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是近年来新兴的一项脊柱微创手术方式.PELD相对于经典的开放手术来说具有创伤小、出血量低、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康复时间短等优点[1-3].目前PELD已成为许多脊柱外科医生治疗常见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椎板间入路脊柱内镜治疗重度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经椎板间入路脊柱内镜治疗14例重度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记录手术前后疼痛VAS评分及ODI评分,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14例患者均顺利摘除脱垂的髓核组织。手术时间50~100(68.4±11.6)min。术后均未出现神经根、硬膜囊损伤等并发症;1例出现腰痛不适,予卧床、消炎止痛等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0(15.0±2.1)个月。VAS评分及ODI评分:术后3、12个月均较术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12个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优11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13/14。结论经椎板间入路脊柱内镜治疗重度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下椎板间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经皮内镜下椎板间入路摘除突出的椎间盘组织,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系统(VAS)及改良Mac Nab标准评价疗效。结果 35例均获得随访,时间2~l2个月。术后患者VAS评分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改良Mac Nab标准评价:优27例,良4例,可2例,差2例,优良率88.6%。结论经皮内镜下椎板间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创伤小,早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19):1815-1818
[目的]评价经皮脊柱内窥镜下椎板间隙扩大成形入路治疗高位脱垂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与优点。[方法]2014年6月~2015年6月应用经皮脊柱内窥镜下椎板间隙扩大成形入路手术治疗12例高位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8例,女4例;年龄20~52岁,平均37岁,病程5~120 d,平均58 d,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腰痛及单侧坐骨神经痛,经临床和影像学检查诊断均为单节段高位脱垂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病变节段L5S12例、L4、58例、L3、42例,术前、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应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患者腰痛及腿痛进行评定,末次随访采用Mac Nad功能评分判断疗效;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果]12例均在局麻下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出血量少未予估计,无神经根损伤及术后出血等并发症,手术时间100~145 min,平均120 min,住院时间3~7 d,平均5.4 d,伤口均一期愈合,12例患者术后腿痛均立即消失,1例术后1个月出现腰痛加重,经保守治疗后症状缓解。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7个月,无复发病例。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各时间点间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Mac Nab评价标准,末次随访时优8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91.67%。[结论]经皮脊柱内窥镜下椎板间隙扩大成形入路治疗高位脱垂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微创。  相似文献   

5.
[目的]介绍经皮脊柱内镜术(percutaneous spinal endoscopy,PSE)治疗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技术与初步效果.[方法] 2017年01月-2020年10月,对17例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PSE治疗.按术前CT影像显示责任节段钙化的椎间盘形态,采取相应的手术操作技术.常规建立工作通道,...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经皮全脊柱内镜技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3年1月~2015年1月连续接受手术治疗的153例单节段伴有单侧神经根性症状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68例行经皮全脊柱内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内镜组),85例行开放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开放组)。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Mac Nab评分评定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手术,内镜组有1例出现神经根损伤。其他患者未发生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内镜组手术时间大于开放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小于开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和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内镜组显著小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腿痛VAS评分内镜组小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腿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末次随访时ODI指数小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疗效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腰痛、腿痛VAS评分显著小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术后3 d和末次随访时腰痛、腿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放组术后3 d和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腿痛VAS评分小于术后3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全脊柱内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创伤小,恢复快,是开放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很好的替代技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脊柱内镜下经椎板间隙扩大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7年7月~2019年6月我科采用脊柱内镜下经椎板间隙扩大入路手术治疗7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取俯卧位,通道置入黄韧带及骨性椎板外缘,根据需要减压的部位向外上或者外下适度切除椎板扩大骨性椎管,切除部分黄韧带,推进舌瓣通道至靶部位,完成减压.比较...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经皮脊柱内镜下半椎管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8月至2013年12月,应用经皮脊柱内镜下半椎管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4例,其中男24例,女10例;年龄27~78岁,平均45.2岁。全部为单节段突出,其中L4~532例,LSS12例。术后平均随访12个月,分析术前及术后腰痛及腿痛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的变化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Mac Nab功能评分标准评价效果。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60~150 min,平均80 min;术中出血量10~25 m L,平均15 m L。术后不同时间点随访腰痛和腿痛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末次随访时按照Mac Nab标准评定,优26例,良6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94.1%。结论经皮脊柱内镜下半椎管技术近期效果优良,是非高度移位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理想手术方法,是否能减少复发尚需要长期随访结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技术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8年1月行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的101例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手术前后患者下肢痛及腰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变化,记录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01例患者中99例减压彻底,2例因减压不充分改行微创通道下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手术时间(68±14)min,术中出血量(20±5)mL,住院时间(4.5±1.5)d。术后下肢痛及腰痛VAS评分、ODI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 0.05)。平均随访26个月(14~32个月)。患者未有神经损伤、硬膜撕裂脑脊液漏、腹膜后血肿并发症;5例出现下肢麻木症状,其中3例术后1个月症状消失,2例末次随访时麻木症状减轻,但仍有残留;末次随访时9例患者再次出现下腰痛症状,其中6例合并下肢痛,复查MRI确定为术后复发,行二次手术后症状缓解;余3例保守治疗后症状减轻。结论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可靠,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率为5%~11%^[1]。近年来,随着显微内镜下髓核摘除术(microendendoscopic discectomy,MED)的开展,结合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特点,我院2002年6月~2008年6月应用直视下建立通道,MED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16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皮脊柱内镜通过骨性隧道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5年10月至2018年12月椎间孔镜手术治疗的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4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26例,女16例;年龄39~71(58.55±7.16)岁;受累节段L3,4 7例,L4,5 24例,L5S1 11例;改良游离髓核分型A1型3例,A2型6例,B1型8例,B2型8例,C1型6例,C2型11例。42例中采用经椎弓根入路22例(经椎弓根入路组),A2型6例,B2型6例,C2型10例;经椎板入路20例(经椎板入路组),A1型3例,B1型8例,C1型6例,B2型2例,C2型1例。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并发症,运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对术前、术后即刻以及术后12个月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进行评估,并采用改良Macnab评价体系评估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69~105(88.29±9.85)min;无神经血管损伤、硬脊膜撕裂等术中并发症出现。其中经椎弓根入路组1例患者因出现局麻不耐受,后经全麻椎板入路摘除。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3~34(13.71±3.56)个月;两组患者术后即刻与术后12个月随访VAS评分、ODI指数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按照改良Macnab标准评定:优27例,良11例,可3例,差1例。随访期内患者均未出现腰椎骨折、术后感染等术后并发症。结论:对于游离型椎间盘突出症,术前可根据改良游离髓核分型,进行术前精确靶点预估,选择合理骨性隧道入路可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经皮脊柱内窥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方法 2012年8月至2012年12月应用经皮脊柱内窥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8例,其中男14例,女14例;年龄27~72岁,平均年龄42.1岁。均为单节段突出,其中L4~515例,L5S113例。平均随访6个月,分析术前及术后4个月时腰痛及腿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的变化情况,术后4个月时采用Macnab功能评分标准评价效果。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50~180min,平均90min;术中出血量10~30mL,平均20mL。术后不同时间点随访腰痛和腿痛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随访4个月时按照MacNab标准评定,优1 5例,良9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85.7%。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经皮脊柱内窥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近期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硬膜外阻滞治疗根性腰腿痛已被广泛认可,但此法有穿破硬脊膜等引起并发症的危险,给治疗带来不便。近年来,笔者改用侧隐窝和椎旁神经阻滞法,对其疗效作对比,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单侧双通道内镜(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y, UBE)治疗脱垂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sequestrated lumbar disc herniation, SLDH)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2021年10月应用UBE治疗的27例SLDH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俯卧位全麻下UBE摘除脱垂游离的髓核组织,评价临床及影像结果。[结果]2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平均(88.5±12.8)min,术中均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类脊髓高压反应等相关并发症,硬脊膜撕裂1例。随访时间平均(19.2±4.0)个月。随着术前、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的时间推移,腰痛VAS评分[(3.2±1.8),(0.8±0.5),(0.2±0.2), P<0.001]、腿痛VAS评分[(7.8±1.1),(1.0±0.4),(0.4±0.4), P<0.001]和ODI评分[(74.4±5.3),(17.8±1.3),(10.7±1.3), P<0.001]显著减少,JOA评分[(14.5±2.7),(22.6±3.1),(2...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单侧双通道内镜治疗重度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20年4月—2020年12月,在本科行单侧双通道内镜治疗的重度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9例。总结围手术期、随访与影像学结果。[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严重并发症,手术时间(75.37±13.62) min,出血量(61.84±20.45) ml,透视次数(2.84±0.83)次。术后患者腰部及下肢VAS评分显著持续下降(P<0.05),至术后30 d患者疼痛基本消失。随时间推移,患者改良ODI评分显著下降,而JOA评分显著增加(P<0.05)。按改良Macnab标准,末次随访时的临床疗效:优16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94.74%。至末次随访时,MRI显示手术节段无突出复发。[结论]单侧双通道内镜是治疗重度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ID)联合硬膜外注射治疗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PLDH)的疗效。方法将114例单节段PLDH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57例)行PEID后注入4 ml生理盐水,B组(57例)行PEID后注入1 ml复方倍他米松+1 ml利多卡因+2 ml甲钴胺。比较两组并发症情况、术后住院时间、恢复工作时间以及术后疼痛VAS评分和JOA评分。按改良Mac Nab功能评价标准评定疗效。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30个月。两组均未出现并发症。术后行MRI复查显示髓核均彻底摘除。术后住院时间及恢复工作时间B组均短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各时段VAS评分、JOA评分两组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1周、1个月的疼痛VAS评分及JOA评分B组均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6个月时两组疼痛VAS评分及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按照改良Mac Nab功能评价标准评定疗效:A组优38例,良17例,可2例,优良率96%;B组优36例,良19例,可2例,优良率96%;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ID治疗PLDH创伤小、疼痛缓解明显、功能恢复好。术中联合使用硬膜外注射短期内疼痛缓解及功能改善更加显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适应证,分析手术技术及疗效。方法 2014年11月至2016年2月,采用椎板间入路经皮内镜技术手术治疗2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19例,女10例,平均年龄55岁。均为单节段椎管内腰椎间盘突出症,其中L4~5间盘突出11例,L5S1间盘突出18例。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改良MacNab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28例顺利完成手术,1例因术中进入椎管困难而改为开放手术。手术时间60~120min,平均96min。随访时间6~9个月,平均8.3个月。所有28例患者腰腿痛症状及神经功能障碍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术前患者腰痛VAS评分(4.50±1.95)分,腿痛VAS评分(8.07±1.18)分,ODI指数(65.43±15.15)%。术后6~9个月随访时腰痛VAS评分(0.79±0.69)分,腿痛VAS评分(0.93±0.72)分,ODI指数(9.64±6.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按照改良MacNab评价标准进行疗效评价,优19例,良8例,可1例,优良率94.6%。并发神经根损伤1例,硬膜撕裂1例,一过性麻木2例。结论选择合适患者,采用可靠熟练的手术技术,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手术注意防止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中应用肌电图监测结果,以预防神经损伤。方法对27例L_(4~5)及14例L_5~S_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侧路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切除术,对12例L_5~S_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后路经皮椎板间入路髓核切除术。对L_(4~5)节段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患者监测术侧的L_4和L_5神经的自发肌电图,对L_5~S_1手术患者监测术侧的L_5和S_1神经的自发肌电图。结果 53例患者术前自发肌电图均表现为波幅很低的波浪线。在通道建立过程中,46例出现异常肌电波;在髓核摘除过程中,5例出现异常肌电波;在显露减压神经根时,所有患者出现异常肌电波。腰痛时肌电图为中等宽幅的异常肌电波;下肢放射痛时为成串的、高波幅的异常肌电波。53例VAS评分术前为(7.34±1.54)分,术后1个月为(1.53±0.8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术中进行肌电图监测有助于对神经损伤进行预防,提高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20,(5):463-466,470
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calcified lumbar disc herniation,CLDH)是比较特殊的椎间盘突出症,钙化的椎间盘组织质地坚硬,钙化病变常黏附在神经根或硬膜囊上,且椎间盘钙化程度随着退变严重程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1~3]。儿童椎间盘内钙化可自发消退,而成人椎间盘钙化可持续存在[4,5]。一般以中老年多见,因钙化椎间盘组织质地坚硬且活动度差,常合并椎管狭窄或神经根管狭窄,易损伤神经根或硬膜囊,保守治疗效果不佳,且随时间推移,神经根或硬膜囊的损伤加重,故一旦诊断CLDH,应尽早手术。以往多以传统开放手术为主,术中需切除部分骨性结构,反复牵拉神经,才能充分显露钙化椎间盘组织,术后可能出现腰背部疼痛及腰椎不稳,存在出血多、损伤大、恢复慢等缺点。随着脊柱微创技术的发展,微创器械也取得了突破性的改进,尤其是脊柱内镜技术的发展,CLDH不再是微创治疗的禁忌证。脊柱内镜技术包括经皮内镜经椎间孔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discectomy,PETD)和经皮内镜经椎板间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经皮内镜手术具有切口小、出血少、损伤小等优势,为CLDH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本文对CLDH及其经皮内镜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下椎间孔、椎板间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经皮内镜下行髓核摘除、减压术治疗3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椎间孔入路27例,椎板间入路5例。采用疼痛VAS评分评估患者手术前后腰腿疼痛缓解的情况,采用改良MacNab评分评估患者术后6个月腰部功能恢复的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2个月。VAS评分:椎间孔入路27例,术前为(9.19±0.74)分,术后1个月为(1.37±0.69)分,术后3个月为(1.52±0.58)分,术后1、3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板间入路5例,术前为(9.40±0.55)分,术后1个月为(1.00±0.71)分,术后3个月为(1.20±0.84)分,术后1、3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改良Mac Nab评分总体优良率为94.5%。结论经皮内镜下椎间孔入路及椎板间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均能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