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髂筋膜联合腰方肌阻滞用于髋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3—12月拟行择期髋关节置换术患者60例,男26例,女34例,年龄55~75岁,体重45~70 kg,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髂筋膜组(N组)和髂筋膜联合腰方肌组(T组),每组30例。T组术后行超声引导下髂筋膜联合腰方肌阻滞,各注射0.375%罗哌卡因15 ml。N组术后行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阻滞,注射0.375%罗哌卡因30 ml。术后两组均采用PCIA至术后48 h。记录阻滞操作前(T_0)、术后3 h(T_1)、6 h(T_2)、12 h(T_3)、24 h(T_4)、36 h(T_5)、48 h(T_6)时静息状态VAS评分以及T_4—T_6时运动状态VAS评分;记录阻滞后0~4 h、4~8 h、8~12 h、12~24 h、24~36 h、36~48 h各时段PCIA有效按压次数;记录T_3—T_6时术侧髋关节最大屈曲和外展活动度;记录术后不良反应。结果 T组T_1—T_6时静息状态VAS评分和T_4—T_6时运动状态VAS评分明显低于N组(P0.01)。阻滞后48 h内各时段T组PCIA有效按压次数明显少于N组(P0.01)。T组髋关节最大屈曲和外展活动度明显大于N组(P0.01)。T组术后恶心呕吐和尿储留发生率明显低于N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髂筋膜联合腰方肌阻滞用于髋关节置换术后镇痛效果显著,镇痛作用确切,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术前行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在老年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择期在全身麻醉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98例,男40例,女58例,年龄≥65岁,BMI 16~28 kg/m2,ASA Ⅱ或Ⅲ级。根据术前是否行髂筋膜间隙阻滞分为两组:髂筋膜间隙阻滞组(F组,n=43)和对照组(C组,n=55)。根据性别、年龄、BMI、ASA分级、基础疾病、手术方式进行倾向评分匹配。收集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用量、术后2、6、12、24、48 h静息和活动时NRS评分、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术后48 h镇痛满意度评分、术后48 h内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有效按压次数以及术后48 h内PCIA舒芬太尼用量。记录术后输血、入ICU以及相关不良反应(包括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心律失常、术后恶心呕吐、尿潴留、瘙痒、呼吸抑制、嗜睡)的发生情况。
结果 匹配后F组和C组各纳入患者43例。F组术中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用量明显少于C组(P<0.05)。F组术后2、6 h静息时NRS评分以及术后2、6、12、24、48 h活动时NRS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5)。F组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C组(P<0.05),F组术后48 h镇痛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C组(P<0.05),F组术后48 h内PCIA有效按压次数以及PCIA舒芬太尼用量明显少于C组(P<0.05)。F组术后恶心呕吐及尿潴留的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12、24、48 h静息时NRS评分、术后输血、入ICU以及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心律失常、术后瘙痒、嗜睡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术前行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能为老年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提供良好镇痛,减少镇痛药物的使用,提高镇痛满意度,同时促进患者术后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实施连续髂筋膜间隙阻滞对于髋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纳入本院行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共90例,随机分为罗哌卡因组(R组)与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组(RD组),两组患者均实施全身麻醉,术后予髂筋膜间隙置管连续神经阻滞镇痛。记录术后4,8,12,24,48小时静息与活动时VAS与肌力评分,以及住院时间、帕瑞昔布钠使用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ASA分级、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点静息状态下VAS与肌力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运动状态下,RD组在术后4,8,12及24小时的VAS评分均低于R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小时两组患者活动状态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组术后使用帕瑞昔布钠、发生谵妄与PONV的患者例数多于RD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发生窦性心动过缓及嗜睡的患者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证实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可以增强连续髂筋膜间隙阻滞的镇痛效果,减少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促进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术后早期活动与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结合髂筋膜间隙阻滞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疼痛及炎症应激介质分泌的影响。方法以本院经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股骨颈骨折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接受静脉注射全身麻醉)和观察组(接受全身麻醉联合髂筋膜间隙阻滞)各40例,比较两组麻醉前、术后12小时、术后24小时疼痛介质、炎症因子、应激激素含量差异及麻醉效果和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在麻醉前血清中的疼痛介质(PGE2、SP、5-HT、NPY、β-EP)、炎症因子(IL-1β、CRP、TNF-α)及应激激素(ACTH、Cor、CA)均无差异(P0.05);而术后12小时和24小时两组上述因子均显著高于麻醉前的含量(P0.05);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术后12小时和24小时血清中上述因子含量均较低(P0.05)。此外,观察组患者麻醉效果和患者总体满意度也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采用全身麻醉联合髂筋膜间隙阻滞进行镇痛时,可较为有效的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抑制患者的全身炎症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在小儿下肢骨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3月至2018年2月于全身麻醉下行髋、膝关节手术或股骨手术的患儿共计60例。ASA分级I级,年龄6~10岁,性别不限。纳入患儿采用计算机随机软件随机分为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组(fascia iliaca block group,F组)和空白对照组(control group,C组),每组患者各30例。F组患儿于超声引导下行髂筋膜间隙阻滞;C组患儿不实施干预。记录两组患儿麻醉诱导前(T_0)、切皮即刻(T_1)、手术开始后10分钟(T_2)、手术结束即刻(T_3)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记录患儿拔管时间并使用PAED评分评价患儿苏醒期躁动情况。使用FLACC量表评价患儿出室即刻、术后2小时、术后4小时、术后12小时疼痛情况。结果两组患儿T_0时点MAP、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T_1、T_2、T_3时点MAP、HR显著高于F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组患儿术后各时点FLACC评分显著低于C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组共计2名患儿发生苏醒期躁动,而C组则有9名患儿发生苏醒期躁动,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F组患儿未见神经损伤、局麻药中毒、局部血肿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结论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有助于维持行髋、膝关节手术或股骨手术的患儿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有效抑制术后疼痛并降低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连续股神经阻滞与患者静脉自控镇痛对老年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镇痛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择期行单侧膝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共计86例,年龄66~77岁,计算机随机软件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超声引导下连续股神经阻滞组(FNB组)和病人静脉自控镇痛组(PCIA组),每组患者各43例。记录两组患者术后2小时(T_1)、4小时(T_2)、12小时(T_3)、24小时(T_4)静止状态、运动状态下视觉模拟评分(VAS)并检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or)及血糖(GLU)浓度。记录患者术后24小时内低血压、恶心呕吐、嗜睡、皮肤瘙痒等麻醉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活动状态下,FNB组患者各时点VAS评分均显著低于PCIA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NB组患者各时点ACTH、Cor浓度显著低于PCIA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NB组患者嗜睡发生率显著低于PCIA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连续股神经阻滞能够为膝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效果,抑制机体应激反应,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应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镇痛的有效性。2019年1月拟于本院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共计162例。年龄18~65岁,ASA分级Ⅰ~Ⅱ级,体重指数(BMI)18.5~27.9kg/m~2。患者随机分为腹横肌平面阻滞组(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e block group,T组)和对照组(Control group,C组),每组各81例。T组患者行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C组患者不进行其他干预。使用数字评价量表(NRS)评价患者疼痛程度。使用BCS舒适评分评价患者术后舒适度。记录患者出PACU即刻、术后2、4、12、24小时的NRS评分及BCS舒适度评分。记录患者PCIA有效按压次数、PCIA总按压次数、术后恶心呕吐(PONV)、结果 T组患者出PACU即刻、术后2、4、12、24小时NRS评分均显著低于C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组患者出PACU即刻、术后2、4、12、24小时BCS评分均显著高于C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组患者PCIA有效按压次数、PCIA总按压次数以及PONV、头晕、皮肤瘙痒发生率显著低于C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未发生穿刺部位血结论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Fascia iliaca compartment block,FICB)麻醉方式在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术中血流动力学影响及术后镇痛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本院行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人资料,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静脉自控镇痛泵为对照组,观察组为采用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麻醉。对比两组手术前及术后VAS疼痛评分、手术期间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麻醉期内麻醉药物用量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麻醉期相关指标对比:同组内气管插管后(T_1)、手术切皮时(T_2)、手术结束时(T_3)的HR和MAP分别与T_0比较,P0.05;相同T_1、T_2、T_3时点组间比较观察组HR和MAP均低于对照组。术后镇痛效果比较:两组病人T_4时点VAS评分值比较,P0.05;两组患者术后全麻清醒时(T_5)、术后2小时(T_6)、12小时(T_7)、24小时(T_8)VAS评分相同时间点VAS评分值比较,观察组较对照组VAS评分相对较低,镇痛效果相对较好,P0.05。术后48小时镇痛效果满意,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老年病人行THA手术时,采用超声引导下FICB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减少术中对血流动力学干扰、术后镇痛效果好,更有利于病人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连续椎旁神经阻滞在乳腺癌根治术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择期行单侧乳腺癌根治术的女性患者共计80例。年龄18~65岁,ASA分级Ⅰ~Ⅱ级,患者使用随机软件分为连续椎旁神经阻滞组(PVB组)和全身麻醉组(GA组),每组各40例患者。记录患者全身麻醉诱导前(T_0)、手术开始时(T_1)、手术开始后30分钟(T_2)、拔管后15分钟(T_3)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于出PACU即刻、术后2小时、术后4小时、术后12小时、术后24小时评估患者VAS评分。记录患者术后恶心呕吐(PONV)、皮肤瘙痒、头晕、嗜睡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PVB组患者T_2、T_3时点MAP、HR显著低于GA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VB组患者出PACU即刻、术后2小时、术后4小时、术后12小时、术后24小时VAS评分显著低于GA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VB组患者PONV、皮肤瘙痒、头晕发生率均显著低于GA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嗜睡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连续椎旁神经阻滞有助于维持乳腺癌根治术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并能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效果且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分析不同阻滞方法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160例髋关节骨折患者,根据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L组80例,行腰方肌、髂筋膜联合阻滞,D组80例,行单纯髂筋膜阻滞。结果 L组患者在手术治疗后不同时间、不同状态下的VAS评分均明显小于D组患者(P0.05);L组患者在术后0~12小时、12~24小时、24~48小时按压PICA的次数均少于D组。L组患者在T4、T5时的髋关节屈曲度、外展度均大于D组(P0.05);L组患者在T4、T5时的CRP、IL-6指标水平均明显小于D组患者(P0.05)。结论在老年患者行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腰方肌、髂筋膜联合阻滞可以从不同位点对神经传导通路起到干扰作用,术后镇痛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改良髂筋膜间隙阻滞(modified-fescia iliac compartment block,M-FICB)用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体位变动的镇痛效果。方法限期行手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患者60例,男17例,女43例,ASA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改良M-FICB组(M组)和FICB组(F组),每组30例。M组采用超声引导注射0.4%罗哌卡因5ml于闭孔神经,15ml于髂筋膜间隙;F组采用超声引导注射0.4%罗哌卡因20ml于髂筋膜间隙。两组患者20 min后进行椎管内麻醉体位摆放。记录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操作时间和神经阻滞起效时间。记录神经阻滞前(T_0)、神经阻滞后10min(T_1)、20min(T_2)、摆放椎管内麻醉体位时(T_3)、术后24h(T_4)VAS评分。结果 M组闭孔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短于F组[(4.1±1.4)min vs(10.1±3.9)min,P0.05]。两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0.5)min vs(2.1±0.5)min]。T_1~T_3时M组VAS评分明显低于F组(P0.05);与T_0时比较,T_1~T_4时两组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改良髂筋膜间隙阻滞有效阻滞闭孔神经,可以减轻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体位摆放过程中的疼痛,并降低患者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髂腰肌平面阻滞与髂筋膜间隙阻滞在髋关节置换围术期镇痛效果。方法 选择择期行单侧髋关节置换术患者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18~95岁,BMI 17~35 kg/m2,ASA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髂腰肌平面阻滞组(Ⅰ组)和髂筋膜间隙阻滞组(S组),每组25例。Ⅰ组在髂股韧带和髂腰肌之间注射0.3%罗哌卡因10 ml, S组在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间隙注射0.3%罗哌卡因40 ml。术后采用舒芬太尼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VAS疼痛评分≥4分时,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 mg补救镇痛。记录神经阻滞操作时间、起效时间。记录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和舒芬太尼追加次数、术后2、6、8、12和24 h静息和活动(抬髋15°)时VAS疼痛评分、术后24 h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和总按压次数、术后24 h舒芬太尼用量和补救镇痛情况。记录术后恶心呕吐、谵妄、感染、局麻药中毒和股四头肌无力发生情况。结果 与S组比较,Ⅰ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和起效时间明显缩短,术中舒芬太尼追加率、术后8 h活动时VAS疼痛评分、术后股四头肌无力发生率明显降低(P<0....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氟比洛芬酯联合髂筋膜间隙阻滞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炎症反应及疼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9月在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择期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168例,随机分为氟比洛芬酯组(56例)、阻滞组(56例)和联合组(56例)。氟比洛芬酯组患者于麻醉诱导前5 min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术毕行经静脉患者自控镇痛(PCIA)(氟比洛芬酯、舒芬太尼、昂丹司琼和生理盐水混合液),持续用药48 h。阻滞组术前行髂筋膜间隙阻滞,术后留置导管与自控镇痛泵连接(舒芬太尼、昂丹司琼及生理盐水混合液),持续用药48 h。联合组患者接受髂筋膜间隙阻滞方法同阻滞组,术毕行PCIA,方法同氟比洛芬酯组。评价指标包括:术后6 h(T 1)、12 h(T 2)、24 h(T 3)、48 h(T 4)和72 h(T 5)时患者静息状态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T 3、T 4和T 5时活动状态的VAS评分。T 4和T 5时患者肌力评级及睡眠质量评分。术前(T 0)、T 3、T 4和T 5时患者血浆白细胞介素(IL)-1β、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各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联合组患者T 2、T 3、T 4和T 5时静息状态VAS评分及T 4和T 5时活动状态VAS评分均低于阻滞组和氟比洛芬酯组,且阻滞组低于氟比洛芬酯组(P均<0.05)。联合组患者T 3、T 4和T 5时血浆IL-1β、IL-6和TNF-α水平均低于阻滞组和氟比洛芬酯组,且阻滞组低于氟比洛芬酯组(P均<0.05)。联合组和阻滞组患者恶心呕吐、嗜睡和排尿困难发生率均低于氟比洛芬酯组(P均<0.05)。结论氟比洛芬酯联合髂筋膜间隙阻滞应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镇痛,可降低患者术后VAS评分,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减轻炎症反应,并减少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改良髂筋膜间隙阻滞在股骨骨折患者手术中的麻醉和镇痛效果。方法选取股骨骨折手术患者203例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101例、观察组102例。两组患者均给与全麻,对照组患者全麻后给予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观察组患者全麻后给予超声引导下改良髂筋膜间隙阻滞。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麻醉效果、不良反应。结果术后2小时、术后6小时观察组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瑞芬太尼用量、完全苏醒时间、术后镇痛补救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88%略低于对照组11.88%(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改良髂筋膜间隙阻滞对股骨骨折手术患者具有较好的镇痛和麻醉效果,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腰方肌阻滞(quadratus lumborum block,QLB)和髂筋膜间隙阻滞(fasciailiaca compartment block,FICB)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择期拟行腰麻下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55例,男22例,女33例,年龄65~85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QLB组(n=28)和FICB组(n=27)。术后分别于超声引导下行QLB和FICB,予0.375%罗哌卡因30ml。所有患者术后行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记录术后6、12、24、48h镇痛泵按压次数及舒芬太尼用量;记录静息及运动时VAS疼痛评分;记录术后恶心呕吐、眩晕等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术后12、24、48h QLB组镇痛泵按压次数及舒芬太尼用量明显少于FICB组(P0.05);术后12、24、48hQLB组运动时VAS评分明显低于FICB组(P0.05),两组不同时点静息时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LB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FICB组[2(7.1%)vs 9(33.3%),P0.05]。结论腰方肌阻滞较髂筋膜间隙阻滞更能明显减轻髋关节置换术后活动痛,减少阿片类药物的使用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术中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复合超声引导下腰骶丛神经阻滞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拟于本院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共计100例。年龄52~64岁,ASA分级Ⅰ~Ⅱ级。患者采用计算机随机软件随机分为两组:右美托咪定组(Dexmedetomidine group,D组)和对照组(Control group,C组),每组各50例。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T_0)、切皮时(T_1)、手术开始后30分(T_2)、出室即刻(T_3)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记录两组患者出室即刻、术后2、6、12小时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记录两组患者术中低血压、心动过缓、呼吸抑制及术后恶心呕吐(PONV)、低氧血症发生情况。结果 D组患者T_1、T_2、T_3时点MAP、HR显著低于C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患者出室即刻、术后2小时、术后6小时的VAS评分显著低于C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低血压、心动过缓、呼吸抑制及术后恶心呕吐(PONV)、低氧血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能够在超声引导腰骶丛神经阻滞下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发挥良好的镇静镇痛效果并且无呼吸抑制作用,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髂筋膜间隙阻滞复合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在患儿髋脱位手术术后早期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首次行单侧发育性髋脱位手术患儿40例,年龄2~6岁,随机均分为两组:F组采用髂筋膜间隙阻滞复合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C组行单纯髂筋膜间隙阻滞,神经阻滞在超声引导下进行。记录送入PACU即刻(T0)、术后1h(T1)、2h(T2)、4h(T3)、6h(T4)的FLACC评分,手术时间、PACU停留时间及在PACU期间芬太尼追加例数,记录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T0~T3时F组FLACC评分明显降低(P0.05)。F组PACU停留时间明显短于C组(P0.05)。在PACU停留期间F组有3例(15%),C组有8例(40%)追加芬太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F组4例(20%),C组2例(10%)发生恶心呕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单纯髂筋膜间隙阻滞比较,髂筋膜间隙阻滞复合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用于患儿髋脱位手术,术后早期镇痛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结合髂筋膜间隙阻滞对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谵妄及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9年1月,本院实施THA的480例患者,ASA Ⅰ~Ⅲ级,年龄45~75岁,随机分为两组。其中,228例在全身麻醉联合髂筋膜间隙阻滞下行THA (试验组),其余252例在单纯全身麻醉下行手术(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临床指标、术后谵妄情况及DRS评分、VAS评分和下肢肌力。[结果]两组患者在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HR、MAP、SpO_2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和48 h,试验组在CAM-ICU标准评定的术后谵妄发生、镇痛泵按压次数、VAS评分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相应时间点两组间DR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两组患者术后相应时间点股四头肌和髂腰肌肌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的髂筋膜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能够减少THA后POD的发生率,显著缓解术后疼痛,有利于患者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的效果,同时比较内侧入路和传统外侧入路平面内穿刺置管法的不同。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9月择期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90例,男47例,女43例,年龄35~92岁,ASAⅠ—Ⅲ级。使用计算机随机分为三组:内侧入路组(N组)、外侧入路组(W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30例。N组气管插管全麻后,在超声引导下行内侧入路平面内穿刺置管持续髂筋膜阻滞;W组气管插管全麻后,在超声引导下行传统外侧入路平面内穿刺置管持续髂筋膜阻滞;C组常规采用气管插管全麻。记录三组术中舒芬太尼用量,术后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第1次下床活动时间,48 h内患者自控镇痛(PCA)的按压次数,使用附加镇痛药物情况和48 h镇痛满意度评分。记录三组患者术后24、48 h的静息和活动时VAS评分。记录N组和W组导管重新固定情况、超声准备和成像时间、穿刺注药时间、置管时间、置管深度和术后48 h罗哌卡因用量。记录N组和W组术后24、48 h股神经和股外侧皮神经阻滞满意率,记录三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发生情况。结果 N组和W组术中舒芬太尼用量和使用附加镇痛药物率明显低于C组(P0.05),术后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和第1次下床活动时间明显短于C组(P0.05),48 h PCA按压次数明显少于C组(P0.05),48 h镇痛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C组(P0.05)。N组48 h PCA按压次数明显低于W组(P0.05)。术后24、48 h N组和W组静息和活动时VAS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5)。N组导管重新固定率和术后48 h罗哌卡因总用量明显低于W组(P0.05)、置管时间明显短于、置管深度明显深于W组(P0.05);术后24、48 h股外侧皮神经阻滞满意率明显高于W组(P0.05);两组超声准备和成像时间,穿刺注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组和W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内外侧入路持续髂筋膜间隙阻滞均能为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减少镇痛药物的使用,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内侧入路法能提高术后股外侧皮神经阻滞满意率,减少罗哌卡因用量,并且置管操作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竖脊肌平面阻滞在腰椎手术患者全身麻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本院腰椎手术全身麻醉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组和超声下竖脊肌平面阻滞联合PCIA组(竖脊肌组),每组30例。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前(T_0)、气管插管后(T_1)、切皮时(T_2)和手术结束时(T_3)的HR和MAP;以及术后1、6、12、18、24小时时的咳嗽与静息的VAS评分;术后0~12小时、12~24小时时的镇痛泵输注总量、按压次数、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在T2、T3时点竖脊肌组HR、MAP明显降低(P0.05)。术后1、6、12、18、24小时竖脊肌组患者静息与咳嗽时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竖脊肌组镇痛泵输注总量、按压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83.3%(25/30)、90.0%(27/30)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定位准确,成功率高,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联合PCIA组(竖脊肌组)镇痛效果优于自控静脉镇痛(PCIA)组,给予0.25%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30ml可为腰椎手术患者提供良好的镇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