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中药青蒿琥酯(Art)和阿苯达唑(Alb)及两药联用治疗小鼠继发性棘球蚴病的疗效。方法将人工感染细粒棘球蚴囊液及包囊组织的小鼠随机分为5组,治疗组分别给予青蒿琥酯(Art)25 mg/kg·d、50 mg/kg·d、阿苯达唑(Alb)50 mg/kg·d、Art 25 mg/kg·d +Alb 25 mg/kg·d ,连续治疗90 d。模型对照组不作治疗。另设空白对照组。治疗效果以棘球蚴湿重、囊重抑制率、脾脏指数、组织病理变化及超微结构改变为评价指标。结果各用药组小鼠包囊生长明显被抑制,抑制率分别为52 .96 %,64 .34 %,65 .31 %,77 .08 %,联合用药组效果优于单独用药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各治疗组小鼠脾脏指数、血清IL-4及IgE水平均降低(P均<0 .05)。结论青蒿琥酯对小鼠棘球蚴的生长及由此引起的超敏反应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联合阿苯达唑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钙拮抗剂维拉帕米(即异搏定)和阿苯哒唑单独及联合用药治疗继发性棘球蚴病小鼠血清细胞因子的变化。探讨两药协同治疗棘球蚴病的机理。方法建立棘球蚴病小鼠模型,并随机分组:3个异搏定组(剂量分别为30、60和120mg/kg),阿苯达唑组(剂量30mg/kg),异搏定+阿苯达唑组及未治疗对照组。药物经口灌胃。治疗90d后小鼠摘眼球取血,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IL-2、IL-10和IgE的含量。结果治疗90d后,各实验组小鼠血清IL-2、IgE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IL-10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维拉帕米对小鼠继发性棘球蚴感染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与阿苯哒唑联用对棘球蚴病有协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己酮可可碱(PTX)和阿苯达唑(ABZ)单独及联合用药对小鼠继发性泡球蚴病的疗效。方法对小鼠继发性泡球蚴病进行药物治疗,各治疗组药物用量分别为:ABZ组50mg/(kg·d);PTX高剂量组360mg/(kg·d);PTX低剂量组180mg/(kg·d);联合组ABZ50mg/(kg·d) PTX180mg/(kg·d);感染对照组(未治疗组)和空白对照组均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用小鼠灌胃针经口每天灌胃给药1次,连续治疗100d后(其间14只死亡),检测各小鼠泡球蚴湿重、抑囊率及小鼠血清细胞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白细胞介素-2(IL-2)和IL-10;并对泡球蚴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PTX在体外能有效地杀灭原头节(高剂量组为100%),在体内对泡球蚴抑制作用虽较弱(高剂量组为37%),但能增强小鼠的免疫力。联合用药对泡球蚴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囊率为88%,ABZ抑囊率为58%(P<0.05)。结论PTX联合ABZ治疗小鼠继发性泡球蚴病疗效明显优于ABZ。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中药汉防己甲素单独及联合阿苯达唑用药对小鼠继发性细粒棘球蚴的抑制作用 ,探讨其作用的机制及寻找药物治疗细粒棘球蚴病的新途径。将动物体内实验分成 5组 :阿苯达唑组、汉防己甲素组、汉防己甲素 +阿苯达唑组、对照组和空白组。对小鼠继发性细粒棘球蚴病药物治疗 90d后 ,检测各组小鼠棘球蚴囊湿重、血清IL 2 ,IL 4,IL 12和IgE的含量 ;实验结果显示汉防己甲素单独及联合阿苯达唑均有明显的抑制小鼠棘球蚴生长的作用 (抑囊率分别为 47. 96% ,64 . 86%和 83 . 14 % ) ,其中联合用药明显优于单独用药 (P <0 . 0 5 )。各治疗组中小鼠血清IL 2 ,IL 4,IL 12 ,IgE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 0 5 )。因此 ,汉防己甲素和阿苯达唑对小鼠棘球蚴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与阿苯达唑联合治疗效果更佳 ,这可能与汉防己甲素可逆转阿苯达唑的抗药性及提高小鼠机体的免疫力有关。联合用药是提高阿苯达唑驱虫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5.
应用中药单体汉防己甲素和阿苯达唑单独及联合用药治疗小鼠继发性泡球蚴病,以研究二药协同治疗泡球蚴病的机理。小鼠继发性泡球蚴病用药物治疗90天后,检测各小鼠泡球蚴湿重、胸腺重量、脾脏重量、抑囊率、血清透明质酸(HA)、IgE和血清IL—2的含量;并进行病理组织学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显示汉防己甲素和阿苯达唑单独及联合用药均对小鼠泡球蚴有明显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为44.55%,63.39%和80.82%),其中联合用药组明显优于单独用药组(P<0.05),接种泡球蚴的各组与空白组比较,胸腺普遍缩小而脾脏增大,但治疗组较对照组变化较小(P<0.05);小鼠血清HA,IgE和IL—2含量在用药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性差异(P<0.05)。说明汉防己甲素能提高小鼠机体的免疫力,并对小鼠泡球蚴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尤其联合阿苯达唑治疗效果更好,说明两种药物具有协同治疗作用,这可能与汉防己甲素作用钙离子通道和逆转耐药性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钙拮抗剂盐酸维拉帕米和阿苯达唑单独及联合用药治疗小鼠继发性包虫病的疗效,探讨钙离子拮抗剂对棘球蚴的作用机理。方法小鼠随机分成维拉帕米和阿苯达唑单用药组、维拉帕米+阿苯达唑用药组、对照组。给药治疗90 d后,解剖小鼠,取棘球蚴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盐酸维拉帕米和阿苯达唑单独及联合应用90 d后,棘球蚴生长受到抑制,抑制率分别为47.2%、43.4%和56.6%,联合用药组与单独用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镜观察盐酸维拉帕米对小鼠棘球蚴组织损伤严重。结论盐酸维拉帕米联合阿苯达唑治疗小鼠继发性棘球蚴其效果比使用二者单独治疗小鼠继发性棘球蚴病效果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三苯双脒和阿苯达唑对感染旋毛虫小鼠的疗效。方法将85只昆明小鼠(每鼠感染旋毛虫幼虫100条)分成3组,A组(成虫期,即感染后5d)、B组(幼虫移行期,即感染后15d)和C组(幼虫成囊期,即感染后35d)。A组小鼠35只,均分为7组,三苯双脒和阿苯达唑各治疗3组,两药给药剂量相同,分别为顿服6.25、12.5和25mg/kg,另设1组为对照组。B、C两组各25只小鼠,各均分为5组,三苯双脒和阿苯达唑各治疗2组,两药给药剂量相同,分别为100和200mg/(kg·d),另各设1组为对照组。A组小鼠治疗后2d处死,计数小肠内成虫。B、C两组小鼠连续治疗7d,治疗结束后15d处死,剖取全部膈肌,消化液消化,镜下计数幼虫。计算各组平均虫数和减虫率,统计分析各组治疗效果。结果A组,三苯双脒各组平均成虫数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减虫率分别为63.3%、86.2%和98.5%;阿苯达唑6.25和12.5mg/kg组的平均成虫数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25mg/kg组的平均成虫数则少于对照组(P0.05),减虫率为41.2%。B组,两种药物平均虫数都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三苯双脒治疗组减虫率分别为64.4%和89.6%,阿苯达唑组减虫率分别为56.7%和78.4%。C组,仅阿苯达唑200mg/(kg·d)组的平均幼虫(成囊期)数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减虫率为71.8%,其余各组均无效。结论三苯双脒对小鼠旋毛虫成虫和移行期幼虫有较好的疗效,但对成囊期幼虫无效。较大剂量阿苯达唑对小鼠旋毛虫成虫、移行期和成囊期幼虫均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口服不同剂量阿苯达唑抗小鼠旋毛虫成囊期幼虫的效果。方法BALB/c小鼠72只,随机均分为9组,每只小鼠口饲感染旋毛虫成囊期幼虫50条。感染后第29天,分别口服阿苯达唑50、100、150、200、250、300、350和400 mg/(kg.d),每天固定时间给药1次,连续6 d。对照组不作处理。停药后第7天,脱颈处死小鼠,肌肉压片法检查小鼠膈肌、咬肌和腓肠肌中幼虫,观察成囊期幼虫存活情况,计算每克肌肉总虫数、活虫数和死虫数,以及总减虫率和活虫减少率,评价各剂量组疗效。结果当阿苯达唑剂量为50~250 mg/(kg.d)时,膈肌、咬肌和腓肠肌中成囊期幼虫总虫数和活虫数均随剂量升高呈下降趋势,而死虫数呈上升趋势;但当阿苯达唑剂量大于250 mg/(kg.d)时,3个部位肌肉中虫数不再有明显变化。与对照组相比,200 mg/(kg.d)及以上剂量组3个部位肌肉的总虫数和活虫数均显著减少(均P<0.01),其中250 mg/(kg.d)为治疗肌肉期旋毛虫病的适宜剂量,其膈肌、咬肌和腓肠肌的总减虫率分别为50.00%、62.62%和57.48%,活虫减少率分别为79.96%、83.25%和80.56%。结论小鼠连续口服阿苯达唑250 mg/(kg.d)×6 d为其治疗肌肉期旋毛虫病的适宜剂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随机对照方法评价国产和合资的阿苯达唑治疗脑囊尾蚴病的安全、有效性。方法将脑囊尾蚴病患者160例随机分为2组,以随机对照选用合资产阿苯达唑作对照组,每组80例,均按20 mg/(kg.d)×10 d,隔3~5 d,所有患者均加服同一产家生产的吡喹酮片,口服20 mg/(kg.d)×6 d,共3个疗程。结果国产阿苯达唑组临床有效率92.5%,不良反应发生率33.75%;对照组合资产阿苯达唑分别为95%和31.25%,经统计学处理2组临床有效率及不良反应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国产阿苯达唑与合资产阿苯达唑治疗脑囊尾蚴病同样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吡喹酮、甲苯达唑、三苯双脒、伊维菌素、蒿甲醚和双氢青蒿素对感染舌状虫小鼠的疗效。方法 35只小鼠每鼠口服感染40个尖吻蝮蛇舌状虫虫卵25~37周后,分为10组,每组2~8只,其中9组分别用吡喹酮500mg/(kg·d)×5d、500mg/(kg·d)×14d,甲苯达唑300mg/(kg·d)×5d,三苯双脒300mg/(kg·d)×5d,伊维菌素8mg/(kg·d)×3d、10mg/(kg·d)×3d和15mg/(kg·d)×14d、蒿甲醚400mg/(kg·d)×5d和双氢青蒿素200mg/(kg·d)×5d治疗,余1组不治疗为对照组。治毕后1~3周剖检小鼠,自腹壁和内脏剥离含有若虫的囊包,观察其在生理盐水中的活动情况并计数。结果感染尖吻蝮蛇舌状虫的小鼠用吡喹酮、甲苯达唑、三苯双脒、伊维菌素、蒿甲醚和双氢青蒿素治疗,各组的平均若虫数与对照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减虫率为8.3%~35.0%。在剖检受治鼠过程中未查见异常的若虫囊包,若虫的形态、色泽、大小和在生理盐水中的活动均与对照组相仿。结论吡喹酮、甲苯达唑、三苯双脒、伊维菌素、蒿甲醚和双氢青蒿素在所用的实验条件下对小鼠的尖吻蝮蛇舌状虫若虫感染疗效不佳。  相似文献   

11.
在疗程为10~14d时,甲苯达唑对小鼠继发性细粒棘球蚴病的最低有效剂量为25mg/kg/d,阿苯达唑的为100mg/kg/d。在所用的疗程下,甲苯达唑的剂量较阿笨达唑100~300mg/kg/d低3~11倍时,它们的疗效相仿,但甲苯达唑100mg/kg/d的疗效则优于剂量大l~2倍的阿苯达唑。甲苯达唑与阿苯达唑合并治疗未能明显提高疗效,但此2种药物并用吡喹酮治疗则疗效明显提高。实验证明阿苯达 唑亚砜的疗效优于阿苯达唑,而阿苯达唑用则无效。  相似文献   

12.
苦参碱和阿苯达唑治疗小鼠继发性泡球蚴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中药苦参碱与阿苯达唑联用对小鼠继发性泡球蚴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感染泡球蚴小鼠随机分为四组,即:苦参碱组、阿苯达唑组、联合用药组和阴性对照组,另设空白组。小鼠泡球蚴病用药物治疗60天后,检测各小鼠泡球蚴湿重、胸腺指数、脾脏指数和抑囊率,并进行病理组织学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苦参碱单独及与阿苯达唑联合用药均对小鼠泡球蚴有明显抑制作用(抑囊率分别为77.61%和89.88%),各治疗组泡球蚴的平均湿重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接种泡球蚴的各组与空白组比较,胸腺普遍缩小而肝、脾增大(P<0.05)。结论苦参碱对小鼠泡球蚴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尤其联合阿苯达唑治疗效果更好,说明两种药物具有协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药物对小鼠肝细粒棘球蚴感染的抑制作用,了解增强宿主免疫功能对小鼠肝细粒棘球蚴感染的影响.方法:取包虫囊液成功免疫小鼠,分为药物治疗组和模型对照组.肝脏接种原头蚴前1 wk及接种后1 mo,药物治疗组分别用阿苯哒唑脂质体、槐耳浸膏及阿苯哒唑脂质体联合槐耳浸膏治疗,接种头节时各药物治疗组再分为4组,每组头节分别使用750 mL/L乙醇、200g/L高渗盐水、阿苯哒唑脂质体及平衡液处理后接种.模型对照组头节用平衡液处理后直接接种,接种后3 mo观察小鼠肝细粒棘球蚴大体和病理变化,检测小鼠脾脏指数、外周血IgG和IgE水平,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小鼠外周血CD4 和CD8 淋巴细胞的百分率.结果:联合治疗组中小鼠肝细粒棘球蚴生发层和角质层破坏较严重.各药物治疗组小鼠脾脏指数、IgE水平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3.84±0.86,3.95±1.01,3.27±0.52 vs 5.46±0.52;0.06±0.08 μg/L,0.07±0.08 μg/L,0.03±0.03μg/L vs 0.20±0.02 μg/L,均P<0.01),其中联合药物治疗组降低最为明显;药物治疗组IgG水平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药物治疗组CD8 水平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16.60±3.89,18.18±3.90,15.38±2.63 vs 32.90±4.71,均P<0.01),CD4 /CD8 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3.21±0.70,3.05±0.66,3.53±0.57 vs 1.57±0.26,均尸<0.01),其中联合治疗组变化最为明显.结论:阿苯哒唑脂质体与槐耳浸膏联合用药可以明显增强小鼠免疫功能,抑制细粒棘球蚴的生长,使小鼠肝细粒棘球蚴病术后感染率降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观察中药川芎嗪和阿苯达唑单用及联合使用对小鼠继发性泡球蚴病的疗效,探讨中西药结合治疗泡球蚴病的新途径。方法应用川芎嗪和阿苯达唑对小鼠继发性泡球蚴病治疗60d后,检测小鼠泡球蚴湿重、脾脏指数、抑囊率、血清TNF-α和SOD含量以及肝组织匀浆中NO和NOS的含量,并对泡球蚴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川芎嗪和阿苯达唑单用及联合使用对小鼠泡球蚴的抑制率分别为66.71%、85.59%和95.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520,P<0.05);脾脏指数、血清TNF-α含量、肝脏NO、NOS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614,P<0.05);血清SOD含量川芎嗪组和川芎嗪 阿苯达唑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359,P<0.05)。结论1)川芎嗪和阿苯达唑对小鼠泡球蚴的生长均有明显抑制作用;2种药物联合使用具有协同治疗效果;2)川芎嗪能显著改善阿苯达唑对小鼠肝功能的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观察青蒿琥酯(Art)和阿苯达唑(A lb)治疗继发性棘球蚴病后,小鼠的免疫转归及肝功能变化。方法放射免疫标记技术测定小鼠血清中的细胞因子IL-2和IL-4的变化;免疫放射分析法测定小鼠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E的改变来观察Art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用比色法检测肝脏组织中的MAO和GPT的含量来观察Art对肝功能的影响。结果各用药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小鼠血清IL-2、IL-4及IgE含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各用药组肝脏组织中MAO及GPT均下降(P<0.01),两Art组和联合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A lb组与其它各用药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其肝脏组织中MAO与GPT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0.01),而与模型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青蒿琥酯能提高继发性棘球蚴病小鼠机体的免疫力,并且能显著改善阿苯达唑对小鼠肝功能的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采用临床对照方法,观察吡喹酮、甲苯咪唑、阿苯达唑、三氯苯达唑治疗巨片形吸虫病的效果.方法 18例巨片形吸虫病例依次用甲苯咪唑片[5 mg/(kg·d),2次/d口服,连用15 d];阿苯达唑片[ 20 mg/( kg·d),2次/d口服,连用15 d];三氯苯达唑[10 mg/(kg·d),顿服,2 d一疗程];18例中的3例给予吡喹酮总剂量120~180 mg/kg,总剂量平均分为4 日,每日分2次服用.治疗结束后进行疗效评定,疗效评定标准:(1)治疗一疗程后临床症状明显缓解,尤其发热频率及程度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2)治疗期间动态复查血常规其中白细胞计数较前下降;嗜酸粒细胞计数或其比例较治疗前下降;血沉、C-反应蛋白等炎症反应指标较前减低;(3)治疗半月后复查肝脏CT,低密度影较前吸收;(4)粪检无巨片形吸虫虫卵排出.显效:符合以上标准中(1)、(2)、(3)、(4)四项;有效:必须有标准(1),加上(2)、(3)、(4)中任意一项;无效:不符合(1)、(2)、(3)、(4)中任意一项.结果 吡喹酮、甲苯咪唑、阿苯达唑治疗巨片形吸虫病无效,三氯苯达唑治疗18例巨片形吸虫病有效.结论 三氯苯达唑治疗巨片形吸虫病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硝唑尼特、阿苯达唑及硝唑尼特/阿苯达唑联合治疗原发性和继发性泡状棘球蚴病小鼠的疗效。方法分别通过腹腔注射泡状棘球蚴原头节和口服泡状棘球蚴虫卵的方式建立继发性和原发性泡状棘球蚴病小鼠模型,建模2个月后分别进行药物治疗,药物经口灌胃,疗程持续35d后,检测各组小鼠泡状棘球蚴囊湿重及病理改变并检测血清IL-2、IL-4、TNF—α和Ig—E的含量。结果治疗35d后,继发性泡球蚴感染小鼠用药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用药组泡球蚴的平均湿重显著下降(P〈0.01),结果现示硝唑尼特单独及联合均有明显抑制小鼠泡状棘球蚴生长的作用(抑囊率分别为51.56%、67.68%、88.06%),其中联合用药明显优于单独用药。继发性和原发性泡球蚴感染实验小鼠血清IL-2、IL-4及Ig-E的含量,用药组和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NF—α含量用药组和模型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硝唑尼特及硝唑尼特/阿苯达唑联合用药对小鼠泡状棘球蚴感染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阿苯达唑脂质体对小鼠细粒棘球蚴囊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阿苯达唑脂质体(liposom alalbendazole,L-ABZ)及其联合西咪替丁(cim etidine,CTD)治疗小鼠细粒棘球蚴病的病理形态变化。方法:将阿苯达唑脂质体及西咪替丁(1.5% 乳液阿苯达唑200 m g/kg,西咪替丁100 m g/kg),经口灌喂感染小鼠3个月后,用光镜和电镜观察小鼠肝、腹细粒棘球蚴囊结构的病理改变。结果:以阿苯达唑脂质体联合西咪替丁治疗组细粒棘球蚴囊组织变性坏死改变最为显著,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 0.01)。结论:脂质体包封阿苯达唑,可提高阿苯达唑的抗细粒棘球蚴作用,西咪替丁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阿苯哒唑乳剂对巨大包虫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阿苯达唑乳剂10~12.5 mg/(d·kg)-1体重,每日2次,每疗程1个月.连用5个疗程以上.结果 5例巨大包虫病患者在临床症状及体征方面得到明显改善,B超影像学提示明显好转.结论 阿苯达唑乳剂对治疗巨大包虫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毒副作用小,安全性高,达到了改善包虫病患者生存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敖其尔  温浩  杨文光 《地方病通报》2003,18(1):20-24,101,102
为观察阿苯达唑脂质体 (L- ABZ)经腹腔注射治疗感染细粒棘球蚴 (E.g)的疗效并比较其与口服阿苯达唑脂质体及单纯用阿苯达唑 (ABZ)治疗细粒棘球蚴病的疗效 ,选用 NIH小鼠 (2 0 g± 1g) ,阿苯达唑脂质体采用中和法 ,按阿苯达唑 37.5 mg/ kg·次、75 mg/ kg·次及 15 0 mg/ kg·次 ,按 2 0 g小鼠一次用量各 0 .2 m L 配制 ,单用阿苯达唑用花生油助溶剂也按上述方法配制成 3种不同浓度每次每只小鼠用 0 .2 m L,原头节取自绵羊肝脏 E.g内囊 ,实验动物分为对照组、口服单纯阿苯达唑组 (Po- ABZ)、口服阿苯达唑脂质体组 (Po- L - ABZ)和腹腔注射阿苯达唑脂质体组 (Ip- L - ABZ) ,后 3组按阿苯达唑 37.5 mg/ kg·次、75 mg/ kg·次及 15 0 mg/ kg·次依次又各分为 3小组 ,与对照组共计 10组 ,NIH小鼠腹腔接种感染 12 W后开始用药 (对照组给予同容量蒸馏水 )每次 0 .2 m L ,用药 3次 / W(每周一、三、五给药 ) ,10 W后解剖 ,观察指标为 :(1)大体形态 ;(2 )囊湿重 (减重率 ) ;(3)病理组织学变化 ;(4 )测定血液和肝脏中的 ABZ及其代谢产物砜 (ABZSN)和亚砜 (ABZSX)的浓度 ,并进行疗效的综合评价。结果显示 :(1)口服阿苯达唑脂质体治疗感染 E.g小鼠的效果优于单纯口服阿苯达唑 ;(2 )腹腔注射阿苯达唑脂质体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