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分析全身麻醉和腰硬联合麻醉这两种手术方式对老年骨科手术病人认知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7年3月本院收治的80例老年骨科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麻醉方式不同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腰硬联合麻醉,对照组采用全身麻醉,比较两组患者认知功能恢复情况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短期认知功能比较,麻醉前,麻醉后6小时、12小时、72小时无明显差异(P0.05),麻醉后24小时评分,对照组显著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后10分钟和30分钟的DBP、SBP、HR水平与麻醉前相比,均显著降低(P0.05);麻醉后10分钟和30分钟,观察组的DBP、SBP、HR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老年骨科手术采用腰硬联合麻醉的方式能减轻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术后认知功能恢复快,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老年结直肠癌患者腹腔镜手术不同麻醉方式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比较三种不同麻醉方式在老年结直肠癌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120例老年结直肠癌腹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硬膜外阻滞组(A组)、全麻组(B组)和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C组),每组40例.观察和比较三组患者的SBP、DBP、HR变化及术中肌松效果、躁动及术后恶心呕吐情况.结果 气腹后10 min三组SBP,A、B组DBP明显高于麻醉前(P<0.05),A、B组SBP、DBP明显高于C组(P<0.05);气腹后60 min A、B组SBP、DBP明显高于麻醉前和C组(P<0.05);放气后20min三组患者SBP、DBP均恢复正常.A组术中肌松欠佳及躁动发生率明显多于B、C组(P<0.05);B组患者术后24 h内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多于A、C组(P<0.05).结论 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麻醉应用于老年结直肠癌腹腔镜手术,患者术中循环呼吸较平稳,麻醉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两种神经阻滞方法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下肢手术中应用的差异.方法 65岁以上拟行单侧下肢手术糖尿病患者40例,随机均分为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组(A组)和硬膜外神经阻滞组(B组).A组: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技术,正确定位腰丛和坐骨神经后分别给予0.375%的罗哌卡因20~25 ml和0.5%罗哌卡因15~20 ml.B组:取L2~3为穿刺点行硬膜外神经阻滞.观察两组血流动力学、阻滞效果及其不良反应.结果 A组患者麻醉后15、30 min的SBP、DBP明显高于、HR明显快于B组(P<0.05或P<0.01),B组麻醉后30 min的SBP及麻醉后15、30、60 min的DBP低于麻醉前(P<0.05);术中B组麻黄碱使用率及术中输液量高于A组(P<0.05或P<0.01);A组感觉阻滞维持时间长于B组(P<0.05);B组患者术后48 h尿潴留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P<0.01).结论 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应用于老年糖尿病患者下肢手术时,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阻滞效果好,术后镇痛时间长,未发现明显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对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应激反应的影响,以期为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麻醉药物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择期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患者共计100例,年龄28~54岁,ASA分级Ⅰ~Ⅱ级,BMI 18.2~27.2kg/m~2。患者随机分为瑞芬太尼组(R组)和芬太尼组(F组),每组各50例。分别记录麻醉诱导前(T_0)、气腹前(T_1)、气腹后10分钟(T_2)、气腹后30分钟(T_3)、撤除气腹后10分钟(T_4)记录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血糖浓度,并记录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皮肤瘙痒、苏醒延迟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_0)、气腹前(T_1)、撤除气腹后10分钟(T_4)SBP、DBP、HR、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血糖浓度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气腹后10分钟(T_2)、气腹后30分钟(T_3),R组SBP、DBP、HR、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血糖浓度显著低于F组(P0.05)。在不良反应方面,R组患者苏醒延迟发生率显著低于F组(P0.05)。结论瑞芬太尼能够有效抑制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发生并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与芬太尼相比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老年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止血带反应及应激反应的抑制效果,为临床右美托咪定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4月至2015年12月择期行单侧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150例,年龄65~77岁。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exmedetomidine group,D组)和安慰剂组(Control group,C组),每组75例。分别记录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T_0)、输注负荷剂量后(T_1)、上止血带30分钟(T_2)、上止血带后60分钟(T_3)、撤除止血带即刻(T_4)、出室前(T_5)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及上述各时点白细胞计数(WBC)、皮质醇(COR)、C反应蛋白(CRP)浓度。结果在血流动力学方面,两组患者麻醉前SBP、DBP、HR未见明显差异,D组患者输注负荷剂量后(T_1)、上止血带30分钟(T_2)、上止血带后60分钟(T_3)SBP、DBP、HR显著低于C组(P0.05)。而在撤除止血带即刻(T_4),D组患者SBP、DBP显著高于C组,HR显著低于C组(P0.05)。在应激反应方面,D组患者上止血带后60分钟(T_3)、撤除止血带即刻(T_4)WBC、COR、CRP显著低于C组(P0.05)。D组患者出室前(T_5)WBC显著低于C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能够有效抑制老年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止血带所致的应激反应,并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具有一定稳定作用,值得在行膝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瑞芬太尼复合依托咪酯麻醉诱导时腹部手术患者心血管反应和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情况,从而有效的为患者选取合适的剂量进行麻醉诱导.方法:将我院2010年1月到2010年12月进行腹部手术治疗的90例患者随机的分为三组,A组给予1.0ug/L瑞芬太尼,B组给予2.0ug/L瑞芬太尼,C组给予3.0ug/L瑞芬太尼进行复合依托咪酯麻醉诱导,观察三组的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和心血管的反应情况.结果:C组患者在插管后观察点的SBP和DBP以及HR较诱导前比较具有明显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在插管后的SBP和DBP以及HR变化无明显的差异(P>0.05);而A组和B组患者在插管后1min的SBP和DBP以及HR较诱导前有明显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插管后3min和5min的SBP和DBP以及HR变化也明显的降低,但高于C组插管后3min、5min的SBP、DBP及HR变化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剂量的瑞芬太尼复合依托咪酯在腹部手术患者的麻醉诱导中,均具有抑制心血管应激反应.而且临床中采取3.0ug/L的瑞芬太尼复合依托咪酯麻醉诱导的稳定性较好,能够有效的稳定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但是在采取这种剂量诱导时,做好预防严重的心血管抑制情况发生.  相似文献   

7.
舒芬太尼对老年患者全麻诱导应激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舒芬太尼对老年患者全麻诱导期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老年全麻患者62例,随机均分两组,舒芬太尼组(SF组)诱导用舒芬太尼0.4 μg/kg;芬太尼组(F组)用芬太尼3μg/kg.比较麻醉诱导各时段的血流动力学及血浆儿茶酚胺浓度.结果 与麻醉诱导前比较,两组在插管前SBP、DBP、HR均明显下降(P<0.05),且F组DBP、HR显著低于SF组(P<0.05).F组插管后肾上腺素浓度升高(P<0.05),明显高于SF组(P<0.05).结论 舒芬太尼对老年患者全麻诱导应激反应的抑制作用强于芬太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股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对老年单侧下肢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80例老年单侧下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蛛网膜下腔麻醉,观察组行股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比较2组麻醉前、麻醉30 min后患者的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水平及麻醉效果。结果麻醉后2组HR、SBP、DBP均有下降,对照组SBP、DBP下降幅度大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HR指标和麻醉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单侧下肢手术患者采用蛛网膜下腔麻醉与股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相当,后者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腰丛-坐骨神经联合臀上皮神经阻滞麻醉与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用于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髋关节置换患者50例,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组(A组)和腰丛-坐骨神经联合臀上皮神经阻滞麻醉组(B组)。结果患者在麻醉前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氧饱和度(SpO_2)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麻醉后、手术开始10、20、30分钟的HR、SBP、DBP低于麻醉前(P0.05)),A组患者HR与B组比较,有明显变化,B组患者麻醉后、手术开始10、20、30分钟的HR、SBP、DBP、SpO_2与麻醉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A组同时点HR、SBP、DB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麻醉优良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丛-坐骨神经联合臀上皮神经阻滞麻醉对循环、呼吸系统影响小,可用于髋关节置换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神经阻滞和腰椎联合麻醉对高龄患者单侧下肢创伤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高龄单侧下肢创伤手术患者80例,随机将这些患者分为腰丛或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组(神经阻滞组,n=40)和轻比重蛛网膜下腔麻醉组(腰椎联合麻醉组,n=40)两组,对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注药后15分钟、30分钟、60分钟的HR、SBP、DBP均显著低于注药前(P0.05),Sp O2均显著高于注药前(P0.05),但注药前、完成手术后的HR、SBP、DBP、Sp O2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注药前、完成手术后两组患者的HR、SBP、DBP、Sp O2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注药后15分钟、30分钟、60分钟神经阻滞组患者的SBP均显著高于腰椎联合麻醉组(P0.05),但两组患者的HR、DBP、Sp O2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神经阻滞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10.0%(4/40)显著低于腰椎联合麻醉组42.5%(17/40)(P0.05)。结论神经阻滞较腰椎联合麻醉对高龄患者单侧下肢创伤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并发症具有较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插管和拔管期间血流动力学及应激反应的影响,以期为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麻醉药物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本院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共计120例,年龄27~59岁,ASA分级Ⅰ~Ⅱ级。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生理盐水组(C组),每组各60例。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_0)、插管前(T_1)、插管后(T_2)、拔管前(T_3)、拔管后(T_4)记录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皮质醇、血糖浓度及气管插管和拔管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在插管后(T_2)、拔管前(T_3)、拔管后(T_4)D组SBP、DBP、HR显著低于C组(P0.05);插管后(T_2)、拔管前(T_3)、拔管后(T_4),D组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皮质醇浓度显著低于C组(P0.05);D组患者拔管时呛咳、呃逆发生率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能够维持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抑制气管插管和拔管引起的应激反应,降低插管及拔管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静脉麻醉和腰-硬联合麻醉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10—2019-01间在汝南县人民医院接受髋关节置换术的108例患者。将行静脉麻醉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将行腰-硬联合麻醉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各54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麻醉后5 min与术后5 min,观察组患者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心率(HR)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 min与6 h,观察组患者的血糖(BG)、皮质醇(COR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应用于髋关节置换术,可有效维持血流动力学指标的稳定,利于减轻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股超声引导下股神经-坐骨神经联合阻滞与硬膜外阻滞对老年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以期为老年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麻醉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11月至2016年11月择期行单侧膝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共计70例。年龄65~78岁,体重指数(BMI)17.5~26.5kg/m~2,ASA分级Ⅰ~Ⅱ级。随机分为股神经-坐骨神经联合阻滞组(SF组)和硬膜外阻滞组(EA组),每组35例。分别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T_0)、麻醉后即刻(T_1)、切皮时(T_2)、假体植入后(T_3)、出室前(T_4)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及上述各时点白细胞计数(WBC)、皮质醇(COR)、C反应蛋白(CRP)、血糖(GLU)浓度。结果在血流动力学方面,EA组患者T1、T2时点SBP、DBP、HR显著低于SF组(P0.05)。而在T_3、T_4时点,EA组患者SBP、DBP、HR显著高于SF组(P0.05)。在应激反应方面,EA组患者T_3时点白细胞计数、血糖浓度显著高于SF组(P0.05)。结论与硬膜外阻滞相比,股神经-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并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老年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应激反应,具有一定的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腰骶丛联合神经阻滞与硬膜外麻醉对高龄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择期行单侧髋关节置换术的高龄患者80例,年龄66~78岁,ASA分级Ⅰ~Ⅲ级,随机分为腰骶丛联合神经阻滞组(T组)和硬膜外麻醉组(C组),每组各40例。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后感觉完全阻滞时间与持续时间、运动完全阻滞时间与持续时间及麻醉前(T0)、麻醉后15分钟(T1)、麻醉后30分钟(T2)及出室前(T3)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心率(HR)。记录患者神经损伤、局麻药中毒、术中低血压、术后恶心呕吐、术后尿潴留等麻醉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T组患者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均显著低于C组(P0.05)。T组患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显著低于C组(P0.05),而T组患者感觉阻滞持续时间显著高于C组(P0.05)。T组患者T1、T2、T3时点SBP、DBP、HR均显著高于C组(P0.05)。T组患者术中低血压及术后尿潴留发生率均显著低于C组(P0.05)。结论腰骶丛联合神经阻滞能够提供良好的麻醉效果,并且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且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老年髋关节置换术腰硬联合麻醉的效果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随机将80例接受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全身麻醉,观察组予以腰硬联合麻醉。观察2组的麻醉效果和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观察组麻醉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前2组患者的HR、DB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拔管时观察组患者的HR低于对照组,DBP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用于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麻醉效果好,血流动力学稳定,有利于手术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全麻和腰-硬联合麻醉在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将80例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分为2组,每组40例。对照组实施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观察组实施腰-硬联合麻醉。比较2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及痛觉恢复时间,同时观察麻醉诱导前(T0)、麻醉诱导后30 min(T1)、插管时(T2)、拔管时(T3)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及术后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及痛觉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T0时SBP、DBP和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T1、T2、T3时间点SBP、DBP、HR均高于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腰-硬联合麻醉,血流动力学稳定,镇痛效果可靠,术后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在高血压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将择期行LC的高血压老年患者64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用全身麻醉和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比较两组患者术中的血流动力学情况[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激素[生长激素(GH)、催乳素(PRL)和皮质醇(Cor)]水平及术后麻醉恢复情况.结果 除血氧饱和度外,观察组患者在插管后即刻(T1)、气腹后10 min(T2)、拔管前即刻(T3)的SBP、DBP、HR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T1、T2和T3时生长激素、催乳素和皮质醇水平较对照组患者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术后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且苏醒期烦躁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 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用于高血压老年患者LC血流动力学指标稳定,激素应激反应较轻,麻醉恢复快.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星状神经节阻滞对显微支撑喉镜手术血流动力学和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50例显微支撑喉镜手术患者随机分成2组,观察组(S组)在麻醉前5 min行左侧星状神经节阻滞,与对照组(C组)比较全麻诱导前(T0)、插管前(T1)、插管完成后(T2)、显微支撑喉镜置入后即刻(T3)4个时间点的SBP、DBP、HR 和术后12 h、24 h、48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结果:与T0比较,C组的SBP、DBP、HR在T1时降低,T2、T3时升高(P< 0.05);S组的SBP、DBP、HR在T1时降低.C组与S组相比,除DBP在T1时外,其他各时点SBP、DBP及HR有明显差异(P< 0.05);疼痛评分C组在12 h、24 h时降低(P< 0.05).结论:全身麻醉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用于显微支撑喉镜手术能提供平稳的血流动力学,并能减轻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老年患者下肢手术中神经刺激仪定位下双点腰丛定位联合坐骨神经阻滞与硬膜外麻醉的效果比较。方法选择年龄在65岁以上、ASA2~3、行单侧下肢手术病人86例,随机分为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组(A组n=43)和硬膜外麻醉组(B组n=43)。腰丛:每点注入0.5%罗哌卡因0.5%利多卡因混合液(10±2)ml,坐骨神经:注入0.5%罗哌卡因0.5%利多卡因混合液(20±5)ml,B组用0.5%的罗哌卡因1%利多卡因混合液(10±2)ml行硬膜外穿刺麻醉。比较两组麻醉的效果、操作时间、麻醉药总剂量、麻醉费用,观察两组患者神经阻滞的起效、完善时间、持续时间,血液动力学指标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A组的感觉神经阻滞起效快,痛觉消失快,痛觉恢复持续时间长,运动神经阻滞的起效慢,强度低,持续时间短与B组相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B组患者的SBP,DBP,HR在T3,T4,T5期与麻醉前相比存在显著改变(P〈0.05),B组患者的SBP,DBP,HR在T2,T3,T4,T5期与A组相比也存在显著改变(P〈0.05)。B组的恶心呕吐,头痛,尿潴留,局部血肿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结论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的双点腰丛定位联合坐骨神经阻滞用于老年患者单下肢手术,不仅麻醉效果相当,而且血液动力学平稳,相对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依托咪酯联合丙泊酚诱导麻醉用于老年患者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2009年8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需行MECT的老年患者60例,男42例,女18例,年龄60~85岁.按随机化顺序均分为依托咪酯与丙泊酚联合组(A组)、依托咪酯组(B组)和丙泊酚组(C组).A组静注依托咪酯0.15 mg/kg、丙泊酚1mg/kg;B组静注依托咪酯0.3mg/kg;C组静注丙泊酚2 mg/kg.测定三组患者麻醉前、麻醉诱导后和MECT后5、10 min的SBP、DBP、HR、SpO2以及麻醉前、MECT 10 min后的血糖.记录治疗过程中每组患者的脑电癫痫波发作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 B组MECT后5、10 min SBP、DBP明显高于、HR明显快于A、C组,B组MECT后10 min血糖明显高于麻醉前和A、C组(P<0.05).A、B组脑电癫痫波发作时间明显长于C组(P<0.01);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 依托咪酯联合丙泊酚诱导麻醉用于老年患者MECT安全有效,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轻微,同时能明显延长脑癫痫波发作时间,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