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动脉导管未闭(PDA)患者介入治疗前后心肌肌钙蛋白I(cTnI)的变化规律。方法26例PDA患者(PDA组),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介入前后不同时间点血清cTnI的水平。结果所有患者术前血清cTnI水平处于正常值范围内;术后即刻、4h、24h、72hcTnI较术前略有升高,但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DA的介入治疗未引起心肌损伤,是一种安全、有效、创伤小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成人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术前、术后不同时间点血浆氮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浓度的变化,及与肺动脉压力变化的规律.方法 选成功行介入封堵术的动脉导管未闭(PDA)男性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照肺动脉平均压(mPAP)分为4组:正常PAH组、轻度PAH组、中度PAH组、重度PAH组.术前均行右心导管检查,肺动脉收缩压(SPAP)、肺动脉平均压(MPAP).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1 d、4 d、1月行经胸心脏彩超(TTE),记录各时间点肺动脉收缩压数值.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术前、术后1 d、4 d、1月、血NT-proBNP浓度含量变化,并分析与肺动脉压力相关性.结果 正常PAH组、轻度PAH组、中度PAH组、重度PAH组封堵术后第1天、第4天SPAP、NT-proBNP持续下降(P<0.05),以重度PAH组下降最明显.结论 PDA介入封堵术后NT-proBNP水平持续下降,其改变与术后肺动脉压下降程度相符.介入封堵术前后监测血浆NT-proBNP浓度可作为判断患者转归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正> 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是临床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患病率在各种先心病中高居第3位,PDA的诊断与治疗是临床医生常需面对的问题。 1 PDA概述 1.1 定义与概念胎儿期的动脉导管是胎儿循环的一部分,是胎儿的肺动脉和主动脉之间主要的生理性血流通道,属于正常的循环通道。其肺动脉端的开口位于肺动脉的左肺动脉起始处,而主动脉端的开口位于左锁骨下动脉起始部位的下1cm处(图1A、B)。因妊娠期的胎儿没有呼吸,没有独立的肺循环,主要依靠动脉导管承担胎儿肺循环的血供。胎儿出生后,一旦  相似文献   

4.
本文比较了动脉导管未闭的介入治疗及同期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2003年1月~2006年4月我中心经超声心动图筛选动脉导管末闭(PDA)的87例患者,临床判断已经没有自然愈合的可能,并符合以下条件:①术前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单纯PDA患者,动脉导管最窄直径1.2~12.8 mm;②不伴有其他需要治疗的心脏疾患;③术前无严重感染史.  相似文献   

5.
正1临床资料患者女,9岁。因"发现心脏杂音6年余"入院。患儿2岁左右查体发现心脏杂音,心脏彩超示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患儿生长发育基本正常,平素易疲劳,4岁开始活动后常出现心慌、咳嗽等不适,无喜蹲踞、口唇发绀、差异性发绀表现。2016年9月患儿活动后疲劳症状较前加重,无黑矇、晕厥及下肢浮肿,经心脏彩超诊断PDA、重度肺动脉高压。为进一步治疗就诊于中国人民解放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导管介入手术与外科手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在我院已经被确诊的动脉导管未闭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导管介入封堵手术,实验组患者接受外科手术,术后分析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结果对照组患者术后完全封堵率100%与实验组97.1%的完全封堵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明显低于实验组患者,两组患者的上述数据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导管介入封堵术,外科手术治疗导管未闭具有并发症低、效果好、安全等优点,值得在今后的临床治疗中继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我院自 1999~ 2 0 0 1年共施行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 15例 ,手术成功率 10 0 %,现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本组动脉导管未闭患者 15例 ,男 6例 ,女 9例 ,年龄 1.5~ 4 7(平均 5 .2 )岁 ,体重 9~ 5 5 (平均18.4 )kg。 90 %的患者有反复呼吸道感染史。96 %患者有胸骨左缘第Ⅱ肋间连续性杂音 ,4 %为收缩期杂音。动脉导管形态 :管型 8例 ,漏斗型 7例。1.2 方法本组均于局麻下穿刺右侧股动脉、股静脉 ,从股动脉鞘送入F6~F7猪尾导管 ,经腹主动脉至胸段降主动脉内 ,快速注入优雅显 2ml/kg ,速度 14ml/s ,以显示胸段降主动脉及动脉导管…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动脉导管未闭(PDA)手术后再通行介入封堵的临床疗效。方法:PDA手术后再通患者3例,降主动脉侧位造影显示PDA最窄处直径分别为2.0mm、2.5mm和5.0mm,均经静脉途径行封堵治疗,术后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3例患者均成功封堵,随访无残余分流,1例患者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有左心室扩大、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反流,3个月后复查左心室较前缩小、瓣膜反流减轻。结论:PDA手术后再通行介入封堵是安全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存在左心室扩大的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患者封堵术后左心室(left ventricular,LV)大小和功能变化规律。方法:以伴左心室扩大的青少年和成人PDA患者为研究对象,成功封堵PDA后定期随访LV大小和功能。术后24 h LV内径恢复正常者随访6个月;术后24 h未恢复正常者,随访至LV内径恢复正常。结果:共纳入患者391例,男63例,年龄(35±16)岁,PDA肺动脉端直径(7±2)mm。失访36(9.2%)例。封堵术后次日左心室大小和射血分数(LVEF)均明显减小(P<0.05)。术后次日,1,3,6和12个月LV大小恢复正常者分别为140(35.8%)例,108(30.4%)例,38(10.7%)例,23(6.5%)例和11(3.1%)例。12个月时LV内径未恢复正常35例(9.9%),其中7例于术后1.5~4年恢复正常,28例随访1~4.5年,LV大小仍未恢复正常。术后次日LV内径恢复正常和12个月仍未恢复正常患者,LVEF均于术后半年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对于伴有LV增大的PDA患者,封堵术可致LVEF下降,术后需6个月方缓慢恢复,部分患者封堵术后需数年LV方能恢复正常大小。  相似文献   

10.
特殊的动脉导管未闭的封堵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特殊的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术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1995年2月至2002年2月应用可回收弹簧圈及Amplazer封堵器成功治疗了321例各种PDA,其中51例为特殊的PDA,分别为PDA合并肺动脉狭窄(PS)3例、合并主动脉缩窄(COA)3例、合并房间隔缺损(ASD)2例、合并主动脉瓣狭窄(AS)3例、合并纠正性大动脉转位(L-TGA)1例、右位主动脉弓左位PDA合并迷走右锁骨下动脉1例、合并中度或中度以上二尖瓣关闭不全(MR)38例.治疗方法为同时应用球囊扩张和其他封堵技术治疗合并畸形.术后行心脏超声及临床检查随访.结果所有51例患者介入治疗术均获得成功.PDA直径为1.2~6.9 mm,平均直径为(3.0±1.2)mm,所有PDA中临床关闭(听诊无杂音)在出院时达100%,超声彩色多普勒检查在出院时无分流达100%.2例合并ASD者,在ASD堵塞后即刻也无残余分流.球囊扩张的AS、PS、COA随访疗效均良好.合并MR中,二尖瓣返流明显好转占92.1%(35/38).在平均3.8年随访中没有任何并发症.结论一些特殊的PDA或合并其它先天性心脏病组合可通过心导管介入技术来治愈.  相似文献   

11.
范云霞 《山东医药》2005,45(27):87-87
近年来,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我院共收治动脉导管未闭患者12例,现就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经皮动脉导管未闭(PDA)介入封堵术对心脏结构和心肌作功(Tei)指数的影响.方法:PDA经导管封堵后的患者16例,并选择年龄相当的16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应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右心室Tei指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和主动脉瓣血流速度峰值(Vp)等指标.结果:①PDA封堵成功率100%,封堵成功的患者均于术前、术后2 d及3个月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和随访,均无残余分流和并发症,生活质量良好.②PDA患者术前左心室Tei指数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术后2 d左心室Tei指数较术前显著升高(P<0.01),术后3个月左心室Tei指数恢复到正常范围内,PDA患者封堵术前后右心室Tei指数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PDA封堵前左心房内径、LVEDD、LVESD、LVFS、LVEF、Vp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大(P<0.05或P<0.01),术后2 d均明显减小(P<0.05或P<0.01),术后3个月恢复到正常范围内.PDA封堵后右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未见明显改变(P>0.05).④PDA封堵术后Tei指数的变化与LVEDD、LVEF、Vp的变化均呈显著负相关(均P<0.05),与相应的R-R间期的变化无显著相关性.结论:①介入封堵治疗后PDA患者Tei指数短期内均显著升高,于术后3个月恢复正常.②短期内Tei指数的变化与LVEDD、LVEF、Vp的变化呈负相关,Tei指数可以作为反映心功能变化的可靠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1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我院 1999年至 2 0 0 0年其施行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 15例 ,手术成功率 10 0 % ,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 15例 ,男 6例 ,女 9例 ,年龄 1岁 6个月~ 47岁 (平均 5 2岁 ) ,体重 9kg~ 5 5kg(平均 18 4kg) ,90 %的病人有反复呼吸道感染史 ,心脏杂音均位于胸骨左缘 2~3肋间 ;96 %为连续性杂音 ,4%为收缩期杂音 ,2 3 6 %周围血管征阴性 ;动脉导管形态 :管型 8例 ,漏斗型 7例 ,x线胸片 :均肺血增多 ,左心室增大 ;心电图示 :左室肥厚者 13例。手术方法 本组均常规局麻下穿刺右侧股动脉、股静脉、从股动脉鞘送入 6~…  相似文献   

14.
经导管封堵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循环杂志》1999,14(Z1):A5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动脉导管未闭(PDA)的血管造影分型,探讨其在介入治疗中的价值.方法:2002-01-2008-03期间120例PDA患者于封堵术前施行了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术,年龄2~70 (16±2.5)岁,120例患者采用左侧位造影,其中9例患者加摄右前斜20°~50°体位,2例患者加摄左前斜70°~85°体位.将造影结果根据PDA形态及其与主动脉弓降部的夹角进行分型.结果:①根据PDA形态将PDA分为5种类型,漏斗型92例, 最窄直径2~13.9 mm,平均最窄直径(4.0±3.0)mm; 管型16例,平均直径为(6.1±1.3)mm;哑铃型2例,最窄直径分别为2.4、8.0 mm;指型5例,最窄直径为(2.4~5.8) mm ,平均最窄直径为(3.2±1.1)mm;半漏斗型5例最窄直径2.1~5.6 cm,平均最窄直径为(3.5±0.8) mm.②根据PDA与降主动脉的夹角将PDA分为成角型PDA15例及非成角型PDA105例.③封堵器选择:其中98例患者选择标准型Amplatzer导管封堵器、15例患者选择成角型Amplatze导管封堵器、5例选择偏心型导管封堵器.2例选择肌部室间隔缺损Amplatze导管封堵器.④手术成功率及随访结果:手术成功率100%,术后随访6个月无残余分流、封堵器移位及脱落.结论:PDA形态变化多端,PDA长轴与降主动脉夹角不一,认识PDA类型有助于指导介入封堵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价 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儿童动脉导管未闭 (PDA)患者封堵前后左心功能的变化。方法 :应用超声心动图测量 PDA封堵前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EDD)和收缩末期内径。应用椭圆体体积法计算出左室舒张末期容积 (EDV)、收缩末期容积 (ESV)、每搏搏出量 (SV)、射血分数 (EF)和短轴缩短率 (FS) ,将封堵前后测量数据分别用统计学配对 t检验。结果 :封堵后 EDD,EDV,ESV,SV恢复至正常 ,封堵前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 .0 5 ) ,EF和 FS变化不大。结论 :应用 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儿童 PDA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能缩短 EDD和改善 PDA患者的左心功能。  相似文献   

17.
为评价经导管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术前后左心室形态及功能的变化,对52例PDA患者封堵术前及术后24小时,1个月,3个月进行超声心动图(UCG)随诊,测量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Ds,左房内径(LA),主肺动脉直径(MPA),计算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差室射血分数(LVEF);测定二尖瓣血流E峰值(VE),E峰减速时间(Tdec),A峰值(VA),计算VE与VA比值(E/A)。结果显示,经导管PDA封堵术后LVDd,LVDs,LA,MPA明显减小,LVFS,LVEF无明显变化,Tdec增加。表明经导管PDA封堵术后左室明显减小,左室舒张功能改善,UCG是术后左室形态及功能随诊的可靠手段。  相似文献   

18.
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Rashkind研制双伞封堵器并应用临床以后,该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我院最近应用该技术成功地为1例患者实施了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动脉导管未闭(PDA)患儿介入封堵术前后心率变异性及血浆肾上腺髓质素、B型利钠肽(BNP)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55例PDA患儿作为PDA组,在介入封堵术前3 d及术后3 d、3个月分别检测心率变异性频域(总频谱、极低频功率、低频功率、高频功率、低频功率/高频功率)结果及血浆肾上腺髓质素、BNP水平.另选60名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结果 (1)与对照组比较,PDA组术前心率变异性频域总频谱、极低频功率、高频功率均较低,而低频功率/高频功率及血浆肾上腺髓质素、BNP水平均较高(均P<0.01).(2)介入封堵术后3 d及3个月,血浆肾上腺髓质素水平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均P<0.01),而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率变异性及血浆BNP水平术后3 d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术前比较,术后3个月心率变异性频域总频谱、极低频功率、高频功率均明显升高(P<0.01或P<0.05),而低频功率/高频功率及血浆BNP水平明显降低(均P<0.01).结论 心率变异性及血浆肾上腺髓质素、BNP水平在PDA介入封堵术后均改善,可作为了解PDA介入封堵术后心脏自主神经及内分泌功能恢复的随访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应用国产封堵器封堵治疗巨大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方法 全组17例,男性8例,女性9例,年龄15~43(24.5±11.1)岁.主动脉造影示PDA最窄腰部内径为18~26(25.5±1.8)mm,需采用腰部直径20mm以上的封堵器方可操作成功.术后3d及3个月后复查超声心动图.结果 术前超声诊断,17例中6例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17例患者中14例(其中5例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封堵成功(操作和临床成功),成功率为82%(14/17).16例选用国产特制PDA封堵器,1例26 mm ASD因封堵器位置不能牢固地“站稳”而放弃封堵治疗;1例严重肺动脉高压且左向右分流为主存在少量右向左分流,经封堵试验为阻力性肺动脉高压不适宜治疗;1例术后第2天发生封堵器脱落入降主动脉,经捕获器成功取出体外,但死于误吸(迷走反射引起恶心呕吐)导致的严重肺部感染及感染性休克.封堵成功14例,封堵器直径为22~30(26.5±2.7)mm,术后即刻降主动脉造影检查示9例微量残余分流,均为封堵器中间存在云雾状分流,10 min后重复造影云雾状分流消失.术后3d及术后3个月超声心动图示患者所有左心内径增大均明显回缩,未发现残余分流和导管再通.结论 巨大PDA在可能的范围内尽量争取介入治疗,成功后较普通PDA血液动力学恢复更明显,可获得较好的收益/风险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