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要: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探究针灸治疗产褥期抑郁症(ppd)的选穴规律。方法:通过检索、筛选针灸治疗ppd的相关文献,综合集合可视化分析、腧穴关联规则分析的结果以及临床研究,探究针灸治疗ppd的选穴规律。结果:分析发现神门、内关、太冲、三阴交、足三里为针灸治疗ppd的主要腧穴,其与百会、关元、心俞、脾俞、血海、丰隆、行间、期门、太溪和四神聪之间的关联性最密切,共同出现的频次及组合最高。结论:综合分析ppd的病因病机,证实神门、内关、太冲、三阴交和足三里为针灸治疗ppd的主要腧穴,其与百会、关元、心俞、脾俞、血海、丰隆、行间、期门、太溪和四神聪协同作用,共同发挥疏肝、健脾、补肾和安神之功。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头穴丛刺配合针刺任脉穴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6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选用头穴丛刺法,配合针刺任脉穴位天突、膻中、中脘穴及下脘穴;对照组取神门、大陵、内关、期门、心俞、合谷、太冲穴。每日1次,治疗6 d,休息1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8个疗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及随访HAMA量表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治疗方法对广泛性焦虑障碍治疗均有效,但治疗组愈显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及治疗后1个月随访HAMA量表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及治疗后1个月随访HAMA量表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穴丛刺配合针刺任脉穴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较常规针刺方法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头穴丛刺配合针刺任脉穴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所收治的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80例,采用抽签法将该80例患者均分为试验组和参照组,每组40例,参照组患者给予常规针刺治疗方式,试验组患者给予头穴丛刺与针刺任脉穴治疗措施,比较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后随访1个月的焦虑障碍评分。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97. 5%高于参照组77. 5%,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 0. 05); 2组患者治疗前焦虑障碍评分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 0. 05),治疗后以及治疗后随访1个月,试验组评分均高于参照组患者,组间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在临床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疾病过程当中,头穴丛刺配合针刺任脉穴相比临床常规针刺治疗方式,其临床效果显著,对改善患者临床焦虑障碍症状具有重要作用,可将该种治疗措施进行广泛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头穴丛刺对老年性痴呆患者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AD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口服多奈哌齐,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头穴丛刺,8周后观察两组MMSE、ADL评分和Tau蛋白与Hcy水平。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MMSE、ADL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Tau蛋白、Hcy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头穴丛刺能够有效改善老年性痴呆患者的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观察应用水沟穴和未用水沟穴针刺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的疗效差异,扩大水沟穴的应用范围,优化针灸治疗方案。方法将48例广泛性焦虑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应用水沟穴组)和对照组(未用水沟穴组),两组均取百会、四神聪、太阳、风池、内关、神门,施捻转提插泻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水沟穴,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4星期为1个疗程,采用HAMA焦虑量表评价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愈显率为75.0%(18/24),优于对照组的45.8%(11/24)(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HAMA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HAMA评分下降的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水沟穴能明显提高针灸治疗焦虑症的疗效,说明水沟穴具有抗焦虑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电针夹脊穴配合头针对广泛性焦虑症的治疗作用与针刺传统穴位以及西药对广泛性焦虑症治疗作用的对比。方法:将90例广泛性焦虑症的患者随机分为电针夹脊穴配合头针治疗组(A组)、电针传统穴位配合头针组(B组)和西药组(C组),治疗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焦虑程度均较治疗前减轻,但电针夹脊穴配合头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优于电针传统穴位配合头针组和西药组,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电针夹脊穴配合头针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的疗效优于电针传统穴位配合头针和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头穴丛刺长留针法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8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4例,脱落2例)和对照组(44例,脱落3例)。观察组采用常规针刺联合头穴丛刺长留针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方法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 VAS)评分、偏头痛特异性生活质量问卷(migraine-specific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 MSQ)、血清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 5-HT)浓度。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9%,高于对照组的7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V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两组随访时VAS评分较治疗前和治疗后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及随访时,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MSQ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两组随访时MSQ评分较治疗前和治疗后升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及随访时,MSQ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  相似文献   

8.
《辽宁中医杂志》2013,(7):1284-1285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原发性失眠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5例。治疗组采取电针,对照组采用口服安定治疗。并在治疗前后用睡眠日记、中医证候失眠量表、汉密尔顿抑郁、焦虑量表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对照组有效率8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质量较治疗前均有改善,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的焦虑、抑郁量表分数减低,而对照组偶见分数不减反增的案例。结论:电针对于改善原发性失眠患者效果优于对照组,并且对患者的情绪有一定改善。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头穴丛刺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抑郁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阿尔茨海默病伴抑郁症状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脱落2例)和对照组(30例,脱落1例)。两组均予口服盐酸多奈哌齐片治疗,对照组予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在常规针刺治疗基础上联合头穴丛刺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并记录两组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康奈尔痴呆抑郁量表(Cornell scale for depression in dementia, CSDD)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AMD)的评分变化,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7%,优于对照组的72.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HAMD和CSDD评分均较同组治疗前降低(P<0.05),MMSE评分较同组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上述3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头穴丛刺联合常规针刺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抑郁症状疗效优于单纯常规针刺治疗,可进一步...  相似文献   

10.
武志全  梅成 《光明中医》2011,26(7):1412-1413
目的探讨针刺合并小柴胡汤加减对中风后焦虑症的治疗作用。方法治疗组24例给予头穴丛刺长留针,合并小柴胡汤加减。对照组24例予以头穴丛刺长留针。以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对患者的焦虑程度及改善状况进行评定,并将疗效和安全性作对比。结论治疗组患者焦虑症状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1.7%。针刺头穴丛刺长留针合并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中风后焦虑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于氏头穴丛刺治疗中风后抑郁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于氏头针与氟西汀治疗中风后抑郁的治疗效果,寻找治疗中风后抑郁最有效的方法。方法收集中风后抑郁患者60例,入院后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给予于氏头针治疗(治疗组,n=30),另一组给予氟西汀治疗(对照组,n=30)。并在治疗前后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项、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MESSS)、Barthel指数(简称BI)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量表计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与对照组相比较,治疗组抑郁程度、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明显(P<0.05)。抗抑郁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为93.3%,对照组为76.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于氏头针能改善抑郁状态,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是安全、有效的疗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头穴丛刺治疗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效果.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将江门市五邑中医院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60例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分为两组,每组30例.两组均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循环等常规治疗,对照组予以常规针刺,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头穴丛刺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全血黏度、脑部血流动力学及神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头针丛刺法治疗特发性震颤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特发性震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头针丛刺配合针刺双侧舞蹈震颤控制区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舞蹈震颤控制区治疗。治疗30 d后分别观察两组总有效率、震颤评分,且在疗程结束3个月后电话随访复发率。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3%(P0.05);治疗组治疗结束后震颤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疗程结束3个月后电话随访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头针丛刺法配合针刺双侧舞蹈震颤控制区治疗特发性震颤相对单纯针刺舞蹈震颤控制区疗效较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奥拉西坦联合头穴丛刺治疗血管性痴呆(VD)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9月1日-2019年9月1日收治的100例V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遵从随机化原则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头穴丛刺治疗,治疗组采用头穴丛刺联合奥拉西坦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治疗效果、血清Livin、NOS和脑神经递质水平。结果:两组总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051,P<0.05);治疗后,两组NOS、Livin及脑神经递质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D采用头穴丛刺联合奥拉西坦治疗效果显著,能调节脑神经递质水平,改善Livin水平,降低NOS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康法治疗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VD患者随机分为针康组(头穴丛刺结合康复训练组)、康复组、头穴丛刺组,每组各20例,康复组采用认知训练法、头穴丛刺组采用于氏头穴丛刺法、针康组采用头穴丛刺结合认知训练方法,共观察8周,比较三组患者认知功能改善情况。结果:三种治疗方法均能改善VD患者的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总评分,针康组总有效率为90%,优于康复组50%及头穴丛刺组65%。结论:针康法能较好改善VD患者的认知功能,优于康复组及头穴丛刺组。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头穴丛刺法配合针刺八脉交会穴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按门诊就诊先后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头穴丛刺法配合针刺双侧八脉交会穴,对照组采用头穴丛刺法配合病侧常规体针,治疗2个疗程后,分别统计治疗前后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比较治疗前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0%(P0.05);治疗组治疗后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浆Hcy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穴丛刺法配合针刺八脉交会穴治疗血管性痴呆相对于头穴丛刺法配合病侧体针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头穴丛刺联合认知训练治疗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 共选取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常规给予吡拉西坦口服及一般康复、作业、认知疗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基础上给予头穴丛刺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8星期后采用简明神经心理学测验量表进行认知功能评价。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神经心理学测验结果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8星期治疗后,两组患者MMSE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同时在其他神经心理学测验方面,治疗组注意力、记忆力、视空间结构能力有明显改善(P<0.05),在记忆力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头穴丛刺联合认知训练可较好改善脑血管病患者认知障碍程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头穴丛刺长留针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目的研究头穴丛刺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影响.方法9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头穴丛刺组,常规透刺组,药物组,每组各30例.采用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及临床疗效评定标准评定患者的神经功能.结果头穴丛刺法组治疗对于急性脑梗塞患者总有效达95%,疗效比较明显优于药物对照组(P<0.01).结论头穴分区丛刺长留针法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治疗急性脑梗死的针刺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头穴丛刺长留针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头穴丛刺长留针法治疗,对照组30例服用吡拉西坦片治疗。两组疗程均为6周,观察认识功能和生活能力评分量表变化,评价其认知功能及社会行为能力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MMSE和ADL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P<0.01),治疗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头穴丛刺长留针法治疗血管性痴呆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动态观察头穴透刺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以期规范针灸疗程,提高针灸疗效。方法:6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药物组,每组33例。药物组采用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针刺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同药物组)基础上采用百会透刺曲鬓穴针法治疗,连续治疗8周,期间通过动态观察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Barthel指数,比较疗前、疗后1周、2周、4周、8周两组间疗效变化的差异。结果:排除脱落病例后,针刺组29例、药物组30例纳入统计。疗后1周针刺组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Barthel指数及总有效率与药物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疗后2周针刺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下降(P0.05),总有效率为69%,优于药物组的33.3%,但Barthel指数变化不显著;疗后4周针刺组总有效率为89.7%,优于药物组的63.3%(P0.05),Barthel指数显著高于药物组(P0.05);疗后8周与疗后4周对比,针刺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及Barthel指数增加的幅度均显著大于药物组(P0.05),针刺组总有效率96.6%优于药物组73.3%(P0.05)。结论:针刺起效需要一定时间,头穴透刺法治疗急性脑梗死应以2周作为1个疗程,延长疗程会进一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