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穿刺定位行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在高龄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方法:40例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P组)采用超声引导下穿刺定位行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E)组使用硬膜外麻醉,比较2组麻醉首次成功率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术中补液量、不良反应、术后镇痛时间、术后恢复进食时间等。结果:P组MAP在麻醉后各个时点均高于E组(P0.05),术中输液量也低于E组(P0.05)。P组镇痛时间明显长于E组[(37.8±2.2)hvs(6.3±0.8)h],P组术后恶心、呕吐、尿潴留等发生率明显少于E组(1%vs 14%,P0.05),进食时间明显早于E组(P均0.05)。两组麻醉镇痛效果均满意,未发生神经损伤、血肿、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对于高龄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穿刺定位行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与硬膜外麻醉相比具有定位准确、成功率高,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术后镇痛时间长、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脊髓麻醉是麻醉的一种重要方法,穿刺点的选择和准确定位是规避麻醉并发症和影响麻醉成功的重要环节。然而人工触诊方法在腰椎间隙定位中缺乏稳定性和准确性。近年,超声技术发展迅速,实现了腰椎图像的可视化,尤其是对解剖学穿刺困难的患者有更精准的定位,大大提高了椎管内穿刺的成功率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技术辅助抗生素治疗腰椎间隙感染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0年11月~2017年4月28例腰椎间隙感染,观察组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辅助抗生素治疗腰椎间隙感染15例,对照组采用抗生素及卧床保守治疗13例腰椎间隙感染,比较2组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1个月、3个月、末次随访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末次随访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疼痛消失时间(3.6±1.3)周,明显短于对照组(7.1±0.7)周(t=-8.645,P=0.000);红细胞沉降率正常时间(4.4±1.7)周,显著短于对照组(9.8±1.1)周(t=-10.134,P=0.000);观察组C-反应蛋白转阴时间(3.6±1.3)周,显著短于对照组(8.2±0.9)周(t=-10.851,P=0.000)。观察组治疗后2周、1个月、3个月疼痛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末次随访疼痛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ODI和JOA评分组间、时间和组间与时间的交互作用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28例随访12~24个月,平均13.7月,观察组和治疗组末次随访改良MacNab疗效优良率分别为93.3%(14/15)、76.9%(10/13),差异无显著性(Z=-1.270,P=0.204)。结论椎间孔镜技术辅助抗生素治疗腰椎间隙感染简便,创伤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定位在小儿颈内静脉穿刺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6月~6岁的先天性心脏病择期手术患儿8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超声定位组(D组):使用便携式B超仪在颈部以二维超声图像确定颈内静脉位置进行穿刺;对照组(C组):以传统的颈内动脉搏动的外侧为标志进行穿刺。记录首次穿刺成功率、总穿刺成功率、穿刺次数、穿刺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观察D组超声图像的颈内静脉走向与同侧乳头的关系。结果 D组首次穿刺成功率、总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C组(P<0.05),穿刺次数和操作时间显著少于C组(P<0.01),误穿颈动脉并发症显著低于C组(P<0.05)。结论超声定位在小儿颈内静脉穿刺置管中的应用,可以显著提高首次穿刺成功率和总穿刺成功率,明显减少穿刺次数和缩短穿刺时间,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3D技术打印导航板在椎间孔镜下腰椎髓核摘除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采用椎间孔镜下腰椎髄核摘除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6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3D打印导板辅助穿刺下椎间孔镜下腰椎髓核摘除术,对照组采用单纯椎间孔镜下腰椎髓核摘除术,并对两组的穿刺次数、X线透视次数、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进行对比。两组在术前及术后1d、1周、1个月行腰痛VAS评分(0~100分),术前、术后3个月随访时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ysfunction index,ODI)及改良Macnab疗效评定。结果:患者穿刺次数、X线透视次数、手术时间观察组为(1.17±0.37、2.33±0.75、40.47±7.55min)均低于对照组(5.00±2.15、10.63±3.77、63.67±16.6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d腿痛VAS评分观察组(19.67±8.99)低于对照组(32.00±9.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及1个月腿痛VAS评分观察组(13.17±10.94、10.50±13.47)、对照组(16.00±11.62、11.50±13.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ODI评分观察组(13.20±9.86)%低于对照组(15.73±10.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改良Macnab疗效评定优良率试验组(90.0%)与对照组(8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并发症:神经损伤2例、腰大肌血肿1例、减压不彻底1例,观察组并发症:减压不彻底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技术打印的导板辅助椎间孔镜下腰椎髓核摘除术,可降低穿刺次数、减少X线透视次数、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穿刺前应用高频线阵超声辅助定位能否提高解剖标志定位困难病人蛛网膜下腔麻醉的穿刺成功率。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方法,将110例拟行下肢手术、解剖标志定位困难的病人分为传统解剖定位组和高频线阵超声定位组,每组各55例。主要观察指标包括一次穿刺成功率。次要观察指标包括分别记录L2-3与L3-4解剖定位与高频线阵超声定位穿刺点之间相差的距离,穿刺角度,穿刺次数等。结果 解剖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26.53%,高频线阵超声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61.1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高频线阵探头超声辅助定位对拟行蛛网膜下腔麻醉解剖定位困难的病人进行穿刺前定位,可以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减少穿刺次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实时引导技术在肥胖患者腰段硬膜外麻醉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86例患者随机分为超声实时引导组(超声组)和传统定位盲探穿刺组(对照组),每组43例。超声组采用超声实时引导进行硬膜外穿刺置管;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体表解剖标志进针及阻力消失法确定硬膜外间隙。记录两组麻醉前准备时间、穿刺时间、穿刺次数、术中麻醉效果及术后腰痛发生率,超声测量的硬膜外腔的深度与实际穿刺时进针深度。结果两组均成功实施硬膜外穿刺,麻醉效果均能满足手术需要。与对照组比较,超声组穿刺时间明显缩短(P<0.01),穿刺次数明显减少(P<0.05),术后腰痛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超声测量的硬膜外腔的深度与实际穿刺时进针深度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r=0.861,P<0.01)。结论超声实时引导技术能提高肥胖患者硬膜外麻醉的质量和满意度,同时避免误伤周围组织,降低术后腰痛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和神经电生理监测下竖脊肌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对老年腰椎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循环指标及术后急性疼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7月~2021年1月于我院接受腰椎手术的老年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30)与对照组(n=30),对照组采用气管插管静吸复合全身麻醉,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和神经电生理监测下竖脊肌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对两组患者的麻醉剂用量、术后疼痛、血流动力学指标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者穿刺成功率为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67%(P<0.05),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起效时间、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插管前、插管即刻、插管后5 min、拔管即刻的HR、MAP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疼痛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超声引导和神经电生理监测下竖脊阻滞复合全身麻醉能够能够降低麻醉剂用药量,提高穿刺成功率,有助于维持老年腰椎手术患者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稳定,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对促进...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不同麻醉方式对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的恢复效果影响。方法选择本院在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10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高龄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不同的麻醉方式将患者的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使用全身麻醉,观察组使用椎管内麻醉,观察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不良反应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之后的总体恢复情况都较为良好,观察组患者的术后进食时间、住院时间、日常生活恢复时间分别为(2.2±1.3)天、(1.0±0.4)天、(10.1±3.3)天,对照组患者的术后进食时间、住院时间、日常生活恢复时间分别为(8.3±2.4)天、(3.0±0.6)天、(11.0±3.4)天,观察组患者的术后进食时间、住院时间比对照组短,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恢复时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感染、血肿、血清肿、恶心、头痛及尿潴留的发生率分别为0%、4%、10%、2%、0%、2%;对照组患者的感染、血肿、血清肿、恶心、头痛及尿潴留的发生率分别为2%、6%、18%、16%、10%、12%,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对照组优,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骼愈合时间均比对照组优(P0.05)。结论在高龄股骨粗隆间高龄患者手术过程中使用椎管内麻醉具有良好的麻醉效果,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机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超声作为一种可视化技术,在椎管内麻醉穿刺中的应用取得了很大进展。椎管内麻醉是下腹部和下肢手术的常用麻醉方法。超声能够清楚地显示椎管及其周围解剖结构,使椎管内麻醉走向精准化具有重大意义。用超声在椎管内麻醉穿刺前扫描,可预测穿刺的困难程度、定位穿刺点、测量穿刺深度,从而提高椎管内麻醉穿刺的成功率;实时超声引导下椎管内麻醉穿刺能实时地观察穿刺针的角度和深度,使麻醉穿刺全程可见;将超声应用于困难椎管内穿刺及小儿椎管内穿刺,可降低多次穿刺带来的并发症及风险,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结合透视的皮外个体化导板辅助置入经皮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段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53例胸腰段骨折手术患者资料。其中,22例应用结合透视的皮外个体化导板辅助置入经皮椎弓根螺钉(观察组),31例采用二维计算机导航辅助置入经皮椎弓根螺钉(对照组)。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中透射次数、切口长度、螺钉与椎弓根皮质的解剖位置关系、首次穿刺成功率、矢状面螺钉置入角,测量术前模拟置入的标准微创定位导针和术后实际螺钉内倾角,对以上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共置入椎弓根螺钉318枚,其中观察组132枚,对照组186枚;无重要血管及神经损伤。平均随访时间12.7±3.4个月,观察组和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53.2±7.6ml、56.0±9.9ml,术中摄片总次数分别为11.1±2.7次、9.8±3.0次,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手术时间分别为69.9±12.5min、108.8±25.9min,切口总长度分别为9.2±1.8cm、12.5±3.8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螺钉与椎弓根皮质的关系,Ⅰ级分别为124、154枚,首次穿刺成功率分别为90.1%、81.7%,两组间螺钉与椎弓根皮质的关系和第一次穿刺成功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矢状面螺钉置入角分别为2.8°±2.1°、2.6°±1.9°,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左、右侧术后钉道相对于术前模拟之标准定位导针的内倾角偏差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结合透视的皮外个体化导板相对于二维计算机导航系统辅助经皮椎弓根螺钉的置入,在同样透视次数下,减少了手术时间、获得了更好的置钉准确率。  相似文献   

12.
<正>传统的腰麻是通过解剖标志进行定位[1]。脊柱畸形、肥胖以及年龄相关的退行性改变使得解剖标志缺失、模糊、甚至变形而增加穿刺难度[2]。近年来有学者开始探索在椎管内麻醉前,应用超声确定穿刺间隙和深度,然后采用传统技术盲法穿刺[3,4]。这种非实时超声定位辅助穿刺技术虽然比纯体表标志定位盲法有一定改进,但在穿刺时未在超声下观察针道方向和位置,存在较多局限性。由于方法 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3D打印辅助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05-2017-05,于本院治疗的74例LDH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手术治疗,观察组在3D打印辅助下完成。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穿刺次数等手术指标,随访12~20个月,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并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穿刺次数、透视次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VAS评分、ODI评分均显著降低,但术后7 d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优良率分别为89.19%与86.49%,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1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8.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打印辅助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手术治疗LDH,能降低手术及透视时间,减少穿刺次数,术后短期疼痛、腰椎功能改善更佳,能降低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阑尾切除术不同椎体间隙穿刺麻醉的效果。方法将96例行阑尾切除术的患者分为2组,各48例。观察组选择第2~3腰椎间隙施行腰硬联合麻醉,对照组选择第3~4腰椎间隙施行腰硬联合麻醉,比较2组麻醉效果。结果 2组均未发生麻醉不良事件。观察组麻醉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阑尾切除术的患者选择第2~3腰椎间隙施行腰硬联合麻醉,术中无牵拉反应,麻醉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比较传统的体表定位和实时超声引导穿刺方法,观察实时超声引导下腋-锁骨下静脉穿刺方法的有效性。方法择期手术需行中心静脉穿刺患者142例,男73例,女69例,年龄19~85岁,ASAⅠ~Ⅲ级,随机分为两组:传统定位组(T组,n=71)用传统的体表定位方法行腋-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实时超声引导穿刺组(U组,n=71)先探头置于锁骨中线处,与锁骨水平夹角成30~40°,探头纵切面与人体冠状面夹角呈60°左右,超声图像上清晰显示静脉长轴,采用平面内技术进行穿刺。记录穿刺时间、次数、并发症,计算一次成功率、二次成功率和失败率。结果 U组穿刺时间明显短于T组[(5.02±2.05)min vs(14.02±3.98)min,P0.05]。U组的一次成功率明显高于T组(95.8%vs 67.6%,P0.05)。T组和U组分别有2例和3例误入颈内静脉。T组发生气胸、误入动脉和血肿例数分别为1例、3例和2例,U组未见上述并发症(P0.05)。结论实时超声引导下腋-锁骨下静脉穿刺,效果优于传统的体表定位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PAH)椎管内麻醉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本院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82例妊娠合并重度PAH患者的手术情况。根据其不同的麻醉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32),观察组患者采用椎管内麻醉,对照组采用全身麻醉。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情况、血流动力学以及不同妊娠结局。结果观察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入住时间以及术后总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娩后,观察组患者平均动脉压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氧饱和度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足月妊娠、医源性流产、医源性早产发生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窒息、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死亡以及孕妇死亡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妊娠合并重度PAH患者采用椎管内麻醉能够缩短机械通气时间、ICU入住时间以及术后总住院时间,有效稳定血流动力学状况,但对分娩结局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肥胖患者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上肢手术患者60例,ASAⅠ~Ⅲ级,BMI≥30 kg/m~2,将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A组采用超声定位法,B组采用针刺异感定位法,两组均采用肌间沟路径。记录两组完成阻滞所需时间,评价神经分布区的痛觉和麻醉效果。结果 A组完成阻滞所需时间为(10.5±2.5)min,明显短于B组的(18.5±3.5)min(P<0.05)。A组麻醉成功率高于B组(100%vs 70%),麻醉效果优良率高于B组(100%vs 70%),A组刺破血管和感觉异常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3%vs 33%和0 vs 20%)。结论超声定位在肥胖患者臂丛神经阻滞,能提高阻滞的精确性,缩短操作时间,加快起效速度,减少并发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局部神经阻滞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椎管内麻醉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280例,根据采取的麻醉方式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140例,其中对照组接受全麻,研究组接受椎管内麻醉。对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指标资料进行收集,包括两组患者基础疾病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同时通过Gross方程对患者围手术期总失血量以及隐性失血量进行评估,并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术中失血量、围手术期输血量、隐性失血量以及总失血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0%和5.7%(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的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10.5±3.9)天和(10.7±3.4)天(P0.05),住院总费用分别为(51589.7±1568.4)元和(58987.6±1632.4)元(P0.05)。结论与全麻相比,椎管内麻醉在降低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失血量、输血量方面效果显著,适合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椎弓根内侧缘置钉法在常规置钉困难的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01-2016-06收治的188例常规置钉困难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根据椎弓根置钉法不同对患者进行分组,采用椎弓根内侧缘置钉法患者纳入观察组(n=112),采用常规置钉法患者纳入对照组(n=76),比较两组术中情况、置钉准确性、一次性置钉成功率、术后情况、疼痛评分、腰椎功能评分以及置钉并发症。结果观察组置钉时间、透视次数、手术时间分别为(20.25±3.29)min、(7.82±2.51)次、(158.87±47.17)min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3.11±6.46)min、(8.96±2.66)次、(183.46±62.63)min(P0.05)。观察组一次性置钉成功率、置钉准确性优良率分别为90.6%、85.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3%、76.6%(P0.05),置钉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9.2%(P0.05)。结论椎弓根内侧缘置钉法可以提高一次性置钉成功率与置钉准确性,减少置钉相关并发症发生,有利于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分析超声与X线定位下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肾结石的疗效与并发症。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6月至2012年6月为532例肾结石患者行经皮肾镜取石术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术中超声与X线定位下经皮肾镜取石术的穿刺时间、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接受X线照射时间、取石成功率、术中出血量、严重并发症发生率。结果:X线定位组穿刺时间平均(7.9±0.6)min,超声组平均(4.3±0.4)min,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一次性穿刺成功率X线定位组为81.3%,超声组为8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定位组术中出血量平均(134±12)ml,超声组平均(97±9)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定位组术者X线暴露时间平均(4.9±1.3)min,超声组无暴露。取石成功率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X线定位相比,B超定位下经皮肾镜取石术操作简单,成功率高,安全可靠,值得推广;但学习曲线相对较长,经过系统地熟悉超声原理及准确定位后,可提高手术速度与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