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调查辽宁省东部地区蜱类携带斑点热群立克次体(SFGR)情况及种型分布。方法采集辽宁省本溪、宽甸长角血蜱,提取DNA,采用PCR扩增SFGR ompA基因,并进行测序和聚类分析。结果 65份(368只)长角血蜱标本有7份扩增出SFGR OmpA基因片段,阳性率为10.77%。对其中3份标本的扩增片段(BH36、BH30、KD9)测序后进行聚类分析,ompA基因序列与SFGR河北株暂定种Candidatus R.hebeiii(HQ651815、HQ651817)同处于一个分支,同源性为99.83%~100%;与R.heilongjiangensis和R.japonica遗传距离较近,与其他SFGR遗传距离较远。结论辽宁省东部地区长角血蜱携带SFGR Candidatus R.hebeiii,且感染较普遍。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采自广东省连平县的3种硬蜱进行蜱传斑点热立克次体检测分析。方法斑点热立克次体的ompA基因片段扩增并测定扩增片段的DNA序列。结果20只蜱分为17组,其中15组PCR检测阳性。对4个测序成功的标本进行聚类分析,证实其中3个序列单独聚为一类,与引起Flinders岛蜱传斑点热的弗诺立克次体(R.honei)、非洲蜱咬热的非洲立克次体(R.africa)、未定名斑点热的斯洛伐克立克次体(R.slovaca)以及西伯利亚立克次体BJ-90株等亲缘关系较近,另一序列与我国长白山地区检测到的JL-02具有较高的同源性。结论本研究提示该地区除了已证实的西伯利亚斑点热外,还存在新的蜱传斑点热。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四川省石渠县牦牛体表寄生蜱的种类及其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感染情况。方法 采集牦牛体表的蜱,经形态学初步鉴定后,提取蜱总DNA,PCR扩增蜱16S rRNA基因及斑点热群立克次体ompA、ompB基因,并对扩得阳性产物进行测序和构建进化树分析,从而确定蜱及其携带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种类。结果 在石渠县4个乡共采集到蜱818只,其中西藏革蜱占78.97%(646/818)、青海血蜱占21.03%(172/818)。在818只蜱中有408只扩得斑点热群立克次体ompA、ompB基因,总阳性率为49.8%。经比对分析, ompA基因总共得到4条序列(uncultured Rickettsia sp.shiqu1、R.raoultii.shiqu2、R.raoultii.shiqu3和R.raoultii.shiqu4),ompB基因也得到4条序列(uncultured Rickettsia sp.shiqu1、R.raoultii.shiqu2、R.raoultii.shiqu3和R.raoultii.shiqu4)。经遗传进化分析显示ompA基因的uncultured Rickettsia sp.shiqu1与我国青海未定种的Uncultured Rickettsia sp.(MG228270)亲缘关系最近;ompB基因的uncultured Rickettsia sp.shiqu1与韩国未定种的Rickettsia sp.(KC888953)和Candidatus Rickettsia longicornii(MG906675)亲缘关系最近;ompA和ompB基因的R.raoultii.shiqu2-4与对人有致病性的劳氏立克次体(R.raoultii)的亲缘关系最近。结论 首次在牦牛体表寄生的西藏革蜱中检出劳氏立克次体。石渠县存在西藏革蜱和青海血蜱,蜱传劳氏立克次体感染率较高并且具有感染人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我国南方媒介蜱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带菌状况。方法采用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外膜蛋白ompA基因特异引物,对我国广东省连平县采集的长角血蜱进行检测分析。结果15组蜱标本中,14组检测阳性,阳性率为93.3%。通过测序分析,发现当地长角血蜱携带黑龙江立克次体及马赛立克次体近缘菌。结论我国南方地区除已证实的北亚蜱传斑点热外,还应加强当地其他斑点热的监测及临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湖北省长角血蜱是否携带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方法运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对湖北随州地区采集的蜱标本进行嗜吞噬细胞无形体16S rRNA基因片段进行扩增和序列分析,将扩增序列与GenBank注册的基因序列进行比较。结果共检测游离蜱72只,蜱种鉴定均为长角血蜱,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最小感染率为4.22%;所检出的嗜吞噬细胞无形体16S rRNA基因与我国已在GenBank注册的24个相对应序列同源性100%。结论湖北省长角血蜱携带嗜吞噬细胞无形体。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黑龙江逊克地区蜱传斑点热自然疫源地,发现该地区蜱携带斑点热立克次体的种类。方法 采用斑点热立克次体ompA和gltA基因特异的PCR,检测该地区森林革蜱的DNA样本,并对扩得阳性产物进行测序和聚类分析。结果 从60只森林革蜱中检测有14只扩得斑点热立克次体ompA和gltA基因片段,阳性率为23.33%。随机选择2只蜱的阳性片段进行测序,二者同源性为100%,ompA基因序列与Rickettsia sp.JL-02同源性为99.30%, 与Rickettsia raoultii为99.18%。结论 黑龙江省逊克地区森林革蜱携带与Rickettsia sp.JL-02株亲缘关系相近的斑点热群立克次体。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COI)基因的DNA条形码技术应用于福建省蜱类鉴定的可行性。方法 蜱标本经形态学鉴定后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COI基因片段,并进行测序和比对,用Kimura-2-parameter模型计算种内及种间遗传距离,以邻接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 经形态学鉴定,97只蜱隶属于5属12种,遗传距离计算结果显示,种间遗传距离(14.65%~26.79%)显著大于种内遗传距离(0~7.14%);BLAST同源性比对发现GenBank数据库中尚无越原血蜱(Haemophysalis Yeni)与基刺硬蜱(Ixodes spinicoxalis)的COI基因序列,褐黄血蜱(H.flava)、台岛血蜱(H.formosensis)、豪猪血蜱(H.hystricis)、粒形硬蜱(I.granulatus)、微小扇头蜱(Rhipicephalus microplus)与血红扇头蜱(R.sanguineus)的形态学鉴定与DNA条形码鉴定结果一致,但是,龟形花蜱(Amblyomma testudinarium)、台湾革蜱(Dermacentor taiwanensis)、中华硬蜱(I.sinensis)的形态学鉴定与COI基因DNA条形码鉴定结果不一致;系统发育树显示,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均形成高支持率的单系,种间分支很明显。结论 COI基因DNA条形码测定是一种快速准确的蜱类鉴定新兴技术,但现阶段,COI基因DNA条形码技术尚不能完全脱离传统的形态学鉴定而独立进行,两者应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江西省赣州市蜱的种类及其携带的病原体,为蜱传疾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野外用布旗法和在动物体表采集蜱,进行种类鉴定。用PCR法扩增立克次体(Rickettsia sp.)gltA基因和埃立克体(Ehrlichia sp.)16S rRNA基因片段并测序,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 江西省赣州市4县采集的395只蜱的种类包括2属4种,分别为血蜱属的长角血蜱(Haemaphysalislongicornis)、嗜群血蜱(H. concinna)、具角血蜱(H. cornigera)和扇头蜱属的微小扇头蜱(Rhipicephalus microplus)。395只蜱分为43批检测立克次体和埃立克体,共有18批阳性。系统进化分析显示,龙南县22批蜱中检测到16批阳性,来源于具角血蜱的LN1615株与扇头蜱立克次体(R. rhipicephali)处于同一分支,来源于微小扇头蜱的LN1620株与马赛立克次体(R. massiliae)处于同一分支,其余的12株来源于具角血蜱和2株来源于微小扇头蜱,与日本立克次体(R. japonica)处于同一分支。崇义县CY1602株来源于嗜群血蜱与R. raoultii处于同一分支。于都县YD1606株为来源于长角血蜱的埃立克体,与2010年Yonaguni206(HQ697589)、Yonaguni138(HQ697588)和2009年HLAE178(GU075695)处于同一分支。安远县微小扇头蜱检测均为阴性结论 本文对江西省赣州市采集的蜱进行了鉴定,首次在江西省赣州市的蜱中检测到日本立克次体、扇头蜱立克次体、马赛立克次体、R. raoultii和埃立克体,为江西省蜱种类的调查及其传播疾病的预防控制提供根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长角血蜱雌雄个体间共生细菌多样性的差异。方法采用QIAamp DNA Stool Mini Kit基因组提取试剂盒提取长角血蜱总DNA,PCR扩增16SrDNA V3和V4区。构建基因文库,利用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对未吸血雌、雄成蜱的共生细菌情况进行测序分析。结果基于399只长角血蜱的分析结果表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在雌、雄蜱标本丰度为94.0%,其次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柯克斯体属(Coxiella)在雌雄个体中所占比例均90%。雌、雄蜱组间比较菌群多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01,P0.05)。雌、雄个体中均检测出埃立克体属(Ehrlichia)、包柔氏螺旋体(Borrelia)和无形体属(Anaplasma)3种人兽共患病原体。结论雌、雄长角血蜱共生细菌组成和多样性上均有显著区别,雌蜱的共生菌群多样性低于雄蜱。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掌握河北省承德市塞罕坝自然保护区内硬蜱种类及其分子特征,明确该地区蜱类的分类地位,为相关蜱媒传染病的防控制提供参考。方法 2018年4-9月间,采用布旗法捕捉该地区森林、草地、灌丛3种生境内自由生活的蜱类;提取蜱基因组,PCR扩增2种硬蜱的线粒体16S rDNA和COⅠ基因片段,并进行同源性分析。基于邻接法和最大简约法,用Mega 7.0软件分别构建系统发生树,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在植被上共采集蜱231头,分为1科2属2种,其中全沟硬蜱212头,嗜群血蜱19头。PCR扩增嗜群血蜱标本(QS11)16S rDNA和COⅠ扩增基因片段长度分别是434 bp和712 bp,全沟硬蜱标本(QG13)16S rDNA、COⅠ基因片段长度是445 bp、735 bp。嗜群血蜱标本和全沟硬蜱标本的16S rDNA序列、COⅠ序列与GenBank中已登录的2种硬蜱对应基因聚类,且在一个进化分支上;嗜群血蜱标本16S rDNA、COⅠ序列与已登录嗜群血蜱相同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8.2%和98.1%,遗传距离分别为0.035和0.028;全沟硬蜱2个基因与已登录基因的同源性分别为98.3%和97.4%,遗传距离分别为0.067和0.104。结论塞罕坝自然保护区内优势蜱种是全沟硬蜱且存在嗜群血蜱。两蜱种16S rDNA、COⅠ与序列存在多样性和地域差异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掌握广西地区牛羊场硬蜱种类及其分子特征,了解该地区蜱类的分类地位,为养殖户防控硬蜱及蜱媒传染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本实验于2019年1月至2021年11月,采用动物体表法采集寄生的蜱类;提取蜱基因组,PCR扩增3种硬蜱的线粒体16S rDNA和COI基因片段,并进行同源性分析。基于邻接法,用MEGA6.0软件分别构建系统发生树,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 牛羊体表上共采集蜱2 030只,隶属1科2属3种,其中微小扇头蜱1 968只,长角血蜱49只,具角血蜱13只。PCR扩增微小扇头蜱、长角血蜱和具角血蜱16S rDNA和COI基因片段长度分别是460 bp和710 bp左右,分别与GenBank中已登录的相应种类相似较高且在一个进化分支上。结论 广西地区牛羊场优势蜱种是微小扇头蜱且存在长角血蜱和具角血蜱。三蜱种16S rDNA和COI序列存在多样性和地域差异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构建长角血蜱饥饿雌蜱cDNA表达文库,筛选长角血蜱功能性抗原基因。 方法 在无RNA酶污染的条件下提取长角血蜱总RNA,进而纯化mRNA,以寡脱氧胸腺核苷酸[oligo(dT)]为引物合成双链cDNA,并在其两端加EcoRⅠ/HindⅢ定向接头。将cDNA分子定向克隆至具有EcoRⅠ/HindⅢ黏性末端的λSCREEN载体。用噬菌体包装蛋白对以上连接产物进行体外包装以形成完整的噬菌体,转化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ER1647,从而构建长角血蜱饥饿雌蜱cDNA表达文库。使用兔抗长角血蜱全蜱血清对该文库进行免疫学筛选,经过2次筛选得到的阳性噬菌体转化E. coli BM25.8亚克隆为重组质粒,转化E. coli JM109,提取重组质粒进行PCR和测序分析。 结果 长角血蜱饥饿雌蜱cDNA表达文库的基础库容量为1.8×106 pfu,重组率为100%,扩增后的滴度为2.4×109 pfu/ml。筛选获得42个阳性克隆,序列分析表明有12个新cDNA序列,其编码蛋白与长角血蜱原肌凝蛋白、环状扇头蜱幼蜱未知蛋白、黑腹果蝇染色体2R、褐黄血蜱线粒体DNA、青海血蜱HqL09、Hq05和肌球蛋白轻链mRNA等具有同源性。 结论 构建了长角血蜱饥饿雌蜱cDNA表达文库,获得的阳性克隆为长角血蜱功能性抗原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长角血蜱携带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情况及其基因特征,分析长角血蜱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传播中的作用。方法在SFTS严重流行区河南省信阳市采集长角血蜱,采用实时RTPCR方法检测蜱中SFTSV核酸,阳性蜱进行SFTSV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并与当地病人血液中的SFTSV序列及GenBank中公布的SFTSV全基因组序列进行比较。结果共检测285只长角血蜱,SFTSV携带率为20.4%(58/285)。其中,游离蜱携带率31.9%(46/144),寄生蜱携带率8.5%(12/1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136,P<0.01)。基于SFTSV的L、M和S片段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信阳地区长角血蜱的SFTSV序列与来自当地病人的SFTSV序列聚在同一分支,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9.5%~99.7%,99.4%~99.5%和99.4%~99.5%。结论信阳地区SFTS高发病率与当地长角血蜱SFTSV高携带率有关,长角血蜱可能是SFTSV的传播媒介。  相似文献   

14.
七种媒介硬蜱基因组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7种硬蜱的基因组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以及种间的遗传距离。 方法 用5条不同的多聚核苷酸单链引物对草原革蜱、森林革蜱、青海血蜱、台湾血蜱、刻点血蜱、龟形花蜱、卵形硬蜱7种硬蜱基因组DNA进行随机扩增,分析DNA图谱并计算 7种硬蜱间的遗传距离。 结果  7种硬蜱基因组随机扩增产物均有各自独特的DNA条带,种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71。 结论 RAPD技术可以区分这7种硬蜱。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中哈边境地区臀突客蚤(Xenopsylla minax)中立克次氏体携带情况。方法收集阿拉山口口岸臀突客蚤样本,PCR扩增立克次体17 kDa基因片段,PCR产物测序并BLAST比对,利用Mega 6.0构建分子遗传进化树。结果42.86%(3/7)的臀突客蚤携带立克次体,17 kDa基因遗传进化树显示与Candidatus Rickettsia senegalensis和Rickettsia bellii同源性最高。结论中哈边境口岸地区臀突客蚤携带立克次体核酸。  相似文献   

16.
用半套式PCR检测蜱和啮齿动物中查菲埃立克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福建西北部林区查菲埃立克体 (Ehrlichiachaffeensis)的存在情况。方法 用 16SrRNA基因特异引物进行半套式PCR ,检测从福建武夷山和宁化采集的蜱类及野生动物中的查菲埃立克体DNA ,然后对有代表性的标本的扩增产物进行克隆和序列测定 ,并与GenBank中注册的核苷酸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 从该地区的越原血蜱 ,野鼠(褐家鼠、黄毛鼠、黄胸鼠、社鼠、小家鼠 )和野兔的脾脏和 /或血块中均扩增出了查菲埃立克体的特异片段。越原血蜱成蜱 2 40组 (6 16只 ) ,31组阳性 ,最小阳性率 5 0 %。野鼠脾脏标本 39份 ,2 2份阳性。野鼠和野兔血块标本共 35份 ,14份阳性。 390bp的PCR产物经克隆、测序后分析发现其DNA序列与美国查菲埃立克体分离株对应位置一致。结论 福建西北部林区可能存在人单核细胞埃立克体病的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人埃立克体病自然疫源地的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人粒细胞埃立克体病和人单核细胞埃立克体病都是近10年来发现的2种经蜱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这2种病的公共卫生学意义已受到了许多国家的关注。由于病原体是专性细胞内寄生菌,直接培养和纯化较为困难。我们根据这2种埃立克体的16S rRNA基因序列,构建了一系列PCR引物对,对采自我国大兴安岭等北方地区的蜱、动物脏器和人血标本进行PCR扩增,并对扩增出的产物进行DNA序列分析,以期查清有可疑蜱媒地区是否存在埃立克体感染,并通过这次调查为今后进一步开展系统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与结果本研究采用半巢式PCR检测蜱标本2种埃立克体的带菌率。结果首次从内蒙古大兴安岭采集的全沟硬蜱和森林革蜱,新疆精河采集的全沟硬蜱和草原革蜱中扩增出390bp的特异和人单核细胞埃立克体16S rRNA基因片段;同时检测的大兴安岭的嗜群血蜱和北京灵山采集的长角血蜱均未扩增出相应的片段。大兴安岭莫尔道嘎林业局采集的全沟硬蜱携带此基因的阳性率为39.06%(25/64),森林革蜱为 10.00%(7/70),2种蜱的带菌率有显著差异(x~2=15.53,P<0.01)。新疆精河采集的蜱携带EC率也是全沟硬蜱(11组/190,最小阳性率为5.79%)高于森林革蜱(1组/60,最小阳性率为1.67%),但差别不显著(x~2=1.30,P>0.25)。还从大兴安岭林区捕捉的一只大林姬鼠的脏器中检测到这一16S rRNA基因片段。对一只从莫尔道嘎采集的全沟硬蜱蜱标本进行近1500bp的人单核细胞埃立克体 16S rRNA全基因扩增与序列分析,结果扩增出的序列与美国一株人单核细胞埃立克体(GenBank注册号U23503)的相应序列完全相同。同样应用半巢式PCR和序列分析技术,从蜱标本中扩增出441bp的特异的人粒细胞埃立克体16SrRNA基因片段。内蒙古大兴安岭莫尔道嘎采集的全沟硬蜱和森林革蜱人粒细胞埃立克体的阳性率分别是 6.25%(4/64)和 2.86%(2/70);内蒙古大兴安岭乌尔旗汗采集的全沟硬蜱和嗜群血蜱的阳性率分别为3.81%(最小阳性率,8组/210)和2%(1/50);新疆精河采集的全沟硬蜱和草原革蜱最小阳性率分别为3.16%(6组/190)和1.67%(1组/60)。这是首次在亚洲从蜱标本中检测到人粒细胞埃立克体。同时检测的北京灵山采集的长角血蜱未扩增出相应的片段。对一只从莫尔道嘎采集的全沟硬蜱标本进行近1500bp的人粒细胞埃立克体 16S rRNA全基因分析,结果扩增出的序列与美国一株人粒细胞埃立克体(GenBank注册号U02125)的相应序列完全相同,一个碱基不差。另外还从内蒙古大兴安岭采集的森林工人血标本中扩增出特异的EC和人粒细胞埃立克体16SrRNA基因片段。这是首次在亚洲从人血中扩增出人埃立克体DNA。对一份人血标本进行近1500bp的人粒细胞埃立克体 16S rRNA全基因分析,结果仅在第81位与美国这株人粒细胞埃立克体差一个碱基,相差的位置正好位于高变区。结论根据检测结果,本研究建立的系列半巢式PCR扩增方法可以快速、灵敏地检测蜱、脏器、血等标本中的EC和人粒细胞埃立克体,并能较快地分析出其16S rRNA全基因。据报道,莱姆病的流行区往往也是人埃立克体病的流行区。为此我们在大兴安岭林区进行了人埃立克体病和莱姆病的流行病学调查。血样检测发现了人粒细胞埃立克体和 EC 16S rRNA基因阳性的病例共6名,病例均有近期蜱咬史,有埃立克体病的临床表现,潜伏期也相符;血清抗体检测发现检测人群中有HGE阳性抗体。2种病例的发现均为亚洲之首次。通过莱姆病螺旋体感染流行因素的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在调查的流行因素中,职业和蜱咬史是影响该疫区人群感染莱姆病螺旋体的主要危险因素。这一调查结果也为该地区人埃立克体病和其他蜱传病的防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东北地区啮齿动物新埃立克体(Candidatus Neoehrlichia mikurensis,Nm)感染及基因型分布情况。方法 采用巢式PCR检测从辽宁省宽甸、吉林省集安林区及黑龙江省密山耕地捕获的啮齿动物中Nm groEL DNA, 对阳性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 PCR检测鼠脾标本共181份, 阳性5份,阳性率为2.76%。不同地区及不同鼠种Nm检出阳性率无明显差异。遗传进化分析显示,从宽甸、集安黑线姬鼠和大林姬鼠检出的5份Nm groEL基因序列与俄罗斯亚洲地区以及我国东北地区Nm同源性最高,基因型为ClusterⅠ型。结论 我国东北东部边境地区鼠类存在Nm感染,可能存在Nm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19.
目的长角血蜱(Hemaphysalis longicornis)不仅吸食家畜血甚至人血,还是多种疾病的传播媒介,对该蜱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医学和兽医学意义。在大肠杆菌中表达长角血蜱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HlGPx),为该酶在长角血蜱中的生理作用研究奠定基础,为该病媒的免疫防控提供参考。方法根据长角血蜱EST文库提示的片段序列的信息,设计引物采用PCR方法从长角血蜱成蜱的cDNA中扩增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基因。利用定点突变将该基因编码序列中一个编码硒半胱氨酸的密码子TGA突变为通用半胱氨酸密码子TGC,与表达载体pGEX-4T-1重组,转化BL21(DE3)pLysS,IPTG诱导表达,SDS-PAGE及免疫印迹分析。结果成功获得了长角血蜱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全长序列,突变后在大肠杆菌中诱导表达了约51kDa的重组蛋白,Western-blot显示表达产物与抗GST抗体有很强的交叉反应。结论突变的HlGPx可以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并可用于下一步制备免疫血清及功能分析。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鉴定西藏亚东县蜱虫种类和调查蜱媒病原体感染情况。方法 2021年7月在西藏亚东县牲畜上检获的23只硬蜱和血蜱,根据蜱虫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COX I)、线粒体16S rDNA和12S rDNA基因进行序列扩增并测序,分子生物学分类鉴定;采用PCR方法检测蜱虫体内斑点热群立克次体(spotted fever group rickettsia, SFGR)、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土拉热弗朗西斯菌Francisella tularensis、贝氏柯克斯体Coxiella burnetii的感染情况,基因测序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对2021年收集的亚东县居住人群184份血清,采用ELISA方法筛查莱姆病(Lyme disease)、Q热(Q Fever)、斑点热(Spotted fever)、土拉(Tularemia)的抗体阳性率,综合分析亚东县蜱媒病原体的感染情况。结果 西藏亚东县采集的硬蜱分属两类,其中一类硬蜱COX I、16S rDNA、12S rDNA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拟蓖硬蜱Ixodes nuttallianus核苷酸相似性分别为9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