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脊柱外科基础研究及其治疗方法的不断进步,脊柱结核的手术方法和术式日臻成熟[1-3]。病灶清除、椎管减压、畸形矫正、植骨融合、器械内固定已成为手术治疗脊柱结核的常规手术[4]。每位脊柱结核患者的完整手术计划应全部或部分包含这五种手术方法。该系列手术方法不仅凸显了治愈病灶这一脊柱结核治疗的根本目的,同时是也体现了脊柱稳定性重建与脊髓功能恢复的重要目的[5-7]。
由于这五种方法均可分别经前路或后路进行,故将其与脊柱结核的手术入路相结合,逐步形成了目前临床通用的前路手术方式、后路手术方式、后前路联合手术方式等三种术式。绝大多数脊柱结核的病灶位于脊柱的前、中柱,因而,从前路进行病灶清除、椎管减压、植骨融合;从后路进行畸形矫正、器械内固定是脊柱结核手术程序中最符合逻辑、疗效最佳的选择。以此观点出发,后前路手术是脊柱结核手术的必然选择,但是由于需要两个切口、两次手术,创伤较大,故尚有单纯前路、单纯后路的手术方式供临床选择。  相似文献   

2.
脊柱结核因可引起严重的骨破坏、脊柱后凸畸形、脊髓神经受压等而有较高的致残率及致死率。外科干预已成为其病灶清除、解除脊髓神经受压、矫正畸形、重建脊柱稳定性的重要有效方式。随着微创理念的不断发展,包括影像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腔镜辅助下治疗、微创入路及微创切口下治疗脊柱结核等一系列微创手术方式已经取得了巨大进展。本文就目前脊柱结核微创治疗的相关手术方式做一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3.
脊柱结核的外科治疗向来充满争议,本文分析了此现象正是脊柱结核病理特点复杂性与外科治疗多面性的真实体现.重点针对"手术适应征的把握、病灶清除范围、病灶内植物的安全性、手术方式的选择"等焦点话题,复习了截至2008年的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以上各方面的发展历史和近期进展,分析不同观点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提出将原则上的共识进一步具体化、标准化是目前脊柱结核外科治疗亟待解决的问题和要求.  相似文献   

4.
多节段脊柱结核的手术方式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根据多节段脊柱结核的临床特点探讨其手术方式选择。方法:对1997年4月~2006年4月我科手术治疗的82例多节段脊柱结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颈椎结核6例,颈胸段结核11例,胸椎结核35例,腰椎结核21例,腰骶段结核9例,其中远距离跨阶段的跳跃性脊柱结核6例,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64例,一期前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16例,分期手术5例。结果:平均手术时间180min(90-280min),平均出血量750m1(400~2100ml)。术后胸腔积液1例,短暂性神经损伤2例。随访3-26个月,刀口延迟愈合3例,除1例外脊髓受累患者神经功能明显恢复,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未见结核病灶复发。结论:根据多节段脊柱结核病理破坏程度部位,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外科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5.
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骨关节结核是常见的肺外结核,其中脊柱结核所占的比例最高,约为47.287%~([1])。目前,随着对脊柱结核认识的不断深入,在规范抗结核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积极进行手术已成为共识~([2])。彻底病灶清除是外科治疗的前提和基本要求,但病灶清除后脊柱的稳定性将进一步被破坏,重建及维持脊柱稳定性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对于胸腰椎结核的手术入路一直存在争议,因脊柱结核往往仅累及椎体、椎间盘等前方结构,经前路行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同期前  相似文献   

6.
脊柱结核的外科治疗现状及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回顾近年来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进展,总结了脊柱结核手术治疗的指征、时机。按脊柱的颈椎、胸椎、胸腰椎、腰骶椎等各部位结核论述了不同的手术入路及根据病情选择前路、后路或前后路联合的手术方式,且指出应用内固定技术的必要性。认为治疗脊柱结核并发畸形的有效方法是在彻底病灶清除、畸形矫正后获得脊柱前后方的稳定,可分期进行手术。对于脊柱结核合并截瘫,则提倡早期手术及去除脊髓前方致压因素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正>清除病灶是脊柱结核手术治疗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使结核治愈、减少结核病灶复发的重要手段,也是使用内固定的安全保证。对有手术指征的脊柱结核要进行病灶清除术,而且病灶清除应彻底,否则是脊柱结核  相似文献   

8.
脊柱结核术后复发危险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将1995年1月~2005年1月脊柱结核术后复发的59例患者临床资料与同期术后未复发的216例脊柱结核患者的资料对比,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自身营养状况、合并脊柱外结核情况、病灶范围、手术清除病灶是否彻底、手术前及手术后是否正规化疗、手术后病灶部位是否严格制动、术前是否存在其它合并症、术后是否存在其它并发症与术后脊柱结核复发的相关强度.推测可能导致术后脊柱结核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手术前及手术后不能坚持正规化疗、手术后病灶部位未严格制动、手术清除病灶不彻底、自身营养不良、病灶范围广5个因素与术后脊柱结核复发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术前及术后正规化疗、加强营养、术中病灶清除彻底、术后病灶部位严格制动是预防和减少脊柱结核术后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根据多节段脊柱结核的临床特点探讨其手术方式选择。方法:对1997年4月-2006年4月我科手术治疗的82例多节段脊柱结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颈椎结核6例,颈胸段结核11例,胸椎结核35例,腰椎结核21例,腰骶段结核9例,其中远距离跨阶段的跳跃性脊柱结核6例,采用。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64例,一期前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16例,分期手术5例。结果:平均于术时间180min(90~280min),平均出血量750ml(400-2100ml)。术后胸腔积液1例,短暂性神经损伤2例。随访3~26个月,刀口延迟愈合3例,除1例外脊髓受累患者神经功能明显恢复,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未见结核病灶复发。结论:根据多节段脊柱结核病理破坏程度部位,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外科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0.
对于脊柱结核的外科治疗,在抗结核药物发明并应用于临床之后,大体上经历了化疗药物辅助下单纯病灶清除和病灶清除联合脊柱内固定两个阶段[1-4].近年来,各种病灶清除、病变椎体切除后的内固定手术得到广泛开展,脊柱结核的手术切除范围越来越大[5].随着外科治疗手段不断进步和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活动期脊柱结核开展的多种治疗方法的探索也不断出现,其中包括在提高病灶内药物浓度前提下的脊柱结核姑息手术(有限手术)[6]以及开放手术后病灶内放置含抗生素缓释人工骨的方法[7]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