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土茯苓与金荞麦均有土茯苓之称,药效均有清热解毒之功,两种药物名称易混.但二者药物来源、性状特征不同,临床应用各有特点,本文对二种药物的来源、性状特征、药物性味功效、应用分述如下,以便临床区分使用.  相似文献   

2.
土茯苓与红土茯苓的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茯苓为常用中药,来源于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Smilaxglabra Roxb.的干燥根茎.最近在临床中发现有混淆品入药,经鉴别为百合科植物菝葜Smilax china L.的干燥根茎,习称红土茯苓.现将二者的药材性状、显微特征及理化性质鉴别如下.  相似文献   

3.
王庆林 《国医论坛》2005,20(4):40-41
中药性状是指视之可见、嗅之可闻、触之可及、尝之可得的中药的客观特性,包括药物的形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轻重、疏密、坚软、润燥)以及入药部位等。由于中药多数属于天然药物,认识药物的性状不仅关系到药物的真伪鉴别,更直接影响对药物功效、应用的学习与理解,尤其是对药物临床疗效的把握。  相似文献   

4.
白宇明  郝近大 《中国中药杂志》2013,38(16):2733-2737
通过对土茯苓、菝葜及萆薢原植物的本草考证,明确土茯苓等3种药材临床使用的正名,为临床用药提供文献依据,确保中医临床疗效。以谢宗万先生创立的中药品种理论为指导,运用中药品种本草考证的思路与方法,对这些相关品种从古至今的发展进行系统的考证研究;利用文献考证与植物标本、药材标本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土茯苓等3种药材品种的基原植物古今大致相同,早期文献中对几种药材的名称并未作严格区分,造成异物同名相互混用,其药材性状不尽相同。土茯苓等3种常见中药属同名异物,疗效不同。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土茯苓及其两种混伪品的鉴别方法,以区别真伪,保证临床准确用药.方法 从性状、显微、理化、化学成分、功效等方面对土茯苓和其混伪品进行鉴别比较.结果 三者在性状、显微、理化、化学成分、功效等方面有显著差异.结论 三者有明显差异,可鉴别清楚.  相似文献   

6.
半夏出自《神农本草经》,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Pinellia ternate(Thunb·)Breit的块茎。味辛性温,有毒,归脾、胃、肺经。一般用生姜、明矾等辅料加工炮制后使用,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功。由于炮制过程和所加辅料的不同,其炮制品又分为: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半夏曲、京半夏等,他们的作用也各有侧重。然而,近几年在半夏的临床使用中,有偏废和盲目滥用的现象。据笔者调查,本地区的多家医药公司和医院药房,法半夏与姜半夏不分,互相代替、混用的现象特别突出。为此,笔者试将半夏的炮制与功用作一简述,以引起同行的重视,更…  相似文献   

7.
土茯苓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概况湖南中医学院(410007)江年琼梁吉春*赵艳红主题词土茯苓/药理学土茯苓/治疗应用《本草纲目》曰:“土茯苓,有赤白两种……。”赤土茯苓又名红土苓,即通常所说的土茯苓,系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Smilaxglabra...  相似文献   

8.
土茯苓和粉萆薢为临床常用中药。二者的原植物来源虽然不是同科属,但其饮片的外观性状特征等都很相似,若不注意鉴别则易引起混淆,影响药物疗效。现将两种药材的来源、性状、显微、理化、药理以及应用等方面的鉴别再述如下。1来源鉴别1·1土茯苓土茯苓来源于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S  相似文献   

9.
土茯苓和粉萆薢为临床常用中药.土茯苓来源于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Smilax glabra Roxb.的干燥根茎[1].具有除湿解毒,通利关节的功效.粉萆来源于薯蓣科植物粉背薯蓣Dioscorea hypoglauca Polibin的干燥根茎[1].具有利湿去浊,祛风除痹的作用.二者的原植物来源虽然不是同科属,但其饮片的外观性状特征等都很相似,若不注意鉴别则易引起混淆,影响药物疗效.现将两种饮片的性状,粉末显微,理化等作鉴别如下.  相似文献   

10.
土茯苓和粉萆为临床常用中药。土茯苓来源于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SmilaxglabraRoxb .的干燥根茎[1] 。具有除湿解毒 ,通利关节的功效。粉萆来源于薯蓣科植物粉背薯蓣DioscoreahypoglaucaPolibin的干燥根茎[1] 。具有利湿去浊 ,祛风除痹的作用。二者的原植物来源虽然不是同科属 ,但其饮片的外观性状特征等都很相似 ,若不注意鉴别则易引起混淆 ,影响药物疗效。现将两种饮片的性状 ,粉末显微 ,理化等作鉴别如下。1 性状鉴别1.1 土茯苓片呈长圆形或不规则形 ,边缘不整齐 ,外皮黄棕色或灰褐色 ,有…  相似文献   

11.
土茯苓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茯苓是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 (Smi1ax g1abra Roxb.)的干燥根茎 ,又称禹余粮、白余粮、冷饭团等。商品中所用土茯苓大多为赤土茯苓。味甘、淡、平 ;归胃、肝经。土茯苓具有除湿、解毒、通利关节之功效 ,用于治疗梅毒、筋骨挛痛、肾炎水肿、淋浊、带下、湿热疮毒、痈肿、瘰疬等 [1 ]。国内近年来对土茯苓的研究日趋深入 ,报道增多 ,为进一步加强对土茯苓的研究及应用 ,我们对土茯苓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 药理作用1.1 抗癌作用《本草纲目》记载土茯苓有治疗恶疮痈肿作用 ,各家中医肿瘤学家把土茯苓列为治疗膀胱肿瘤的…  相似文献   

12.
土茯苓和粉革辞为临床常用中药。二者的原植物来源虽然不是同科属,但其饮片的外观性状特征等都很相似,若不注意鉴别则易引起混淆,影响药物疗效。现将两种药材的来源、性状、显微、理化、药理以及应用等方面的鉴另Ⅱ再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谈朱砂的功用及毒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文献记载及现代研究成果为依据,论证了朱砂的药用价值和毒副作用,并阐述了朱砂的中毒原因与临床减毒应用。  相似文献   

14.
唐文涛 《光明中医》2012,27(8):1670-1672
本文阐述了道地药材担当“药性实”的重要性,重点对八类功效(解表、清热、祛湿、温里、理气、收涩、补养及综合等),41种道地药材的产地、通称、性状特征及功用特点,进行了扼要的辨析论述,以期对临床医者用药,提高疗效有所帮助.限于篇幅,对另外24种无明显特征的道地药材,仅以地域冠名来介绍.  相似文献   

15.
经调查认为,目前国内市场商品萆薢及民间习用品的原植物为薯蓣科薯蓣属、百合科菝葜属及肖菝葜属的24种植物。  相似文献   

16.
范存伟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5,23(10):1893-1894
一般的说,药物都有其功效和功用,但是笔者在长期工作中,通过钻研与实践,从中发现他们还有新的功用.现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经调查认为,目前国内市场商品萆薢及民间习用品的原植物为薯蓣科薯蓣属、百合科菝葜属及肖菝葜属的24种植物。  相似文献   

18.
了解酒的发展历史及其功用,为酒的应用选择合适的规格、品种并为其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查阅文献,对酒溯源,了解历代对酒功用的认识和应用沿革,酒在中医药中的应用等,并进行分析总结.显示酒的酿造起源于旧石器时代,最早应用的记载见于《五十二病方》,酒的功用概括为甘苦辛,温,有毒.人心、肝、肺、胃经.活血通脉,祛风散寒,行药势,矫味矫臭,主治风寒痹痛,筋脉挛急,胸痹,心腹冷痛.历代医家主张以黄酒入药,且认为绍兴黄酒为佳.酒在中药中的应用,值得进一步挖掘整理.  相似文献   

19.
土茯苓在药材断面有类白色及淡红棕色2种.在前期的实验发现,2种断面颜色的土茯苓在抗炎效果和化学成分方面有较大差异.该文首次以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对28个不同采集地断面红棕色及类白色土茯苓巾的总鞣质含量进行比较分析,旨在为该药材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及质量控制提供一定的实验及理论依据.在实验中对2010年版《中国药典》鞣质含量测定方法中加样回收进行了改进,以鞣酸代替没食子酸进行加样回收试验.  相似文献   

20.
雍晨  鲁璐  汪悦 《辽宁中医杂志》2019,46(9):1926-1930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土茯苓的活性成分及药理作用机制。方法:首先从TCMSP数据库中获取并筛选土茯苓活性成分,提取出相关作用靶点;然后将靶点数据导入CTD数据库分析获取相关疾病;接着,采用DAVID在线分析工具进行KEGG通路分析;最后运用Cytoscape软件构建网络图,并应用Network Analyzer插件进行网络分析,形成系统结果并进行评价。结果:共获得土茯苓的活性成分31个,通过进一步的筛选,确定15个主要活性成分进行进一步研究,提取出作用靶点323个,相关疾病618种,分属于28个疾病种类。发现土茯苓可能通过作用于炎症反应、肿瘤的发生发展及机体的自我保护与调节能力等方面发挥临床疗效,尤其在肿瘤、心血管、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及免疫系统等相关疾病治疗中更具优势,并预测肿瘤坏死因子(TNF)可能是其治疗效应的关键靶点,同时推测其主要作用机制可能与pathways in cancer,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hepatitis B,proteoglycans in cancer,prostate cancer等信号通路相关。结论: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系统性探索了其主要活性成分及药理作用机制,直观阐述了土茯苓的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作用机制,为进一步的临床、实验研究及新药研发提供了思路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