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血脂康改善冠心病患者餐后高甘油三酯血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冠心病患者高脂餐后血脂的变化以及 6周血脂康对餐后血脂水平的影响。  方法 :5 0例病情稳定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分别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服用血脂康 (每日 12 0 0mg ,血脂康组 ,n =2 5 )和安慰剂 (常规组 ,n =2 5 )。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各接受 1次高脂餐 (总热量 80 0千卡 ,脂肪 5 0克 ) ,采集空腹 12h、餐后 2、 4、 6h静脉血备测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C)浓度。  结果 :5 0例患者治疗前餐后 2、 4、 6h与空腹状态比较 ,血清甘油三酯浓度显著升高 (P <0 0 5 )。血脂康组治疗后较治疗前空腹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LDL C浓度显著降低 ,HDL C浓度显著升高 ,均有极显著差异 (P均 <0 0 0 1) ;血脂康组治疗后较治疗前的餐后 2、 4和 6h血清甘油三酯浓度和甘油三酯曲线下面积明显下降 (P <0 0 5 )。常规组的空腹和餐后血脂水平较治疗前无显著变化。  结论 :血脂康能有效降低冠心病患者空腹血脂浓度和高脂餐后升高的血清甘油三酯浓度。  相似文献   

2.
餐后高甘油三酯血症与冠心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过 4 0余年的研究 ,高胆固醇血症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已取得巨大进展。高甘油三酯 ( TG)血症在冠心病中的作用仍未确定 ,多数研究结果认为空腹高甘油三酯血症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但在多因素分析时其与冠心病的独立相关性较差。随着脂代谢的深入研究 ,餐后高甘油三酯血症作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正在被逐步认识。富含甘油三酯的脂蛋白 ( TRL)包括乳糜微粒( CM)及极低密度脂蛋白 ( VLDL) ,CM的半衰期为 5~ 2 0分钟 ,禁食 12~ 14h所测的空腹 TG浓度为VLDL中的 TG,即内源性 TG,它不能反映 CM及其残粒的水平 ,高脂餐后形成大量的 CM…  相似文献   

3.
40多年来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对于血清甘油二酯(TG)增高是否增加冠心病(CHD)危险性,结论是个统一的。欧洲通常将高TG血症作为CHD危险因素,但在美国仍存在着争论。因此,明确高TG.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AS)和CHD之间的关系以及阐明高T(血症的致AS机制,已成为当前研究焦点。高TG血症与CllD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过去的很多流行病学资料经过多变量分析,常常不显示高”IC血症是LHIJ的独立危险因素。司是.新近的分组(S。lbgroup)分税和meta分析已经支持血清*G水平和CHIj之间存在独立相关性L“。AI。山1*A于1”1年发…  相似文献   

4.
对高甘油三酯血症与冠心病关系的再认识   总被引:45,自引:1,他引:44  
高胆固醇血症早已确认系冠心病(CHD)的独立危险因子,而高甘油三酯血症与CHD的关系则争论了几十年,因为在传统的流行病学研究中高甘油三酯血症与CHD危险性相关良好,但在多因素分析,尤其以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校正后,这种关系明显减弱,甚至甘油三酯(TG)不再是独立危险因子。另外,由于高甘油三酯血症的不均一性,即富含甘油三酯的脂蛋白(triglyceriderichlipoprotein,TRL)包括乳糜粒(CM)及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后者由不同的亚组分组成,使高甘油三酯血症与CHD关系远较高胆固醇血症…  相似文献   

5.
检测高脂餐后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最佳时间切点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目的 研究冠心病患者和高血压病患者高脂餐后甘油三酯 (TG)浓度的变化 ,探讨检测餐后TG代谢的最佳时间切点。方法  5 4例冠心病患者、3 6例高血压病患者和 2 5例健康对照者于禁食 12h后接受高脂餐负荷试验 (总热量 80 0kcal ,其中脂肪 5 0g) ,检测空腹和餐后 2、4、5、7h血清TG浓度。结果在全部研究对象 ,高脂餐后 2 ,4,5h点的血清TG浓度的均显著升高 (均P <0 .0 5 )。与对照组比较 ,高血压病和冠心病患者的餐后TG水平及峰值时间显著延迟 (均P <0 .0 5 )。TG曲线下面积 (AUCTG)在对照者、高血压病患者和冠心病患者依次增高 (均P <0 .0 5 )。高血压病和冠心病患者的AUCTG与餐后 4h血清TG水平增长值的相关性最显著 (均r =0 .94,P <0 .0 0 1)。结论 在高脂餐负荷试验中 ,餐后 4h血清TG水平增长值可作为检测高血压病和冠心病患者餐后血清AUCTG的替代指标。  相似文献   

6.
餐后高甘油三酯血症与血管内皮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冰  李明龙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4,24(11):1094-1096
多年研究证实 ,胆固醇 (CH)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 (HDL)降低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 (AS)的重要危险因素 ,而甘油三酯 (TG)升高与AS的关系尚无定论。多年来 ,人们的注意力一直集中在空腹水平上 ,而人体一天大部分时间处于餐后代谢状态。上世纪 70年代末 ,Zilversmit〔1〕首先提出“餐后阶段是致AS的关键时期”。TG致AS作用主要体现在餐后阶段 ,餐后TG水平对AS的预测强度独立并且高于空腹TG水平。而血管内皮功能紊乱被用作AS最敏感的标记 ,它参与AS发生、发展全过程 ,餐后高TG血症不仅损害正常人的血管内皮功能且会加重已受损的血管内…  相似文献   

7.
探讨餐后血脂代谢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47例冠心病患者及30例对照组禁食12-14h后,均接受低脂实验餐负荷试验。分别于空腹及餐后4h采血测定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及载脂蛋白B的浓度。利用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两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颈动脉、股动脉斑块的发生状况。与对照组相比,冠心病组空腹血清总胆固醇、载脂蛋白B浓度显著增高,冠心病组餐后4h血清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显著增高(P<0.05),餐后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显著降低(P<0.05)。冠心病组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内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及股动脉斑块指数均较对照组增高(P<0.01)。餐后血清甘油三酯与空腹血清甘油三酯浓度呈正相关。颈动脉斑块指数与空腹总胆固醇呈正相关。提示餐后高甘油三酯血症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  相似文献   

8.
血脂参数作为动脉粥样硬化(AS)的危险因子的预测指标已被流行病学所确定,且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及科学研究,目前所采用的血脂参数都是空腹状态下测定的结果,但由于人体大部分时间处于餐后(食物消化及其后6~8h内)状态,因此,空腹状态的血脂参数难以准确地反映血脂在体内的代谢过程.而结合餐后血脂参数的测定能更准确地反映血脂的代谢状态。餐后血脂的改变主要表现为.餐后状态下以富含甘油三酯的脂蛋白(TRL)在血浆中聚集为主,餐后甘油三酯(TG)水平增高,而高密度脂蛋白(HDL-C)、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未见增高,这种变化可能与HDL-C、TC、LDL-C的吸收,合成速度较慢有关。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餐后阶段脂代谢异常是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时期”,冠心病患者和冠心病危险因素的个体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餐后TG代谢紊乱,餐后TG的代谢情况反映人体对TG的代谢能力及清除功能,  相似文献   

9.
高甘油三酯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发生关系的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随着流行病学和脂代谢的研究深入,明确提出了高甘油三酯血症是冠心病的一个危险因素。本文主要对高甘油三酯血症的发生,与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关系以及对其处理等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餐后高甘油三酯血症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许多学者在评价血管内皮功能时常用内皮依赖性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FMD)作为指标,许多研究证明甘油三酯(高脂肪)、葡萄糖(高糖)等都可以使FMD下降。而我们三餐中既有糖也有脂肪,是不是每餐后都会使FMD下降?这种下降有什么意义?害处有多大?有没有人做过普通餐后的FMD?  相似文献   

11.
高甘油三酯—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与冠状动脉病变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分析高甘油三酯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对54例稳定型心绞痛和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同时测定吸烟年限、血糖、收缩压、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等冠心病危险因素,将研究对象分为无主要危险因子组(n=15)、高甘油三酯-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组(n=11)、合并糖尿病组(n=15)及合并糖尿病和高甘油三酯-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组(n=13),比较各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类型和罹患支数,并应用逐步回归法研究上述因素与冠状动脉狭窄度积分的关系.结果发现,合并糖尿病和高甘油三酯-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组冠状动脉狭窄度积分较其它各组显著增高(P<0.05),B2、C型病变较无主要危险因子组多见(P<0.05),且三支病变显著增多;冠状动脉狭窄度积分与血糖、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等因素存在线性回归关系(P<0.05).提示,血浆甘油三酯浓度越高,高密度脂蛋白浓度越低;血糖浓度越高,冠状动脉狭窄度积分越高,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越重.  相似文献   

12.
高甘油三酯—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与冠状动脉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分析高甘油三酯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 ,对 5 4例稳定型心绞痛和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 ,同时测定吸烟年限、血糖、收缩压、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等冠心病危险因素 ,将研究对象分为无主要危险因子组 (n =15 )、高甘油三酯—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组 (n =11)、合并糖尿病组 (n =15 )及合并糖尿病和高甘油三酯—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组 (n =13) ,比较各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类型和罹患支数 ,并应用逐步回归法研究上述因素与冠状动脉狭窄度积分的关系。结果发现 ,合并糖尿病和高甘油三酯—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组冠状动脉狭窄度积分较其它各组显著增高 (P <0 .0 5 ) ,B2 、C型病变较无主要危险因子组多见 (P <0 .0 5 ) ,且三支病变显著增多 ;冠状动脉狭窄度积分与血糖、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等因素存在线性回归关系 (P <0 .0 5 )。提示 ,血浆甘油三酯浓度越高 ,高密度脂蛋白浓度越低 ;血糖浓度越高 ,冠状动脉狭窄度积分越高 ,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越重。  相似文献   

13.
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高密度脂蛋白的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高密度脂蛋白值下降的临床意义,对冠心病患者分别进行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值测定,并与健康者作对照。结果显示,冠心病患者血清胆固醇值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而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值和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在冠心病组中,男性患者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值的下降较 性患者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及其相关基因β148、β854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1254例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者,按造影结果随机分组,冠状动脉管腔狭窄≥50%者为冠心病组,共836例;冠状动脉管腔狭窄〈50%者两定为对照组,共418例。取静脉血检查血脂(标准酶法)、血浆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法)水平和肝、肾功能等。纤维召白原基因β148、β854多态性位点检测采用TaqMan MGB探针荧光标记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扩增目的基因片段,然后利用荧光发光特点,经由7900HT基因分析仪进行多态位点分析。结果在1254例研究对象中,纤维蛋白原基因β148多态性位点检测成功1219例(97.2%),β854多态性位点检测成功1225例(97.7%)。与对照组比较,冠心病组年龄偏大,以男性多见,吸烟、高血压、糖尿病例次增多,甘油三酯、脂蛋白(a)和血浆纤维蛋白原均明显增高,高2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降低(P〈0.01),但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纤维蛋白原β148、β854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Spearman’s相关分析发现,冠心病与纤维蛋白原β148、β854基因型之间,相关性(P〉0.05),而与年龄、性别、吸烟、高血压、糖尿病、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蛋白(a)和血浆纤维蛋白原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1)。血浆纤维蛋白原与其基因β148、β854多态性之问无相关性(r=0.31,P〉0.05)。结论除高血压、糖尿病等冠心病传统危险因素外,血浆纤维蛋白原与冠心病发病有明显关系,但不受其相关基因β148、β854多态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是由炎性细胞产生并与低密度脂蛋白(LDL)结合,可水解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而产生炎症介质促进动脉粥样硬化。Lp-PLA2编码基因PLA2G7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冠心病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Lp-PLA2作为新型的炎症标记物,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作为冠心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逐渐被关注,Lp-PLA2可能成为治疗冠心病的新靶点。本文就Lp-PLA2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血甘油三酯浓度升高与冠心病的关系长期以来备受争议。明确甘油三酯与冠心病之间关系及其致病机制,已成为目前关注的热点。本文主要从流行病学及病理生理学角度对有关甘油三酯与冠心病关系及其致病机制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和归纳,以进一步明确甘油三酯在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为分析冠心病患者血清胆固醇酯转运蛋白的水平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胆固醇酯转运蛋白与血脂、脂蛋白和载脂蛋白水平的相关性。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 10 6例冠心病患者和 6 4例正常对照者血清胆固醇酯转运蛋白浓度 ,结果分别为 2 .15± 0 .90mg L和 2 .31± 1.0 8mg L ,两者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相关分析显示 ,血清胆固醇酯转运蛋白浓度与其他血脂和脂蛋白水平无显著相关性 (P >0 .0 5 )。以上提示 ,血清胆固醇酯转运蛋白水平不是中国北方地区汉族人冠心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