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THESSYS技术治疗L_5/S_1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分析髂嵴高度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12月陕西省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采用THESSYS手术治疗L_5/S_1单节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腰椎X线侧位片髂嵴最高点与L_4、L_5椎弓根的位置关系将患者分为3组,髂嵴高度在L_5椎弓根上缘水平线以下为Ⅰ组(n=42),L_4椎弓根下缘水平线及L_5椎弓根上缘水平线之间为Ⅱ组(n=29),L_4椎弓根下缘水平线以上为Ⅲ组(n=5)。观察患者术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的变化,比较3组患者之间的疗效差异。结果平均手术时间(86.5±13.5)min,平均术中出血量(23.0±1.4)mL。1例患者术中硬膜轻度撕裂致脑脊液漏,对症治疗后好转,1例术后椎间盘突出复发再次行同一术式。随访时间12~17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2.4±2.4)个月。所有患者术后1周,1、6、12个月VAS评分和ODI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 0.05);与Ⅰ组、Ⅱ组相比,Ⅲ组患者(L_5/S_1突出伴高髂嵴)术后VAS评分和ODI较差(P 0.05)。结论 TH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良好;髂嵴是否高于L_4椎弓根下缘水平线是影响手术效果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节段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的操作技巧与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07—2016-07诊治的43例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L_(1、2)椎间盘突出5例(L_(1、2)组),L_(2、3)椎间盘突出15例(L_(2、3)组),L_(3、4)椎间盘突出23例(L_(3、4)组)。L_(1、2)组及L_(2、3)组采用改良经椎间孔入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治疗,L_(3、4)组采用改良经椎板入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治疗。比较3组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年ODI指数。末次随访时采用Prolo评分标准评定疗效。结果 43例均获得1年以上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6.3个月。3组术后3个月ODI指数较术前明显降低,且末次随访时ODI指数较术后3个月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采用Prolo评分标准评定疗效:L_(1、2)组优4例,良1例;L_(2、3)组优8例,良6例,可1例;L_(3、4)组优12例,良8例,可3例。结论 L_(1、2)及L_(2、3)椎间盘突出症可采用改良经椎间孔入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治疗,而L_(3、4)椎间盘突出症可采用改良经椎板入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治疗,术后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15):1355-1359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微创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6年3月~2017年6月120例经保守治疗无效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0例行手术治疗,其中60例行侧路椎间孔镜术,60例行后路椎间盘镜术。比较两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Nakai分级。[结果] 12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椎间孔镜组手术时间和透视时间显著长于椎间盘镜组(P0.05),椎间孔镜组术中失血量、术后下地时间和住院时间显著少于椎间盘镜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VAS和ODI评分较术前均显著减少(P0.05)。术后1周时椎间孔镜组的VAS评分显著低于椎间盘镜组(P0.05)。术后3个月时椎间孔镜组的ODI评分显著低于椎间盘镜组(P0.05)。120例中88例(73.33%)患者获得随访6~12个月,其中椎间孔镜组52例,椎间盘镜组36例。随访过程中,椎间孔镜组有4例术后1~6个月复发,行翻修术,椎间盘镜组2例发生神经根牵拉伤,术后背伸无力,3个月后恢复。两组随访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孔镜组优良率为90.38%(47/52),椎间盘镜组优良率为80.56%(29/36),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较椎间盘镜有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术治疗伴有椎间不稳的单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3月至2009年11月,采用后入路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术治疗26例伴有椎间不稳的单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男性16例,女性10例;L4~5椎间盘突出症19例,L5~S1椎间盘突出症7例。记录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学会(JOA)腰腿痛评分等功能参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末次随访时VAS、ODI及JOA评分,融合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16~28个月,平均22个月;末次随访时功能参数均优于术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术治疗伴有椎间不稳的单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期随访表明,单侧内固定能提供与双侧内固定相同的疗效,且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出血少、费用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重度脱垂移位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2018年1月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的36例重度脱垂移位型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总结患者围手术期、随访与影像资料。[结果] 3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术中和围手术期并发症。随访18个月以上,随时间推移,36例患者的VAS和ODI评分显著减少,而JOA评分显著增加(P0.05)。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结果优良率随时间推移显著增加(P0.05)。影像方面,术后影像显示关节突腹侧和椎体后上缘部分骨质被磨除,相应的椎体无骨折,未见椎间不稳。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腰椎MRI复查与术前相比,显示椎管减压彻底,手术节段无复发。[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可有效治疗重度脱垂移位型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创伤小、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肩上入路结合内窥镜技术治疗向远端重度脱垂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方法 2012年11月~2015年8月,阜阳市人民医院收治向远端高度脱垂腰椎间盘突出症14例,突出节段L_(2/3)1例,L_(3/4)1例,L_(4/5)8例,L_5/S_14例。复发性突出1例。采用内窥镜下经椎弓根肩上入路,磨钻磨除部分椎弓根肩部,直视下摘除脱垂的髓核。统计术前、术后2日及末次随访时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用MacNab标准评价手术效果。结果手术时间65~210 min,平均105 min。术后右下肢麻木1例,经保守治疗后症状完全缓解,左侧背伸无力1例,1个月后症状消失,余12例无手术相关并发症。14例随访时间11~43个月,平均27.3月,术前腰、腿痛VAS分别为(6.0±2.1)、(7.4±1.9)分,术后第2日(2.1±0.8)、(1.8±1.1)分,末次随访时为(1.9±0.8)、(1.7±0.9)分,术前、术后2日及末次随访时ODI分别为(19.3±7.4)%、(10.5±4.1)%、(6.5±2.3)%。根据Mac Nab标准,术后2日优12例,良2例,末次随访时优13例,良1例。结论内窥镜下经椎弓根肩上入路治疗向远端重度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皮单切口椎间孔镜治疗双节段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深圳市第七人民医院骨科采用经皮椎间孔镜单切口双节段髓核摘除术治疗的2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女9例;年龄47~71岁,平均61.5岁。术前均行MRI检查明确椎间盘突出程度。根据髓核摘除节段:L_4/L_5及L_5/S_1 11例,L_3/L_4及L_4/L_5 7例,L_2/L_3及L_3/L_4 2例,L_1/L_2及L_2/L_3 2例。通过VAS、ODI评分及Macnab评分标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所有伤口一期愈合。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18.5个月。无永久性神经根损伤、大血管损伤和硬脊膜囊撕裂等并发症。1例术后复发行开放髓核摘除手术。术后VAS评分及ODI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末次随访时Macnab评分:优17例,良4例,可1例,优良率95.5%。结论单切口经皮椎间孔镜治疗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依据游离髓核位置的分型与分区,探讨摘除硬膜外游离椎间盘的手术方式并评估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FD)治疗硬膜外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2013年8月~2015年3月收治的此类患者37例,FD组:16例,其中5例髓核游离于1、4区的患者采用扩大开窗髓核摘除术;11例2、3区的患者采用常规FD手术。PELD组:共21例,其中4例髓核游离于1、4区的患者采用经对侧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c-PTED);17例2、3区的患者应用了常规的经同侧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i-PTED)。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改良Macnab分级标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定手术疗效,统计并比较两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上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均得到完整随访,随访时间15~18个月,平均16.3个月。术后下肢疼痛VAS评分及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但术后两组间VAS评分及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依据末次随访疗效,按照改良Macnab标准评定,PELD组优良率95.2%,FD组优良率8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LD组与FD组相比,手术时间较长、出血量少、术后住院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硬膜外游离腰椎间盘突出症,依据其特有分型与分区恰当选用i-PTED及c-PTED可实现神经根的彻底减压,获得与FD手术相同疗效,扩大了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适应证。同时,相对于FD手术,PELD可在局麻下以更加安全、创伤更小的方式摘除游离于硬膜外的椎间盘组织。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A组)联合Wiltse入路椎弓根固定与传统经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B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3月~2012年9月,本院接受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的186例患者分为两组,A组104例,男48例,女56例;年龄43~65岁,平均55岁。B组82例,男39例,女43例;年龄45~67岁,平均57岁。比较两种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并发症率、融合率、椎间隙高度情况,术前、术后随访均应用腰痛和腿痛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pain score,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评估患者的恢复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术前椎间隙高度、术前腰腿疼痛VAS评分和ODI评分方面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平均随访26个月,B组平均随访23个月,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A组末次随访腿痛VAS评分、ODI评分、融合率、椎间隙高度与B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在出血量、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末次随访腰痛VAS评分方面明显优于B组(P<0.01)。两组末次随访椎间隙高度、腰腿痛VAS评分及ODI评分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改善(P<0.01)。[结论]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联合Wiltse入路椎弓根固定与传统经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均取得满意疗效,但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腰痛残留率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椎板减压经椎间孔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3月~2008年12月我院收治且获得随访的单间隙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2例,其中L1/24例,L2/39例,L3/49例。均接受经椎间孔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其中18例行单侧椎板切除减压,4例行全椎板切除减压。术前、术后1年随访时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和椎间隙相对高度(R)测量,观察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手术时间120~180min,平均132.6min,术中出血200~350ml,平均263ml。术中无硬膜损伤。1例术后出现对侧神经根牵拉伤,经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均获得1年以上随访。术前VAS、ODI及R分别为8.3±0.6分、(52.32±9.17)%、0.211±0.052,术后1年时VAS、ODI及R分别为2.1±0.8分、(20.33±5.72)%、0.324±0.048,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1例可能不融合,融合率为95%;内置物位置佳,无松动、脱出。结论:采用椎板减压经椎间孔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获得较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全内窥镜下椎板间入路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_5骶_1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1例腰_5骶_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全内窥镜下椎板间入路腰椎间盘切除术。依据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Macnab腰腿痛评定标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随访4~12月,平均6月。下肢神经痛VAS评分术前6.2±1.3分,术后1周1.5±0.6分,术后3月1.0±0.4分,手术前后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DI评分术前65.1±12.6,术后1周18.4±6.3,术后3月12.5±2.9,手术前后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acnab腰腿痛评定标准结果为优16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90.5%。结论全内窥镜下椎板间入路治疗腰_5骶_1椎间盘突出症创伤小,对脊柱稳定性破坏小,操作精细,术后恢复快,近期手术效果优良。因其不受髂棘影响,特别对于高髂棘、不易从侧方椎间孔入路治疗的患者,减少了对神经根的损伤,降低了手术并发症及失败率。  相似文献   

12.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23):2119-2124
[目的]分析比较椎间孔入路与椎板间入路两种椎间孔镜技术治疗巨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本院2016年7月~2018年1月采用椎间孔镜技术治疗的单间隙巨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5例,12例采用椎间孔入路,其余为椎板间入路。记录两组围手术期资料,采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影像检查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25例患者均完成手术。术中无血管、内脏及硬膜损伤,经椎板间组1例术后出现肌力下降,经处理后恢复。经椎间孔组在手术时间、透视次数方面明显大于经椎板间组(P0.05),两组切口长度和术后下地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等并发症。随访6~16个月,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VAS和ODI评分均显著减少(P0.05),但相同时间点两组间VAS和ODI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板间组1例男性患者术后2年因腰部外伤导致L5/S1椎间盘突出症复发,行椎间孔入路翻修手术。影像方面,术后两组患者椎管占位率和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腰椎前凸角与腰椎Pfirrmann分级均无显著改变(P0.05)。相同时间点,两组在椎管占位率、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角和腰椎Pfirrmann分级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入路治疗巨大腰椎间盘突出症均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应依据具体情况选择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椎板间隙入路椎间孔镜下治疗高髂嵴连线L_5~S_1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7例L_5~S_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通过椎间孔镜经椎板间隙入路行椎间盘切除术。记录手术透视次数、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采用ODI和疼痛VAS评分评价疗效。结果手术透视次数为2~4次;手术时间为35~100min;住院时间为3~5 d。患者均随访12个月。术后1 d和术后1、3、12个月ODI和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0. 01)。术后12个月根据MacNab标准评价疗效:优17例,良9例,差1例,优良率26/27。无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高髂嵴连线的患者,经椎板间隙入路椎间孔镜下治疗L_5~S_1椎间盘突出症可取得满意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入路的两种经皮穿刺椎间孔镜技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9年8月,采用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cecromy,PELD)治疗的32例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discectomy,PETD)和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PETD组19例,男10例,女9例;年龄30~65(44.70±12.08)岁;L_(1,2)节段5例,L_(2,3)节段6例,L_(3,4)节段8例;中央型突出6例,旁中央型突出8例,突出移位5例。PEID组13例,男4例,女9例;年龄25~55(42.23±12.09)岁;L_(1,2)节段3例,L_(2,3)节段4例,L_(3,4)节段6例;中央型2例,旁中央型4例,突出移位3例,脱垂游离型4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第3天,术后3和6个月时VAS、ODI,并于术后1年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3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PETD组随访12~24(15.80±3.48)个月,PEID组随访12~30(16.70±4.66)个月,但两组随访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神经损伤及椎间隙感染的病例。PETD组中1例患者术中出现硬膜囊撕裂,术后无不良反应。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腰痛和腿痛VAS评分、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1年根据改良Macnab标准,PETD组优11例,良6例,可1例,差1例;PEID组优7例,良4例,可2例。结论:经两种入路椎间孔镜技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均能取得满意疗效,PETD技术更适合于中央型、旁中央型及轻度移位的患者,PEID技术对于脱垂游离型有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10-2013-12对1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经皮椎间孔镜下微创治疗。疗效评定依据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Macnab腰腿痛评定标准。结果随访3~18个月,平均6个月。下肢神经痛VAS评分术前(5.6±1.1)分,术后1周(2.0±0.5)分,术后3个月(0.7±0.3)分,手术前后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DI评分术前(63.5±13.3)分,术后1周(20.4±5.4)分,术后3月(15.1±3.6)分,手术前后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acnab腰腿痛评定标准结果为优109例,良27例,可12例,差2例,优良率90.7%。结论经皮椎间孔镜下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对脊柱稳定性破坏小,近期效果优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优选术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椎间孔镜TESSYS术与椎板开窗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或不伴腰椎神经根管狭窄的疗效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2018年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伴或不伴腰椎神经根管狭窄64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手术方式分为两组,采用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术的为TESSYS组,共34例,采用椎板开窗椎间盘切除术的为开放组,共30例,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进行VAS评分、ODI评分和改良MacNa评分评价临床疗效,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比分析数据。[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TESSYS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下地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方面均低于开放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ESSYS组早期并发症1例,开放组早期并发症3例。两组患者随访6~18个月,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VAS和ODI评分均显著减少,不同时间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间VAS和ODI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术后3个月,TESSYS组VAS和ODI评分均显著低于开放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6、12个月,两组间VAS和ODI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改良MacNab评价标准,TESSYS组优良率94.12%;而开放组优良率83.33%;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术与椎板开窗椎间盘切除术均能有效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但TESSYS术在术后短期内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对7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术。采用VAS评分比较手术前后腰腿痛改善情况。术后随访1 a,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本组患者术后腿痛及腰痛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 a,79例患者中,优40例、良31例、可5例、差3例。优良率为89.87%。结论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有效改善患者腰腿痛症状,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研究经皮椎弓根钉结合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与可扩张通道辅助下两种微创经椎间孔椎间植骨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自2012年12月至2015年12月接受手术并获得随访的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共65例,其中31例行经皮椎弓根钉结合可扩张通道辅助下MIS-TLIF(通道组),34例行经皮椎弓根钉结合MED辅助下MIS-TLIF(MED组),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以及术前、术后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的改善情况,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手术顺利并获得随访,术后随访12~34个月,平均18.3个月。两组病例术后ODI和腰腿痛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平均手术时间、术后末次随访ODI、腿痛VAS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MED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术后末次随访腰痛VAS评分明显优于通道组(P0.05)。结论经皮椎弓根钉结合MED与可扩张通道辅助下两种MIS-TLIF术式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均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优点,MED组在术中出血量和术后腰痛发生率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9.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经皮椎间孔镜技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2-01-2014-04接受PTED治疗的122例单节段伴有单侧神经根性症状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L_(3-4)19例,L_(4-5)68例,L_5-S_1 35例。A组97例采用经椎间孔入路TESSYS技术,B组25例采用YESS技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及并发症情况,采用VAS评分、0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定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手术,A组有1例出现神经根损伤。其他患者未发生严重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平均手术时间A组大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中疼痛VAS评分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例术后3个月内下肢疼痛明显,其中A组4例,B组3例,在术后半年内再次行腰椎后路融合手术。两组术后3d和末次随访时腰痛、腿痛VAS评分显著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ODI指数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疗效按MacNab标准评定,优良率76.0%,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创伤小,恢复快。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前提下,经椎间孔入路YESS技术和TESSYS技术都能达到很好的疗效,但TESSYS技术适应证更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腰椎终板Modic改变对椎板间开窗椎间盘摘除术术后腰腿痛的影响。方法 2009年7月至2011年8月,我院采用椎板间开窗椎间盘摘除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14例,男45例,女69例;平均年龄48岁(28~69岁);L4~5突出43例,L5S1突出71例。根据有无终板改变分为A、B两组。A组:MRI影像显示终板有信号改变,共50例,其中ModicⅠ、Ⅱ、Ⅲ型分别为11例、35例、3例(其余1例为混合型);B组:MRI影像示终板无信号改变,共64例。分别记录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VAS、ODI值及腰腿痛的术后复发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平均随访14个月(4~27个月)术前A、B组的VAS、ODI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腰痛VAS值、腿痛VAS值、ODI值改善率分别为75.6%、89.2%、79.2%,B组分别为86.4%、90.6%、87.3%。A组腰痛VAS值及ODI值改善率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B组腿痛VAS值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不同类型Modic改变的腰痛VAS值、腿痛VAS值及ODI值改善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腰腿痛的复发率高于B组。结论椎板间开窗椎间盘摘除术能显著减轻椎间盘突出患者腰腿痛症状,对与伴有终板Modic改变的椎间盘突出患者,术后腰痛的缓解程度较无Modic改变者差,但腰腿痛复发率高,其可能原因之一是未处理发生Modic改变的终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