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三维表面取模后转换成二维平面测量扩张皮肤面积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探求可靠实用的测量扩张皮肤面积的方法。方法 先将三维表面上的扩张皮肤通过表面取模后,分剪成二维平面。通过扫描仪直接输入后,利用计算机处理累计其像素点,从 而客观预测出扩张皮肤面积。同法测量扩张基底面积和缺损面积后,能确定扩张后额外皮肤面积是否能满足修复需要。结果 经初步论证,其最大误差小于3%。结论 这一技术可望在临床和动物实验研究中提供扩张皮肤面积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求可靠实用的测量扩张皮肤面积的方法。方法先将三维表面上的扩张皮肤通过表面取模后,分剪成二维平面。通过扫描仪直接输入后,利用计算机处理累计其像素点,从而客观测量出扩张皮肤面积。同法测量扩张基底面积和缺损面积后,能确定扩张后额外皮肤面积是否能满足修复需要。结果经初步论证,其最大误差小于3%。结论这一技术可望在临床和动物实验研究中提供扩张皮肤面积测量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3.
扩张皮肤三维图像及面积、体积测量软件的开发和应用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目的 介绍用于测量扩张皮肤面积和体积,并形成三维图像的专用软件。方法 通过输入扩张皮肤的基底面、正中横截面和纵截面作为基本参数,扩张皮肤表面的其它部位三维坐标经过图形平滑过渡(插值计算)获得。软件是用C语言编制,运行在Windows下。结果据此测量面积和体积并形成三维图像。经初步验证其最大误差小于4%。结论 结合以往的三维表面转换成平面测量扩张面积的方法,该软件为测量扩张皮肤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皮肤软组织扩张器注水量与扩张面积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测量皮肤软组织扩张器注水量与相应的扩张面积,初步探讨两者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本组7例病人分别于面、肩、胸、臀部埋入7个不同容量的扩张器,将每次注水扩张后的皮肤三维表面取模后转换成二维平面,应用计算机图象处理软件测定每次注水量与相对应的扩张面积。结果 随扩张器内注水量的增加,其皮肤扩张面积也随之增加,但注水量达扩张器额定容积的130%~180%时,扩张面积即不再增加,趋向一个平台期。结论 扩张器注水扩张并非没有限制,最多达设计容量的130%~180%时,即使再增加注水量,也不会增加皮肤的扩张面积。  相似文献   

5.
作者报道采用形态计量方法对头皮扩张面积与缺损面积进行测量与计算。经临床试用证明,这一方法可帮助医生在术前更充分地了解皮肤扩张中供与求的科学比例关系。作者认为通过该计算方法能为头部皮肤扩张术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皮肤扩张术临床应用的经验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皮肤扩张术是将皮肤软组织扩张器置入正常皮肤下方,通过注射壶向扩张囊内注射液体增加扩张器容量,对表面皮肤产生压力,通过生长和弹性扩张增加“额外”皮肤的面积,转移新增的皮肤进行组织修复和器官再造的一种方法。我国从1985年引进此技术以来取得了非常好的治疗效果,现已逐渐普及,适应证范围不断拓宽。但其发展相当不平衡,故很有必要进行总结和交流。  相似文献   

7.
bFGF和硫糖铝局部应用促组织扩张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bFGF和硫糖铝在持续恒压扩张术中局部应用的可行性。方法:以白色小家猪为实验动物,自身对照,分为3个实验和对照组,扩张同时分别注入bFGF加硫糖铝、bFGF、硫糖铝、生理盐水。扩张结束后第3天分别进行扩张器上总面积、皮肤净增面积、周围组织移行面积和皮肤即时回缩率的测量。结果:实验I组所获得的扩张皮肤面积、皮肤净增面积大于对照组(P<0.05);实验Ⅱ、Ⅲ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别。结论:bFGF和硫糖铝用于持续恒压扩张术中,能有效地促进皮肤增殖扩展,扩张局部面积增加,皮肤即时回缩率降低,从而促进组织扩张。  相似文献   

8.
扩张皮肤生物学转归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人体扩张皮肤移植后的转归。方法:采用一般观察、切口瘢痕宽度测量、皮瓣面积 算及组织学检查等对行皮肤扩张术的患者进行3个月~2年的随访。结果:①扩张皮瓣移植后3个月内松动性与弹性较差。一年后皮肤的色泽、质地、弹性等可恢复正常;②扩张部位切口瘢痕有增宽现象,主要发生于术后前3个月;③扩张皮瓣移植后有不同程度的面积缩小;④组织学结构一年后可恢复正常。结论:扩张皮肤于移植后一年左右其色泽、质地及  相似文献   

9.
术中即时扩张皮肤面积增加与压力和时间的量效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术中即时扩张皮肤面积增加与压力、时间的量效关系。方法用6头小型猪,压力参数分别为15、20、25kPa,时间参数为60、90min,配对组成6个实验组,1个对照组,36个实验部位。在每只猪背部皮下均匀埋置100ml圆形扩张器6个,术中即时扩张皮肤,观察扩张皮肤各径线移位特点,计算面积变化。结果扩张区周边皮肤向中心蠕动和扩张器表面皮肤伸展同时存在。扩张皮肤面积扩大在一定范围内与压力、时间增加成正比,20kPa、60min组合增幅最大,此后增幅明显减少,并逐渐引发皮肤病理性改变。结论皮肤可在一定范围内通过术中即时扩张获得面积有效增加。  相似文献   

10.
皮肤扩张术是近年来开展的修复皮肤缺损的新技术.它通过外科的方法,将由硅胶预制的扩张器置入相邻病损的正常皮肤内.嗣后,经皮肤把生理盐水注入扩张器内,使其逐渐膨胀,从而导致其表面的皮肤也随之膨胀扩张而面积增加,为修复皮肤缺损提供新  相似文献   

11.
目的加速组织扩张进程。方法对26例患者不同部位的扩张器注射曲安缩松,并与常规扩张组对比。结果证实曲安缩松能有效提高组织扩张速度;其两次扩张之间的时间间隔平均为(32±6)小时,扩张至总容量所需时间平均为(20±5)天。而对照组分别为(6±2)天和(42±8)天。两组对比P<0.01。此外,药物组扩张区皮肤表面积即时回缩率也显著降低,为17%,而对照组为26%,P<0.05。结论应用曲安缩松加速组织扩张的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解决大面积烧伤后瘢痕畸形进行手术时的皮源不足的难题。方法采用皮肤组织外扩张法,以增加供皮区面积。结果经临床54例实践证明取得了预期效果,且扩张具有延迟效应,对超过常规长宽比例的皮瓣可进行即时移转,皮瓣及全厚皮片供应区可直接缝合,供区和受区同步愈合。结论我们认为这是对修复大面积皮肤组织缺损时,提供“额外”皮肤组织的切实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以颞浅动、静脉为携带血管的扩张预制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综合应用血管移植和组织扩张技术,将任意型皮瓣转化为可以带蒂移转或游离移植的轴型皮瓣,用于缺损的修复或器官再造。方法将颞浅动、静脉筋膜岛状瓣移转至颈部,其下埋置扩张器,进行皮肤扩张后,以颞浅动、静脉为蒂,形成岛状预制皮瓣。结果自1996年以来,为8例面、颈部严重烧伤的患者形成颈部扩张预制皮瓣,带蒂移转,无血运障碍等并发症发生,获得满意效果。结论在局部无可资利用的轴型皮瓣,不能满足缺损修复与器官再造的需要时,以颞浅动、静脉为携带血管的扩张预制皮瓣技术是一种值得考虑的、效果可靠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不同复合皮移植后皮片的生长和收缩情况。方法对异体乳猪真皮+自体表皮(组1),异体小猪真皮+自体表皮(组2)和自体表皮(组3)共3个组移植的皮片,结合皮片完整性和猪妊娠过程等因素,经2年多动态监测移植皮片面积。结果移植后2~124周复合皮表面光滑无瘢痕;36周后3组皮片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生长扩大,依次为组1>组2>组3(P<0.01);在复合皮组,24周后整张皮片明显优于拼接皮(P<0.001);猪妊娠过程显示,复合皮组有较好的组织增生能力和弹性回缩力(P<0.01);组织学观察组1乳头和皮钉等组织结构成熟早,24周时已接近正常皮肤。结论经酶处理的冷冻异体乳猪真皮复合移植后具有良好的组织弹性、耐磨性和细胞生长能力,是理想的真皮替代物;实验动物妊娠可客观地用于复合皮质量的检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缩短扩张疗程、减少并发症,提高扩张效果。方法自1996年以来,选择中小范围的皮肤软组织缺损,通过改变注水时间及注水量,进行了38例96h快速皮肤软组织扩张术。结果所有皮肤软组织缺损均获得满意修复,随访半年,手术切口痕迹纤细。结论96h快速皮肤软组织扩张术,简单安全、经济方便、快速可靠;本术式已趋成熟,易于推广,是一种较理想的快速扩张术式。  相似文献   

16.
腭横缝牵张环上颌缝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了解腭横缝牵张后各有关缝的组织学变化及其与上颌各部结构变动的关系。方法 采用四环素荧光标记和组织学方法对腭横缝牵张犬和相同年龄的正常犬腭横缝,颧颌缝,颧颞缝,额颌缝和前颌缝等进行观察。结果 正常幼犬各缝成骨活动较活跃,随年龄增加缝细胞成分减少。实验犬则表现成骨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剧增,新骨和结缔组织纤维循张力方向排列。腭横缝分离宽度最大,新生骨质最多;颧颌缝和额颌缝由于多骨性交错,骨沉积和骨吸收同时存在;颧颞缝新生骨小梁和胶原纤维由于滑动而改变排列方向;前颌缝表现牵张侧受压呈退行性变,对侧呈增殖性改变。结论 腭横缝牵张可以诱发环上颌诸缝广泛的组织反应;各缝因受力大小和方向不同而呈现多样性反应。  相似文献   

17.
S R Baker 《Head & neck》1991,13(4):327-333
The relatively recent advent of tissue expansion for medical purposes precludes the availability of extensive knowledge concerning the physiologic and histologic changes that occur during controlled expansion of the skin. This paper reviews the basic science and clinical research that has been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and summarizes the findings.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flaps harvested from skin previously expanded have an improved survival rate compared to similar flaps developed in nonexpanded skin. Increased vascularity to either the skin, the capsule that forms around the expander, or both probably in some way accounts for the improved survival. Controlled expansion of the skin results in the creation of additional new skin at the expense of thinning the dermis and subcutis. This thinning is associated with an overall decrease in tensile strength of the expanded skin. The increase in surface area gained from skin expansion probably varies according to the type of skin expanded and the underlying tissues that serve as a foundation for the expander.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介绍肢端皮肤角化过度增生症10例的治疗体会,其中掌跖角化病9例,疣状表皮结构不良1例。方法采用病变皮肤切除皮肤移植术治疗,其中两例有深部组织外露和放射性溃疡选用皮瓣修复,其余行皮片移植。结果10例均获满意效果,追踪观察8年以上,无复发,能保持接近正常的功能活动。结论手部以皮片效果最佳,足底应用皮瓣修复,耐磨性较皮片为好,但因皮瓣缺乏纤维隔结构,走路时皮瓣与深部组织间产生相对滑动,也容易造成破溃,必须注意妥为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