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喙突处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与逆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麻醉效果.方法 拟行前臂或手部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行超声引导下喙突处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和超声引导逆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对照组),每组30例.记录麻醉成功率、麻醉操作时间、持续时间及并发症发生例数、各臂丛神经的起效时间.结果 对照组尺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起效时间较观察组短(P<0.05).对照组有5例Homer's综合征,1例误入血管.结论 超声引导喙突处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和逆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均是可行有效的区域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在超声引导下与传统盲探法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用于肥胖患者的效果.方法:将拟行上肢手术的肥胖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n=30),观察组在超声引导下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对照组用盲探法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两组所用局麻药均为0.75%罗哌卡因与2%利多卡因等容量混合液30ml,观察两组穿刺所用时间、起效时间、阻滞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穿刺所用时间、平均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而作用持续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阻滞效果为Ⅰ、Ⅱ级的比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无并发症出现,对照组出现两例神经损伤,一例Homer综合症,一例气胸.结论:对拟行上肢手术的肥胖患者,行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具有阻滞所用时间短、起效迅速、效果确切及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实时超声引导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上肢手术患者62例,接受超声引导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局麻药为2%利多卡因和0.5%布比卡因1:1混合液。给药后30min内测定各末梢神经的阻滞起效时间和完善时间,统计阻滞完善率,评价术中麻醉效果,记录麻醉持续时间、不良反应等。结果局麻药用量为(26.7±3.9)ml。桡神经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明显短于正中神经、尺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P<0.01)。桡神经、肌皮神经阻滞完善率高于正中神经、尺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麻醉总有效率为93.5%(58例),持续时间为(7.8±1.9)h。结论实时超声引导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确切,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上肢骨折手术中应用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实施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将择期行上肢骨折手术的76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8例。均在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应用0.5%罗哌卡因75 mg。观察组给予0.5%罗哌卡因75 mg+右美托咪定1μg/kg。观察2组患者入室后(T_0)、臂丛麻醉后15 min(T_1)、手术开始即刻(T_2)、手术开始后30 min(T_3)、术毕即刻(T_4)时的心率(HR)及平均动脉压(MAP)变化情况;记录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持续时间、镇痛持续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2组患者T_0时HR、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T_1~T_4时间点HR、MAP低,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短,感觉、运动阻滞维持时间和镇痛持续时间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肢骨折手术应用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行超声引导下臂丛阻滞,麻醉起效迅速,镇痛效果好,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神经刺激仪辅助垂直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要点及效果. 方法 选取2009年1月至2010年10月期间上肢手术患者163例,设为对照组,予以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选取2010年11月至2012年11月期间上肢手术患者196例,设为观察组,予以垂直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两组均在神经刺激仪辅助下操作,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术中副作用,评估桡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肌皮神经的感觉及运动阻滞情况. 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观察组与对照组阻滞持续时间分别为(6.1±1.3)小时、(6.3±1.2)小时(P>0.05).随着麻醉后时间的延长,两组感觉阻滞评分从2分至1分、0分的比例逐渐增多,且观察组各时点0分比例高于对照组,2分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随着麻醉后时间的延长,两组神经运动阻滞的效果逐渐增强,运动阻滞百分比多集中于66%、100%,且观察组各时点运动阻滞百分比为100%的比例高于对照组.两组神经阻滞效果均以尺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递减,且观察组各神经阻滞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 结论 神经刺激仪辅助垂直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起效快,阻滞效果确切,可为上肢手术患者提供满意的阻滞麻醉效果,且不良反应少,优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是上肢手术一种安全可靠的麻醉方法,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supraclavicular brachial plexus block,SCBPB)使用相同浓度不同容量罗哌卡因对膈肌麻痹的影响。方法选择拟行右上肢骨折术后取内固定装置术的患者72例,男32例,女40例,年龄18~65岁,ASA I或II级。随机分为两组:0.375%罗哌卡因20ml组(A组)和0.375%罗哌卡因30ml(B组),每组36例。所有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记录臂丛各主要神经根的感觉阻滞、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并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采用M型超声测量阻滞前、阻滞后30min时两组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的膈肌移动度,通过观察膈肌移动度的变化来反映膈肌麻痹情况,并计算膈肌麻痹率。结果两组患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B组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短于A组(P0.05)。阻滞后30min A组和B组分别有12例(33.3%)和22例(61.1%)患者出现膈肌麻痹,B组膈肌麻痹率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 0.375%罗哌卡因20 ml与30ml在超声引导下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均可达到理想的臂丛阻滞效果,0.375%罗哌卡因20 ml引起膈肌麻痹较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在肱骨骨折患者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及其效果.方法选取肱骨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为A、B组,每组各30例.A组给予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B组给予单纯手法定位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记录两组的手术麻醉情况,评估臂丛各神经感觉阻滞情况,评估肩、肘、腕关节的运动阻滞程度,比较麻醉并发症.结果 A组臂丛各神经感觉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均小于B组,阻滞完善率均高于B组 (P<0.05或P<0.01).两组肩关节运动阻滞效果均较肘关节和腕关节差(P<0.05),A组肩、肘、腕关节的0级比例均高于B组,2级比例均低于B组.A、B组麻醉优良率分别为100%、76.67% (P<0.05).结论超声引导可为肱骨骨折患者进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提供客观的定位指标,动态观察和即时反馈纠正,保障局麻药均匀扩散到神经束表面.该方法起效迅速,完全阻滞高,且未见明显的并发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上肢手术病人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探讨上肢手术病人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拟在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下行上肢手术病人120例,ASA Ⅰ-Ⅲ级,随机分为3组(n=40):超声引导组(U组)、神经刺激器组(N组)、传统方法组(T组)。局麻药为0.75%罗哌卡因与2%利多卡因等容量混合液,剂量为0.4ml·kg-1。记录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并评价其阻滞完善率; 评定手术全程的麻醉效果(优、良、差),记录并发症。结果 U组4根神经阻滞完善率均接近100% (P>0.05),N组和T组尺神经的阻滞完善率均低于肌皮神经和桡神经(P<0.05)。与T组比较,U 组和N组正中神经阻滞完善率均较高,麻醉优良率较高,起效时间均较短(P<0.05或0.01)。与N组比较,U组尺神经阻滞完善率和麻醉优等率较高,起效时间较短(P<0.01)。T组穿刺过程中有3例误入血管,3组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上肢手术病人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较神经刺激器辅助和传统方法下的阻滞效果更好,起效时间更短,在临床上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03—2017-05间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上肢手术的15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75例。对照组行传统臂丛神经盲探阻滞麻醉,观察组在B超引导下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比较2组操作时间、用药剂量、起效时间、镇痛维持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麻醉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操作时间、用药起效时间、用药剂量及镇痛维持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显著,用药剂量较少、操作时间短、起效快、镇痛维持时间长而且不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神经刺激器与传统盲探法3种不同臂丛神经阻滞方法应用于肥胖患者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 行上肢手术患者90例,根据入院顺序编号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3组,每组30例,均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传统盲探组通过异感判断针刺部位行神经阻滞,神经刺激器组于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臂丛神经阻滞,超声引导组于超声引导下行臂丛神经阻滞,均给予0.375%盐酸罗哌卡因25 ml。比较3组麻醉效果及副作用发生率。 结果 3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引导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短于传统盲探组、神经刺激器组,且超声引导组感觉阻滞持续时间均长于传统盲探组、神经刺激器组(P〈0.05)。超声引导组手术区域麻醉效果优良率100.0%(30例),均高于传统盲探组76.7%(23例)及神经刺激器组83.3%(25例)(P〈0.05)。超声引导组并发症发生1例(3.3%),均低于传统盲探组8例(26.7%)及神经刺激器组4例(13.3%)(P〈0.05)。 结论 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感觉阻滞起效时间短,维持时间长,麻醉效果更优,且并发症发生率低,临床应更为安全。  相似文献   

11.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40例急诊或择期行上肢或手部手术的患者,ASAⅠ~Ⅲ级,随机均分为超声引导组(US组)和传统解剖定位组(NS组),两组均合并使用神经刺激器,局麻药均为0.4%罗哌卡因,US组为30 ml,NS组为40 ml。观察两组麻醉操作完成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起效时间、感觉恢复时间、运动恢复时间。结果 US组麻醉完成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短于NS组(P<0.05或P<0.01)。结论超声引导合并神经刺激器行臂丛神经阻滞可缩短麻醉完成时间,减少局麻药用药量,延长麻醉作用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锁骨上入路单靶点和三靶点注射法与传统解剖定位法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 择期拟行上肢手术患者90例,性别不限,ASA Ⅰ或Ⅱ级,随机分为3组(n=30):单靶点组(S组)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周围注射21 ml局麻药;三靶点组(T组)超声引导下在锁骨上臂丛神经与锁骨下动脉相接位置的下方注射7 ml局麻药,再2次(各7 ml)调整穿刺针的位置形成以臂丛神经为中心的扇形注射;传统解剖定位组(A组)取锁骨中点上1 cm左右为穿刺点,注射21 ml局麻药.局麻药为0.375%罗哌卡因和1%利多卡因的混合液.记录各组操作时间和尺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支配区域痛觉消失时间及镇痛持续时间;评价各神经支配区域的阻滞程度及切皮时的麻醉效果,观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A组相比,T组操作时间延长,尺神经分支配区域痛觉消失时间缩短,S组和T组麻醉效果满意率升高,镇痛持续时间延长,尺神经、正中神经的阻滞完全率升高(P<0.05);与T组相比,S组操作时间缩短,尺神经分支配区域痛觉消失时间延长(P<0.05);三组桡神经阻滞完全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刺破血管4例,轻度局麻药中毒1例,S组和T组未见并发症发生.结论 与传统解剖定位法相比,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单靶点和三靶点注射法麻醉效果较好、镇痛持续时间较长,且并发症较少;三靶点注射法的操作时间较单靶点注射法长,但对尺神经的阻滞较快且完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肋锁间隙(CCS)臂丛神经阻滞与超声引导下喙突入路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在前臂或手部术中临床麻醉效果。方法选取拟行前臂或手部手术患者58例,男33例,女25例,年龄18~70岁,ASAⅠ~Ⅲ级,随机分为超声引导下CCS臂丛神经阻滞组(A组)和超声引导下喙突入路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组(B组)。分别给予0.5%罗哌卡因20 ml,记录臂丛神经深度,神经阻滞操作时间,注射局麻药后5、10、20、30 min臂丛神经分支(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情况,神经阻滞持续时间,以及麻醉相关不良反应等。结果 A组臂丛神经深度(2.0±1.2)cm,明显浅于B组(3.5±1.8)cm(P0.05);A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2.0±1.5)min,明显短于B组(4.0±1.5)min(P0.05);注射局麻药后5、10 min A组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的感觉阻滞率均明显高于B组(P0.05);注药后10 min A组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的运动阻滞率明显高于B组(P0.05),其余时点两组运动阻滞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无一例呼吸困难、恶心呕吐、耳鸣等不良反应。结论超声引导下肋锁间隙臂丛神经阻滞较喙突入路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深度浅,神经阻滞穿刺操作时间更短,其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起效更快。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经锁骨上窝进针在超声引导下喙突旁臂丛神经阻滞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实施前臂或手部手术的患者60例,男33例,女27例,18~60岁,BMI 18.5~28.0kg/m2,ASAⅠ—Ⅲ级。随机分为两组:锁骨下进针组(A组)和锁骨上窝组(B组),每组30例,实施超声引导下喙突旁臂丛神经阻滞,分别从锁骨下进针(A组)和锁骨上窝进针(B组),在腋动脉周围注射0.5%罗哌卡因20ml。记录操作时间、调针次数、起效时间、注药后15min感觉阻滞评分、阻滞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A组比较,B组操作时间明显缩短(P0.05);两组调整针次数、起效时间、注药后15min感觉阻滞评分、阻滞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锁骨上窝进针实施超声引导喙突旁臂丛神经阻滞,操作期间更短,效果确切,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器(US)定位与单纯神经刺激器(NS)定位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40例,ASA 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US组和NS组.两组均给予0.5%的罗哌卡因30ml.记录寻找目标神经所需时间和完成操作所需时间、感觉神经阻滞起效和持续时间;评价各神经支配区域的感觉阻滞程度、手术区域麻醉效果(优、良、失败);观察并记录并发症.结果 US组完成操作所需时间(3.7±1.1)min,明显短于NS组的(7.2±3.5)min(P<0.01).US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12.0±2.4)min,明显快于NS组(15.2±3.0)min(P<0.05).麻醉效果优等率US组为85%,NS组为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S组未出现并发症;NS组有3例患者出现与神经阻滞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操作时间短,阻滞起效快,效果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锁骨中点入路与喙突入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拟行前臂及手外科手术患者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龄18~70岁,体重50~70kg,ASAⅠ或Ⅱ级。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M组行超声引导锁骨中点入路臂丛神经阻滞(一点法),C组行超声引导喙突入路臂丛神经阻滞(两点法),阻滞药物均为1%盐酸利多卡因与0.375%盐酸罗哌卡因混合液20ml,C组分2次,每次注入10ml。记录麻醉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麻醉维持时间、阻滞完成后5min(T_0)、10min(T_1)、15min(T_2)、20min(T_3)、25min(T_4)、30min(T_5)患者的感觉运动阻滞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M组麻醉操作时间明显短于C组(P0.05);两组患者阻滞起效时间与麻醉维持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_0和T_1时M组尺神经的感觉阻滞效果明显优于C组(P0.05);T_0时C组肌皮神经的感觉阻滞效果明显优于M组(P0.05);T_5时两组患者的感觉和运动阻滞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引导锁骨中点入路与喙突入路均可安全用于臂丛神经阻滞,锁骨中点入路操作时间更短,更易掌握。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老年患者在超声引导下实施臂丛神经阻滞中应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的麻醉效果。方法拟行上肢手术的老年患者80例,时间为2016年1月20日至2016年12月20日,其均接受超声引导下实施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根据其罗哌卡因的浓度进行分组。其中A组浓度为0.250%,B组浓度为0.375%,C组浓度为0.500%,每组罗哌卡因的总容量均为30ml。神经阻滞后对其臂丛神经阻滞的结果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A组老年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明显长于B组、C组老年患者,其镇痛维持时间明显短于B组、C组(P0.05)。B组、C组老年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镇痛维持时间相比,并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3组老年患者之间的麻醉效果相比,并不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老年患者在超声引导下接受罗哌卡因进行臂丛神经阻滞,其浓度在0.375%以上可起到较好的效果,其中浓度为0.375%不仅可以对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进行保证,同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相对于传统盲探下臂丛神经阻滞的优越性和实践经验。方法 选取我院采用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上肢手术20例(超声引导组),同时选择同期采用盲探异感法臂丛神经阻滞(盲探臂丛阻滞组)20例,比较两组患者各生理指标、生命体征变化、神经阻滞效应和并发症。结果 超声引导组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镇痛维持时间、成功率均优于盲探臂丛阻滞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盲探臂丛阻滞组的并发症高于超声引导组,但其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有助于使麻药准确注入至最佳位置,提高麻醉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喷他佐辛复合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 40例ASA Ⅰ或Ⅱ级,接受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行上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A组,0.33%罗哌卡因30 ml;B组,0.33%罗哌卡因30 ml+喷他佐辛30 mg.手术开始15、30、60 rain及术后1、6、12、24 h行VAS疼痛评分,并记录麻醉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B组感觉与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明显快于A组(P<0.05),镇痛持续时间明显长于A组(P<0.05),术中、术后VAS疼痛评分低于A组(P<0.05).结论 喷他佐辛复合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可缩短阻滞起效时间,延长持续时间,改善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小儿腋路臂神经丛不同阻滞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择期拟行上肢手术小儿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解剖定位组(A组)、动脉穿透组(B组)和超声引导组(C组),丙泊酚麻醉诱导后行腋路神经阻滞.A组采用解剖定位单点阻滞法, B组采用动脉穿透两点法,C组采用超声引导下三点阻滞法.术中根据需要泵注瑞芬太尼.评估成功率,观察各组操作时间、感觉阻滞的起效时间、阻滞作用持续时间和术后VAS评分,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与A、B组相比,C组的阻滞成功率明显增高(P<0.05),阻滞起效时间、阻滞作用持续时间和术中瑞芬太尼用量优A、B组,且B组优A组(P<0.05).C组术后VAS明显低A、B组.结论:小儿上肢手术以等量药液行腋路臂神经丛阻滞,超声引导法比传统解剖定位法和动脉穿透法成功率更高,阻滞的起效时间更快,阻滞持续时间更长,术后镇痛效果更完善且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