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气一元论"浅析"八法"之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曰:“百病生于气也”。张景岳明确指出:“盖气有不调之处,即病本所在之处也。“一有不调,则无所不病。”中医认为,“治病必求于本”,欲求其本,调气为先,邪在表,散而调之;邪在里,行而调之;寒者温而调之,热者清而调之,虚者补而调之,实者泻而调之。“各安其气,则无病不除,是皆调气之大法也。”总而言之,“八法”施方用药,暗合利气玄机于其中。法虽众而治则一也,即治病皆以“调气”为原则,所谓“大气一转,其结乃散”是也,“善医者,调其气而已”。  相似文献   

2.
“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病证,可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或由于病情的发展,病型的各异,病机的变化,以及用药过程中正邪消长等差异,治疗时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治法”;“异病同治”则是指“不同的疾病,若促使发病的病机相同,可用同一种方法治疗”[1]。两者均为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治疗原则,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精神。1提示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相结合的重要性《素问·五常政大论》中说:“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素问·病能论》又说:“有病颈痈者,或石治之,或针灸治之,而皆已,其真安在?岐伯曰:此同名异等…  相似文献   

3.
慢性前列腺炎当从"精道"论治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慢性前列腺炎历代医家多将其归入“淋症”或“淋浊”等范畴。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虽有“五淋”之不同,但大都跳不出膀胱湿热之窠臼,治疗多以清热通淋为法。我们认为中医之淋有二:一为病在水道,一为病在精道。病在水道者多为泌尿系感染,病在精道者则多为生殖系炎症。兹将我们的认识列述如下,谨就教于同道。1 慢性前列腺炎病在精道,涉及水道古人虽无慢性前列腺炎这一病名,但有的医家对其临床表现及病因、病位已有深刻的认识。如清·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淋浊》中的一则案例后评论道:“若房劳强忍,精血之伤,乃有形败浊阻于隧道,故每溺而痛…  相似文献   

4.
陈伯坛《读过伤寒论》的“读法”篇有以下心得创见:读《伤寒论》不能将“伤寒”二字倒读作“寒伤”,“伤寒论”不是“寒伤论”;反对“三纲鼎立”学说,认为伤寒之“寒”,包含“风”、“寒”两方面,即风寒一体,统一于“寒”;理解太阳病提纲,不要单纯理解为太阳之气病、太阳之经病、手太阳小肠经病、足太阳膀胱经病、太阳之头项病而脉不病;读“太阳病篇”不要拘泥于“太阳之为病”、“太阳病”、“太阳”等字眼,不要拘泥于“传”字、“表”字、“里”字以及“三日阳尽,六日阴尽”,要从整个传变过程中理解太阳病;并通过批驳喻嘉言、黄元御、陈修园,对《伤寒论》原文编次、温病、柴胡证、合病并病、过经不解、中风伤寒、传变、传经等理论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认为在今后的研究《伤寒论》理论问题中,应结合《内经》、《难经》、《金匮要略》,探索经文内在联系;结合《神农本草经》理解仲景组方规律;参考历代注释,择善而从。  相似文献   

5.
1“其高者引而竭之”含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中有“……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吴注:“高,胸之上也,越之,吐之也”;“下,脐之下也,或利其小便,或通其大便,皆引而竭之。竭,尽也”。《类经》释:“越,发扬也。谓升散之,吐涌之,可以治其上之表里也。……竭,祛除也。谓涤荡之,疏利之,可以治其下之前后也。”即病位在胸之上者,可用涌吐升散法向上泄越邪气,病位在脐以下的,引导邪气从前后二阴而出。如,张仲景用瓜蒂散治疗“……胸中痞硬,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当吐之,宜瓜蒂散”,即是体现了在“高以越之”;应用…  相似文献   

6.
论黄土汤及"远血"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文献考查结果为依据,运用“以方测证”之法,并结合现今临床实践,对《金匮要略》用黄土汤治疗“远血”的涵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讨论。认为“远血”一词,非指出血部位之远近,亦非指先便后血之症状,实为黄土汤病机之代词。其义即为“脾胃虚寒,脾不统血”。在临床运用黄土汤时,应紧“脾不统血”这一病机,不必局限于“下血,先便后血”之条文,凡符合脾阳不足,统摄无权之各种病证,如便、崩、吐、衄、尿血、皮肤紫癜,以及泄泻、吐涎等,均可用之。  相似文献   

7.
自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 ,为《伤寒杂病论》”以来 ,古今医家无不折腰称颂 ,推崇备至 ,尊仲景为医圣 ,崇其书为经典 ,赞其法为宗本 ,誉其方为众方之祖 ,颂其语为字字玑珠。唯对厥阴篇医家多感头痛 ,各持已见 ,争执千载 ,众说纷纭 ,终难统一 ,尚无定见 ,兹就厥阴篇之死证 ,略陈愚之管见。1 从厥阴病死证条文多于少阴病看 ,厥阴病篇理应在少阴之后对于厥阴和少阴的排列顺序古往今来亦有争执 ,中医院校二版教材《伤寒论释义》就曾明言 :“少阴病为伤寒六经…  相似文献   

8.
治疗“未病”,从古到今,就历受各位医家的重视。《黄帝内经·素问》:“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治未病”的四层含义:①“未病先防”:预防疾病发生;②“欲病救萌”:对疾病做出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③“既病防变”:即防止疾病发展和传变;④“愈后防复”:  相似文献   

9.
中医历来重视疾病的预防和已病的防变,早在《内经》中就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如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相似文献   

10.
简论"辨病施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上世纪50年代一些著名中医学者提出“辨证施治”之名,60年代初又将之写进教材以来,辨证施治作为中医的两大特色之一而受到特别的重视,近半个世纪来其基础地位似无可动摇。虽然近来有一些反对的声音,但很快又被反对“反对”的声音打断。不管论争如何,鉴古揆今,笔者以为,“辨病  相似文献   

11.
梳理了历代文献中对“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含义的论述,重点分析了《金匮要略》中对大气理论的运用,并且对后世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了总结,得出以下结论:仲景“大气一转,其气乃散”之“大气”可概指人体之正气,大气得运,则人体阴平阳秘,大气失转,则百病丛生。运转大气是中医扶正以祛邪的重要治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仲景对杂病的辨证论治思想。  相似文献   

12.
"高梁之变,足生大丁"与"糖尿病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有一段我们所熟知的有关论述病因病机的经文:“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见湿,乃生痤疒弗。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其中“偏枯”、“痤疒弗”之证历来解释较为统一,而对“高梁之变,足生大丁”的认识,古今颇多歧义。首先是王冰注:“高,膏也。梁,粱  相似文献   

13.
经筋病,现泛指运动神经系统类疾病,为针灸科常见病。长期以来,其选穴多崇古训,即“以痛为腧”。“以痛为腧”一词,首见于《灵枢·经筋》篇。该篇在叙述十二经筋的病候后,提出其“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后杨上善进一步阐述道:“输,谓孔穴也,言筋但从筋所痛之...  相似文献   

14.
“亚健康状态”是机体由健康状态向疾病状态转变的中间状态,此时虽没有疾病发生,但已不是健康状态,中医虽然没有“亚健康”病名,但其相当于中医的“未病”,历代医家十分重视和强调“治未病”,“治未病”的理论和实践非常丰富。在《内经》、《难经》、《金匮要略》等著作中有系统论述,其基本认识是:治其未生、治其未成、治其未发。在这里,把“亚健康”分为“未生”、“未成”“未发”三个层次。唐代孙思邈提出:“古人善为医者,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明确地把“未病”、“欲病”、“已病”区分开来。对于“治未病…  相似文献   

15.
“噼”、“癖”是出现在《内经》中的古老的病证。“噼”,《灵枢·经筋》:“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噼,眦急不能卒视,治皆如右方也。”[1]《太素·经筋》“噼”作“辟”,《甲乙经》“噼”作“僻”。张介宾注:“此申言口眼歪僻之证,必系足阳明、手太阳之筋病也。噼,僻同。”“癖”,《灵枢·水胀》:“肠覃何如?岐伯曰: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著,恶气乃起,肉乃生。”《太素》、《甲乙经》“癖”作“瘕”。  相似文献   

16.
自古以来,中药大黄就以其独特的功效,深得广大民众的爱戴。医圣张仲景《伤寒论》所载的113个处方中,有13个有大黄;金元时代的张子和专用大黄泻下治病,被后世尊为攻邪学派之祖:明代传染病专家吴又可,清代血症专家唐容川,近代中西汇通派之首张锡纯都是善用大黄能手。大黄素有“将军”之美称,著名医家张景岳将它与附子列为“乱世之良将”,与“治世之良相”人参、熟地共称“药中之四维”,认为“病而至于可畏,势非庸庸所济者,  相似文献   

17.
配伍是中药应用的主要形式,而“制性存用”是药物配伍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即在遣方用药时,有些药物虽药性不利于病(如寒凉之药性不利于寒证,温热之药性不利于热证),但其作用可取,临证通过配伍相反药性的药物以制其性,独取其用。纵观古今名方,用此法者良多,今择数...  相似文献   

18.
“湿胜则濡泻”语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原文系“风胜则动 ,热胜则肿 ,寒胜则浮 ,燥胜则干 ,湿胜则濡泻”。本意是描述六淫之邪侵入人体后典型的症状特征 ,被称之为“五胜为病” ,但后世医家认为其意义不仅限于外邪侵入人体 ,凡人体脏腑功能失常 ,出现“内生五邪” ,其病机与症状特征之间均存在以上密切联系。因此 ,五胜为病的理论首先用于临床病因病机的分析 ,同时 ,又被应用于指导临床治疗。以湿胜则濡泻为例 ,本句经文既可理解为湿邪是导致泻泄的重要因素 ,又可理解为濡泻是湿邪的典型症状特点 ,因此 ,湿邪成为后世医家分析泻泄的…  相似文献   

19.
该文从病毒性肺炎的“源”“属”“因”“机”“证治”“预后调摄”出发。“源”为戾气;“属”乃时疫;“因”以病原、正气、触因分,以吴又可所创“戾气说”析病邪;“机”有潜伏、传变之机,以“膜原学说”释潜伏期之病机,叶桂之“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体系述传变之机;“证治”以“卫气营血理论”为纲,舌象辨体质分证型选方为目,为各期治疗提供思路;“预后调摄”欲顾其神,达形神皆愈之目的。又详述之,该病以“戾气”侵袭机体,伏于膜原,“因”诱之或陷于里,或透于表而发病,以卫气营血统之其传变,病微在卫表;顺传入气分,逆传入营血;继而至后期伤及阴液。治之兼顾其本之不足,预他病生,为今后防治时疫之病提供简单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正> “本而标之”、“标而本之”,语出《素问·标本病传论》,经曰:“病发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病发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古今对此注释可分为两种。其一:以张志聪、高士宗为代表,如高氏说:“有余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