肿清除术后大部分患者神经功能得到不同程度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腰椎术后硬膜外血肿的病因、诊断、治疗及其鉴别诊断。方法自1998-07-2011-05对我院诊治的11例腰椎术后硬膜外血肿症的病因、诊断、手术治疗结果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随访12~36月,平均20月,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明显改善。经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从出现硬膜外血肿神经受损的症状至手术探查的时间间隔与术前ASIA等级呈负相关(Rs=-0.698,P<0.05),Speanman等级相关系数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是诊断腰椎术后硬膜外血肿的主要依据,早期诊断及手术治疗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背景:下腰椎术后可能发生急性马尾神经损伤,后果严重,应引起骨科和神经科医师的重视。目的:分析下腰椎术后出现急性马尾神经损伤综合征的原因,并探讨其预防措施。方法:2004年5月至2012年2月发生下腰椎术后急性马尾神经损伤综合征6例,回顾分析每例患者马尾神经损伤的临床表现、发生原因及处理方法。结果:4例行再手术治疗,2例保守治疗,随访0.5~2年。1例行血肿清除术后完全恢复,2例行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后部分恢复,1例行扩大减压术后症状无好转,2例保守治疗者症状无改善。结论:对施行下腰椎手术患者应制定详细的术前评估,预期术中易发生马尾神经损伤患者需减压彻底、避免长时间过度牵拉、彻底止血及术后密切观察,一旦损伤诊断明确,宜早期手术探查,以利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2.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17):1593-1596
术后闭式引流系统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它在骨科尤其是脊柱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仍存在争议。腰椎融合术后放置引流管是否能够有效减少感染及硬膜外血肿的发生率并促进伤口愈合,目前仍不明确。作者在查阅近几年国内外相关文章后,发现在没有明显的致血肿形成危险因素如凝血功能障碍、术后抗凝治疗、二次手术等存在的情况下,单节段腰椎融合术后不放置引流管,并不会增加硬膜外血肿及感染的发生率,而对于多节段腰椎融合术,因其本身为致血肿形成的危险因素,仍需要做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在腰椎固定融合术后预防性应用低分子肝素的安全性及其疗效。方法 2015年1月~2017年1月,我院同一治疗组收治并实施手术的腰椎退变性疾病病人68例,均实施经后路腰椎植骨融合、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根据其发生深静脉血栓(DVT)的危险因素,将其分为高危组(29例)和低危组(39例),术前经双下肢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认均无血栓形成;高危组均自术后第1天开始应用低分子肝素(LMWH)2500IU皮下注射,2次/日进行抗凝治疗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VTE),至下地活动后2天停用。所有病人均于术后下地活动后1周复查双下肢血管超声评估有无DVT形成。观察两组病人术后DVT的发生率、术后切口引流量、伤口血肿情况、椎管内血肿及有无神经损伤症状等情况。结果高危组病人中有1例术后发生DVT,发生率为3.4%(1/29),但无明显临床症状,2例出现下肢肌间静脉血栓,术后1个月再次复查下肢血管超声血栓均消失;低危组病人术后未发生DVT。高危组和低危组病人术后切口引流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未见椎管内及切口血肿、术后血小板减少及无术后神经损伤症状。结论腰椎退变性疾病病人往往高龄且合并内科基础疾病,手术后存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对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的病人可预防性应用低分子肝素,术后未出现明显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脊柱手术后出现硬膜外血肿临床常见,但硬膜外血肿压迫脊髓或马尾神经导致神经损伤并不常见.我们采用血肿清除、持续冲洗治疗腰椎术后硬膜外血肿导致马尾神经损伤2例患者,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正近年来,临床上广泛应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其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病人满意度高。血肿形成是PELD术后罕见的并发症,目前国内外关于血肿形成的报道大多行保守治疗,本文报道1例高龄腰椎神经根管狭窄患者行PELD手术,术后发生弥漫性腹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腰椎手术后并发硬膜外血肿的处理措施和转归,以及与此并发症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研究统计了2011-07-2016-03我院行腰椎手术的603例患者,其中发现有症状的硬膜外血肿9例,均予以血肿清除手术治疗,术中、术后予以甲强龙静脉滴注治疗。将此9例患者作为血肿组;另按1:5的比例自603例患者中,选择45例术后无硬膜外血肿发生者作为对照组,进行相关因素的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9例患者术后随访1年以上,其中8例神经功能有良好恢复(5例恢复至D级,3例恢复至E级),仅1例未恢复。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是否为翻修手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是否输注冰冻血浆,在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进一步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翻修手术、术中出血量600 ml、手术时间120min、年龄65岁、输注冰冻血浆,均为独立的危险因素之一(P0.05)。结论:腰椎手术后硬膜外血肿予以急诊血肿清除手术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年龄偏高、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多、输注冰冻血浆和翻修手术,均为引起该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脊柱骨折手术后引起的椎管内血肿发病率较低[1、2],迟发性椎管内血肿则更少见。我科遇到1例腰椎爆裂骨折术后第17d出现椎管内巨大血肿患者,报告如下。患者男,46岁。2010年5月21日凌晨4:00左右发生车祸,当即昏迷,被120急救车紧急送至附近医院抢救,1h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腰椎滑脱症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术后再次手术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3—2019-07采用PLIF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的147例腰椎滑脱症,119例PLIF术后未再行手术治疗(未再手术组),28例PLIF术后再行手术治疗(再手术组)。比较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JOA评分,分析腰椎滑脱症PLIF术后再次手术的危险因素。结果 147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至少12个月的随访,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较术前降低,JOA评分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未再手术组与再手术组在年龄、病程、病变程度、合并硬膜外血肿数、合并糖尿病数、不完全复位数、术后不合理功能锻炼数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合并硬膜外血肿、合并糖尿病、术后不合理功能锻炼是PLIF术后再手术的危险因素。结论采用PLIF治疗腰椎滑脱症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术后患者出现再滑脱需要二次手术治疗。年龄>60岁、合并硬膜外血肿、合并糖尿病与术后不合理功能锻炼是PLIF术后再手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腰椎骨折常合并有脊髓神经损伤,严重者致截瘫。手术治疗以解除脊髓压迫,恢复并维持脊柱的稳定性为目的。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经椎弓根系统内固定能解决这方面问题,但术后有时发生硬膜外血肿加重脊髓神经损伤,甚或并发截瘫。文献报道脊柱骨折术后硬膜外血肿的发生率为0.1%。1995年9月~2002年12月,我科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35例,2例出现硬膜外血肿,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单根与双根引流管引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206例拟行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106例,术后行双根引流管引流,其中男52例,女54例,年龄(50±29)岁;对照组100例,术后行单根引流管引流,其中男58例,女42例,年龄(48±31)岁。比较术后患者第一、第二天引流量、术后总引流量、引流管放置时间、术后感染发生率、术后切口血肿发生率,以及拔管前敷料打湿率及拔管后外周血血红蛋白浓度等。结果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一天引流量实验组(320±110)ml,对照组(335±105)ml;术后第二天引流量实验组(75±25)ml,对照组(80±15)ml;术后总引流量实验组(380±120)ml,对照组(375±135)ml,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患者术后第一、第二天引流量和术后总引流量上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引流管放置时间实验组(49±6)h,对照组(50±7)h,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实验组2例(1.8%)发生伤口感染,对照组1例(1%)发生伤口感染,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术后无切口血肿,对照组术后1例(1%)出现切口血肿,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拔管前敷料打湿率3%,对照组拔管前敷料打湿率2.5%,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外周血红蛋白浓度实验组(127±8)g/L,对照组(125±9)g/L,两组之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单根与双根引流管引流效果一致,放置双根引流管并不会增加引流量、手术时间和感染率。但是因为术后硬膜外血肿发生的后果极为严重,为了稳妥起见,建议临床腰椎术后常规放置双根引流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