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合并硬膜外脓肿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 2012年1月—2015年4月,本院采用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12例颈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合并硬膜外脓肿患者。病变侵犯节段:C3/C4 1例,C4/C5 2例,C5/C6 6例,C6/C7 3例。术前神经功能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B级1例,C级2例,D级7例,E级2例。术前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为(9.83±4.45)分。术前红细胞沉降率(ESR)为(34.67±18.25)mm/h。术前所有患者规范抗感染治疗1周,术后继续抗感染治疗6~12个月。观察患者术后疗效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感染播散。随访12~30个月,平均16.6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1年随访时,B级和C级各1例患者恢复至D级,余C级1例和D级7例患者恢复至E级。术后1年随访时JOA评分改善至(15.50±2.02)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ESR为(7.58±5.32)mm/h,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获得植骨融合,无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发生,无布鲁杆菌性脊柱炎复发。结论颈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合并硬膜外脓肿较为少见,容易误诊,对可疑病例应进行血清学排查。在规范抗感染治疗的基础上,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评价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寰枢椎结核合并神经功能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1月~2015年1月,12例寰枢椎结核合并神经功能损害患者采用一期前后路手术治疗。所有患者术前颈椎CT及MRI检查提示寰椎单侧或双侧侧块骨质破坏及枢椎齿突不同程度骨质破坏,寰枢椎稳定性丢失,结核病灶突入椎管内,导致相应节段脊髓受压。术前神经功能评估ASIA分级为:C级4例,D级8例。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均使用四联敏感抗结核药物规律治疗。通过对患者NDI评分和JOA评分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来评价临床手术疗效。[结果]手术时间平均(228±65.32)min;出血量平均(460±116.38)ml。平均随访(5.77±3.62)(2~12)年,在随访期内未见内固定松动、断裂、失败等情况出现。患者NDI评分及JOA评分分别由术前(39.67±4.32)分和(7.63±2.38)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10.82±4.63)分和(15.58±1.2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12例患者神经功能ASIA分级均恢复至E级。[结论]对于寰枢椎结核合并神经功能损害的治疗,采用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能够完成结核病灶的彻底清除、脊髓的彻底减压及上颈椎稳定性的重建,通过中长期随访观察能够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短节段融合内固定、二期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治疗幼儿腰椎结核伴后凸畸形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2006年1月~2014年6月,本院共收治年龄7岁患有腰椎结核并后凸畸形的患儿共17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8例,年龄4~7岁,平均5.1岁。均采用后路一期钉棒内固定植骨融合,前路二期病灶清除椎间钛网植骨融合术治疗。观察比较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节段后凸Cobb角变化,评估植骨融合情况及神经功能情况。[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42个月。Cobb角由术前(24.18±7.15)°减少至术后(0.12±4.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末次随访节段后凸(0.65±3.92)°,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9)。JOA评分由术前(21.53±5.04)分增加至术后(28.06±0.9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末次随访时,17例患者ASIA分级均恢复到E级。随访期间均未发现内固定松动、脱出、移位、断裂。[结论]对低龄儿童脊柱结核合并后凸畸形,采用一期后路短节段固定植骨融合合并二期前路病灶清除钛网植骨融合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病灶切除、360°环脊髓减压、钛网骨水泥重建内固定治疗胸腰椎转移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07-2015-03经上述方法治疗的15例胸腰椎转移瘤临床资料。均行一期后路病灶切除、360°环脊髓减压、钛网骨水泥重建内固定术。观察并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失血、术后并发症、生存时间;采用VAS评分、SF-36评分、ASIA分级对患者的疼痛程度、生活质量和神经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本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297.2±79.1)min,术中出血量(889.3±368.1)ml。术前、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的VAS评分分别为(7.1±1.2)分、(2.1±1.0)分、(2.9±1.5)分,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神经功能ASIA分级D级2例,E级13例,末次随访E级12例,D级1例,B级2例。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评分术前(63.1±7.7)分,术后6个月或末次随访(生存期未达6个月者)(79.8±11.4)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中位生存时间15个月,围术期死亡1例,术后6个月内死亡3例,术后1年内死亡6例,术后2年内死亡9例,存活2年以上1例。至末次随访,共6例患者存活。结论一期后路病灶切除、360°环脊髓减压、钛网骨水泥重建联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转移性肿瘤,可明显改善患者神经症状和生存质量,同时,可为患者争取获得更多辅助治疗的机会,达到局部病变的中长期控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颈椎射频消融术后颈椎感染的翻修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2016年7月在我科接受翻修手术的9例颈椎射频消融术后颈椎感染患者资料。其中男5例,女4例,年龄51.8±4.3岁(34~61岁),均在接受颈椎射频消融术后1周内(3~7d)神经症状再次出现或加重,其中5例患者神经症状加重程度超过射频消融术前,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提示存在颈椎感染,9例均存在椎间隙感染,3例伴有硬膜外脓肿,1例伴有椎体感染。入院后行翻修手术治疗,均行颈椎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其中3例行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6例行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测量评估射频消融术前患者手术节段椎间隙的高度和椎间盘退变情况,用VAS评分评估患者翻修手术前后的颈部及上肢疼痛情况,用JOA评分评估翻修手术前后的神经功能情况。结果:射频消融术前,接受射频消融的11个节段椎间隙相对高度为0.19±0.07(0.14~0.25),Pfirrmann椎间盘退变分级为Ⅲ级4个节段、Ⅳ级7个节段。翻修术后所有患者颈部及上肢疼痛VAS评分及神经功能JOA评分较翻修术前明显改善(P0.05)。平均随访2.8年(1~3.6年)。末次随访时,患者颈部及上肢VAS评分由翻修术前的6.3±1.2分和5.8±2.1分改善到1.6±1.0分和1.5±0.9分(P0.05);JOA评分从翻修术前的9.5±3.8分改善到13.5±3.6分(P0.05)。随访期间未出现植骨不融合等其他并发症。结论:颈椎翻修手术是处理颈椎射频消融术后严重颈椎感染的有效方法。严格控制颈椎射频消融术适应证可以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6.
钛网异体松质骨植骨结合钛钢板内固定治疗颈椎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Zhang YG  Wang Y  Liu ZS  Xiao SH  Liu BW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20):1217-1220
目的 观察钛网容纳异体松质骨植骨结合钛钢板内固定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效果和放射学结果。方法 自 2 0 0 1年 4月至 2 0 0 2年 9月采用钛网容纳异体松质骨结合钛钢板固定治疗颈椎病 ,共 98例 ,其中随访 6 4例 ,平均随访时间 (15 2± 1 7)个月。按JOA评分及Nurick分级评定手术效果 ,依据X线片判断椎间稳定性和融合情况。结果 所有病例均在术后 4 8h内拔出引流条 ,无一例出现伤口或深部感染 ,伤口均一期愈合。术后JOA评分从术前的 (11 6± 1 8)分提高到 (16 0± 1 2 )分 (P<0 0 5 ) ;Nurick分级从术前的 (2 7± 0 7)级改善到术后的 (0 7± 0 8)级 (P <0 0 5 )。X线检查证实钛网无移位、脱落、下沉 ,钛钢板及螺丝钉无移位及松脱。术后 5个月 ,钛网后方开始出现新骨 ,最后随访融合率为 95 %。结论 采用钛网容纳异体松质骨同时结合前路钛钢板固定治疗颈椎病 ,短期随访观察证实能够重建颈椎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贾鹏  孔祥清 《颈腰痛杂志》2021,42(5):684-686
目的 探讨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本研究对象为2017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36例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男20例,女16例,年龄(38.98±6.02)岁;合并脊髓损伤28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记录术中指标,围手术期及随访期并发症情况;术前、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时评价JOA评分、VAS评分,术前、末次随访采用ASIA损伤分级评估脊髓功能.结果 36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手术用时(124.11±24.81)min,术中出血量(451.73±37.81)mL,住院时间(9.66±2.01)d,随访(20.45±4.07)个月;术后发生1例脑脊液漏,1例切口感染,1例声音嘶哑.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JOA评分显著高于术前(P<0.05);与术前比较,末次随访ASIA分级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能够有效降低疼痛症状,提升颈椎功能以及脊髓功能,能够进行柱重建以及环脊髓减压,是治疗损伤较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一期颈椎改良后路联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近期疗效。方法对28例不稳定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一期颈椎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单开门减压联合前路椎间盘髓核摘除cage植骨钛板内固定术,手术前后测量椎管矢状径、颈椎曲度,进行JOA评分和疼痛VAS评分,评价神经功能恢复、疼痛改善情况等。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16.24±3.52)个月。颈椎曲度:术前2.1°~9.0°(5.41°±3.81°),末次随访6.2°~11.2°(8.40°±2.41°);椎管矢状径:术前5.2~11.8(8.82±3.13)mm,末次随访11.4~16.8(13.81±2.32)mm;JOA评分:术前8.4~11.3(9.45±0.96)分,末次随访13~16(15.56±0.64)分;颈部VAS评分:术前3.6~6.6(4.96±1.50)分,末次随访1.0~2.6(1.77±0.80)分;上肢VAS评分:术前5.2~7.6(6.66±0.80)分,末次随访1.3~2.8(1.86±0.83)分;以上各项指标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未出现声音嘶哑、切口感染、切口下血肿、C5神经根麻痹、内固定塌陷、松动等并发症;2例术后出现轴性疼痛,予对症处理后2个月明显缓解;1例出现吞咽困难,予对症处理1周后好转。结论一期颈椎改良后路联合前路减压治疗不稳定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近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中使用两种植骨重建钛网,评价两者临床及影像学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6月~2009年12月行颈前路单椎体次全切手术113例.其中现有钛网63例:男33例,女30例;平均年龄52岁;新型钛网50例:男34例,女16例;平均年龄54岁.术后3、6、12个月随访颈椎X线片,测量融合节段的椎间高度和颈椎曲度,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系统进行神经功能评价,比较两种钛网手术前后上述方面的差异.[结果]随访观察至术后12个月,现有钛网组椎间高度平均丢失(1.7±0.4)mm,颈椎曲度平均丢失4.9°±0.6°,新型钛网组椎问高度平均丢失(0.4±0.5)mm,颈椎曲度平均丢失0.9°±0.7°,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现有钛网组患者术后JOA评分神经功能恢复率平均64.9%±3.7%,新型钛网组为67.1%±3.4%,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现有钛网组长期颈肩部疼痛8例、神经症状复发2例、螺钉断裂2例;新型钛网组仅有2例长期颈肩部疼痛.[结论]新型钛网在维持术后椎问高度和颈椎曲度方面优于现有钛网,而在JOA评分改善率方面优势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型脊髓损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型脊髓损伤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48例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型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Frankel分级A级2例,B级16例,C级20例,D级10例;JOA评分平均5.5±3.5分.均采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体间植骨、钛板内固定术,依据术前、术后Frailkel分级情况及JOA评分改善率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术后除1例Frankel分级B级患者无恢复外,其余患者恢复l一4个等级.随访4~36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2个月时JOA评分为12.2±3.2分,改善率为59.9%±17.8%;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14.4±3.6分.改善率为68.0%±17.0%.随访中未见内置物松动、脱落或断裂等并发症发生,固定节段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应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体间植骨、钛板内固定术治疗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型脊髓损伤可获得较理想的脊髓功能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规范抗结核药物治疗基础上一期手术病灶清除术并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颈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4年12月在本院接受规范抗结核治疗基础上一期手术行病灶清除并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26例颈椎结核患者资料,男17例,女9例;年龄26~75岁,平均45.4岁。其中累及颈椎单椎体7例、相邻双椎体12例、3椎体4例,合并脊柱其他部位结核病灶3例(包括T5 1例、T12 1例、L3 1例)。1例合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术前颈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4~9分,平均5.7分;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7~12分,平均10.1分;术前病变节段Cobb角21.5°±6.1°;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C级2例,D级3例,E级21例。术前行规范的抗结核治疗,待红细胞沉降率(ESR)50 mm/h后行手术治疗。根据手术节段及病变情况选择颈椎前路、后路或联合入路进行手术。术后继续规范抗结核治疗12~18个月。结果术后随访13~49个月,平均25.3个月。术前症状均明显改善,骨性融合时间3~6个月,平均4.5个月。末次随访时,颈部VAS评分(1.1±2.7)分,JOA评分(15.1±3.9)分,病变节段Cobb角4.7°±6.1°。1例上颈椎结核患者术后出现取骨区皮下脂肪液化、切口不愈合,给予手术清创缝合后二期愈合。术后未发生颈椎结核复发。结论在术前规范抗结核治疗基础上,根据病变节段采用一期彻底病灶清除联合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可有效治疗颈椎结核,术后规范的抗结核治疗是提高颈椎结核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前路病灶清除、异体骨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治疗下颈椎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4月至2015年6月我院采用前路病灶清除、异体骨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治疗下颈椎感染患者57例,其中结核性感染(A组)36例,布氏杆菌性感染(B组)13例,化脓性感染(C组)8例。男32例,女25例,平均(53.1±7.95)岁。术后严格随访至少12个月,现对已收集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果探讨3种颈椎感染的临床特点。采用颈痛VAS评分、颈椎JOA评分、脊髓损伤Frankle分级以及颈椎Cobb角评价手术疗效,并根据Bridwell融合标准评价异体骨植骨融合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脊髓、神经、血管损伤相关并发症。平均手术时间(102.5±28.8)min,平均出血量(112.2±48.7)mL。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2.7±8.1)个月。末次随访时,颈痛VAS评分从术前(6.43±1.64)分改善至(0.81±0.74)分,改善率87.4%;根据颈椎JOA评分进行疗效评价,优42例(73.7%),良11例(19.3%),中3例(5.2%),差1例(1.8%),优良率为93%;Bridwell融合标准:52例达到Ⅰ级融合,总的有效融合率达到91%;脊髓损伤Frankle分级:术前34例(59.6%)合并神经功能障碍,其中A组23例(63.9%),B组6例(46.2%),C组5例(62.5%),末次随访时除了3例Frankle分级D级外,其余均恢复正常。结核性感染组中,2例因假关节形成、1例因后凸畸形伴神经功能障碍进行二次手术。随访中,所有患者未发生切口感染,内固定或植骨块脱出及感染复发。结论对于结核性、布氏杆菌性及化脓性下颈椎感染性疾病,采用前路手术可达到彻底病灶清除,椎管减压的目的。术中植入异体骨和钛板等内置物安全、可靠,且能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有效的外科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对2002年1月~2012年1月期间,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确诊且具有手术指征的颈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的患者32例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男21例,女11例;年龄40~69岁,平均49.5岁。病程3~6个月,平均4.5个月。2个椎体受累24例,3个椎体受累8例。均合并不同程度神经功能损伤。术后末次随访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临床疗效评价以及X线片、MRI影像学观察。[结果]术后3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48个月,平均32个月。术后椎体间植骨融合,无断钉、断板、复发病例。术前及末次VAS评分为(9.0±0.6)、(1.0±0.7),JOA评分为(8.0±1.6)、(14.9±1.7),术后VAS评分和JO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疗效评价:术后均无加重患者,末次随访优良率为100%。末次随访复查X线片及MRI未发现复发。[结论]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颈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可以控制病变部位发展,缓解疼痛,重建颈椎稳定性,恢复神经功能,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一期后路手术切除Toyama Ⅲb和Ⅵ型上颈椎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的可行性及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10例Toyama Ⅲb和Ⅵ型上颈椎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患者,其中男8例,女2例,年龄40~65岁,平均56.2±7.8岁。神经鞘瘤8例,神经纤维瘤2例。肿瘤位于C1/25例,C2/3 3例,C3/4 2例。Toyama Ⅲb型7例,Ⅵ型3例。术前行MRI测量椎管外肿瘤距离硬膜囊边缘的最大径为4.0~6.5cm,平均4.8±0.7cm;JOA评分平均为9.5±3.5分;ASIA分级,B级1例,C级1例,D级2例,E级6例。均采用一期后路手术切除肿瘤及单侧内固定重建颈椎的稳定性,术后行JOA评分及ASIA残损分级评价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复查X线评估颈椎的稳定性。结果:所有的肿瘤均一期后路完全切除,其中椎管外瘤体均是完整的整块切除,无椎动脉损伤、神经功能障碍加重。手术时间为210~270min(231.0±18.5min),术中出血量为400~700ml(550.0±87.9ml),住院时间为6~8d(7.2±0.8d)。随访6~15个月,平均12.0±3.0个月,随访期间未见肿瘤复发者,患者的神经症状及阳性体征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半年的平均JOA评分为15.4±1.4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SIA分级D级1例,E级9例,末次随访时D级1例也恢复到E级,末次随访与术前ASIA分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0例患者随访期间无内固定松动和后凸畸形的发生。结论:Toyama Ⅲb和Ⅵ型上颈椎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可经一期后路手术切除并恢复颈椎的稳定性,短期的临床疗效较满意。  相似文献   

15.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13):1173-1177
[目的]评价颈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器(Zero-profile interbody fusion device,Zero-P)治疗多节段颈椎病伴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对颈椎后凸畸形矫形的影响。[方法]2012年8月~2015年3月,26例多节段颈椎病患者均行颈椎间隙减压后Zero-P系统固定。比较术前、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患者的X线片、MRI或CT,根据颈椎Cobb角、椎间高度等指标的变化情况,评价零切迹椎间融合器的矫形效果;分析JOA评分、VAS评分、NDI指数,对该术式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16~33个月的随访,平均22.7个月。26例患者术后主要症状均明显减轻,无严重术后并发症出现,并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症状改善愈发明显甚至消失;患者JOA评分、VAS评分、NDI指数术前分别为:(9.37±0.99)分、(6.70±0.55)分、(23.48±2.39)%,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4.18±1.03)分、(2.02±0.37)分、(10.10±1.67)%;颈椎Cobb角:术前(-2.26±1.04)°,末次随访(14.73±1.00)°;颈椎椎间高度:术前(4.16±0.54)mm,末次随访(7.42±0.88)mm;患者JOA评分、VAS评分、NDI指数、颈椎Cobb角及椎间高度术后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伴有后弓畸形的多节段颈椎病患者行颈椎前路减压Zero-P固定可以达到良好的近期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单侧椎板开窗、经椎间隙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1月~2014年1月收集23例胸腰段脊柱结核并有后突畸形的患者,伴有椎管及椎旁脓肿形成。其中男13例,女10例;年龄30~69岁,平均(46.48±12.01)岁。脊柱病变节段后凸Cobb角为17°~40°,平均(30.43±5.74)°。术前ASIA分级:B级2例,C级10例,D级7例,E级4例。均采用一期后路单侧椎板开窗、经椎间隙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通过研究患者ASIA分级、脊柱病变节段后凸Cobb角、术后并发症、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VAS疼痛评分、植骨融合时间评估手术疗效。[结果]术后随访21~41个月,平均(29.30±4.97)个月,无脊髓损伤加重及脑脊液漏,无窦道形成。1例术后伤口延迟愈合,1例出现皮下局部脓肿。术前有神经症状者均有不同程度恢复。至末次随访,根据ASIA分级,2例由B级恢复至D级,8例由C级恢复至E级,2例由C级恢复至D级,7例由D级恢复至E级。术后测量后凸Cobb角较术前显著改善(P0.001)。末次随访时ODI、VAS疼痛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01)。本组无内固定失败及假关节形成,所有患者均在术后5~8个月达到植骨融合,疗效满意。[结论]对于有适应证的脊柱结核,一期后路单侧椎板开窗、经椎间隙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安全有效且手术创伤小。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一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型、前路椎间减压、自锁式椎间融合器自体植骨椎间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2006年9月~ 2008年4月,采用一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型、前路椎间减压、自锁式椎间融合器自体植骨椎间融合术连续治疗脊髓型颈椎病52例;前路椎间减压单节段23例、双节段29例.记录患者术前及术后的JOA评分,在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椎间隙高度、椎间前凸角、颈椎前凸角的变化.[结果] 52例共随访24~40个月(平均30个月).52例患者在术后2周内均感到神经症状明显好转;没有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6个月随访时,所有患者主诉四肢感觉、肌力、活动均较前明显改善,颈椎X线检查可见椎间已融合,椎间高度及生理曲度完好,无融合器移位、下沉、断裂发生.平均JOA评分由术前(7.3±0.5)分,提高到术后6个月(14.1±0.7)分,术后12个月(14.7±0.6)分,术后24个月(14.9±1.2)分;术后6个月随访时的JOA评分改善率:优21例,良25例,可6例,术后12个月及术后24个月时的JOA评分改善率与术后6个月无明显改变.[结论]采用一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型、前路椎间减压、自锁式椎间融合器自体植骨椎间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能获得颈髓前后方的充分减压及满意的临床疗效,能获得满意的颈椎曲度、稳定性重建及椎间融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一期病灶清除结合万古霉素骨水泥钛网治疗急性腰椎化脓性骨髓炎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6月~2014年9月本科采用一期病灶清除结合万古霉素骨水泥钛网,辅以后路钉棒固定及闭式冲洗治疗急性腰椎化脓性骨髓炎12例。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32~56岁,平均(38.34±6.55)岁。术后观察患者体温、症状改善情况。记录围手术期和随访资料,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日本骨科学会(JOA)腰背痛评分评价临床效果。[结果]术中见病变椎体均有脓液形成,并伴有不同程度的椎体破坏。12例患者细菌培养均为阳性,7例为金黄色葡萄球菌,3例为大肠埃希菌,2例为链球菌。患者术后体温均逐渐下降,至术后0~3 d,平均(0.42±0.900) d,体温完全恢复正常。随访时间20~52个月,平均(31.53±5.86)个月。10例患者于术后3个月内血沉及C反应蛋白恢复正常,2例于术后6个月内恢复正常。随访期间所有患者无感染复发,未发现严重并发症。随时间延长,VAS评分显著减少,而JOA评分显著增加,不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影像检查未见病灶复发,无内固定物松动及移位,未发生脊柱畸形。12例患者中4例分别于术后22、27、30、31个月X线片显示椎体间骨桥形成,达到骨性融合。[结论]一期病灶清除结合万古霉素骨水泥钛网治疗急性腰椎化脓性骨髓炎,可以彻底清除病灶、防止感染复发和重建脊柱稳定性,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应用单纯前路手术及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上颈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31例上颈椎结核患者,男12例,女19例;年龄3.5~70岁。31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颈肩部疼痛;19例颈部活动受限,上肢肌力和感觉减退,症状持续1~12个月。23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结核中毒症状。病变累及单椎体14例,相邻2个椎体16例,多节段1例。术前给予四联抗结核治疗2~4周,17例椎体骨质破坏较轻的患者行单纯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A组),14例椎体骨质破坏较重的患者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后路内固定术(AP组)。术后继续抗结核药物治疗12~18个月。记录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的临床症状、美国脊柱损伤协会脊髓损伤分级(ASIA)、日本骨科学会(JOA)颈椎功能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颈肩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植骨融合情况、复位程度及并发症。结果:3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A组手术时间80~200min(128.8±40.8min),术中出血量50~120ml(73.5±23.2ml);AP组手术时间120~300min(212.9±56.2min),术中出血量200~450ml(295.7±74.3ml)。术中AP组1例C2神经损伤,其余均未发生脊髓、神经根、椎动脉等损伤。病理检查结果为结核病灶。3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8.1±8.2个月。A组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分别为9.9±1.6、14.1±1.2和15.1±0.9分,颈肩痛VAS评分分别为6.8±1.5、2.9±1.4和1.9±1.1分,NDI分别为31.8±4.3、14.2±2.7和10.2±2.1;AP组JOA评分分别为9.4±1.2分、14.0±1.2和15.3±1.1分,颈肩痛VAS评分分别为6.9±1.4、2.9±1.4和3.1±0.9分,NDI分别为33.3±3.8、15.6±2.8和10.4±2.0;两组术后和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与末次随访时比较亦有统计学差异(P0.05)。AP组1例患者术后术区出现窦道,经清创、调整抗结核药物治疗后治愈;其余患者未出现并发症,切口愈合良好。随访过程中内固定无断裂和移位,颈椎稳定性均得到重建,结核无复发。A组8例(C级3例,D级5例)术前有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末次随访时均恢复至E级;AP组11例(B级1例,C级7例,D级3例)术前有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中,1例由ASIA B级改善到C级,1例由C级恢复至D级,其余患者均恢复至E级。结论:在上颈椎结核的手术治疗时,根据患者病灶特点、椎体损害程度和累及范围、脊髓和神经受压损害程度选择单纯前路或前后路联合手术可以安全有效地实现神经减压,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和重建颈椎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Quadrant通道下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治疗上颈椎骨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2015年1月~2016年12月,采用Quadrant通道下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微创椎弓根螺钉治疗15例上颈椎骨折患者,其中男11例,女4例;年龄19~46岁,平均(33.45±9.70)岁。受伤至手术时间1~4 d,平均(2.19±1.10)d。寰椎骨折6例,枢椎骨折7例,寰枢椎骨折2例。Frankel分级:D级5例,E级10例。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的Frankel分级、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1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未出现脊髓损伤及椎动脉破裂等并发症。手术时间75~120 min,平均(89.13±27.85)min;术中出血量40~180 ml,平均(96.20±43.26)ml。1例患者术后出现右后枕部皮肤麻木,对症处理1周后症状消失。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术后随访12~36个月,患者神经功能完全恢复,末次随访时Frankel分级均为E级。JOA评分从术前平均(8.13±1.91)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13.20±2.75)分,VAS评分从术前平均(7.26±1.64)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1.202.4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评估方面,术后正侧位X线片和CT检查证实损伤节段复位满意,螺钉位置良好,所有患者骨折均获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2.90±5.42)周。[结论]Quadrant通道下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微创椎弓根螺钉治疗上颈椎骨折具有组织损伤轻、出血少和降低手术创伤导致的椎旁肌退变以及术后颈背部疼痛、僵硬的发生率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