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17):1580-1583
[目的]探讨酚磺乙胺联合氨甲苯酸对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出血量的影响。[方法]根据随机对照原则设计,选取2009年3月2013年3月拟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70例,男24例,女46例;年龄562013年3月拟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70例,男24例,女46例;年龄5679岁,平均66.76岁,病因:骨性关节炎59例,类风湿性关节炎8例,创伤性关节炎3例,病程379岁,平均66.76岁,病因:骨性关节炎59例,类风湿性关节炎8例,创伤性关节炎3例,病程319年,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n=35),试验组在松止血带时将酚磺乙胺0.5 g和氨甲苯酸0.3 g稀释于生理盐水20 ml中缓慢注射,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静脉注射,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输血量、术后血红蛋白值和术后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下肢深静脉栓塞及肺栓塞的临床症状,必要时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引流量、总出血量、输血数、输血率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血红蛋白水平,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至少随访319年,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n=35),试验组在松止血带时将酚磺乙胺0.5 g和氨甲苯酸0.3 g稀释于生理盐水20 ml中缓慢注射,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静脉注射,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输血量、术后血红蛋白值和术后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下肢深静脉栓塞及肺栓塞的临床症状,必要时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引流量、总出血量、输血数、输血率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血红蛋白水平,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至少随访36个月,均未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发生。[结论]在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联合使用酚磺乙胺和氨甲苯酸,能减少患者术后出血量及输血量,且不增加静脉血栓事件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17):1542-1545
[目的]探讨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运用保温干预措施,了解对围手术期的出血量是否有影响。[方法]将2013年8月~2014年10月,在本院行非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共60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髋。体温干预组采取可控式电热保温毯、输入液加温等措施,维持患者体温在36℃以上;对照组不做特别处理。两组患者均在术后48~72 h内拔除引流管,评估两组患者手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情况,以及术前、术后血红蛋白含量变化及输血率。[结果]体温干预组术中出血及术后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血红蛋白水平,体温干预组高于对照组。体温干预组的输血人数及输血率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保温干预措施对减少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输血率有着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全程出血管理对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围手术期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以及术后输血的影响,探讨该病围手术期减少出血的有效方法。方法将2014年1月至2015年8月广州市番禺区中医院收治的66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采用单盲分组,随机分为试验组(32例)和对照组(34例),试验组采取围手术期全程出血管理模式,对照组给予常规血液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及输血情况。结果试验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输血例数、输血量均低于对照组,术后3 d血红蛋白、红细胞比积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围手术期采用全程出血管理可有效减少术中失血量和术后引流量,降低输血量和输血比率,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计算机导航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对膝骨关节炎患者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自2015年2月至2017年12月,回顾分析经传统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65例膝骨关节炎患者作为对照组,同期计算机导航下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65例膝骨关节炎患者作为试验组。全部患者术前均表现出膝盖红肿痛、上下楼梯痛、坐起立行时腰部酸痛不适等临床症状,全部患者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对照组仅为传统入路全膝关节置换,试验组在计算机导航系统下实施全膝关节置换。记录对比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情况,包括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等;分别于术前、术后5 d检测并对比两组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变化情况;计算并对比两组失血情况及术后各时间点引流量,同时记录患者围术期异体输血率及平均输血量;分别于术前,术后6、18个月采用膝关节功能量表(KSS)评价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同时记录术后感染、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全部患者手术成功完成,术后伤口预后情况良好,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8个月。试验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5 d,两组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均较术前降低,但试验组降低不及对照组(P<0.05);试验组术中失血量、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术后10、24 h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异体输血率低于对照组,输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各时点KSS评分均较术前升高,但试验组升高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均有并发症发生,组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计算机导航指导下开展全膝关节置换术,较单一全膝关节置换虽延长了手术时间,但更利于减少患者围术期失血量,患者术后异体输血率降低,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理想,且并发症少,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传统引流与屈膝位间断夹闭真空负压引流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后出血量的影响。方法 2014年11月-2017年11月,选取骨科就诊的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18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91例。治疗组术后给予真空负压引流,并保持患侧肢体屈膝屈髋90°,间断夹闭引流管;对照组给予传统引流,保持肢体为伸直位。观察记录两组术后24 h引流量、术后一周血红蛋白流失情况、围手术期总输血量。结果两组在术后24 h引流量、术后一周血红蛋白流失量及围手术期总输血量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真空负压引流组优于传统引流组。结论对于全膝关节置换术,采用屈膝位间断引流,可明显减少失血量及输血量,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围手术期全程血液管理对老年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输血量的影响,探讨减少围手术期出血的有效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90例老年退行性腰椎疾病患者,早期45例患者采用围手术期常规血液管理模式(常规组),后期45例患者采用围手术期全程血管理模式(全程组)。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输血例数及输血量、血红蛋白浓度和红细胞压积。结果全程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输血例数、输血量均低于常规组,术后3 d及1周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均高于常规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采用围手术期全程血液管理可有效降低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降低输血量和输血率,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高血压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出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2月于本院关节外科接受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从中严格筛选符合本研究的病例126例,根据患者有无高血压病史及围手术期血压值分为高血压组和正常组,记录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围手术期血压、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术后引流量、自体引流血回输量、术后输血量。运用Gross方程计算总出血量、隐性出血量。[结果]高血压组与正常组相比总出血量、隐性出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P=0.04),正常组男性与女性相比总出血量、隐性出血量及Hb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P=0.016,P=0.04),高血压组男性出血量与女性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35)。[结论]高血压可明显增加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围手术期总出血量及隐性出血量。  相似文献   

8.
李辉  马建兵  姚舒馨  陈信林 《骨科》2016,7(5):313-316
目的:探讨个性化手术导板(patient?specific instruments, PSI)对现代血液保护条件下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术期失血量的影响。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前瞻性对照研究。2015年5月至2016年1月,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106例需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骨关节炎患者,根据入组的患者是否接受CT检查及PSI辅助手术分为PSI组(54例,接受PSI辅助的全膝关节置换术)和对照组(52例,行传统全膝关节置换术)。所有患者均行后稳定型表面膝关节置换术,接受统一的血液保护和抗凝方案。记录患者术后引流量,术后1、3、5 d的血常规,人均输血量和输血率;术后7~10 d接受双下肢静脉超声检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的发生情况。结果 PSI组总失血量和引流量分别为(579±312)ml、(182±163)ml,而对照组的两项数据分别为(622±326)ml和(208±224)ml;PSI组的输血率为12.96%(7/54),对照组为13.46%(7/52);两组患者的DVT发生率分别为20.37%(11/54)、17.31%(9/52)。以上各项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运用多模式血液保护技术的前提下,PSI的使用不能降低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术期的失血量和输血需求,但其在改善力线方面的潜在优势仍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微孔多聚糖止血球(MPH)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控制出血的作用。方法观察组30例,在TKA术中加用MPH止血;对照组34例,常规手术。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输血量及术后较术前血红蛋白降低值。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引流量及输血量比对照组少,P<0.05;观察组术后较术前血红蛋白降低值比对照组小,P<0.05。结论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加用MPH有较好的止血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介绍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经验;方法:2011年5月~2012年12月,对于116例行单侧TKA的骨关节炎患者,术后1、3、5天复查血红蛋白,低于90g/L者给予输血治疗。以同期在我院其他科室行单侧膝关节置换的患者共纳入132例为对照组。观察此规范化管理办法对膝关节置换术后失血量与输血需求量的影响。结果:术后实验组总失血量为(818±352)ml,对照组失血量为(1578±659)m1.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显性失血量:实验组显性失血量(171±152)ml,对照组引流量为(388±274)m1.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规范化的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经验对于降低膝关节置换术后出血量及输血量是有效且安全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屈膝位间断夹闭引流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出血控制中的疗效。[方法]2012年7月~2015年11月,96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两组,真空负压引流组(48例)术后行真空负压引流,间断夹闭引流管并维持患肢屈髋屈膝90°位,传统负压引流组(48例)行传统负压持续引流并维持髋膝关节伸直位。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4 h引流量、术后5 d血红蛋白丢失量、输血率、输血量、膝关节活动度、关节感染、伤口皮缘坏死、肢体肿胀及皮下淤斑情况。[结果]真空负压引流组在术后24 h引流量、术后5 d血红蛋白丢失量、输血量方面均显著低于传统负压引流组(P<0.05),两组术后输血率、膝关节活动度、肢体肿胀及皮下淤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均无感染及伤口皮缘坏死发生。[结论]屈膝位间断夹闭引流对减少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失血量及人均输血量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17):1611-1614
[目的]比较氨甲环酸对强直性脊柱炎初次全髋关节置换失血量的影响。[方法]2009年1月到2014年12月收治9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均行单侧置换,病人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不应用氨甲环酸,静脉应用组术前10 min给予氨甲环酸15 mg/kg加入100 ml生理盐水静滴,局部应用组关闭切口前倒入氨甲环酸2 g,比较三组的围手术期的总失血量、术中失血量、引流量、隐性失血量、输血率、输血反应、手术并发症、血红蛋白变化、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对照组、静脉应用组和静脉应用组总失血量、引流量和隐性失血量经方差分析,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不同用药方式之间无明显区别。术中出血量无明显区别。术后血红蛋白的下降三组之间无明显区别,输血率三组均为100%。三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0,对照组的肌肉间静脉形成发生2例,静脉应用组和局部应用组各发生3例。[结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应用氨甲环酸可减少围手术期出血,但不同用药方式无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13.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17):1576-1580
[目的]探讨骨蜡减少单侧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出血量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应用骨蜡止血的行单侧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的42例患者资料。与同期未使用骨蜡治疗的单侧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按1∶1配对,配对条件为诊断相同、性别相同、年龄相近(±3岁)、BMI相近(±2)、膝关节影像学相似;手术及术后处理相同。对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显性失血量、总失血量、输血比例、临床效果(膝关节疼痛VAS评分、关节活动度、膝关节HS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等指标进行评估,分析骨蜡减少单侧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出血量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两组病例年龄、性别、BMI、术前Hb、PLT、HSS评分、术中止血带时间、术中失血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蜡组和对照组术后第1 d Hb分别为(109.88±10.71)g/L和(103.98±10.88)g/L、第3 d Hb分别为(94.67±8.64)g/L和(89.83±6.86)g/L,显性失血量分别为(385.71±173.04)ml和(453.93±163.39)ml、总失血量分别为(884.07±206.31)ml和(995.48±209.33)ml,其中术后24 h引流量分别为(138.10±110.74)ml和(206.31±107.64)ml。上述指标两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肢体肿胀、切口愈合、感染率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使用骨蜡封闭假体未覆盖截骨面及定位骨孔,可以有效减少术后出血量,而且未增加并发症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模式止血方案对减少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围手术期失血量及减低术后输血率的有效性。方法分析95例行TKA患者围手术期失血及输血量等相关资料,59例患者采用多模式止血方案为A组,36例患者未采用多模式止血方案为B组。多模式止血方案包括:术前血红蛋白浓度的优化,术前补充循环容量,尽量减小手术创伤,术中关节内外鸡尾酒混合剂的应用,止血带压力的设置,术中关节内注射氨甲环酸联合引流管夹闭3h等。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手术前后血常规相关数值,同时观察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等严重并发症情况。结果 A组患者引流量、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显著低于B组,术后第1、3天血红蛋白浓度和红细胞比容均明显优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输血:A组0例,B组10例(27.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现深静脉血栓及相关并发症。结论多模式止血方案对减少单膝TKA术后血液丢失效果显著,达到零输血率的目标,该方案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需要广泛松解软组织、截除关节面以及暴露髓腔,故初次的单侧TKA术后出血量较多,大约在300~2200 ml[1],约有44%的患者需要输血治疗以纠正术后贫血[2,3]。如果贫血状态得不到纠正会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如增加感染风险、延缓术后康复、增加致残率和死亡率以及延长住院时间[4]。所以在TKA围手术期,做好血液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就将其研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从显性失血和隐性失血两方面探讨氨甲环酸对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出血量的影响.[方法]根据随机对照原则设计,选取本中心自2011年8月~2012年11月拟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90例,男22例,女68例,年龄55~ 81岁,平均69.28岁,病程2~16年,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n=45),试验组在松止血带时将1瓶100 ml氨甲环酸(规格100 ml:氨甲环酸0.5g与氯化钠0.85 g)进行静脉点滴,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点滴.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输血人数,输血比率,同时观察是否有肺栓塞及下肢深静脉栓塞的临床症状,必要时行下肢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试验组患者显性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输血人数及输血比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4 d均未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氨甲环酸能明显减少初次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显性失血、隐性失血及输血量,且不增加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联合术中自体血回输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和两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行初次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60例,分成3组,每组20例。A组:术中未使用氨甲环酸和术中自体血回输。B组:术中使用氨甲环酸。C组:术中使用氨甲环酸和自体血回输。通过对3组患者术前第1天、术后第1天和术后第5天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血红蛋白、血小板、红细胞、白细胞、C-反应蛋白、血沉数值的比较,统计术中出血量、回输血量、术后引流量、总失血量、异体输血总量、异体血输血率,记录发生下肢肌间静脉血栓、下肢深静脉血栓、肺动脉栓塞并发症的数据,分析氨甲环酸、氨甲环酸联合术中自体血回输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和两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氨甲环酸联合术中自体血回输在全髋关节置换中的应用,可以减少围手术期的出血量、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异体血的总输入量和异体血输血率。结论围手术期总出血量在1000ml左右的全髋关节置换手术,采用氨甲环酸联合术中自体血回输,可使大约65%的需要异体血输血的患者避免异体血输血,有效节约血液资源,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期使用氨甲环酸(TXA)对减少术中、术后失血量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2014-07—2015-01对45例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进行研究,其中实验组(氨甲环酸使用组)34例,对照组(未使用氨甲环酸组)11例,比较2组间年龄、性别、术前血红蛋白、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第1天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术后第3天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术后第5天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之间的差别,进行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结果 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构成、术前血红蛋白、红细胞,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术后第1天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实验组比较,对照组术后引流量较多,术后第3天、第5天血红蛋白及红细胞计数较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例均无感染、肺栓塞及深静脉血栓发生。结论在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期应用TXA可显著减少失血量,主要表现在术后引流量、术后第3天、第5天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等指标,并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临床观察膝关节置换术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术后出血量,评估在膝关节置换术中局部使用氨甲环酸对减少出血及降低输血率的有效性。方法收集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因重度退变性骨关节炎行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共154例,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78例在手术松止血带前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0.5 g+50 m L生理盐水(氨甲环酸组),76例患者注射50 m L生理盐水(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后当日引流管常规夹闭2 h,评估两组患者总失血量、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不显性失血量、术后第1天及第3天血红蛋白降低程度、术后输血率、术后下肢肿胀程度、术后1周内膝关节功能康复情况。结果通过比较发现氨甲环酸组的总失血量、术后引流量、不显性失血量、术后3 d血红蛋白含量降低程度、术后输血率、膝关节周围皮肤瘀斑的面积及下肢肿胀程度较对照组明显减小(P0.05),但两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膝关节置换术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并结合短期夹闭引流管,能有效地减少术后引流量及降低输血率,且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中应用复合保温措施干预对显性失血及隐性失血的影响。[方法]将2014年8月~2016年10月在本院行生物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共60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髋。分为复合保温干预组和常规组。复合保温组采取可控式电热保温毯、输入液加温、控制手术室温度等措施;常规组不予复合保温体温干预。评估两组麻醉30 min、麻醉60 min、麻醉90 min、手术结束时体温的变化,两组患者手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情况,以及术前、术后血红蛋白含量变化及计算术中的隐性失血量。[结果]复合保温组麻醉30 min、麻醉60 min、麻醉90 min、手术结束时体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合保温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隐性失血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血红蛋白水平,复合保温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手术期复合保温干预措施在全髋关节置换中能有效减少术中、术后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