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目的研究脊柱损伤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分布特征、红细胞免疫指标及降钙素原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脊柱损伤患者200例,其中术后切口感染患者80例为观察组,术后切口未感染患者120例为对照组。利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对观察组患者送检标本进行菌株鉴定;检测两组患者免疫黏附促进因子(FEER)、红细胞-C3b受体(RBC-C3bR)、降钙素原(PC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干扰素-γ(INF-γ)水平,并做协同肿瘤红细胞花环(ATER)和直向肿瘤红细胞花环(DTER)试验,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80例脊柱损伤术后感染患者送检标本共检出病原菌89株,其中革兰阴性菌63株(占70.79%),以大肠埃希菌(21株,23.59%)及铜绿假单胞杆菌(20株,22.48%)为主;革兰阳性菌26株(占29.21%),以金黄色葡萄球菌(12株,13.48%)为主。观察组患者红细胞免疫指标FEER、ATER、DTER及RBC-C3bR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t值分别为9.093、12.842、20.293、19.849,均P0.05);血清炎症因子PCT、TNF-α及INF-γ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t值分别为43.980、34.495、11.731,均P0.05)。结论脊柱损伤患者术后切口感染致病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术后切口感染可导致患者免疫功能降低、炎性损伤加重,因此应加强对上述指标的监测及干预。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脊柱术后感染的病原学特征,并检测患者红细胞免疫水平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5年12月-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脊柱术后发生感染的患者40例为感染组,脊柱术后未感染者40例为未感染组,同一时期在本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40例为对照组。利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分析感染组患者感染病原菌的分布特征;采用郭峰法对3组患者进行红细胞免疫水平检测。结果感染组40例脊柱术后感染患者共分离出病原菌51株,其中革兰阴性菌28株(54.90%),以铜绿假单胞菌(12株)和大肠埃希菌(10株)为主;革兰阳性菌21株,占41.18%,以金黄色葡萄球菌(11株)和屎肠球菌(5株)为主;真菌2株,占3.92%。检测FEER、ATER、DTER、RBC-C3bR,感染组分别为(45.54±4.89)%、(51.36±5.27)%、(25.39±2.72)%、(12.76±1.46)%,未感染组分别为(53.56±5.44)%、(63.12±6.81)%、(32.08±3.90)%、(16.02±2.02)%,与对照组(62.15±6.31)%、(69.29±7.05)%、(39.67±4.85)%、(19.95±2.36)%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与未感染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术后感染病原菌分布广泛,主要为革兰阴性菌,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主。脊柱术后感染患者红细胞免疫水平明显下降,治疗时应重视观察上述指标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乳腺外科患者术后院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危险因素。方法取852例乳腺外科术后患者临床资料。收集患者痰液、血液、尿液以及分泌物标本并鉴定菌种。采用KB纸片法分别测定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对临床常用抗生素耐药情况。采用头孢西丁纸片扩散法和mecA基因检测测定葡萄球菌产β内酰胺酶。分析临床资料,患者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导尿管插管、营养情况、住院时间、手术时间等与术后感染发病的关系。结果 852例乳腺外科患者术后发生院内感染76例,感染率8.92%。其中切口感染47例、呼吸道感染15例,泌尿系感染6例,消化道感染3例,其他5例。76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32株,革兰阴性菌39株,真菌5株。革兰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菌为主,革兰阴性菌以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为主。葡萄球菌中检出产β内酰胺酶株8株,占34.78%。革兰阳性菌对苯唑西林、头孢呋辛、庆大霉素、四环素、头孢吡肟、左氧氟沙星、红霉素、阿米卡星、利福平、万古霉素耐药率依次为:34.38%、43.75%、50.00%、50.00%、31.25%、34.38%、65.63%、28.13%、6.25%和0.00%。革兰阴性菌对庆大霉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四环素、头孢他啶、头孢吡肟、环丙沙星、阿米卡星、亚胺培南耐药率依次为:53.85%、17.95%、71.79%、48.72%、35.90%、23.08%、7.69%和0.00%。本次研究中术后感染与糖尿病、导尿管插管、营养状况、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和失血量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外科手术是侵入性操作,它对人体的屏障造成损伤。其中切口感染是主要感染类型,葡萄球菌是主要病原菌。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乳腺癌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的分布特征、相关危险因素及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100例,其中术后未发生切口感染患者50例为对照组,术后发生切口感染患者50例为观察组。取观察组患者切口感染处分泌物标本进行病原菌的培养检测,分析病原菌的分布特点;收集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分析乳腺癌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采集两组患者的静脉血,分离血清,采用ELISA方法检测干扰素-α(IFN-α)、干扰素-γ(IFN-γ)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50例患者切口分泌物标本检出病原菌59株,其中革兰阴性菌36株(占61.02%),以铜绿假单胞杆菌(14株,23.73%)和大肠埃希菌(12株,20.34%)为主;革兰阳性菌23株(占38.98%),以金黄色葡萄球菌(11株,18.64%)为主。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有无基础疾病、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是否引流、引流时间是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的相关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基础疾病、根治术以及切口引流时间≥10d为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ELISA法检测观察组患者血清IFN-α、IFN-γ及TNF-α分别为(21.05±2.23)pg/mL、(63.05±6.78)pg/L和(1.98±0.24)ng/mL,对照组分别为(6.40±0.75)pg/mL、(53.46±5.49)pg/L和(1.06±0.10)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4.030、7.773、25.021,均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术后切口感染致病菌主要为革兰阴性菌,合并基础疾病、根治术以及切口引流时间≥10d为切口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应加强对上述因素的控制,以减少切口感染的发生。术后切口感染可加重患者炎性损伤,需及时给予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肝衰竭伴院内感染患者的病原学特征及医院感染因素。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肝衰竭伴院内感染的98例患者为感染组,同时选取同期肝衰竭未发生院内感染的60例患者为对照组。采集发生院内感染患者的分泌物经培养鉴定后,分析其病原菌分布特征。回顾性分析参与本次研究的肝衰竭伴院内感染患者及对照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肝衰竭伴院内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白细胞计数、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对肝衰竭患者院内感染预测价值。结果 98例肝衰竭伴院内感染患者,主要为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类型,腹水、低钠血症为主要并发症。院内感染患者以单一部位感染为主,其中44.90%为呼吸道感染,28.57%为胃肠道感染。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慢性肾衰竭、急性肝衰竭患者的感染部位均以呼吸道为主,亚急性肝衰竭患者的感染部位以胃肠道为主。共检出病原菌104株,革兰阴性菌46株(44.23%),以大肠埃希菌(26株)与肺炎克雷伯菌(10株)为主;革兰阳性菌22株(21.15%),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2株);真菌36株(34.62%),主要为白色念珠菌(24株)与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病灶清除术后合并感染的病原学特征及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决策树模型。方法 2017年9月-2020年12月该院行病灶清除术的脊柱结核病患者98例,其中术后手术部位感染10例,作为感染组,其余88例术后未发生感染者作为非感染组。随机选取同期进行体检的健康者98名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3组受检者血清结核杆菌热休克蛋白10(MTB Hsp10)和癌胚抗原(CEA)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采集感染组患者感染部位标本,培养鉴定感染的致病菌种类;收集脊柱结核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s线性回归法分析其对病灶清除术后合并感染发生的影响;构建预测脊柱结核病灶清除术后合并感染的决策树模型。结果 10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患者送检标本经培养得到病原菌16株,其中结核分枝杆菌7株,占43.75%,与其他病原菌占比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受试者血清MTB Hsp10和CEA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单因素分析,血清蛋白浓度30 g/L、BMI18.5 kg/m~2、血沉≥20 mm/h、患有糖尿病、峰值血糖≥11.1 mmol/L、合并寒性脓肿、手术时间≥300 min、异基因输血、局部使用链霉菌等是脊柱结核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的影响因素(均P0.05);经多因素Logistics线性回归分析,血清蛋白浓度30 g/L、BMI18.5 kg/m2、峰值血糖≥11.1 mmol/L、合并寒性脓肿、局部使用链霉菌为脊柱结核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以血清蛋白浓度和峰值血糖最佳截断值构建了预测脊柱结核病灶清除术后合并感染的决策树模型,该模型预测脊柱结核病灶清除术后合并感染的整体精准度为87.5%。结论脊柱结核病灶清除术后感染病原菌以结核分枝杆菌多见,感染的发生与多因素相关,临床应针对相关因素提前预测并采取干预措施,预防或减少脊柱结核病灶清除术后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结肠癌术后患者炎症因子水平的变化,术后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性,并分析影响结肠癌患者术后切口部位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 2015年5月-2018年9月本院收治的结肠癌术后切口部位感染者39例为感染组,未发生术后感染者45例作为未感染组,测定2组患者的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白介素-1β(IL-1β)和降钙素原(PCT),并进行比较分析;取感染组患者感染部位分泌物进行病原菌培养,对主要致病菌进行K-B药敏试验,并分析影响结肠癌术后切口部位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感染组患者血清MCP-1、IL-1β、PCT水平显著高于未感染组(P0.05)。39份分泌物标本共分离出42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29株,占69.05%,主要为大肠埃希菌(16株,占38.10%)和铜绿假单胞菌(8株,占19.05%);革兰阳性菌13株,占30.95%,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8株,占19.05%)和表皮葡萄球菌(5株,占11.90%)。分离株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杆菌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氧氟沙星等耐药率较低,对头孢拉唑、头孢哌酮、头孢曲松、阿莫西林的耐药率较高;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头孢硫脒等耐药率较低,对青霉素、头孢唑林、哌拉西林、苯唑青霉素、红霉素的耐药率较高。单因素分析显示,BMI、术后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合并其他基础疾病与结肠癌患者术后感染的发生具有相关性(均P0.05)。结论结肠癌患者术后发生切口部位感染时炎症反应强烈,感染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建议选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治疗;BMI、术后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合并糖尿病等与结肠癌术后感染相关,可为结肠癌术后感染的预防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终末期肝病患者合并血流感染的病原学特点,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终末期肝病合并血流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及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结果终末期肝病合并血流感染以社区获得性、继发性血流感染为主。预后不佳,治疗无效率达23.1%。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91株,64.1%),主要包括大肠埃希菌(50株,35.2%)、肺炎克雷伯杆菌(20株,14.1%);多重耐药菌(MDR)占57.7%。ESBLs阳性菌多重耐药菌检出率明显高于ESBLs阴性菌(76.2%对39.3%)。革兰阳性菌(51株,35.9%)主要包括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8株,12.7%)金黄色葡萄球菌(16株,11.3%),MRS共16株(10.6%)。所有病原菌中共检出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CRE)3株(2.11%)、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6株(4.23%)。结论终末期肝病患者血流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常见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MDR感染问题严重,CRE及MRSA需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甲状腺癌患者术后感染的病原学特点,探讨血PCT、MCP-1、免疫球蛋白对患者术后并发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20-2022年福建省泉州市第一医院收诊的105例甲状腺癌术后并发感染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同时随机选取同期进行甲状腺癌手术未发生感染的9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集患者标本并进行培养和病原菌鉴定,采用K-B纸片扩散法对主要病原菌进行药敏试验。采集所有患者静脉血,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 PCT)、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水平,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免疫球蛋白G(Immune globulin G,IgG)、免疫球蛋白A(Immune globulin A,IgA)、免疫球蛋白M(Immune globulin M,IgM)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术后1 d、3 d的PCT、MCP-1、IgG、IgA、IgM水平对术后并发感染的诊断价值。结果 105例甲状腺癌患者发生术后感染,感染部位主要为呼吸道系统(41.90%),其次为切口部位(30...  相似文献   

10.
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CRP)在诊断和治疗胰腺、肝胆管疾病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临床上检查胆管、胰腺常用的辅助检查手段[1],并且还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2].但是临床观察显示,ERCP术后存在一定的并发症[3],最常见的术后并发症为胆管炎和胰腺炎[4].本研究旨在探讨ERCP术后发生感染的主要病因,为临床提供相应的指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患者胆道感染的原因及病原种类和耐药性,依据感染原因及病原种类为临床治疗提供相关参考。方法对莱芜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2009年3月-2013年3月740例行ERCP手术患者进行临床分析,根据梗阻部位分为:肝门组、肝总管组、胆总管组及胆管未见异常组,比较各组间感染的发生率;通过抽取胆道感染者的血样进行病原菌培养,对病原菌的含量进行分析。结果 740例患者有200例发生感染,总感染率为27.03%,肝门梗阻感染者120例,感染率为81.08%,肝总管组感染48例,感染率为40.00%,胆总管组感染22例,感染率为8.87%,胆管未见异常组感染10例,感染率为4.46%,四组之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感染者术后血液或者胆汁培养致病菌得到320株,其中革兰氏阴性占70.00%,革兰氏阳性菌占30.00%,占前三位的菌株分别是:大肠埃希菌、尿肠球菌和粪肠球菌;通过药敏试验可知革兰氏阴性菌对亚胺培南100%敏感,革兰氏阳性菌对万古霉素100%敏感,病原菌对其他抗菌药物均有一定的耐药性。结论 ERCP术后感染和梗阻部位有着显著的相关性,因此要依据梗阻部位做好防止感染发生的准备;通过病原菌的培养和耐药性的检测,从而提高ERCP术后胆道感染控制率,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脊柱手术住院患者术后院内感染特点及影响因素,指导抗感染防治。方法收集脊柱手术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感染患者疾病类型。采集患者临床标本,鉴定病原学,K-B法分析主要病原菌耐药性。统计分析感染影响因素。结果 1 511例脊柱手术住院患者中,术后感染108例,感染率7.15%。其中,泌尿系统感染、肺部及呼吸道感染、切口感染、椎间隙感染、菌血症患者数分别为42、34、29、2和1例。共分离110株病原菌,其中包括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真菌分别为59、42和9株。革兰阴性菌包括铜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绿假单胞菌、其他G^-,各占23.64%、17.27%、7.27%和5.45%;革兰阳性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阳性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其他G^+,各占16.36%、10.91%、7.27%和3.64%;真菌均为白色假丝酵母菌。26株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头孢他啶、阿米卡星、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53.85%、53.85%、42.31%、34.62%、15.38%和15.38%;18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庆大霉素、头孢吡肟、利奈唑胺、万古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55.56%、44.44%、38.89%、22.22%、16.67%和0.00%。大肠埃希菌菌株中毒力因子fyuA、iutA和aer携带分别为12、10和9株。耐药因子TEM、SHV和CTX-M-9携带分别为3、1和2株,未检出CTX-M-1。脊柱手术住院患者术后院内感染发生与年龄、留置尿管时间手术时间、糖尿病和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有关,与性别无关。结论术后感染患者中泌尿系统感染居多,主要是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缩短手术时间、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有利于减少患者院内发生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病灶清除术后合并感染的病原学特征及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决策树模型。方法2017年9月-2020年12月该院行病灶清除术的脊柱结核病患者98例,其中术后手术部位感染10例,作为感染组,其余88例术后未发生感染者作为非感染组。随机选取同期进行体检的健康者98名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3组受检者血清结核杆菌热休克蛋白10(MTB Hsp10)和癌胚抗原(CEA)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采集感染组患者感染部位标本,培养鉴定感染的致病菌种类;收集脊柱结核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s线性回归法分析其对病灶清除术后合并感染发生的影响;构建预测脊柱结核病灶清除术后合并感染的决策树模型。结果10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患者送检标本经培养得到病原菌16株,其中结核分枝杆菌7株,占43.75%,与其他病原菌占比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受试者血清MTB Hsp10和CEA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单因素分析,血清蛋白浓度<30 g/L、BMI<18.5 kg/m^(2)、血沉≥20 mm/h、患有糖尿病、峰值血糖≥11.1 mmol/L、合并寒性脓肿、手术时间≥300 min、异基因输血、局部使用链霉菌等是脊柱结核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的影响因素(均P<0.05);经多因素Logistics线性回归分析,血清蛋白浓度<30 g/L、BMI<18.5 kg/m^(2)、峰值血糖≥11.1 mmol/L、合并寒性脓肿、局部使用链霉菌为脊柱结核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以血清蛋白浓度和峰值血糖最佳截断值构建了预测脊柱结核病灶清除术后合并感染的决策树模型,该模型预测脊柱结核病灶清除术后合并感染的整体精准度为87.5%。结论脊柱结核病灶清除术后感染病原菌以结核分枝杆菌多见,感染的发生与多因素相关,临床应针对相关因素提前预测并采取干预措施,预防或减少脊柱结核病灶清除术后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血清生化炎症因子水平对老年骨科创伤患者术后感染及血栓发生的临床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157例老年骨科创伤患者,根据术后发生感染分为感染组(39例)及非感染组(118例)。同时根据患者术后发生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分为DVT组(27例)及非DVT组(130例)。对比不同组间术前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17、IL-23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相关性分析确定各血清炎症因子间的关联。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血清生化炎症因子指标对骨科创伤术后感染及血栓发生的临床预测价值。结果 感染组血清IL-6、IL-17、IL-23及TNF-α水平显著高于非感染组(P<0.05)。DVT组IL-6、IL-17、IL-23及TNF-α水平高于非DV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IL-17与IL-23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IL-6与IL-17、IL-23及TNF-α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L-6及IL-23水平是预测老年骨科创伤患者术后发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和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病(简称慢阻肺)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分布情况、感染因素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本院呼吸内科收治的慢阻肺合并肺部感染患者100例为观察组,同期收治的未并发慢阻肺患者100例为对照组。利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对观察组患者的痰液标本进行病原菌的培养鉴定;收集患者相关临床资料,分析慢阻肺并发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00例慢阻肺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痰液标本共检出病原菌129株,其中革兰阴性菌87株,以鲍曼不动杆菌及肺炎克雷伯菌为主;革兰阳性菌28株,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真菌14株,以白假丝酵母菌为主。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有无糖尿病、住院及抗菌药物使用时间长短、有无机械通气,均与慢阻肺合并肺部感染的发生有关(P0.05)。ELISA法检测观察组患者血清中TNF-α及TGF-β分别为(1.79±0.24)ng/L和(96.35±9.82)ng/L,非感染组分别为(1.25±0.16)ng/L和(87.16±8.90)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阻肺合并肺部感染病原菌分布广泛,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患者高龄、合并糖尿病、长期住院、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及机械通气均会增加肺部感染的风险;肺部感染者血清TNF-α和TGF-β水平升高,可作为确定诊断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6.
呼吸道感染患者病原学及药敏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近年来由于广谱抗生素的大量使用。细菌耐药率逐年上升.且不同地域、不同医院耐药菌株的分布也不同。为了解本院近年来呼吸道感染患者病原学及药敏情况。对我院2002年1月至2003年10月呼吸道感染的住院病人。进行痰标本培养和药敏分析.以探讨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及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脊柱手术后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情况,并分析术后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12月至2023年5月本院行脊柱手术且发生术后感染的65例患者作为感染组,选择同期脊柱术后未感染的65例患者作为未感染组,统计分析感染组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收集两组一般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脊柱术后患者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65例术后感染患者中共培养出病原菌95株,其中革兰阴性菌34株(35.79%),革兰阳性菌58株(61.05%),真菌3株(3.16%)。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耐药性较低,对庆大霉素、头孢唑林耐药性较高。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耐药性较低,对红霉素、青霉素G耐药性较高。感染组年龄≥60岁、手术时间≥3 h、术中出血量≥300 mL、糖尿病患者比例及术后24 h白细胞介素-6(IL-6)、术后24 h降钙素原(PCT)高于未感染组(P<0.05)。年龄≥60岁、手术时间≥3 h、术中出血量≥300 mL、有糖尿病、术后24 h IL-6高、术后24 h PCT高均是脊柱术后患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对比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患者肠道菌群差异,为患者提供治疗新思路.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就诊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的PD与AD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对照组为PD患者,观察组为AD患者,按照粪便DNA...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膀胱癌术后合并尿路感染者病原学分布及其对炎症因子水平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海南省第三人民医院2016年3月~2017年9月泌尿外科82例膀胱癌术后合并尿路感染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膀胱癌术后未感染者42例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及炎症因子的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取尿液进行病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分析尿路感染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NTER、ATER、ETER及DTER观察组患者分别为(1.35±0.21)%、(51.46±5.61)%、(32.29±3.34)%、(29.37±3.27)%,对照组分别为(2.26±0.35)%、(63.11±6.42)%、(46.24±5.13)%、(38.66±3.9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L-1β、IL-6、PGE2及TNF-α对照组分别为(2.67±0.38) pg/ml、(7.69±0.74)pg/ml、(141.23±14.55) pg/ml、(1.19±0.14) ng/ml,对照组分别为(1.25±0.27) pg/ml、(2.95±0.31) pg/ml、(105.29±11.02) pg/ml、(0.81±0.09) 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82例患者中段尿共分离培养出94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占74.47%,以大肠埃希菌(占24.47%)、肺炎克雷伯菌(占14.89%)和阴沟肠杆菌(占13.83%)居多;革兰阳性菌占25.53%,以尿肠球菌(占9.57%)、链球菌属(占7.45%)为主。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及阴沟肠杆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及阿米卡星敏感性较高(耐药率为0~7.69%),而对氨苄西林和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较高(耐药率为46.15%~100.00%)。其中尿肠球菌、链球菌属及金葡萄球菌属尿肠球菌、链球菌属及金葡萄球菌属呋喃妥因、万古霉素敏感(耐药率为0-11.11%),对红霉素、青霉素、环丙沙星耐药性较高(耐药率为50.00%~100.00%)。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5岁、手术时间长(90 min)、糖尿病及术前因尿潴留行导尿术均是膀胱癌术后尿路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膀胱癌术后感染者免疫功能较低,体内存在微炎症。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年龄≥65岁、手术时间长(90 min)、患糖尿病及术前因尿潴留行导尿术为尿路感染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应采取相应预防措施以减少膀胱癌术后尿路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肝移植病人术后早期病原学与感染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病人感染的临床特点,以助临床处理。方法 对54例肝移植病人术后针对感染进行各个系统定期检测,观察感染发生时间、部位、病原谱及药物敏感性等指标。结果 54例病人中感染率为51.9%,2例因感染致死。89.3%的感染发生在术后1月内。感染的病原菌依次为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粪肠球菌、鲍蔓/溶血不动杆菌等。呼吸道感染占92.8%,其中单独呼吸道感染占42.8%,呼吸道合并其他部位感染占50.0%;53.8%的呼吸道感染是多种病原菌混合感染,大多伴有真菌感染,胆道、腹腔等其它部位感染以单一病原菌为主。病原菌中G^ 菌对万古霉素敏感性较高,对头孢类和其它大部分抗生素有较高耐药率;G^-菌对亚胺硫霉素普遍敏感,而对其它抗生素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耐受。结论 肝移植病人术后感染是影响存活的重要因素,应重视移植术前后对病人的监测和预防性抗生素处理等措施;在处理感染病情时,应综合考虑病原菌谱、药敏结果、多部位复合感染及混合感染等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