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透刺联合桃红四物汤对静止期瘀血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肌电表现和面神经运动情况。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在乌鲁木齐市中医医院门诊及住院部就诊的静止期瘀血性面瘫患者60例。通过抽取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桃红四物汤;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施予透刺疗法。采用House-Brackman分级量表评估面神经功能;应用肌电图机在患侧额肌、眼轮匝肌、上唇方肌和口轮匝肌,记录肌肉的肌电表现和测量运动诱发动作电位起始处的潜伏期和M波波幅。结果:1)治疗后干预组House-Brackman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2)观察组痊愈率(66.67%)明显高于对照组(46.67%)(P0.05)。3)2组患者治疗前肌电表现以静息电位和去神经电位为主(P0.05);治疗后2组患者再生电位、减弱运动电位和正常电位产生较治疗前多(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4)治疗后2组患者潜伏期均缩短(P0.05),而M波波幅增大(P0.05);观察组的改善情况面神经运动潜伏期和M波波幅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透刺联合桃红四物汤能有效改善静止期瘀血性面瘫的症状,其机制可能与激活更多的再生电位、减弱运动电位和正常电位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高压氧治疗外伤性周围性面神经损伤40例疗效。方法:对我院在2015年2月至2015年10月期间收治的20例外伤性周围性面神经损伤患者纳入研究对象设为对照组并采取高压氧治疗措施,同前将我院在2016年1月至2016年8月期间收治的20例外伤性周围性面神经损伤患者纳入研究对象设为观察组并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针灸治疗措施。对比分析观察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Portmann评分值和前额肌及眼轮匝肌、口轮匝肌等面神经运动潜伏期及面神经M波波幅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然而观察组治疗后Portmann评分值和前额肌及眼轮匝肌、口轮匝肌等面神经运动潜伏期及面神经M波波幅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95.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55.0%)(P0.05)。结论:针灸联合高压氧治疗外伤性周围性面神经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缩短病程并减少后遗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艾灸头面部穴位联合茎乳孔注射红花注射液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及对神经电生理的影响。方法将周围性面瘫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针灸及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艾灸头面部穴位、茎乳孔注射红花注射液,于治疗前、治疗10 d后、治疗21 d后应用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评价患者面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治疗前后使用肌电图测定患侧面神经(额肌、眼轮匝肌、口轮匝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潜伏期变化。结果观察组愈显率为83.7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2.79%(P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H-B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额肌、眼轮匝肌、口轮匝肌CMAP波幅高于对照组(P 0.05),潜伏期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艾灸头面部穴位联合茎乳孔注射红花注射液治疗周围性面瘫可明显改善患者面神经功能,提高治疗有效率,缩短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调督和胃针法联合超声波、中频治疗仪对顽固性周围性面瘫患者肌电图的影响。方法将100例顽固性周围性面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2组均予超声波、中频治疗仪基础治疗,治疗组50例予调督和胃针法治疗,对照组50例予普通针刺治疗。2组均治疗8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以口轮匝肌、眼轮匝肌为记录肌肉的面神经运动诱发动作电位的潜伏期及波幅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0%,对照组总有效率76.0%,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口轮匝肌及眼轮匝肌面神经运动诱发动作电位潜伏期均缩短(P0.05),波幅均升高(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面神经运动诱发动作电位波幅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结论调督和胃针法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优于普通针刺。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运动针法治疗急性面神经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急性面神经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0例采用运动针法,对照组30例仅采用常规针刺,每星期针刺5次,5次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额肌、眼轮匝肌、上唇方肌潜伏期及波幅的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额肌、眼轮匝肌的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上唇方肌潜伏期及波幅的改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针法治疗急性面神经炎疗效显著,为临床提供一种独特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自拟六步保健操对周围性面瘫患者面神经功能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19年7月我院周围性面瘫住院患者7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配合自拟六步保健操训练,干预21 d后比较2组患侧面神经运动传导波幅差值及护理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患侧口轮匝肌群、眼轮匝肌群面神经运动传导波幅提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为91.4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29%(P0.05)。结论自拟六步保健操能够改善周围性面瘫患者面神经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并对常规电针和穴位埋针法结合程序化电刺激治疗对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将64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电针组)和治疗组(穴位埋针法结合程序化电刺激组),每组32人,分别采用两种不同疗法进行治疗,治疗28天后,采用House Brackmann(H-B)量表、Sunnybrook 面神经评分、面神经电图对两种治疗进行评价。结果:常规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总有效率为70%,穴位埋针法结合程序化电刺激治疗总有效率为87.1% ,穴位埋针法结合程序化电刺激治疗显著优于常规电针组(p<0.05)。Sunnybrook评分,对照组患者Sunnybrook评分从治疗前平均25.64分提升至61.12分,治疗组患者Sunnybrook评分从治疗前平均24.76分提升至86.01分,治疗28天两组患者的Sunnybrook评分组间相比较(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DI评分结果,对照组患者FDI躯体功能评分从治疗前平均11.77分提升至18.40分,社会功能评分从治疗前平均19.20分改善至14.50分;治疗组患者FDI躯体功能评分从治疗前平均11.96分提升至21.93分,FDI社会功能评分从治疗前平均20.25分改善至10.87分。面神经电图ENoG最大波幅值,对照组患侧治疗前耳-额肌ENoG最大波幅平均值为0.69,治疗后提升至平均0.98,耳-口轮匝肌ENoG最大波幅平均值为0.68,治疗组后提升至平均0.93;治疗组患侧治疗前耳-额肌ENoG最大波幅平均值为0.63,治疗后提升至平均1.14,前耳-口轮匝肌ENoG最大波幅平均值为0.67,治疗组后提升至平均1.21;治疗28天后两组患者耳-额肌、耳-口轮匝肌ENoG最大波幅平均值组间比较(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常规电针和穴位埋针法结合程序化电刺激治疗均可以改善周围性面瘫患者面部神经肌肉功能,促进面瘫患者面部神经肌肉功能恢复,且穴位埋针法结合程序化电刺激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并对常规电针和穴位埋针法结合程序化电刺激治疗对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将64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电针组)和治疗组(穴位埋针法结合程序化电刺激组),每组32人,分别采用两种不同疗法进行治疗,治疗28天后,采用House Brackmann(H-B)量表、Sunnybrook 面神经评分、面神经电图对两种治疗进行评价。结果:常规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总有效率为70%,穴位埋针法结合程序化电刺激治疗总有效率为87.1% ,穴位埋针法结合程序化电刺激治疗显著优于常规电针组(p<0.05)。Sunnybrook评分,对照组患者Sunnybrook评分从治疗前平均25.64分提升至61.12分,治疗组患者Sunnybrook评分从治疗前平均24.76分提升至86.01分,治疗28天两组患者的Sunnybrook评分组间相比较(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DI评分结果,对照组患者FDI躯体功能评分从治疗前平均11.77分提升至18.40分,社会功能评分从治疗前平均19.20分改善至14.50分;治疗组患者FDI躯体功能评分从治疗前平均11.96分提升至21.93分,FDI社会功能评分从治疗前平均20.25分改善至10.87分。面神经电图ENoG最大波幅值,对照组患侧治疗前耳-额肌ENoG最大波幅平均值为0.69,治疗后提升至平均0.98,耳-口轮匝肌ENoG最大波幅平均值为0.68,治疗组后提升至平均0.93;治疗组患侧治疗前耳-额肌ENoG最大波幅平均值为0.63,治疗后提升至平均1.14,前耳-口轮匝肌ENoG最大波幅平均值为0.67,治疗组后提升至平均1.21;治疗28天后两组患者耳-额肌、耳-口轮匝肌ENoG最大波幅平均值组间比较(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常规电针和穴位埋针法结合程序化电刺激治疗均可以改善周围性面瘫患者面部神经肌肉功能,促进面瘫患者面部神经肌肉功能恢复,且穴位埋针法结合程序化电刺激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不同频率电针治疗恢复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4例恢复期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1组22例、治疗2组25例、治疗3组23例和对照组24例。各组取穴相同,治疗1组采用连续波电针,治疗2组采用疏密波电针,治疗3组采用断续波电针,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隔日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观察各组治疗前及治疗1、3个月后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变化情况,并比较各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组、治疗2组、治疗3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6.4%、88.0%、82.6%,对照组为62.5%,各治疗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治疗组组间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治疗组治疗1、3个月后Sunnybrook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治疗组治疗1、3个月后Sunnybrook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组治疗1个月后Sunnybrook评分与治疗1组和治疗2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电针治疗恢复期周围性面瘫均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且断续波在恢复期早期对面肌功能恢复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贺氏火针对风寒袭络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面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70例风寒袭络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85例予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85例在常规针刺治疗基础上加用贺氏火针治疗。比较2组疗效;观察2组治疗前及治疗1、2、3、4周House-Bra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标准(H-B)评分变化;比较2组治疗前后面部残疾指数(FDI)评分变化;观察2组治疗前后面神经运动传导潜伏期、波幅变化;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29%,对照组总有效率85.88%,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1、2、3、4周H-B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2、3、4周H-B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1、2、3、4周H-B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同期(P0.05)。2组治疗后面部残疾指数躯体功能(FDIP)评分、面部残疾指数社会生活功能(FDI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升高更明显(P0.05)。2组治疗后面神经运动传导潜伏期较本组治疗前缩短(P0.05),波幅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面神经运动传导潜伏期缩短更明显(P0.05),波幅升高更明显(P0.05)。2组治疗后各项中医证候评分及总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在常规针刺治疗基础上加用贺氏火针治疗风寒袭络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能显著改善面神经功能,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现代医学大脑皮层功能在头皮的投影进行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从电生理的角度进行观察。方法:治疗时选取运动区下点(相当于大脑皮层中央前回下2/5在头皮表面投影的部位),应用经颅重复针刺的方法,对周围性面瘫面部肌肉活动即刻反应进行观察,同时以肌电图变化为观察指标。通过经颅重复针刺对周围性面瘫患者的面神经运动传导M波潜伏期、波幅及运动单位电位活动变化进行观察。结果:①经颅重复针刺运动区下点对3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总有效率为93.3%;②针刺可以缩短运动M波潜伏期,增加运动M波波幅及改善运动单位电位的波幅。结论:针刺运动区下点能明显改善周围性面瘫病人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面神经运动传导M波潜伏期波幅异常变化,为临床头部腧穴治疗周围性面瘫提供治疗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运动灸疗法治疗风寒性周围性面瘫的效果。方法:40例病程在4~30 d的早、中期风寒性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运动灸合并针刺组(简称治疗1组)20例和单纯针刺组(简称对照1组)20例。后期病程在30 d以上的40例风寒性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运动灸合并针刺组(简称治疗2组)20例和单纯针刺组(简称对照2组)20例。治疗组针灸并用,对照组只用针法治疗。对照组取四白、翳风、合谷、颊车、太阳、迎香、阳白、攒竹等穴。治疗组取穴与对照组相同,予运动灸疗法。观察各组治疗后面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及疗效。结果:3期患者治疗后面神经功能均有改善,治疗组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价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动灸治疗各期风寒性周围性面瘫均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小续命汤加减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风寒袭络证)的疗效。方法 84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予以西医常规干预措施,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小续命汤加减治疗。两组以治疗7 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面部残疾指数、生活质量和面神经电图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7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19%(P <0.05)。观察组治疗后躯体功能(FDIP)、社会功能(FDI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治疗后面部感觉、口腔功能、眼睛感觉、泪液分泌、社会功能、面部运动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治疗后面神经电潜伏期、波幅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将小续命汤加减应用于周围性面瘫急性期(风寒袭络证)患者的治疗中效果良好,能够进一步改善患者的面部残疾指数和面神经电生理图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毫火针半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风寒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周围性面瘫急性期(风寒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毫火针半刺法治疗。结果治疗后两组面神经功能评分、改良Portman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 0.05),且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1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11%(P 0.05)。结论毫火针半刺法能有效治疗急性期风寒型周围性面瘫,利于面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毫火针疗法对后遗症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毫火针治疗组)和对照组(毫针常规针刺组),均治疗3个疗程后,分别记录治疗前后的Sunnybrook(多伦多)面神经功能评分、生理功能(FDIP)评分、社会交往及自我感觉(FDIS)评分和不良事件评分,并进行总体疗效观察和评定。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Sunnybrook(多伦多)面神经功能评分及生理功能评分(FDIP)、社会交往及自我感觉评分(FDIS)、总体临床疗效的差值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耐受性评价,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毫火针针体细、痛苦小、疗效显著,可将其用于临床治疗后遗症期周围性面瘫,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吕凤立  杨建 《河南中医》2015,35(2):410-411
目的:观察艾灸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5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和推拿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艾灸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未能坚持治疗者,试验组2例,对照组1例。试验组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痊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艾灸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陈崔 《辽宁中医杂志》2019,46(8):1730-1733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面肌手法康复训练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牵正治疗作用研究。方法:将2017年5月—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18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90例。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每周5次,连续治疗4周;研究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面肌手法康复训练,每周5次,连续治疗4周。应用House-Brachmann面神经功能(H-B)评价分级评估患者面神经功能情况,检测眼轮匝肌、鼻肌以及口轮匝肌的神经电图潜伏期以及患健侧波幅比值,比较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1、2、3、4周两组H-B评分均显著降低(P0. 01),治疗后两组眼轮匝肌、鼻肌以及口轮匝肌的神经电图潜伏期均显著降低(P 0. 01),眼轮匝肌、鼻肌以及口轮匝肌患健侧波幅比值均显著升高(P 0. 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1、2、3、4周研究组H-B评分均显著较低(P 0. 01),治疗后研究组眼轮匝肌、鼻肌以及口轮匝肌的神经电图潜伏期均显著较低(P 0. 01),眼轮匝肌、鼻肌以及口轮匝肌患健侧波幅比值均显著较高(P 0. 01),总有效率较高(P 0. 05)。结论:针刺联合面肌手法康复训练能够显著提高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牵正治疗效果,促进预后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经颅重复针刺法结合电针治疗伴耳后疼痛的急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将68例伴耳后疼痛的急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脱落3例)和对照组(34例,脱落3例)。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对照组穴取患侧阳白、攒竹、四白、颧髎、地仓、翳风、牵正、太阳,双侧合谷,阳白和攒竹、四白和地仓分别连接电针,选用断续波;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于百会、双侧运动区下1/5应用经颅重复针刺法,乳突1穴、乳突2穴连接电针,选用密波。两组治疗均每天1次,每周6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1 d,共治疗4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首次治疗后即刻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并记录耳后疼痛持续天数;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unnybrook面神经评定系统评分、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及患侧面神经从茎乳孔至额肌、口轮匝肌、眼轮匝肌的运动传导的潜伏期、波幅,并于治疗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Sunnybrook面神经评定系统评分升高(P<0.05),H-B面神经功能分级改善(P<0.05),患侧面神经茎乳孔至额肌、口轮匝肌与眼轮匝肌运动传导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面瘫I号方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2月-2013年12月山东省交通医院就诊的周围性面瘫患者10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l例)和对照组(51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康复训练,20min/次,2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面瘫I号方,100mL/次,早、晚2次服用。两组均持续治疗3周。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同时比较瞬目反射R1波潜伏期和面神经电图复合动作电位波幅损失百分比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2.16%、84.3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瞬目反射R1波潜伏期均较治疗前明显缩短,同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R1波潜伏期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支配眼轮匝肌、鼻肌以及口轮匝肌的神经波幅损失百分比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支配眼轮匝肌和鼻肌的波幅损失百分比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鼻肌、口轮匝肌的神经波幅损失百分比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面瘫I号方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有效改善面神经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通脉舒络胶囊联合针刺治疗气虚血瘀型难治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将90例气虚血瘀型难治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维生素B1、甲钴胺胶囊)联合针刺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通脉舒络胶囊,两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治疗前、治疗后患侧运动神经传导潜伏期和波幅的变化,评价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8.2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2.27%,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侧额肌及口轮匝肌运动神经传导潜伏期及波幅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1),且观察组患侧运动神经传导功能相比对照组改善更加显著(P0.01)。结论通脉舒络胶囊联合针刺治疗气虚血瘀型难治性面瘫疗效明确,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面神经传导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