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影像学特点并分型,以提高该病确诊率并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01—2016-01诊治的52例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经冷凝集试验和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布氏杆菌性脊柱炎。采用单纯药物治疗28例,微创介入治疗3例,21例行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结果本组52例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按照影像学特点分型:椎体骨髓炎型9例,椎间盘炎型8例,椎旁脓肿或硬膜外脓肿型5例,混合型30例。49例获得随访16~36个月,平均12个月。疗效根据Alp标准评定:痊愈47例,好转2例。无复发患者。结论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有特征性影像学表现,在有效药物治疗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影像学分型选择微创或开放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
36例布鲁氏杆菌性脊柱炎的诊断及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布鲁氏杆菌性脊柱炎的诊断方法和手术治疗效果。[方法]2007年1月~2010年1月共收治80例布鲁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特点,均给予联合药物治疗,其中治疗组36例于联合药物治疗基础上采用手术治疗。[结果]80例患者均表现为发热伴多汗、腰部疼痛。实验室检查均有血沉、C反应蛋白增高,血清凝集试验(+)。影像学均有椎间盘变性及相应水平腰大肌病变,39例椎体后方软组织水肿明显,25例椎体前缘骨质破坏、硬化。治疗组全部患者均于术后3~7 d内自觉腰痛缓解。其中32例术后随访平均31个月,无1例发热、腰痛症状复发及血沉增高。[结论]布鲁氏杆菌性脊柱炎可依据典型的临床表现、特殊的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特点明确诊断,在联合药物治疗基础上,对存在手术指征的患者采用手术治疗可以取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布氏杆菌性脊柱炎在MR影像上的表现特点,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0年12月15例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其中男11例,女4例;年龄31~64岁,平均49岁。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乏力、发热、出汗、腰痛,均行MR脊柱检查,采用联合抗生素治疗。结果:布氏杆菌性脊柱炎多位于腰椎,椎体边缘明显骨质增生,病灶多位于椎体边缘及椎体前中部,T1序列呈低信号,T2序列呈混杂低信号,T2压脂序列呈高信号;椎间隙多无明显变化;5例出现椎旁脓肿。13例在腰椎,1例为胸腰椎,1例为腰骶椎。14例2个椎体受累,1例3个椎体受累。结论:MR能为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正布氏杆菌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系统性变态反应性传染病。布氏杆菌病易侵袭骨与关节引起感染性病变,当侵袭椎体或椎间盘引发感染时称为布氏杆菌性脊椎炎[1],1932年首次由Kuloski和Vinke描述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2]。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发生率为患布氏杆菌病的2%~53%[1-3],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对改善疾病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布氏杆菌脊柱炎及结核性脊柱炎的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23例布氏杆菌脊柱炎(布氏杆菌组)、18例不典型结核性脊柱炎(脊柱结核组)患者分别行后路手术,内固定后清除病灶,植骨融合,局部应用抗生素;术后继续规范化治疗,随访0.5~1年(布氏杆菌组)、1~2年(脊柱结核组)。结果:两组切口均一期愈合,无1例复发,JOA评分均明显升高,治愈率分别达到95.65%(布氏杆菌组)和94.44%(脊柱结核组)。结论:综合病史、临床特点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运用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并保证有效的药物治疗,完全可以治愈脊柱感染性病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布鲁杆菌性脊柱炎的诊断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布鲁杆菌脊柱炎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利福平、四环素及链霉素药物治疗的同时采用手术植骨融合,并对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结果:24例治疗后临床症状与体征明显消失,布鲁杆菌凝集试验变为阴性。22例腰背部症状消失,脊柱功能得到恢复,血沉、C反应蛋白(CRP)、前降钙素原(PCT)恢复正常,2例接近正常,腰部症状明显减轻;骨折均愈合良好。治愈率91.67%。结论:布鲁杆菌性脊柱炎可以通过病史、症状、体征、影像学及实验室表现诊断,药物联合手术治疗可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7.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19):1771-1776
[目的]探讨腰椎布氏菌性脊椎炎病变椎间盘不同时期病理特点。[方法]2012年11月~2015年3月,88例行手术治疗的腰椎布氏菌性脊柱炎患者,男72例,女16例,年龄40~68岁,平均52.6岁。76例行腰椎后路病灶清除、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12例行椎间孔镜下病灶清除术。术前收集X线片、CT及MRI等影像资料,术中收集病变椎间盘,采用HE和Gimesa染色进行病理观察。[结果]X线片及CT显示88例患者椎间盘均可见炎性改变,其中椎间盘破坏者84例,12例表现为早期椎间隙正常或轻度变窄,多为1~2个临近椎体终板及终板下局灶性骨质毁坏;76例表现为中晚期椎间隙明显变窄,可累及大部分甚至整个椎体,表现为空洞、破坏、硬化、增生。MRI显示12例早期病变椎间盘T1WI呈稍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及压脂T2WI呈不均匀混杂高信号,增强后不均匀强化;76例中晚期病变椎间盘T1WI呈低信号,T2WI及压脂T2WI呈高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病理结果示88例病变椎间盘均可见布鲁氏菌Gimesa染色阳性;HE染色发现早期病变椎间盘大量炎症细胞增殖,包含大量单核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细胞,中晚期病变椎间盘纤维组织广泛增生。[结论]腰椎布氏菌性脊椎炎病变椎间盘不同时期病理表现具有特征性,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的选择可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后路行病灶清除,病椎置钉,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腰椎单节段布氏杆菌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2019年12月,采用上述术式治疗21例腰椎单节段布氏杆菌脊柱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严重并发症。平均随访时间(18.8±3.4)个月,随时间推移,VAS评分和ODI指数均显著减少(P<0.05),而JOA评分显著增加(P<0.05)。21例患者术后病理HE染色均可见病变区有大量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符合布鲁氏菌病改变,Gimesa染色均发现短球状布鲁氏菌。与术前相比,术后ESR、CRP和局部后凸Cobb角均显著降低(P<0.05),而椎间隙高度显著增加(P<0.05)。末次随访时,影像学显示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等情况。[结论]后路病灶清除,病椎置钉椎间融合内固定可安全有效治疗腰椎单节段布氏杆菌脊柱炎。  相似文献   

9.
布鲁杆菌性脊柱炎4例诊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布鲁杆菌病是由布鲁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又称马耳他热、波状热及地中海弛张热等[1]。当布鲁杆菌引发椎间盘感染时称为布鲁杆菌性脊柱炎[2],临床较少见,而处于沿海地区的广东则更加少见,易造成临床误诊。本院2013年2月—2014年10月收治布鲁杆菌性脊柱炎患者4例,均经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确认,经药物治疗疗效满意。现将本病的诊疗过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腰椎化脓性脊椎炎影像与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1月~2016年3月,16例行手术治疗的腰椎化脓性脊柱炎患者,其中男11人,女5人;年龄35~74岁,平均(49.21±7.42)岁。术前收集X线片、CT及MRI等影像学资料,术中收集病变组织,采用革兰氏染色和HE染色等进行组织病理观察。[结果]16例患者X线片显示病变椎间隙变窄,可见椎体骨质破坏。CT显示病变椎体骨质破坏、硬化,可见空洞形成。MRI显示病变椎体在T1WI像上表现为低信号或混杂低信号,在T2WI像上表现为高信号或混杂高信号,压脂T2WI呈高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16例患者病理学观察革兰氏染色可见革兰氏阳性菌,HE染色可见破坏组织内有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包括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等。[结论]腰椎化脓性脊柱炎影像学及病理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对其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可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1.
正布氏杆菌脊柱炎(brucellar spondilitis,BS)是布鲁氏菌病的一种临床表现,其发生率约为2%~12%~[1]。BS并发硬膜外脓肿非常少见,如未及时治疗,脓肿继续发展,压迫脊髓导致下肢瘫痪者非常罕见,特别是在腰骶部,因为其椎管空间相对较大。本院骨科2017年4月收治1例布氏杆菌性脊柱炎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致不全截瘫患者,现将病史资料及诊治过程报道如下,以提高对BS的认识,减少误诊致残率,提高诊断与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12.
化脓性脊柱炎20例的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综合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变化对化脓性脊柱炎进行诊断的价值,总结化脓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经组织病理学确诊的20例化脓性脊柱炎患者临床资料,男9例,女11例;年龄43~72岁,平均58.9岁。颈椎3例,胸椎7例,腰椎10例。分析患者在接受治疗前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分析、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片、CT及MRI),应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患者治疗前局部疼痛情况。结果 :治疗前所有患者有患椎处疼痛,VAS9分4例,8分6例,7分1例,3分6例,2分3例。其中7例伴有神经症状,11例伴有夜间疼痛加剧,10例伴有发热。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5例,正常15例;CRP升高19例,正常1例;20例患者ESR均升高。X线片显示椎间隙均变窄,13例伴有椎体的骨质破坏;CT显示20例患者有病变椎体骨质破坏、硬化。MRI检查显示病变椎体在T1像上表现为不均匀中等偏低信号,在T2像上16例呈不均匀高信号,2例呈均匀高信号,2例呈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13例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7例患者接受了保守治疗,治疗后患者VAS评分明显改善后出院。结论:化脓性脊柱炎容易误诊漏诊,在早期诊断中应综合分析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表现特点,为下一步诊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背景背景:布氏菌是引起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布病)的病原体,临床上以骨关节受累最为多见,包括布氏菌性脊柱炎和骶髂关节炎等。目前,布氏菌性脊柱炎在鉴别诊断和治疗等方面仍存在困难。目的:探讨布氏菌性脊柱炎的微创手术方法及其治疗效果。方法方法:2011年10月至2014年2月,根据病史、临床表现、血清学检查初步诊断为布氏菌性脊柱炎,进一步行脊柱X线片、CT检查及MRI,发现脊柱椎旁脓肿形成,进行性脊髓、神经根性压迫症状等手术指证患者19例,其中18例行"C"型臂X线机引导下经皮经椎弓根穿刺微创手术联合药物冲洗化疗;另1例患者术前MRI示椎间盘坏死致神经根受压,行经椎弓根药物灌洗结合开放手术治疗。结果结果:19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5~24个月,平均10.8个月。所有患者全身情况良好,局部症状消失,复查红细胞沉降率(ESR)均正常。经皮经椎弓根穿刺手术治疗的18例患者复查CT示骨愈合良好,无复发;经椎弓根药物灌洗结合开放手术治疗的1例患者复查CT示骨愈合良好,腰部疼痛症状明显改善。均未发生与穿刺置管相关的并发症,未发生继发感染或形成窦道。结论结论:对常规药物治疗后胸腰段和(或)腰部疼痛无明显好转的布氏菌性脊柱炎患者,行"C"型臂X线机引导经皮经椎弓根穿刺手术联合药液冲洗化疗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布氏杆菌病致椎间盘坏死致神经根受压患者应首选开放手术。  相似文献   

14.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13):1168-1172
[目的]研究胸椎黄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ligamentum flavum,OLF)采用后路椎板减压内固定术治疗的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对2012年1月~2015年10月经手术治疗且完整随访的51例胸椎OLF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可能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如性别、年龄、病程、术前及术后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椎管面积残余率、T2加权像髓内高信号、术前是否存在二便功能障碍、术后是否存在脑脊液漏等因素进行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统计分析。[结果]根据术后JOA评分改善率分为优良组(JOA改善率≥25%,38例)和不良组(JOA改善率<25%,13例),术后恢复优良率74.51%。两组间年龄、术前JOA评分及病程等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2加权像髓内高信号(P=0.004)、椎管面积残余率(P=0.009)及术前存在二便功能障碍(P=0.002)等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病变T2加权像髓内高信号(OR=6.202)、椎管面积残余率(OR=13.286)及术前存在二便功能障碍(OR=25.905)与预后影响关系密切。[结论]后路椎板减压内固定手术治疗胸椎OLF效果良好,患者术前存在T2加权像髓内高信号、椎管面积残余率≤80%、二便功能障碍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超前镇痛在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术中应用的早期镇痛效果。方法纳入自2014-11—2017-09行腰椎后路减压、病灶清除、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的86例布氏杆菌性脊柱炎,观察组43例采用超前镇痛措施(麻醉诱导后、切开皮肤前15 min肌肉注射10 mg地佐辛),对照组43例不采用超前镇痛措施。结果 2组手术时间、术后出现不良反应患者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2、6、12、24 h疼痛VAS评分更低,术后追加地佐辛与盐酸哌替啶的例数和剂量也更少,臀部抬离床面开始时间更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术后48 h疼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肉注射地佐辛超前镇痛可明显缓解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术后疼痛,减少止痛药的用量,而且未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布氏杆菌性脊柱炎临床影像学表现及外科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布氏杆菌性脊椎炎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与外科治疗,以便提高该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本组16例均行X线摄片并行CT检查,病灶分布腰椎多于胸椎,其中L4发病率最高,其中7例行MRI检查;16例血清试管凝集法滴度均大于1:160,虎红平板凝集试验阳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查特异性抗体IgM、IgG阳性,11例作病原学检查。[结果]14例入院前临床、X线及CT误诊为脊柱结核,误诊率87.5%;经MRI扫描误诊5例,误诊率71.43%;本组16例入院确诊后,在药物治疗基础上,2例采取介入方法,7例采取手术病灶清除,病理符合布氏杆菌性脊椎炎的细胞学表现。本组仅12例(包括手术8例)进行随访1~2年,痊愈10例,好转2例,愈后无复发。[结论]布氏杆菌性脊椎炎临床与影像学具有特征性表现;正确选择微创术和手术病灶清除术可以缩短疗程,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无论手术还是非手术治疗,长期、足量、联合、多途径敏感抗生素的应用是治疗和防止本病复发的最主要和最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7.
布鲁氏菌性脊柱炎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布鲁氏菌性脊柱炎的诊断方法和药物治疗效果。方法:2006年2月至2006年12月收治6例布鲁氏菌性脊柱炎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体征、影像学特点及实验室检查情况,均采用利福平和多烯环素联合药物治疗。结果:6例患者临床表现均为定时高热,腰背疼痛剧烈,大汗和乏力;局部深在叩压痛,无明确的神经受损体征。影像学显示椎间隙感染和邻近椎体骨髓炎征象。实验室检查血沉和C反应蛋白增高,血清布鲁氏菌凝集试验阳性,血培养有3例显示布鲁氏杆菌阳性。通过联合药物治疗2周后,6例患者发热大汗症状消失,其中4例腰背疼痛症状消失,2例患者腰背疼痛症状明显减轻;5例治疗3个月后,腰背疼痛症状消失,血沉和C反应蛋白降至正常,连续3次血培养阴性;1例未足程治疗者出现复发,继续治疗3个月后症状消失。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布鲁氏菌性脊柱炎可以通过典型的临床表现、影像特点及特殊的实验室检查明确诊断,采用利福平和多烯环素联合治疗可以取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陶晓冰  王拴池  王芳芳  王军 《骨科》2015,6(3):135-139
目的 分析布鲁杆菌性脊柱炎(brucellar spondylitis,BS)的临床诊断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5月诊治的BS患者31例,记录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行红细胞沉降率(ESR)、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血清凝集试验等实验室检查,并行X线、MRI检查.所有患者给予多西环素、利福平、链霉素联合药物治疗,其中保守药物治疗27例,联合手术治疗4例(其中1例为保守治疗无效后行手术治疗),采取腰椎后路植骨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后复查以上检查指标,并评判治疗效果.结果 术后随访平均13个月,无临床复发,全部患者均获得满意效果.保守治疗患者于标准抗菌治疗后2~7 d内腰痛症状缓解.结论 通过标准抗菌治疗及必要时联合手术治疗BS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神经型布鲁菌病的临床特点、诊断标准及抗菌药物联合治疗方案。 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2008年9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10例神经型布鲁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神经型布鲁菌病以青壮年男性为主,均有明确的流行病学史,临床多表现为脑膜炎和脑膜脑炎等。所有患者血清布鲁杆菌凝集试验阳性,6例患者行脑脊液布鲁杆菌凝集试验,其中4例阳性。所有患者均行腰椎穿刺检查,7例患者脑脊液压力升高,9例白细胞数升高(以单核细胞升高为主),9例患者蛋白升高,5例糖减低。全部病例给予多西环素和利福平基础上联合三代头孢、氨基糖苷类、复方新诺明、喹诺酮类中的一种或两种组成三联或四联初始抗病原治疗,序贯长疗程口服抗菌药物,平均疗程> 6个月。 结论神经型布鲁氏菌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少数患者可留有后遗症。治疗上不同药理学机制的抗菌药物联合、足量、长疗程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20.
布鲁氏菌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是布鲁氏菌病常见的并发症,其临床表现有似"流感"样的全身症状,同时伴有脊柱的专科表现,诊断主要依靠血清学检查及细菌培养,影像学可辅助诊断但需与多种疾病相鉴别,药物治疗具有良好的疗效,手术治疗则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