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时机的选择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时机,并分析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74例行气管切开术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气管切开时间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早期气管切开组(测定组)和非早期气管切开组(对照组),分别计算两组患者1周后的GCS评分变化,低氧血症、肺部感染和死亡的发生率,评价患者预后。本文所有数据用SPSS 11.0软件包完成统计。结果 测定组患者1周后的G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显著性(t=2.292,P〈0.05);测定组低氧血症、肺部感染发生率及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正确把握气管切开的适应证,及早行气管切开对于保持呼吸道通畅及肺呼吸功能有积极作用。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在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重型颅脑外伤气管切开后肺部感染的发病机制,探讨其预防及治疗感染措施。方法选取重型颅脑外伤患者246例,其中行气管切开61例做为研究组,未行气管切开185例做为对照组进行研究分析。结果 2组肺部感染情况比较,研究组肺部感染率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颅脑外伤行气管切开是并发肺部感染的高危因素,应针对发病机制,采取有效措施,合理应用抗生素,有效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长期鼻插管替代气管切开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55例病人随机分为经鼻气管插管组(n=29)和气管切开组(n=26),观察两组病人的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人工气道时间和气道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经鼻气管插管组的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人工气道时间和气道狭窄发生率均较气管切开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鼻插管在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中,可以较早拔除人工气道,肺部感染发生率低,气管并发症发生率低,效果优于气管切开术,可取代气管切开术进行长期机械辅助呼吸,效果良好,易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期气管切开对危重颅脑损伤患者脑氧代谢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本院颅脑损伤患者160例,依据气管切开时间分为早期组(7天)和延迟组(7天),每组80例,两组均采用同一方案治疗,比较两组脑氧代谢、血气指标、感染及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情况。结果早期组治疗48小时后颈内静脉血氧浓度(Cjv O2)、脑氧摄取率(CERO2)水平高于延迟组,脑动脉-静脉氧浓度差(Da-jv O2)水平低于延迟组(P0.05)。早期组治疗48小时后动脉血氧分压(Pa O2)、血氧饱和度(Sa O2)水平高于延迟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 CO2)水平低于延迟组(P0.05)。早期组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延迟组,早期组治疗48h后的GOS评分明显高于延迟组(P0.05);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气管切开能够改善危重颅脑损伤患者脑氧代谢和血气变化,减少肺部感染,建议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重度颅脑损伤后早期建立人工气道对防止肺部感染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择重度颅脑损伤患者60例,30例患者急诊行气管切开≤24h,另30例患者未行早期气管切开,即等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呼吸道不畅时再行气管切开,时间□24h.所有患者均用青霉素、头孢静脉滴注,出现肺部感染均行痰培养药敏实验,选择敏感药物进行治疗.结果:42例患者出现肺部感染,其中实验组21例有20例感染控制,感染控制时间4~10天,平均6.5天.对照组21例有16例感染控制,感染控制时间10~20天,平均17.2天.实验组感染率和控制感染的平均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感染控制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建立人工气道能有效降低肺部感染率及提高感染控制率,是重度颅脑损伤后预防肺部感染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吹氧联合冲洗法应用于可冲洗气管套管预防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2例应用可冲洗气管套管的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先采用生理盐水冲洗气管套管气囊上缘侧管,保留15s吸出,反复数次,直至冲洗液变清,再从侧管吹氧15min/次;对照组仅采用生理盐水冲洗。两组均干预1次/4h。结果置管第3天观察组、对照组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1.9%,6.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第7天观察组、对照组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9.6%、26.0%,置管第14天观察组、对照组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21.2%、4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吹氧联合气管套管气囊上冲洗法可有效降低可冲洗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颈脊髓损伤需要长时间机械通气患者气管切开的最佳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5年12月我科79例接受气管切开手术的急性颈脊髓损伤的临床资料。按气管切开距气管插管的时间将患者分为2组,甲组患者气管切开距气管插管≤10 d,乙组患者气管切开距气管插管10 d,比较2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住留时间、肺部感染发生率有无差异。结果甲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192±58)h较乙组(348±53)h明显缩短(t=-12.490,P=0.000)。甲组患者ICU时间(9.8±2.7)d明显短于乙组(15.9±2.2)d(t=-11.058,P=0.000)。甲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16.2%(6/37),明显低于乙组38.1%(16/42)(χ~2=4.686,P=0.030)。2组成功撤离机械通气的例数分别为34、38例,无统计学差异(χ~2=0.000,P=1.000)。结论对于短时间内不能撤离机械通气的急性颈脊髓损伤患者,早期气管切开可减少机械通气时间,缩短ICU住留时间,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正>肺部感染是重型颅脑损伤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常可加重颅脑损伤,增加患者的病情及病死率,严重影响预后,是后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防治肺部感染对于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和预后显得尤为重要。为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通气,控制感染,需及时气管切开。本文通过对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的研究,旨在探讨早期气管切开对肺部感染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盐酸氨溴索对控制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肺部感染的作用.方法选取GCS3~8分颅脑损伤患者60例,随机分两组,其中30例(治疗组)加用盐酸氨溴索治疗,另30例(对照组)未予盐酸氨溴索.所有患者其他治疗措施均基本相同.结果治疗组肺部感染发生率及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盐酸氨溴索对控制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肺部感染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早期经皮气管切开术在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分析2018年10月至2023年5月浙江省淳安县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72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经皮气管切开术的时间不同分为观察组(损伤24 h内,n=40)和对照组(损伤24 h后,n=32)。比较两组的手术治疗情况,记录患者肺部感染率、感染控制率、控制感染时间及手术前后生活质量,并统计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的肺部感染率为15.00%,低于对照组的40.63%,而感染控制率为83.33%,高于对照组的30.77%,且观察组控制感染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的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健康及活力和精力评分分别为(15.28±3.10)分、(14.21±2.17)分、(16.28±3.21)分、(15.20±2.10)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1.27±2.04)分、(10.28±1.74)分、(12.20±2.41)分、(12.18±1.9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手术患者发生肺部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36例行开颅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肺部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结果肺部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率为13.8%,发生率受患者年龄,气管切开,GCS评分,合并胸外伤,机械通气及吸烟史的影响(P0.05)。病原菌分离显示革兰氏阴性菌占72.41%。结论颅脑损伤手术患者的肺部感染与多种因素相关,临床上应加强对相关因素的控制及预防从而降低颅脑损伤手术患者多重耐药菌肺部感染。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期经皮气管切开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肺部感染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法将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入住本院符合研究条件的92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分为2组:早期气管切开组(早期组,47例)和延期气管切开组(延期组,45例)。早期组在入院3天内行经皮气管切开术,延期组在入院7天左右行经皮气管切开术。在入院第1天、第4天、第7天和第14天分别检测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的表达水平,统计患者呼吸机的使用时间,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和患者第14天时的GC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的CRP和PCT均有升高,入院第14天,早期组的CRP和PCT的表达低于延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组呼吸机的使用时间少于于延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低于延期组,GCS评分高于延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气管切开能够减少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ICU重症颅脑损伤病人气管切开的护理方法。方法对35例重症颅脑损伤(GCS<8分)并行气管切开患者的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院内获得性肺部感染发生率为14.3%,ICU住院时间平均为7.5天。结论有效的气道管理能降低院内获得性肺部感染的发生,减短ICU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4.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14):1258-1261
[目的]评价需机械通气的颈髓损伤患者,早期及晚期气管切开的时机对其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颈髓损伤并行气管切开患者共36例。按气管切开的时机分为早期组及晚期组。观察患者机械通气时间(总时间及气管切开术后的时间),ICU住院时间(总时间及气管切开术后的时间),院内获得性肺炎的发病率,同时评估两组气管切开的并发症。[结果]早期组有明显较短的机械通气时间,包括总机械通气时间[(23.46±2.23)d VS(34.55±4.53)d]和气切后机械通气时间[(15.24±4.74)d VS(25.41±9.74)d],及较短的ICU住院时间[(21.92±5.94)d VS(39.04±15.95)d],两组患者在气管切开后肺炎的发生率无差别(60%VS 80.95%);两组总体并发症的例数,早期组要低于晚期组(1例VS 5例)。[结论]需机械通气的颈髓损伤患者,早期行气管切开术,可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减少ICU住院时间及长时间插管的并发症,且并未增加颈椎手术切口感染。但并不能减少与机械通气相关的肺部感染。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气管切开不同时机对重型颅脑损伤(HCI)患者肺部感染的影响,为更有效地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遵义医科大学第五附属(珠海)医院收治的1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气管切开的不同时机分为观察组(80例)和对照组(80例)。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分别于颅脑损伤24 h内(早期)和24 h后(晚期)实施气管切开救治方案,观察两组HCI合并肺部感染者的病原菌构成及感染控制的有效率,比较其疗效及手术前后的肺通气功能。 结果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如肺部感染(33.75%)、皮下气肿(8.75%)、低氧血症(3.75%)、出血(10.00%)、食管气管瘘(6.25%)、气胸(6.25%)等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61.25%、20.00%、13.75%、25.00%、21.25%和16.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12.13、P < 0.001,χ2 = 4.11、P = 0.040,χ2 = 4.10、P = 0.040,χ2 = 6.23、P = 0.010,χ2 = 7.59、P = 0.010,χ2 = 6.01、P = 0.010)。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肺部感染病原体主要分为革兰阴性菌(60.00%、51/85),以铜绿假单胞菌(25.88%、22/85)为主;革兰阳性菌(34.12%、29/85)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23.53%、20/85)为主;真菌(5.88%、5/85)感染中以白假丝酵母菌(4.71%、4/85)为主。观察组患者HCI合并肺部感染的治疗有效率(77.28%、21/27)显著优于对照组(32.66%、16/49)(χ2 = 14.18、P < 0.001),且其整体的生存率(88.89%、24/27)亦高于对照组(67.36%、33/49)(χ2 = 4.38、P = 0.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中HCI合并肺部感染者PO2[(128.22 ± 11.79)mmHg]和SaO2[(96.55 ± 1.4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01.35 ± 10.27)mmHg和(94.26 ± 1.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15.37、9.47,P均< 0.001)。观察组中HCI合并肺部感染者PCO2[(35.79 ± 5.33)mmHg]低于对照组[(43.72 ± 6.06)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8.77、P < 0.001)。 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实施气管切开,能有效提高疗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索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后不同时间段呼吸道的菌群变迁,分析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嘉兴学院附属第二医院2018年7月至2020年7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57例,采集入组患者气管切开第1、4、7、10、14天的痰液进行培养,观察呼吸道菌群的变迁,同时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入院格拉斯哥评分(GCS)、昏迷持续时间、早期营养支持、留置空肠管、质子泵抑制剂、激素、癫痫、颅内感染、脑梗塞、严重低蛋白血症、机械通气时间、肝肾功能等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 共纳入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157例,其中肺部感染126例,检出的前8位菌群在气管切开7天出现菌群变迁,气管切开第10天、14天与第7天时的菌群相似。耐药菌的变化也出现在气管切开第7天。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二组患者年龄,入院GCS评分、昏迷时间≥2周、早期营养支持、留置空肠管、严重低蛋白血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率高,气管切开7天时菌群出现变迁。老龄、GCS评分低、昏迷时间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用不同气道湿化液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后的临床效果,为减轻患者气道黏膜损伤、控制呼吸道感染,提高患者治愈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将60例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后的患者分为3组各20例,分别采用以下3种湿化液。A组:氯化钠200 mL+5%碳酸氢钠20 mL+沐舒坦30 mg。B组:0.9%氯化钠250 mL+地塞米松5 mg+糜蛋白酶10mg。C组:0.45%的盐水250 mL。比较3组湿化液湿化效果。结果 A组湿化液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其他2组。结论氯化钠200 mL+5%碳酸氢钠20 mL+沐舒坦30 mg用持续给药输液器湿化法可防止肺内感染扩散,减少痰痂形成及刺激性咳嗽的发生,并能降低呼吸道感染几率,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两种居家护理服务模式在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并发症发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神经外科颅脑损伤气管切开带管出院患者按照出院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家庭访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微信、电话访视。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居家气管切开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因气管切开并发症30d重复入院率及主要照护者的焦虑程度、患者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结果观察组意外脱管发生率及30d重复入院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主要居家照护者SAS评分及患者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对颅脑损伤气管切开带管出院患者在家庭访视的基础上增加微信、电话访视,可降低患者因气切并发症30d重复入院率,改善居家主要照护者焦虑情绪,促进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60例患者,根据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为3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肠外营养支持,实验组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营养指标、血清免疫指标、预后指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①实验组白蛋白、总蛋白、血红蛋白高于对照组。②实验组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M高于对照组,免疫球蛋白E水平较低,与正常值比较更接近正常标准。实验组治疗7天后、治疗15天后格拉斯哥昏迷指数高于对照组。③实验组腹泻、消化系统出血、泌尿系感染、肺部感染并发症发生比例(7.14%)低于对照组(32.14%)。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通过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效果确切,患者营养指标得以显著提升,且有助于其免疫系统功能恢复,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患者预后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颈部闭合性创伤合并隐匿性气管损伤患者应用气管切开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本院收治的颈部闭合性创伤合并隐匿性气管损伤患者10例,按照适应征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行常规干预,研究组行气管切开手术干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率及动脉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和呼吸频率变化。结果干预前心率无明显区别(P0.05),干预后研究组心率水平好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动脉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和呼吸频率无明显区别(P0.05),干预后研究组动脉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和呼吸频率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部闭合性损伤合并隐匿性气管损伤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气管切开治疗效果理想,维持患者心率、动脉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和呼吸频率稳定,对颈部闭合性创伤合并隐匿性气管损伤患者的管理有指导意义,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